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说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窦桂梅老师提出“主题教学”理念,主张“以文载道,以情育人”,让语文课堂成为“情、智、意”共生的场域。本节课我将以“坚守与奉献”为核心主题,循着“文本解读—心灵唤醒—生活践行”的路径,带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触摸老屋的“心”,在情感共鸣中播撒“爱”的种子,实现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同频共振。
一、教材解读:于文字褶皱处,触摸“奉献”的温度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文字朴素却藏着深刻的精神密码。教材以“老屋该不该倒”为线索,串联起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三次求助的情节:一百多岁的老屋,窗户成了“黑窟窿”,门板破了“洞”,本已做好“倒下”的准备,却因一次次心软,一次次延长“站立”的时间,最终在小蜘蛛的故事里,成为“总也倒不了”的温暖坐标。
从“语文味”来看,文本的语言有三大特点:一是“反复”的节奏美,“正准备倒下”这句话贯穿全文,看似重复,实则暗藏老屋从“疲惫想休息”到“甘愿奉献”的心理变化,是解读人物情感的“密码”;二是“对话”的质朴美,小猫的“请求”、老母鸡的“恳求”、小蜘蛛的“托付”,与老屋的“答应”形成简洁却暖心的对话链,是训练朗读与情感体验的绝佳素材;三是“细节”的画面美,“从门上的破洞跳出来”“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出来”,这些细节让“帮助”变得可触可感,为学生搭建了“从文字到画面,从画面到心灵”的桥梁。
从“人文魂”来看,老屋的“不倒”,本质是“爱与奉献”的坚守。它的“老”与“破”,更反衬出精神的“富有”——当个体的“休息愿望”与他人的“生存需求”冲突时,选择“牺牲自我,温暖他人”。这种精神恰是当下儿童需要汲取的养分:在被爱中学会爱人,在接受帮助时懂得奉献。因此,本课不仅是一篇童话故事,更是一本“爱的启蒙书”,是连接文本与生活、语文与人生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以“情”为锚,实现“语”与“人”的共长
基于窦桂梅“主题教学”中“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双线并行”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我设定三维目标:
#(一)基础目标:扎稳语文的“根”
1. 识字写字:通过“情境识字法”(如结合“窟窿”的“穴字头”联想老屋的破窗户)会认“窟、窿”等8个生字,通过“字理解析”(如“准”的“两点水”表“准备时的冷静”)会写“准、备”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门板、准备、安心”等词语,感受汉字的形义之美。
2. 语言积累:摘抄文中描写老屋外貌、对话的句子,背诵“小蜘蛛一边忙着补网,一边给老屋讲故事”等体现“陪伴与温暖”的片段,让语言材料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仓库”。
#(二)能力目标:激活语文的“思”
1. 阅读能力:通过“角色代入读”“对比品读”等方式,读懂老屋三次帮助他人的经过,学习“抓反复语句、品对话细节”的阅读方法,提升概括文本、体会情感的能力。
2. 表达能力:能结合文本细节,说说“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能联系生活,用“当______时,我会像老屋一样______”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爱心想法,实现“读”与“说”的双向转化。
#(三)素养目标:点亮人文的“灯”
1. 情感体验:在文本研读中,体会老屋“疲惫却坚守”的善良,感受“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建立“关爱弱小、乐于奉献”的价值认知。
2. 行动自觉:能将文本中的“爱心”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如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小事,懂得“平凡的坚守也能创造温暖”。
三、教学重难点:于“矛盾”处破题,于“内化”处扎根
#(一)教学重点
紧扣“奉献”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反复语句”(“正准备倒下”)和“对话细节”,体会老屋“明知疲惫却甘愿付出”的仁爱之心,建立“爱与奉献”的情感联结,让“帮助他人”成为学生的内在认同。
#(二)教学难点
1. 情感内化:如何让学生从“知道老屋善良”,到“共情老屋的矛盾与坚持”(一边想倒下休息,一边不忍心拒绝求助),再到“愿意像老屋一样付出”,实现情感从“文本外”到“内心内”的转化。
2. 语言迁移: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朴素语言”中,提炼出“表达爱心”的语言范式,并运用到生活中,让“语文学习”真正服务于“生活实践”。
四、设计理念:以“主题”为线,构建“读—品—悟—行”的生态课堂
窦桂梅老师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文本中‘安家’,在情感中‘扎根’。”本课以“坚守与奉献”为主题主线,遵循“以情唤情,以文育人”的思路,构建“四重进阶”的教学路径:
1. **情境引情**:通过图片、音乐、角色对话等,创设“走进老屋”的情境,让学生带着“老屋为什么倒不了”的疑问,主动走进文本,激发探究兴趣。
2. **品读悟情**:抓住文本的“语言密码”(反复句、对话、细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引导学生“走进老屋的心里”,体会其情感变化,让“奉献”的形象从文字中“立起来”。
3. **探究升情**:通过“小组辩论”(“老屋一次次不倒下,值得吗?”)、“角色独白”(“假如你是老屋,每次答应帮助时,心里会想什么?”)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对“奉献”的理解,实现情感从“认同”到“升华”。
4. **践行传情**:将课堂与生活联结,通过“爱心行动”(写爱心卡、做一件小事),让“奉献”的精神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实现“学语文,做真人”的目标。
五、教法学法: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共舞
#(一)教法:搭建“情感与语言”的桥梁
1. **情境体验法**:播放“风雨交加的夜晚”音效,展示老屋“黑窟窿窗户、破洞门板”的图片,让学生化身“老屋的邻居”,直观感受老屋的破旧与孤独,为理解其“心软”埋下情感伏笔。
2. **主题探究法**:围绕“老屋的‘不倒’,藏着哪些秘密?”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从“外貌描写”“对话细节”“反复语句”三个维度探究,让“奉献”的主题在探究中逐渐清晰。
3. **语言生长法**:聚焦“正准备倒下”这句话,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一次说这句话时,老屋的心情是怎样的?第三次呢?”通过“添加语气词”(“唉,正准备倒下呢……”“好吧,再等等,正准备倒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情感变化,实现“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的统一。
4. **评价激励法**:在朗读、探究环节,用“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老屋的疲惫”“这个发现,抓住了老屋的‘心’”等评价语,肯定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发现,让课堂成为“敢表达、善思考”的安全场域。
#(二)学法:让学生成为“文本的主人”
1. **角色代入式阅读**:让学生分别扮演“老屋”“小猫”“老母鸡”“小蜘蛛”,在分角色朗读中“代入情感”,比如读老屋的话时,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出它的善良与疲惫”,让阅读从“读文字”变成“读心灵”。
2. **合作探究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老屋帮助了谁?怎么帮的?从哪些词句能看出它的善良?”展开讨论,用“思维导图”梳理答案,让学生在合作中碰撞思维,共享发现。
3. **生活联结式表达**: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思考“生活中,谁像老屋一样帮助过你?你能像老屋一样为谁做些什么?”,让“奉献”的主题从文本延伸到生活,实现“学用结合”。
六、教学流程:循着“情感”的足迹,开展一场“温暖的旅程”
本课共2课时,第一课时聚焦“识字写字,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聚焦“品读感悟,践行升华”。以下为完整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识老屋,埋下“温暖”的种子
##(一)情境对话,叩开文本之门(5分钟)
1. 课件出示“摇摇欲坠的老屋”图片,配上轻柔的音乐,教师深情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座老屋,它已经一百多岁了,窗户像蒙着一层黑纱,门板上的洞像在偷偷叹气。如果你路过这里,想对它说一句什么话?”
2.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这座看起来随时会倒下的老屋,却有一个奇怪的名字——‘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它为什么倒不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的故事,听听它的心里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总也”,感受“坚守”的意味)
##(二)字词闯关,夯实语文基础(15分钟)
1. 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查,纠正读音(重点指导“窿”读第二声,“孵”读fū,不读fú)。
2. 情境识字:
- 出示“窟、窿”:“看看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穴字头’,像不像老屋破了的窗户?结合图片,说说‘黑窟窿’是什么样子的?”
- 出示“孵”:“老母鸡要‘孵小鸡’,需要趴在鸡蛋上很久,这个字左边是‘卵’(鸡蛋),右边是‘孚’(用心照顾),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3. 写字指导:重点教“准”“备”,提醒“准”的“两点水”要写得紧凑,“备”的“田”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攵”要托住上面的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点评。
##(三)整体感知,梳理故事脉络(20分钟)
1. 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思考:“课文里,老屋准备倒下时,谁来求助了?”
2. 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绘制“故事地图”:
- 老屋(想倒下)→ 小猫(避暴风雨)→ 老屋(再站1晚)
- 老屋(想倒下)→ 老母鸡(孵小鸡)→ 老屋(再站21天)
- 老屋(想倒下)→ 小蜘蛛(织网抓虫)→ 老屋(再站一会儿)
3. 小结:“三次求助,三次答应,老屋一次次推迟了‘倒下’的时间。下节课,我们就走进这些故事,听听老屋和小动物们的对话,看看它的心里藏着怎样的秘密。”
#第二课时:走进老屋,读懂“奉献”的真谛
##(一)复习导入,衔接情感脉络(3分钟)
1. 回顾“故事地图”:“上节课,我们知道老屋三次帮助了小动物,谁能说说,每次它准备倒下时,心情可能是怎样的?”
2. 引出核心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老屋的‘心’,看看它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二)品读对话,触摸老屋的“心”(25分钟)
1. **聚焦“第一次帮助”:感受“心软”的开始**
- 指名读小猫与老屋的对话,其他学生思考:“小猫说‘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从‘安心’这个词,你能看出小猫当时的心情吗?老屋听了,是怎么说的?”
- 引导学生对比朗读:“老屋一开始说‘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后来又说‘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请大家试着用‘疲惫却温柔’的语气读这两句话,体会老屋的心情变化。”
- 小结:“一句‘安心’,让疲惫的老屋停下了倒下的脚步,这是它对弱小的心疼,是善良的开始。”
2. **聚焦“第二次帮助”:体会“坚守”的不易**
-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老母鸡与老屋的对话,讨论:“老母鸡需要老屋‘再站二十一天’,二十一天是多久?对一百多岁的老屋来说,坚持二十一天容易吗?从哪里能看出来?”(引导学生关注“破窗户”“门板下面”,体会老屋的破旧与坚持的艰难)
- 角色独白:“假如你是老屋,答应老母鸡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请用‘我虽然______,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如“我虽然已经很累了,但看着老母鸡焦急的样子,实在不忍心拒绝”)
- 小结:“二十一天,对老屋来说是漫长的等待,但为了小鸡能平安出生,它选择了坚持。这份坚持,藏着深深的爱。”
3. **聚焦“第三次帮助”:感悟“奉献”的快乐**
- 默读小蜘蛛与老屋的对话,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感受。
- 全班交流:重点分析“小蜘蛛一边忙着补网,一边给老屋讲故事”“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
- 提问:“以前,老屋帮助别人后,小动物们都离开了;现在,小蜘蛛给老屋讲故事,老屋的心情会和之前不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奉献不仅是付出,也会收获陪伴与快乐”)
- 配乐朗读:全班齐读这部分内容,感受老屋“边晒太阳,边听故事”的温暖画面。
4. **回扣“反复句”:升华“奉献”的主题**
- 出示文中所有“正准备倒下”的句子,引导学生齐读,提问:“同样一句话,读了这么多次,你们发现老屋的心情有变化吗?(从“渴望休息”到“心甘情愿”)是什么让它的心情变了?”
- 总结:“是对小动物的爱,是乐于助人的善良,让老屋从‘想倒下’变成‘不愿倒’,最终成为‘总也倒不了’的温暖港湾。”
##(三)拓展践行,传递“爱的微光”(10分钟)
1. **主题辩论:“老屋一次次不倒下,值得吗?”**
- 分为“值得”和“不值得”两组,结合文本与生活,说说自己的理由(如“值得,因为帮助别人会让自己快乐”“不值得,因为老屋太疲惫了”)。
- 教师引导:“老屋的‘值得’,不在于它有没有休息,而在于它用自己的‘站立’,换来了别人的‘安心’。这就是奉献的意义——就像一盏灯,哪怕光很弱,也能照亮别人。”
2. **爱心行动:“做一盏‘温暖的灯’”**
- 课件展示生活中“平凡的奉献”:同学帮老师抱作业本、志愿者给老人送食物、消防员救小猫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也能像老屋一样,做些什么温暖的小事?”
- 发放“爱心卡”,让学生写下:“______(谁)需要帮助,我想______(做什么),因为______。”(如“同桌忘记带橡皮,我想把橡皮借给他,因为老屋告诉我要帮助别人”)
- 分享交流:邀请学生读自己的“爱心卡”,教师鼓励:“同学们,这些小小的想法,就像老屋的‘破洞’里透出的光,虽然微小,却能温暖人心。希望大家把这束光带到生活中,让更多人感受到爱。”
##(四)总结升华,留住“温暖的记忆”(2分钟)
1. 教师深情总结:“同学们,这座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它是帮你解决难题的老师,是给你温暖的家人,是伸出援手的陌生人。希望我们都能做‘老屋’,用自己的善良,让这个世界多一份温暖;也希望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老屋’,记得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2.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在温暖的氛围中结束课堂。
七、板书设计:以“图”载情,以“字”明意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外貌)黑窟窿 破洞 → (内心)善良 奉献
- 小猫(避暴风雨)→ 再站1晚 → 心疼
- 老母鸡(孵小鸡)→ 再站21天 → 坚持
- 小蜘蛛(织网)→ 再站一会儿 → 快乐
#(主题)爱与奉献,让“倒下”变成“站立”
(板书设计以“老屋”为核心,左侧呈现外貌描写,体现其“破旧”;中间梳理三次帮助的情节,用箭头连接“求助—回应—情感”,清晰展现故事脉络;右侧突出“善良、奉献”的核心品质,最后以“爱与奉献,让‘倒下’变成‘站立’”升华主题,让板书既具“语文味”,又含“人文情”。)
八、教学反思(预设)
本课以窦桂梅“主题教学”为指引,试图在“语言学习”与“情感育人”之间找到平衡。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角色独白”环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老屋的矛盾心理,需要教师通过更具体的情境引导(如“如果你很累,却有人向你求助,你会怎么想?”);二是“爱心行动”环节,要避免学生流于形式,需在课后跟进,鼓励学生将“爱心卡”上的想法付诸实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未来教学中,我将继续践行“以文育人”的理念,在文本解读时更深入挖掘“语言密码”,在情感引导时更注重“真实体验”,让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场所,更成为滋养心灵、塑造品格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