《金色的草地》 说课稿
一、说教材:于朴素文字中见诗意栖居
《金色的草地》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文,它是“自然之美”与“童真之乐”的合奏曲。课文以孩子的视角,将两件寻常事写得妙趣横生:一是兄弟俩在蒲公英丛中吹绒毛嬉戏,二是“我”发现草地随蒲公英开合变色的秘密。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却像蒲公英的绒毛般轻盈,带着泥土的清香与童年的温度。
从“诗意语文”的角度看,这篇课文有三重“美”值得挖掘:
1.意境之美:“金色的草地”不是静态的画面,而是流动的风景——晨光中是“金色的海洋”,暮色里是“绿色的绒毯”,蒲公英的开合为这片草地赋予了“会变魔术”的灵性,这是自然馈赠给孩子的诗意剧场。
2.童真之美:兄弟俩吹绒毛时“装着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的小把戏,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孩童最本真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依赖复杂的玩具,只源于与自然的亲密互动,恰是现代孩子最需要触摸的“朴素的幸福”。
3.智慧之美:草地变色的秘密,本质是“观察”带来的惊喜。课文没有直接说教“要观察自然”,而是通过“我起得很早去钓鱼”的偶然发现,让孩子明白:自然的诗意,藏在“愿意停下来、静下心”的眼睛里。
作为三年级第一单元“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精读课文,它承接了低年级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又为高年级“体悟自然与生命的关联”埋下伏笔。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课文里的“蒲公英”“草地嬉戏”或许是熟悉的,但“从日常中发现诗意”的思维,需要我们用“诗意语文”的方式慢慢唤醒。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让目标生长出诗意与温度
依据课标对第三学段“积累语言、体味情感、初步掌握观察方法”的要求,结合“诗意语文”“以文载情、以情启智”的理念,我设定了三维目标,力求让知识、情感、思维在诗意中交融:
(一)基础目标:在识字写字中触摸文字的“形与意”
1. 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字。尤其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画面感”——“蒲”字的“艹”像蒲公英的茎叶,“英”字的“艹”下藏着“像小花朵般的光彩”,让识字不再是机械记忆,而是与事物的“初见之喜”。
2. 会写“草地、蒲公英”等11个词语,能将词语放进“诗意语境”中理解,比如“蒲公英”可以是“草地里的小伞兵”,“金色的草地”可以是“阳光织成的地毯”。
(二)能力目标:在朗读品读中走进文本的“情与境”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语调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读出兄弟俩吹绒毛时的“俏皮”,读出发现草地变色时的“惊喜”。
2. 初步体会“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起得很早”等词语的表情达意作用,明白文字背后藏着的“孩子气”与“观察力”。
(三)情感与思维目标:在体悟中建立与自然的“心与心”
1. 感受金色草地的“神奇之美”与童年嬉戏的“纯粹之乐”,愿意像课文中的孩子一样,用“童心”看待身边的自然景物。
2. 萌发“主动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秘密”的意识,懂得“自然的诗意,藏在每一次认真的凝望里”。
(四)重难点:于“具象”中品“抽象”,于“快乐”中悟“智慧”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品读文字时,真正“走进”金色草地的情境——既能看见“蒲公英飞扬、草地变色”的画面,又能触摸到“兄弟俩的笑声、发现秘密的欢喜”,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自然、享受生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跳出“课文讲了一个故事”的浅层认知,理解“草地变色的秘密”不仅是科学现象,更是“观察”带来的精神收获——让“主动观察”从“课文要求”变成“内心渴望”,让“发现自然”成为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
三、说教法学法:以“诗意”为桥,让学生成为文本的“同路人”
王崧舟老师说:“教学方法的本质,是让学生与文本相遇、与自我相遇的路径。”基于这篇课文的“童真”与“诗意”特质,我将采用“情境浸润、品读悟情、对话启智”的教法,引导学生用“童心入文、诗意观物”的学法,在课堂上完成一场“与自然、与童年的对话”。
(一)教法:让课堂成为“诗意的场域”
1.诗意情境法:用语言、音乐、画面构建沉浸式情境。比如导入时,播放轻柔的风声、孩童的笑声,配合“晨光洒在蒲公英上,草地像铺了一层碎金”的图片,用诗意的话语引导:“孩子们,当第一缕阳光叫醒蒲公英,当微风托起白色的绒毛,这片草地就成了童年的乐园。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金色的草地,听听它和孩子们的故事。”让学生未读课文,先入其境。
2.品读涵泳法:摒弃“逐句分析”的讲解,转而引导学生“以读代悟”。比如品读兄弟俩吹绒毛的段落时,不直接提问“他们玩得开心吗”,而是让学生“带着笑容读”“模仿兄弟俩的语气读”,再追问:“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自己“嚼出”文字里的快乐。
3.对话启智法:以“问题”为线索,搭建师生、生生、生与文本的对话桥梁。比如探究草地变色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为什么以前‘我’没发现草地会变色?”“‘起得很早’这四个字,藏着一颗怎样的心?”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自己“悟”出观察的意义,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二)学法:让学生成为“诗意的发现者”
1.沉浸式体验法:引导学生“化身为课文中的孩子”,比如读吹绒毛的段落时,让学生伸出手“假装抓一把蒲公英绒毛”,对着同桌“轻轻一吹”,在动作体验中感受“玩”的快乐;读草地变色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早上草地是绿色的,中午变成金色的,傍晚又变回绿色”,在想象中感受自然的神奇。
2.诗意化表达法:鼓励学生用“孩子气的诗意语言”表达感悟。比如概括课文内容时,不说“课文讲了两件事”,而是问“这片金色的草地里,藏着两个小秘密,谁能把它们找出来,用一句好听的话告诉大家?”;理解“引人注目”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不显眼的小东西’曾给你带来快乐?像蒲公英一样”,让表达不再是“答题”,而是“分享心声”。
3.联结生活法: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联结,比如学习观察草地变色后,让学生说说“你有没有像课文中的‘我’一样,发现过身边的小秘密?比如花儿早上开、晚上合,小鸟早上唱歌、中午休息”,让“观察自然”从课文延伸到生活,让语文学习成为“点亮生活的灯”。
四、说教学过程:于细节处见诗意,于体验中悟真情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讲究“起承转合”,如一首流动的诗。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以“‘寻’金色草地之美—‘品’童真嬉戏之乐—‘探’自然变色之秘—‘延’诗意观察之路”为线索,让学生在一步步的体验中,与文本、与自然、与自我深度对话。
(一)诗意导入:以“画面”唤“向往”,让心走进草地
1. 播放音频(风声、蒲公英种子飘动的声音、轻柔的笑声),同时出示三组图片:晨光中的绿色草地(蒲公英闭合)、正午的金色草地(蒲公英盛开)、夕阳下的绿色草地(蒲公英闭合)。
2. 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导入:“孩子们,听,风在和草地说话;看,草地在变魔术——早上它穿着绿衣裳,中午换上金裙子,傍晚又变回绿衣裳。这片会变魔术的草地里,还藏着兄弟俩的笑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金色的草地》,去摸摸那片金色的阳光,去听听那阵快乐的笑声。”
3. 板书课题《金色的草地》,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的心里有什么小问号?”(预设: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里有什么故事?),以“疑问”唤起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向往”走进文本。
(二)初读感知:以“识字”入“情境”,让文字“活”起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像小侦探一样,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它找出来;读完后,告诉老师,这片金色的草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生字教学:将生字融入“草地情境”,让识字充满趣味。
出示“蒲、英”:“这两个字,都带着‘艹’,因为它们和植物有关。‘蒲’是蒲公英的根和茎,像小草一样扎根在土里;‘英’是蒲公英的花,像小太阳一样开在草地上。我们一起叫叫它的名字——蒲公英。”
区分“耍”和“要”:“‘耍’比‘要’多了一横,就像孩子们玩耍时,手里多了一根蒲公英绒毛,多了一份快乐;‘要’是‘想要’,‘耍’是‘玩闹’,我们可以说‘我想要一朵蒲公英,和小伙伴一起耍一耍’。”
书写指导“钓”和“钩”:“‘钓’的右边是‘勺’,像钓鱼时用的小勺子形状的鱼饵;‘钩’的右边是‘勾’,像鱼钩弯弯的样子。记住它们的样子,我们就能写出工整的字啦。”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思考:“课文里,金色的草地发生了哪两件有趣的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兄弟俩吹蒲公英绒毛玩耍;“我”发现草地会变色及原因)。
(三)品读悟情:以“童心”品“童趣”,让快乐“漫”出来
本环节聚焦课文第2段“兄弟俩吹蒲公英绒毛”,引导学生“以童心入文”,在文字中捕捉童真之乐。
1. 指名朗读第2段,提问:“读着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
2. 聚焦关键词,品读童趣:
抓“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装着一本正经’是什么样子?谁来模仿一下?(学生模仿)哥哥为什么要‘装’?‘假装打哈欠’的弟弟,心里在想什么?(预设:弟弟想让哥哥以为自己被绒毛呛到了,其实在偷偷笑)”
播放轻音乐,引导学生带着动作朗读:“现在,我们都是草地上的孩子,左手抓一把蒲公英绒毛,右手轻轻捏住,对着同桌‘装着一本正经’地喊一声,然后‘使劲一吹’,再‘假装打哈欠’。边做动作边朗读,把兄弟俩的快乐读出来。”
3. 深入感悟“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
提问:“蒲公英很常见,就像路边的小野花,为什么说它‘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简单的东西,只要带着童心去玩,就能收获快乐)
拓展对话:“孩子们,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不引人注目’的小东西,却给你带来了快乐?比如一颗小石子、一片树叶、一只小蚂蚁?”(让学生自由分享,将文本中的快乐与生活中的快乐联结)
4. 情境表演:邀请2-3组学生上台表演这段内容,其他学生当“小观众”,看完后说说“你觉得他们演得像不像?哪里最像?”,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童真之乐的理解,让课堂充满“孩子气”的笑声。
(四)探究明理:以“追问”探“秘密”,让智慧“长”出来
本环节聚焦课文第3段“草地变色的秘密”,将“科学观察”与“诗意感悟”结合,引导学生明白“观察”背后的童心与智慧。
1. 过渡:“蒲公英的绒毛带来了笑声,那会变颜色的草地,又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跟着课文中的‘我’,一起去草地上找答案。”
2. 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圈画出“我”发现的秘密(草地早上是绿色,中午是金色,傍晚是绿色;原因是蒲公英的花昼开夜合)。
3. 以“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提问:“为什么以前‘我’没有发现草地会变色?”(引导学生找到“起得很早”,明白:以前“我”没有早起,错过了草地的“绿色清晨”,而“起得很早”不仅是时间,更是一颗愿意“发现”的心)
聚焦“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的“并”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先读去掉‘并’字的句子:‘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再读加上‘并’字的句子。说说加上‘并’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并”字说明“我”以前一直以为草地是金色的,现在发现自己错了,有一种“意外的惊喜”)
引导朗读:“带着这种‘原来如此’的惊喜,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起得很早’的认真和‘发现秘密’的开心读出来。”
4. 诗意小结:“孩子们,草地的颜色变化,是蒲公英写给我们的诗;而‘我’的发现,是童心送给我们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像‘我’一样,早起一点、用心一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藏着这样的‘小诗’和‘礼物’。”
(五)拓展延伸:以“实践”续“诗意”,让观察“走”出去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的尽头是生活。”本节课的拓展,旨在让“观察自然、感受诗意”从课堂走向生活。
1.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金色的草地,吹过蒲公英的绒毛,发现了草地变色的秘密。其实,大自然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诗集,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只小鸟,都是诗里的句子。只要我们带着童心、带着眼睛去读,就能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
2. 布置“诗意观察”作业:
选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比如小区里的月季、路边的三叶草、家里的绿萝),每天用10分钟观察它,看看它的叶子、花朵在不同时间(早上、中午、傍晚)有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下来,做成“我的植物观察日记”。
周末和家人一起去公园、郊外,找一片草地或花丛,像课文中的孩子一样,和自然“玩一玩”,然后写一段话,题目是《我和自然的小约定》,说说你在自然中发现的快乐。
五、说板书设计:以“简”藏“美”,让板书成为“诗意的缩影”
板书设计遵循“简洁、直观、富有诗意”的原则,用文字和符号勾勒课文的核心,让学生一眼就能抓住“美”与“乐”:
金色的草地
诗意之景 童真之乐 自然之智
蒲公英(绒毛飞扬) 兄弟俩:装正经→吹绒毛→假打哈欠(笑声) 观察发现:早:绿(花合)中:金(花开)晚:绿(花合)
草地(会变颜色) 蒲公英:不显眼却带来快乐 秘诀:用心看,自然藏诗意
(板书左侧用黄色粉笔写“金色的草地”,周围画几株简笔蒲公英;右侧用彩色粉笔标注“绿→金→绿”,箭头连接,象征颜色变化。整体板书像一幅简约的“草地童趣图”,既有内容脉络,又有诗意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