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如何通过结构拆解提升定语从句与强调句辨析能力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英语 年级 高二
学段 秋季 版本章节 外研版选择性必修一 Unit1 Laugh out loud Using language --Grammar
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基于 “结构拆解四步法” 准确识别两类句型差异,掌握核心构成;能在 “喜剧” 主题语境中规范运用 that/who/which 引导词进行口头 + 书面表达,实现语法知识向语言运用转化。 2. 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通过 “找主干 — 辨引导 — 查成分 — 试还原” 培养语法逻辑思维,摆脱 “语感依赖”,提升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掌握 “结构化拆解” 策略并迁移至长难句分析。 3. 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结合 “喜剧” 主题情境,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喜剧语言特点,增强跨文化语言感知力;通过小组合作激发语法学习兴趣,培养 “用语法优化表达” 的语言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 “找主干、辨引导、查成分、试还原” 四步法,精准识别定语从句与强调句的核心特征(如定从 “先行词 + 残缺从句”、强调句 “ It was + 焦点 + 完整句”)。 教学难点: 1.在真实 “喜剧” 语境(如描述喜剧角色、情节)中灵活运用四步法辨析句型; 2. 写作中避免混淆两类句型的引导词用法(如强调句漏用 that、定语从句错用 who)。
学情分析 一、学生问题 1.辨析误区:仅凭 “that/who” 等表面词汇判断句型,忽略句子结构差异; 2.能力短板:缺乏 “结构分析” 意识,依赖 “语感” 而非 “语法逻辑”,无法准确把握从句与主句成分关系; 3.应用困境:解题时频繁误判句型,写作中错用引导词,影响语言表达准确性。 二、改进方向 针对传统教学 “重规则记忆、轻语境应用、缺落地步骤” 问题,以 “情境化 + 步骤化” 为核心,通过 “喜剧论坛”“剧照描述” 场景与 “四步法”,让语法学习从 “死记规则” 转向 “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具资源:PPT(含易混淆例句、喜剧爱好者论坛对话、小丑踩香蕉皮剧照、四步法思维导图); 2. 练习材料:分层练习工作表(基础填空 + 提升创作)、小组讨论任务单;3. 技术支持:AI 课件(可动态拆解句子结构、自动批改基础练习题、生成个性化错题分析、展示动态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含AI应用)
1. 情景导入(3 分钟)目标:引发认知冲突,铺垫 “结构分析” 必要性 1. 呈现 2 组易混淆例句:① It was the book that I borrowed from the library yesterday.② The book that I borrowed from the library yesterday is very interesting; 2. 问题链引导:- “两句均含‘that’,句意 / 结构是否一致?”- “哪句是强调句,哪句是定语从句?依据是什么?” 3. 收集学生分歧答案(如 “凭‘It was’判断①是强调句”“因‘that’认为两句同类”) 1. 暴露学生 “凭表面词汇判断句型” 的误区,打破认知惯性; 2. 以疑问激发探究欲,为后续 “四步法” 教学铺垫逻辑起点 无 AI 应用,通过设问制造认知冲突,为后续 AI 辅助结构分析做铺垫
2. 情境学习(12 分钟)目标:掌握 “四步法”,能初步辨析两类句型 1. 创设 “喜剧爱好者论坛” 情境,展示 4 条含两类句型的留言: ① The actor who played Mr. Bean made me laugh. ② It was the performance that made the audience laugh. ③ I prefer comedies that reflect real life. ④ It was in 1921 that Chaplin directed his first film; 2. 结合①②示范 “四步法”:- 找主干:忽略引导词,判剩余部分是否完整;- 辨引导:看引导词是 “修饰名词”(定从)还是 “框架组成”(强调句);- 查成分:定从引导词充成分,强调句引导词不充成分;- 试还原:定从去引导词从句残缺,强调句去框架可独立成句;3. 小组合作:用 “四步法” 分析③④,标注 “句型类型 + 辨析依据” 并展示 1. 依托单元 “喜剧” 主题,让语法学习贴合真实语境,降低理解难度; 2. 通过 “示范 + 实践”,让 “四步法” 从 “教师讲解” 转化为 “学生掌握”;3. 小组合作培养协作能力,强化知识理解 1. AI 课件动态拆解例句①②的句子结构:用不同颜色标注 “主干(红色)、引导词(蓝色)、从句(灰色)”,直观展示 “找主干”“查成分” 过程; 2. 学生分析③④后,AI 即时验证答案,标注错误分析(如 “误判引导词角色,可参考①的引导词功能”)
3. 引导练习(10 分钟)目标:巩固 “四步法”,能在语境中运用 1. 基础达标(5 分钟):- 完成 4 道引导词填空题(如 “It was my father ____ taught me jokes”);- 要求写出 “四步法” 辨析思路(如 “去‘It was...that’后句子完整,故填 who”); 2. 能力提升(5 分钟):- 展示 “小丑踩香蕉皮” 剧照;- 小组合作:各写 1 句定语从句 + 1 句强调句描述图片(如 “The clown who slipped is funny”“It was the banana peel that made him fall”);3. 2-3 组展示句子,教师点评 “句型准确性” 与 “语境贴合度” 1. 基础练习强化 “四步法” 应用逻辑,避免机械记忆; 2. 情境创作实现 “语法知识→语言应用” 的转化,落实课标 “语境中运用语法” 要求;3. 点评反馈及时纠正偏差,巩固学习效果 1. 基础达标环节:AI 自动批改填空题,生成班级错题报告(如 “第 2 题错误率 60%,多因‘辨引导’步骤失误”),并推送同类练习题; 2. 能力提升环节:AI 检测学生写句的句型准确性,标注引导词错用(如 “定语从句错用 that 修饰人,可改为 who”),提供优化建议
4. 总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目标:梳理知识体系,明确课后任务 1. 知识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核心思维导图(含 “四步法”“两类句型对比”);- 提炼 “避坑口诀”:“先看 It 加 be,删除试试看;修饰名词定从在,句子完整是强调”;2. 布置分层作业(见 “作业设计” 部分) 1.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框架,避免碎片化记忆;2. “避坑口诀” 简化记忆,强化辨析要点;3.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实现 “因材施教” 1. AI 课件展示动态思维导图:点击 “四步法” 任一环节,跳转对应例句(如点击 “查成分”,弹出①的成分分析);2. 作业提交后,AI 生成个性化错题分析(如 “定从引导词错用高频,建议复习论坛留言①③”)
作业设计 1.基础层(全员必做):辨析 8 个句子(4 定从 + 4 强调句),写出 “四步法” 判断依据; 2. 提升层(选做):结合 “喜剧” 主题,用两类句型各写 3 句(描述喜欢的喜剧演员 / 片段,如 “定语从句:The film that I watched yesterday is a comedy. 强调句:It was the actor’s expression that made me laugh”),强化语境应用; 3. 迁移层(选做):回顾上次英语作文,修改 1 处错用的定从 / 强调句,新增 2 处正确句型(如 “将‘I like the comedy that it is funny’改为‘I like the comedy that is funny’”),实现知识迁移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方法掌握:学生对 “四步法” 中 “查成分” 步骤的理解存在差异,部分学生仍难以判断 “引导词是否充成分”,需在下次课用更简单的 “成分代入法”(如将引导词替换为先行词,看句子是否通顺)补充练习; 2. 情境适配:“喜剧” 主题情境整体贴合学生兴趣,但部分学生对 “Chaplin”“Mr. Bean” 背景不熟悉,导致分析④时理解卡顿,下次可补充 1-2 句国内喜剧素材(如 “沈腾主演的电影”); 3. AI 应用:AI 课件的 “动态结构拆解”“自动批改” 功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但个性化错题分析的精准度不足(如未区分 “步骤失误” 与 “知识漏洞”),需优化算法,结合学生答题过程标注错误类型; 4. 作业反馈:需重点关注迁移层作业的完成质量,分析学生 “语法知识迁移至写作” 的困难点(如 “知道句型规则,但不会结合主题造句”),后续可增加 “句型仿写→主题创作” 的过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