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富饶的西沙群岛》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6.《富饶的西沙群岛》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5: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富饶的西沙群岛》 说课稿
一、说教材——紧扣课标,把握文本核心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写景状物散文,隶属“自然风光与祖国之美”主题单元。课文以“位置—风光物产—守卫”为叙事脉络,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空间顺序,生动展现西沙群岛的“美”与“富”,语言精准优美,既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优质文本,也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教学目标——三维融合,落实素养要求
1. 掌握“饶、屿、崖”等13个生字的音、形、义,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成群结队”等重点词语,能规范书写“富、渔”等易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理清“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写作顺序。
3.通过“图文结合、想象品读”,体会文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4.借助小组合作,梳理西沙群岛的物产种类,学习“总—分”的段落结构(如“海岛”部分先总说“是鸟的天下”,再分述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5.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与丰富物产,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了解英雄儿女守卫西沙群岛的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国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精准定位,突破学习关键
教学重点:1. 结合“五光十色的海水”“多样的海底生物”“热闹的海滩”“鸟的天下”等段落,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2. 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学习作者按顺序写景的方法。|紧扣课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贴合文本写景状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文本,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画面想象,深层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进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二、说学情——立足实际,贴合认知特点
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中年级学生,具备以下认知与学习特点:
1. 已有基础:通过此前写景文学习,初步掌握“读文识景”的方法,能借助拼音通读课文;对“海岛”“海水”等事物有模糊认知,但对西沙群岛的具体位置、独特物产(如海参、大龙虾、热带鱼等)了解较少。
2. 学习优势:好奇心强,喜欢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如图文、视频),乐于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
3. 薄弱环节:对文中“五光十色的海水形成原因”“‘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夸张表达”等抽象内容理解难度较大;难以自主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与结构。
基于此,教学中需借助直观教具(图片、视频)降低认知难度,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帮助梳理文本逻辑,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
三、说教法——多元融合,聚焦高效课堂
遵循“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原则,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学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播放西沙群岛风光视频(海面、海底、海岛实景),出示海参、大龙虾、热带鱼等实物图片,创设“‘西沙小导游’带大家游海岛”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景物特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2. 品读感悟法:设计“三读”活动——初读“通文意”(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再读“理顺序”(用“△”标出描写的景物,梳理“海面—海底—海滩—海岛”顺序)、精读“品词句”(划出描写景物的精彩句子,小组讨论“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西沙的美/富”),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3. 问题引导法: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梯度问题,如“海水为什么是五光十色的?”“作者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说明什么?”“‘鸟的天下’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突破理解障碍。
4. 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为“海面组”“海底组”“海滩组”“海岛组”,每组围绕对应段落展开讨论:“这段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写法?”,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梳理内容、分享发现,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授人以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依据“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 圈点勾画法学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用不同符号标记关键信息(生字词用“○”,景物名称用“△”,精彩句子用“~~”),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 图文转化法:鼓励学生将文中描写的景物(如“绽开的珊瑚”“威武的大龙虾”)画下来,或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实现“文字—形象—理解”的转化,帮助体会景物特点。
3. 总结归纳法:在梳理写作顺序时,引导学生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句式总结,学习概括文章脉络;在积累词句时,分类整理“描写海水的词”“描写鱼的词”,培养归纳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落实教学目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约5分钟)
1. 出示中国地图,指着南海区域提问:“同学们,在我国辽阔的南海上,有一群像珍珠一样美丽的岛屿,它就是西沙群岛。谁来说说你对西沙群岛的了解?”(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活已有认知)。
2. 播放西沙群岛风光视频(配轻快的背景音乐),定格海面、海底、海岛画面,教师旁白:“这就是西沙群岛,水是五光十色的,海底藏着无数宝藏,海滩上有捡不完的贝壳,海岛上是鸟的天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它的美丽与富饶吧!”
3. 板书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指导学生齐读课题,强调“饶”字的写法(左边“饣”,右边“尧”),提问:“‘富饶’是什么意思?从课题中,你能猜到课文会写什么吗?”(引发学生思考,明确学习方向)。
(二)初读感知,梳理脉络(约10分钟)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如“海参”的“参”读“shēn”,“瑰丽”的“瑰”读“guī”),遇到不懂的词句做标记。
2. 字词过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崖”(与“涯”区分)、“渔”(与“鱼”区分)的字形;通过“看图说词”(出示珊瑚图片,说出“瑰丽无比”)、“造句”(用“成群结队”造句)等方式理解词义。
3. 再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梳理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写作顺序,板书关键词。
(三)精读品悟,感受“美”与“富”(约20分钟)
1. 聚焦“海面”:品读第2自然段
指名朗读,提问:“海面的海水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找出“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出示海水实景图(深蓝、淡青、浅绿等颜色),提问:“为什么海水会有这么多颜色?”(结合课文“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用“高低不平的海底像台阶,深的地方颜色深,浅的地方颜色浅”通俗解释)。
指导朗读:带着欣赏的语气,重读“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读出海面的美丽。
2. 聚焦“海底”:品读第3-4自然段
小组合作:“海底组”学生默读段落,找出描写的生物(珊瑚、海参、大龙虾、鱼),用“____”划出描写它们特点的词句。
交流分享:
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通过比喻,体会珊瑚的形态多样,指导学生用“有的像……有的像……”造句。
海参、大龙虾:“懒洋洋地蠕动”“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通过动作描写,感受生物的鲜活,鼓励学生模仿动作,读出画面感。
鱼:“成群结队”“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引导学生理解“夸张”手法,体会鱼的数量多,分组比赛朗读,读出鱼群的热闹。
3. 聚焦“海滩与海岛”:品读第5-6自然段
自主阅读: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海滩上的“贝壳、海龟”,海岛上的“树、鸟、鸟蛋、鸟粪”,说说它们的特点(贝壳“千奇百怪”,海龟“爬到沙滩上产卵”,海岛是“鸟的天下”)。
难点突破:针对“鸟的天下”,提问:“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海岛是鸟的天下?”(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引导学生发现“总—分”结构,感受作者描写的条理。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约5分钟)
1. 回顾全文:提问:“学完课文,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引导学生用“美丽、富饶、可爱”等词概括,呼应课题)。
2. 情感升华:出示“解放军守卫西沙群岛”的图片,教师小结:“西沙群岛是祖国的南大门,是我们宝贵的国土,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它。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美丽富饶的地方而自豪!”,指导学生带着自豪、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 拓展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景物的精彩词句,背诵喜欢的段落。
以“西沙群岛导游词”为题,用自己的话介绍西沙群岛的一处美景(如海底世界、鸟的天堂)。
(五)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凸显重点
富饶的西沙群岛
(祖国的南大门)
1. 海面: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原因:海底高低不平)
2. 海底:
珊瑚:像花朵、像鹿角
海参:懒洋洋
大龙虾:威武
鱼:成群结队、各种各样(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3. 海滩:贝壳(千奇百怪)、海龟(产卵)
4. 海岛:鸟的天下(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美丽 富饶 可爱)
【设计意图】:板书以“空间顺序”为线索,提炼各部分核心景物与特点,用简洁的词语和箭头清晰呈现文本结构,既帮助学生梳理内容,又凸显“美丽、富饶”的主题,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