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13:5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材料叙述的“造反者”首领是(  )
A.陈玉成 B.洪仁玕
C.洪秀全 D.林则徐
2.“1851年1月,洪秀全举行了隆重的祝寿庆典,万众齐集犀牛岭,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这一事件是(  )
A.定都天京 B.天京事变
C.金田起义 D.永安建制
3、“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与歌谣相关的史实为(  )
A.金田起义 B.永安封王
C.定都天京 D.天京事变
4.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
A.发动金田起义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颁布《资政新篇》 D.定都天京
5.“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这一主张(  )
A.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实现了农产品绝对平均分配
C.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D.有利于调动农民斗争积极性
6.《石达开自述》中称洪秀全故意加封杨秀清“万岁”,激怒韦昌辉诛杨。而《李秀成自述》中却说:“东欲专尊,后北与翼计杀东王。”石达开和李秀成共同评述的是(  )
A.永安封王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天京陷落
7.“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其中“煮豆燃萁”所产生的影响是(  )
A.起义烈火,遍地燎原 B.大清帝国,奄奄一息
C.太平天国,盛极而衰 D.北伐西征,高潮迭起
8.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永安初建政权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定都天京
9.“城内太平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降者。入城湘军,肆意焚掠。繁华的古都顿成瓦砾。湘军屠城后,‘秦淮长河,尸首如麻’,而十之八九为老幼妇孺。太平军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优秀人物的伟大牺牲精神。”这里的“城”是指(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天津
10.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的新情况,这就是(  )
A.清政府军队和地方地主武装联合镇压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内部矛盾斗争导致队伍分裂 D.长期受到敌人的围困和封锁
11.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清政府极力搜刮,加捐加税。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由上述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由于(  )
A.鸦片大量流入,威胁人民健康 B.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激化了社会矛盾D.第二次鸦片战争严重威胁中国主权
1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大兴宫殿,其中天王府“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雕琢精巧,金碧辉煌。”这表明洪秀全此时(  )
A.完全丧失了反清的斗志 B.荒废政务且大权旁落
C.封建特权思想日益膨胀 D.专注于内部权力争夺
13.“因时制宜”四个字是《资政新篇》的总精神。文章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提出了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这说明《资政新篇》(  )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符合太平天国的斗争实际
C.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有力支持 D.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14.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比较顽强的敌人。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失败。该观点反映出太平天国(  )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
C.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失败的根源是内外夹击
15.“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  )
A.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B.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勇气 D.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
16.“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它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半殖民地人民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抗争和对封建统治的质疑。”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B.体现了不同文明的交织
C.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D.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17、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范文澜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爆发背景 B.性质
C.影响 D.失败原因
18.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流传着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中“天父杀天兄”指的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天京事变 D.天京陷落
19.天京事变曾使太平天国陷入危局,但后来又略有起色。造成太平天国局面有所恢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形成了新的领导核心
C.利用了清朝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D.确立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20.太平天国的下列举措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
A.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北伐和西征 D.颁行《资政新篇》
21.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农民战争,它失败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安庆陷落 D.天京陷落
22.太平天国遇到了此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运动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是(  )
A.建立了与政府对峙的政权 B.全盛时已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D.敢与洋枪队战斗
23.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  )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理想追求 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24.“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  )
A.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B.剖析了太平天国的局限性
C.指出了虎门销烟的意义 D.批判了清政府统治的保守
25.太平天国运动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的标志是(   )
A.永安建制后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定都天京后 D.西征取得胜利后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叫祈天佑,广西桂平人,皇历翻到了道光二十九年,庄稼到了收获的季节,却迎来瓢泼大雨,连续下了十几天,看来这庄稼又要绝收了。这几年自从洋布出现,手织布卖不出去了,我就一直待在家里……一家四口粮食不够吃,都快揭不开锅了。政府最近还一直加税加租,该怎么办呢?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于是和老婆商量,一起加入了“拜上帝会”。教徒们都比较穷,我们就互相接济过日子,我们一直宣扬着要建立一个“人间天国”。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天国定都后,伴随着军事发展,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说我们“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我的“天国梦”终于要实现了!
材料二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强烈愿望是什么?“天国梦”最终实现了吗?
材料三 天王前段时间驾崩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不断吃败仗,听说红毛子洋枪队也打我们了。终于到这天,天国城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你说明“天国城破”的原因及这场持续14年的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1)材料一与哪一运动有关?
(2)材料二出自哪一文件?你如何评价该文件?
(3)该运动最终失败了,你如何评价这一运动?
答案
1-5CCCBD 6-10CCBAB 11-15CCDBB 16-20BDCBD 21-25DCBBD
26.(1)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②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不断加重赋税,搜刮人民;③自然灾害不断,广大人民难以生活。
(2)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天国梦”最终没有实现。
(3)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内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27.(1)太平天国运动
(2)《天朝田亩制度》。虽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