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学叫》 说课稿
一、说教材:于童话肌理中,触摸“自我”的诗意
《小狗学叫》这篇童话,是20世纪伟大儿童文学作家贾尼·罗大里用童心编织的“生命寓言”。它以拟人化的笔触,让一只迷茫的小狗在“学叫”的旅程中求索,看似荒诞的情节里,藏着最真切的生命叩问——何为“真正的自己”?罗大里曾说“每一件事物中都有一个故事”,而这篇童话,正是将“自我认同”的哲思,藏进了小狗学叫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落里。
文本的妙处,在于“荒诞”与“真实”的辩证统一。小狗学公鸡打鸣、学杜鹃啼叫,看似脱离现实,却精准映照了人在成长中“模仿他人、迷失自我”的普遍困境。这种以“小叙事”承载“大情怀”的写法,让童话既有儿童喜欢的趣味,又有值得咀嚼的人文厚度。教学中,我们不必急于拆解“主题”,而是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的“肌理”——去听小狗学叫时的笨拙,去感它面对质疑时的茫然,去品它最终寻得本真时的通透。正如“诗意语文”所追求的,让文本成为滋养心灵的土壤,让学生在文字的浸润中,自然触摸到“做自己”的生命暖意。
二、说教学目标:以“情”为脉,融“法”于“意”
依据文本特质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诗意语文”“以文化人”的理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 **字词积累,夯实根基**:认识“陌、讨”等12个生字,读准“吗、中、弹”等多音字,理解“孤零零、百发百中”等词语的含义;通过“联系语境猜词义”“结合生活说用法”等方式,让字词学习不再是机械记忆,而是与文本情境、生活体验相连。
2. **预测阅读,对话文本**:学会“边读边预测”的阅读方法,能结合文中线索(如小狗的心情、其他动物的反应)进行有依据的猜想;更重要的是,让预测成为“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不是为了“猜中结局”,而是为了在猜想中走进小狗的内心,感受阅读的“生成之趣”。
3. **朗读品悟,共情人物**: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小狗“迷茫—执着—觉醒”的心理,以及公鸡、杜鹃“善意却片面”的态度;让朗读成为“情感的外化”,而非单纯的技巧训练。
4. **想象拓展,滋养心灵**:能大胆预测故事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对比,体会“结局多样,初心唯一”的深意;尝试续编或创编故事,让想象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在创作中深化对“做真实的自己”的理解。
5. **人文浸润,点亮成长**:在童话的诗意流淌中,感悟“不必刻意模仿他人,接纳并成为自己,才是最珍贵的成长”;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思考“如何听见自己心里的‘声音’”,让文本的意蕴真正走进心灵。
三、说教学重难点:于“品读”中破题,于“共鸣”中深化
(一)教学重点
1. 以“读”为核心,通过诗意朗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触摸小狗的心理变化,感受文本的情感温度;
2.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如从“公鸡伸长脖子,扯着嗓子教”感受其认真,从“小狗蹲在地上,支棱着耳朵听”体会其专注;
3. 透过“学叫”的表象,领悟“不迷失自我,才是精彩人生”的人文内涵,让文本的哲思自然融入学生的认知。
(二)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不仅“读出语气”,更能“读出心情”——比如小狗学叫失败后“低下头,尾巴耷拉着”时,如何用语调传递它的失落;
2. 续编或创编故事时,既要保持童话的“童真味”,又要延续“寻回自我”的主题,避免脱离文本的空想;
3. 让“活出真正的自己”这一抽象理念,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从“小狗的故事”自然过渡到“自己的成长”,实现“文本意蕴”到“生命感悟”的转化。
四、说教法与学法:以“情境”引航,让“体验”落地
“诗意语文”主张“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因此本课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实现“教”与“学”的诗意融合:
(一)教法:以“情”串联,以“境”促悟
1. **诗意情境法**:通过多媒体播放“小狗摇尾、公鸡打鸣、杜鹃啼叫”的动画片段,配上轻柔的背景音乐,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再用语言描绘“清晨的树林里,小狗望着枝头的公鸡,心里悄悄埋下‘学叫’的种子”,让学生仿佛“走进故事里”,自然生发共情。
2. **对话品读法**: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问题”为桥梁,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抛出“小狗学公鸡叫时,心里是欢喜多一点,还是不安多一点?从文中哪个词能看出来?”,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与小狗“对话”,与文本“交流”。
3. **想象留白法**: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如“小狗被狐狸嘲笑后,蹲在草丛里,它会想些什么?”“当小狗终于发出自己的叫声时,树林里的动物会有怎样的反应?”,引导学生用想象填补空白,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也让文本更具“留白之美”。
(二)学法:以“悟”为核,以“用”为终
1. **沉浸式体验法**:鼓励学生“化身小狗”,通过“表演”再现小狗学叫的过程——“伸长脖子模仿公鸡,踮起脚尖学杜鹃”,在肢体语言的体验中,感受小狗的执着与迷茫;
2. **批注式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时,用“△”标出小狗心情变化的词句,用“?”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用“☆”圈出打动自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心里的话”(如“小狗好可怜,它只是想学会叫啊”),让阅读成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3. **个性化创作法**:续编故事时,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心中的结局”——哪怕小狗最终“学会了和小鸟一起唱歌”,只要符合“寻回自我”的主题,就给予肯定,让创作成为“自我表达”的载体。
五、说教学过程:循着“寻声”之旅,抵达“寻己”之境
本课教学过程以“小狗的‘寻声’之旅”为线索,分为五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品—悟—创”中,完成从“读懂故事”到“读懂自己”的升华。
(一)诗意导入:猜谜入情境,叩问启思考
1. **谜中见“形”**:师口述谜语:“踩着梅花步,守着温馨家,见了主人摇尾巴,见了生人把叫发。”(学生猜“狗”)师顺势引导:“这是我们熟悉的狗——会摇尾,会汪汪叫。可今天,我们要认识一只特别的小狗,它偏偏‘不会叫’。”
2. **题中藏“问”**:板书课题《小狗学叫》,请学生轻声读课题,然后追问:“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心里会冒出哪些‘小问号’?”(预设:这只小狗为什么不会叫?它会向谁学叫?它能学会吗?)师小结:“这些问号,就是我们走进故事的‘钥匙’。让我们带着好奇,和小狗一起踏上‘学叫’的旅程。”
3. **作者入“心”**:简要介绍贾尼·罗大里:“写下这个故事的,是一位特别懂孩子的作家——他叫贾尼·罗大里,来自意大利。他就像一位‘童话魔法师’,能从路边的小草、窗边的小鸟身上,变出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他的作品,藏着孩子最爱的童真,也藏着让大人也会思考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笔下这只小狗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于“预测”中,触摸故事脉络
1. **初读明“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标出自然段,遇到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边读边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预测”——比如读到“小狗决定向公鸡学叫”,可以写下“我猜小狗学起来会很费劲,因为公鸡的叫声太高了”。
2. **识字融“境”**:采用“情境识字”的方式检查生字:出示“孤零零”一词,师描述“小狗独自坐在树下,没有伙伴,没有声音,这就是‘孤零零’”;出示“百发百中”,结合文中“猎人开枪打鸟,百发百中”,让学生通过“动作模仿”(做“开枪”的姿势)理解词义。
3. **预测汇“流”**:开展“预测分享会”:“谁愿意把自己的预测和大家分享?记得说说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如学生说“我猜小狗学杜鹃叫会被嘲笑”,师追问“为什么”,引导其结合“杜鹃的叫声很特别,和狗的叫声不一样”来谈)。师小结:“预测不是瞎猜,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故事‘一起走’。”
(三)品读悟情:于“角色”中,走进小狗心灵
1. **分角色“入戏”**:
- 分组分配角色:小狗、公鸡、杜鹃、狐狸、猎人等;
- 提出朗读要求:“不仅要读出角色的‘话’,更要读出角色的‘心’。比如公鸡教叫时,是‘骄傲’还是‘耐心’?小狗学叫时,是‘自信’还是‘紧张’?”
- 学生分组练习后,上台展示,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点评“哪里读得像,哪里能再改进”。
2. **品词句“走心”**:
- 聚焦“公鸡教叫”:出示句子“公鸡伸长脖子,扯着嗓子喊:‘喔喔喔!’小狗蹲在地上,支棱着耳朵,跟着喊:‘喔喔喔!’”,提问:“从‘伸长脖子’‘支棱着耳朵’这两个动作,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公鸡?怎样的小狗?”(引导学生体会公鸡的“认真”、小狗的“专注”)。
- 聚焦“小狗失落”:出示句子“狐狸笑得直打滚:‘你这叫的是什么呀?像只小公鸡!’小狗低下头,尾巴耷拉了下来。”,请学生“化身小狗”,说说此刻的心情:“如果你是这只小狗,听到狐狸的嘲笑,心里会想些什么?”
3. **议结局“悟理”**:
- 师:“作者为小狗安排了三个结局,有的小狗遇到了同类,学会了汪汪叫;有的小狗被猎人当成猎物,差点受伤;还有的小狗,继续在树林里寻找自己的叫声。你最喜欢哪个结局?为什么?”
- 引导学生结合“小狗的初心”谈感受:“无论哪个结局,小狗始终在‘找自己的叫声’,这才是最重要的,对吗?”
(四)探究明理:于“对话”中,照亮成长之路
1. **深议“第三种结局”**:师:“第三种结局里,小狗没有找到‘标准答案’,却继续‘往前走’。这让你想到了什么?”(预设: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找到自己需要时间;重要的不是“马上成功”,而是“不放弃寻找”)。
2. **链接“自己的生活”**:开展“心灵小对话”:“小狗在学叫中寻找自己,我们在成长中,也会遇到‘想模仿别人’的时候吧?比如看到同学画画好,就想跟着学画画;看到别人跑步快,就想跟着练跑步。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不迷失自己’?”(引导学生说出“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等)。
3. **提炼“生命启示”**:师小结:“就像小狗最终明白‘不必学别人的叫,自己的叫声才最特别’,我们也该明白:成长不是‘变成别人’,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坚持自己的初心,这就是‘活出真正的自己’。”
(五)拓展升华:于“创作”中,传递故事温度
1. **续编“心中的结局”**:师:“如果让你给小狗写一个‘全新的结局’,你希望小狗最终遇到什么?它会怎样找到自己的叫声?请你动笔写下来,用上今天学到的‘动作、神态描写’,让结局里的小狗,像活过来一样。”
2. **分享“故事的温度”**: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续编故事,师点评时聚焦“是否写出了小狗的‘初心’”“是否有温暖的细节”;
3. **延伸“阅读的乐趣”**:布置实践任务:“找一本你喜欢的童话书,读给爸爸妈妈听。读到精彩的地方,停下来问问他们‘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和他们一起感受‘边读边预测’的快乐。”
六、说板书设计:以“简”载“意”,绘出“寻己”之路
```
小狗学叫
(寻声·寻己)
学鸣——公鸡:喔喔喔 (迷茫之音)
学啼——杜鹃:咕咕叫 (求索之韵)
悟真——自己:汪汪汪 (本我之响)
【左侧】心之预测:(学生批注关键词,如“会被嘲笑”“能学会”)
【右侧】情之共鸣:做真实的自己,便是最好的成长
```
板书以“寻声·寻己”为核心,用“学鸣—学啼—悟真”串联故事脉络,既呈现了小狗学叫的过程,又暗合“从迷茫到觉醒”的心理变化;左侧“心之预测”与右侧“情之共鸣”,分别对应“阅读方法”与“人文主旨”,让板书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情感的印记”,符合“诗意语文”“形神兼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