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以诗为镜,照见秋之灵韵
《听听,秋的声音》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短诗,亦是一篇浸润着“留白之美”的略读课文。作者毕国瑛没有铺陈秋的斑斓色彩,而是以“听觉”为笔,捕捉黄叶道别、蟋蟀吟唱、大雁叮咛等自然声响,将秋的灵动与深情藏进凝练优美的诗句里。读这首诗,如临一汪澄澈的秋潭,耳畔是轻响,心中是暖意,文字的韵律与秋的气息浑然一体,恰是“诗中有画,画中有声,声中有情”。
结合部编版三年级“感受语言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要求,立足班级学生“已能独立识字,却难在‘由文入情’‘由情悟美’”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三维一体”的诗意进阶:
1. 读之韵: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进而带着对秋的温柔感知,有感情地诵读,让文字在唇齿间流淌出秋的节奏。
2. 悟之美: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刷刷”“ ”等声响在脑海中化作具体的秋景,从秋的声音里触摸秋的美好与诗意。
3. 创之趣:仿照诗歌“声+情”的句式特点,尝试续写诗句,让学生以诗为媒,表达自己眼中独有的秋声秋韵。
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以声为桥,走进秋的心境”——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中的声响,想象秋的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里藏着的“淡淡不舍”与“浓浓欢喜”;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踮起脚尖够到诗”——如何让三年级学生摆脱“仿写等于复制”的局限,将自己对秋声的真实感受融入诗句,让续写的文字带着“孩子气的诗意”。
为了搭建“入诗”的阶梯,课前我准备了一套“秋的感官礼盒”:有火红的枫叶实物(触之有秋的质感),有秋声合集音频(黄叶飘落、蟋蟀鸣叫、大雁南飞的原声),有配着轻音乐的秋景图(银杏铺地、稻谷翻浪的动态画面),还有提炼出的诗中“关键词卡”(如“叮咛”“歌吟”),让学生在视、听、触的联动中,先与秋“撞个满怀”。
本课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于“诗意语文”而言,课时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让学生在这四十分钟里,真正“走进”秋的诗境,让心灵与秋声共鸣。
二、说教法与学法:以情为魂,浸润诗意生长
(一)教法:以“浸润”代“讲授”,让诗意自然流淌
在“秋天”主题单元中,《听听,秋的声音》是独特的“听觉篇章”。若说其他课文是“给秋画了一幅画”,这篇诗便是“给秋录了一段歌”——缺了这歌声,秋的韵味便少了一半灵动;少了这诗行,秋的意境便少了一层含蓄。因此,本课教法始终围绕“诗意浸润”展开,以“美”为底色,以“情”为线索,以“思”为羽翼:
情境渲染法:用枫叶实物、秋声音频、秋景图搭建一个“沉浸式秋境”,让学生一进课堂就“站在秋里”,而非“隔着课文看秋”。
想象品读法:不直接讲解“黄叶道别是什么意思”,而是通过“如果你是黄叶,会对树妈妈说什么”的追问,让学生在想象中与诗句共情,再以朗读传递这份情感。
角色共情法:让学生化身蟋蟀、大雁,用自己的语言演绎诗中的“歌韵”与“叮咛”,让文字从“纸上的符号”变成“心中的表达”。
留白引导法:面对学生的感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用“你从这个声音里听出了不一样的东西”“这样的感受真特别”等话语,给学生的诗意想象留足空间。
(二)学法:以“体验”代“被动”,让学生成为“赏秋人”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带着“具象化”的特点,他们对“美”的感知,往往始于“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事物。因此,本课学法注重“感官联动”与“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亲历”中习得“读诗、品诗、写诗”的方法:
听秋声:用“小耳朵仔细捕捉”的方式,从教师范读、音频素材中分辨秋的声响,培养“从声音中找画面”的能力。
品秋情:通过“说感受”“演角色”,将自己的情感代入诗句,理解“叮咛”不是简单的“说话”,而是藏着牵挂的温柔;“歌吟”不是普通的“唱歌”,而是丰收的欢喜。
创秋诗:从“模仿句式”到“融入感受”,让学生明白“诗不一定很长,只要写出心里的声音,就是自己的诗”,打消“写诗很难”的顾虑。
于“诗意语文”而言,教法与学法从来不是割裂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中唤醒对美的感知力——当学生能从“刷刷”声里听出黄叶的不舍,能从“暖暖的叮咛”里想起妈妈的嘱咐,语文学习便不再是“学课文”,而是“学感受生活中的诗意”。
三、说教学流程:以境为径,踏上秋的诗意之旅
(一)一叶唤秋,叩响诗的柴门(导入环节)
1. 实物触情:我会捧着一片带着秋意的红枫叶走进课堂,轻轻放在讲台上,对学生说:“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片从秋天里‘摘’来的叶子,给大家十秒钟,静静地看看它、摸摸它,说说你心里冒出了什么想法?”
2. 想象生境:待学生分享“叶子像小手掌”“看到它就想起公园的秋景”后,我顺势追问:“一片叶子就能告诉我们秋天来了,这就是‘一叶知秋’啊!那秋天除了藏在叶子里,还会藏在哪里呢?”随即播放配着轻音乐的秋景图(银杏叶飘落、稻谷弯腰、桂花飘香),让学生用学过的成语描述眼前的秋(如“秋高气爽”“金桂飘香”)。
3. 入题点韵:在学生沉醉于秋的画面时,我轻声小结:“孩子们,你们用眼睛发现了秋的色彩,可秋还有另一张‘脸’,藏在声音里。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就能听见——秋天是一座辽阔的音乐厅。”(板书“辽阔的音乐厅”,指名学生带着向往的语气朗读)“今天,就让我们轻轻推开这扇‘音乐厅’的门,听听秋的声音。”(板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课题旁画一片小小的枫叶,添一丝诗意)
【设计意图】诗意语文的导入,贵在“不着痕迹”。用实物唤起触感,用画面唤起视觉,用音乐唤起心境,最后以“音乐厅”的比喻将学生引入“听觉”的秋境,让“入课”成为一场自然的“寻秋之旅”,而非生硬的“知识学习”。
(二)耳观秋声,漫溯诗的溪流(初读感知环节)
1. 范读引听:我会关掉课件画面,只留轻柔的背景音乐,用舒缓的语气范读全诗。读前提醒学生:“请大家闭上眼睛,把小耳朵交给秋天,听听诗里藏着哪些声音,它们像在对你说什么。”范读时,着重放慢“刷刷”“ ”等拟声词的节奏,让声音带着画面感。读完后,邀请学生分享“听到了什么”,并试着模仿这些声音(如“我听到‘刷刷’,像叶子在轻轻跳舞”),对学生的“用心倾听”给予“你把秋声听进心里了”的诗意评价。
2. 自读寻声:让学生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用横线画出“诗里的秋声”,用波浪线画出“让你觉得有秋意的词”。期间巡视,对读得投入的学生轻声说“你读得真像秋的使者”,对遇到生字的学生稍作点拨。
3. 对话品意:以“秋的声音收集会”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梳理发现:
当学生说到“刷刷——黄叶道别的话音”,追问:“黄叶要和谁道别?它的‘话音’里藏着不舍,还是期待?”引导学生体会“道别”中的温柔。
当学生提到“ ——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提问:“‘歌韵’和‘歌声’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蟋蟀的歌里,藏着秋天的什么味道?”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细腻。
对于“叮咛”“歌吟”等词,不直接解释,而是说:“爸爸妈妈送你上学时,说的‘路上小心’就是‘叮咛’;农民伯伯看着丰收的稻谷,笑着说的话,就是‘歌吟’。现在,你能带着这份理解,再读这两句诗吗?”
4. 选读抒怀: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朗读,读完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节的秋声”。如学生说喜欢大雁的叮咛,便引导:“那你就带着这份暖暖的感觉,再读给大家听听吧,让我们都听听大雁的心意。”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核心是“让学生与诗‘初遇’时,带着好奇与欢喜”。范读以“听”引“入”,自读以“找”促“思”,对话以“问”启“悟”,选读以“情”带“读”,层层递进中,让学生不是“认识诗句”,而是“遇见秋声”。
(三)心入秋境,共情诗的魂魄(精读品悟环节)
1. 角色入情,演绎秋声:以“秋的小剧场”为载体,让学生分组合作,选择诗中的一个角色(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用语言、动作演绎“秋声里的故事”:
对于“黄叶道别”,先引导:“黄叶要离开树妈妈了,它会拉着树妈妈的‘手’(树枝)说什么?树妈妈又会怎么回应?”让学生两两合作表演,之后请小组展示,再引导朗读:“带着这份不舍,我们读读这句诗,让黄叶的话音轻一点,再温柔一点。”
对于“大雁叮咛”,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你出门时,妈妈会叮嘱你‘多穿点衣服’‘认真听讲’,大雁飞过天空时,会叮嘱白云什么?会叮嘱地上的小松鼠什么?会叮嘱我们班的小朋友什么?”让学生化身大雁,对着“白云”(课件画面)喊出“叮咛”,再带着这份暖意朗读“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表演后,让其他学生点评:“你从他的表演里,听出秋的什么心情了?”教师相机小结:“秋的声音里,藏着这么多心里话,这就是诗的魔力啊!”
2. 想象拓境,丰富秋韵:在学生走进诗中角色后,进一步追问:“除了诗里写的,秋天的‘音乐厅’里,还会有哪些声音?”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联想:“风吹过桂花,会有‘沙沙’的香;农民伯伯收稻谷,会有‘哗哗’的笑;小刺猬搬果子,会有‘咚咚’的忙……这些声音里,又藏着秋的什么故事呢?”让学生自由分享,把诗的意境从课本延伸到生活。
3. 品读升华,浸润诗心:开展“秋的诗会”,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全诗:
指名读:请学生“带着自己最喜欢的秋的心情”朗读,读完后说一句“我读的秋,是____的”(如“温柔的”“热闹的”)。
小组轮读:每组读一个小节,注意衔接处的“秋的节奏”,让诗句像流水一样连贯。
配乐齐读:播放轻柔的钢琴曲,全班学生闭上眼睛,带着对秋的所有感受,轻声齐读全诗,让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
【设计意图】“诗意语文”的精读,重在“让学生成为诗的一部分”。角色演绎让学生“走进诗中”,想象拓展让学生“走出诗外”,多元朗读让学生“沉浸诗里”,三者交织,让秋声不再是文字符号,而是可感、可触、可共情的生命体验。
(四)笔绘秋韵,延展诗的羽翼(仿写创作环节)
1. 仿其形,守其神:出示诗歌前两节的句式范例(“____(声音)——是____(事物)____(情感动作)的____(声音的内涵)”),对学生说:“秋给了我们这么多好听的声音,现在,让我们也当一回小诗人,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秋声,写成一句属于自己的诗吧。”给学生5-8分钟时间,可独立创作,也可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时,对思路受阻的学生轻声启发:“你刚才说风吹桂花‘沙沙响’,那这‘沙沙’是谁在做什么呢?是桂花在和小朋友说‘我真香’吗?”
2. 展其韵,励其志:举办“小诗人的秋声会”,邀请学生上台诵读自己的诗句,教师用轻音乐伴奏。每读完一首,引导其他学生评价:“你从他的诗里,听到了怎样的秋?”之后教师点评,多用“你的诗里藏着秋的小秘密”“这声音写得真有画面感”等诗意鼓励,而非“句式对不对”的机械评判。
3. 融其情,悟其理:在学生创作后,自然过渡到诗歌第五、六小节:“小诗人们写的秋声真美,而秋的声音,其实藏在更多地方呢。”引导学生齐读这两小节,追问:“秋的声音为什么会在‘每一片叶子里’‘每一滴汗水里’?”让学生明白:秋的声音,不仅是自然的声响,更是丰收的喜悦、成长的滋味,是“藏在生活里的诗意”。
4. 诵其魂,印其心:最后,再次播放配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作,完整朗读全诗(包括自己写的诗句),有能力的学生可尝试背诵。结束时,我拿起课前的那片枫叶,轻声说:“孩子们,这片枫叶从秋里来,今天,它听了我们读诗、演诗、写诗,现在,它要带着我们的秋声,回到秋天里去。以后再听到秋的声音,别忘了,那是秋在和我们说——它记住了我们的诗意呀。”
【设计意图】仿写不是“复制”,而是“诗意的迁移”。先给“句式拐杖”,让学生“敢写”;再给“情感引导”,让学生“会写”;最后通过展示与融合,让学生“乐写”。这一环节,既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更是对“诗意表达”的唤醒,让学生明白:诗,就在我们对生活的细腻感知里。
四、说作业设计:让秋的诗意,在课后生长
“诗意语文”的作业,不应是“任务”,而应是“与秋的再相遇”。因此,我设计了“秋的诗意三部曲”选做作业,让学生带着课堂的暖意,继续与秋对话:
1. 画一首秋的诗:用画笔把你听到的秋声画下来,比如“黄叶道别”“大雁叮咛”,也可以画自己写的诗句里的画面,给画配上一句诗(可抄课文,也可写自己的)。
2. 编一个秋的童话:把诗里的黄叶、蟋蟀、大雁变成童话里的角色,写一个关于“秋的声音的故事”,比如“黄叶和树妈妈的告别信”“大雁的叮咛日记”。
3. 找一段秋的声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田野里,录一段真实的秋声(如风吹落叶、农民收粮),回来后给这段声音写一句“声音小诗”。
【设计意图】作业的核心是“延续体验”。画、编、找三种形式,分别对应“视觉”“想象”“实践”,让学生在课后不是“复习知识”,而是“继续与秋做朋友”,让课堂的诗意自然流淌到生活中。
五、说板书设计:以简驭繁,藏诗于形
好的板书,应是“诗的骨架,情的脉络”。本课板书以“秋的声音”为核心,用简洁的意象与文字,勾勒出诗的意境:
```
听听,秋的声音
(辽阔的音乐厅)
黄叶 —— 道别的话音(不舍)
蟋蟀 —— 告别的歌韵(欢喜)
大雁 —— 暖暖的叮咛(牵挂)
秋风 —— 丰收的歌吟(热闹)
藏在每一片叶、每一滴汗里
```
板书左侧是课题与“辽阔的音乐厅”的核心比喻,点明秋声的“容器”;中间以“事物+声音内涵+情感”的形式,梳理诗中核心意象,让学生一眼看清“声”与“情”的关联;右侧用“藏在每一片叶、每一滴汗里”收束,呼应诗歌深层内涵。整体不堆砌文字,只以关键词与短句勾勒,如同一幅简约的“秋声图”,让学生在回顾时,能瞬间想起诗中的暖意与诗意。
六、说教学思考:诗意语文,是让学生与美相遇
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王崧舟先生“诗意语文”的核心理念——“以语言为体,以文化为魂,以情感为脉”。我没有把诗歌当作“知识点”来拆解,而是当作“一场与秋的约会”来设计:用实物让学生“触到秋”,用声音让学生“听到秋”,用表演让学生“走进秋”,用创作让学生“表达秋”。
在教学中,我力求“少一点讲解,多一点感受;少一点评判,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机械,多一点诗意”。因为我相信,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听听,秋的声音》的价值,不在于“学会仿写句式”,而在于让他们发现:原来秋天的声音里藏着这么多故事,原来文字可以这么温柔,原来自己也能写出“像诗一样的话”。
这便是“诗意语文”的初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学知识,更能遇见美、感受美、创造美,让一颗诗意的种子,在秋的声音里,悄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