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月山川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日月山川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9: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日月山川 课时 第4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学生应认识常用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基本笔顺规则。本课作为自然景物主题的识字课文,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日、月、山、川、水、火、田、禾”八个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汉字,体现语文学科的生活性与形象性特点。要求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建立文字符号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感知象形字的造字规律,激发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同时为后续书写教学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日、月、山、川、水、火、田、禾”八个汉字,做到发音准确、辨识清晰,并能在不同语境中快速指认;理解这八个字分别代表太阳、月亮、群山、河流、水流、火焰、农田、庄稼的基本含义;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并背诵相关词语组合“日月山川水火田禾”,语音清晰、节奏自然;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八幅图文对照图,发现汉字与实物之间的形状相似性,初步感知象形字的特点;在小组活动中敢于表达自己的发现,愿意倾听同伴发言;养成爱护自然、珍惜粮食的良好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日、月、山、川、水、火、田、禾”八个生字的正确读音与字形特征,特别注意“日”与“目”、“火”与“山”的形近字辨析;理解每个字所对应的自然事物及其基本特征,如“日”是圆的、发光发热,“月”是弯的或圆的,“山”是高耸起伏的,“川”是流动的河水;能流利朗读课文内容,语音清晰、节奏自然;通过对比观察,初步感知象形字“画成其物”的造字原理;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词汇进行简单描述。
学习难点 “日”与“目”字形极为相似,仅差一横,学生容易混淆,需通过对比强化记忆;“川”字三竖间距不均、长短一致问题突出,初学者易写成“三”或“州”;部分学生对“禾”字的理解局限于“稻子”,不知其泛指谷类作物;口语表达方面,有些学生羞于当众描述事物,需营造安全、鼓励的交流环境;将抽象文字符号与广阔自然景象建立稳固联系需要反复刺激与巩固;书写“火”字时两点位置不当、撇捺不对称等问题较为普遍,需加强个别指导。
评价任务 1. 能准确读出“日、月、山、川、水、火、田、禾”八个字
2. 能指出图片中相应的自然景物并说出名称
3. 能说出“日”和“月”的区别
4. 能参与小组讨论并说出一个爱护自然的方法
5. 能模仿“山”字造型用手势表示
资源
与建议 利用教材中八幅图文对照图资源,增强视觉感知;准备大字号“日、月、山、川、水、火、田、禾”字卡各一张,背面贴磁牛便于展示;制作自然景物拼图教具,让学生动手匹配图文;收集有关自然风光的照片或短视频片段;准备轻音乐用于放松环节;建议教师采用“我来说你来猜”游戏调动积极性;鼓励学生用身体动作模仿“山”“川”“火”的形态;可在教室张贴“象形字演变图”作为日常延伸;联合美术课教师共同开展绘画活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醒经验。
(1)、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地、人”,知道了人在天地之间生活;学习了“金木水火土”,了解了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还知道了我们的“口耳目手足”各有用途。今天我们要走出教室,去看看外面的大自然!请大家抬头看看窗外,你们能看到什么?有的同学说看到太阳,有的说看到蓝天白云,还有人说看到远处的小山。其实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象都有它们的名字,而且古人早就用汉字把它们记录下来了。现在请翻开课本第13页,我们一起走进《日月山川》的世界,去认识那些描绘大自然的神奇文字。
二、识字教学,图文对应。
(1)、逐字认读,正音识形。
  教师依次出示“日、月、山、川、水、火、田、禾”八张大字卡,贴于黑板显眼位置。先带领全班齐读三遍,注意纠正发音:“日”rì第四声,舌尖抵住上齿龈爆破送出气流;“月”yuè第四声,韵母ü要圆唇;“山”shān第一声,翘舌明显;“川”chuān第一声,三拼音节;“水”shuǐ第三声,卷舌清晰;“火”huǒ第三声,双唇收拢;“田”tián第二声,前鼻音;“禾”hé第二声,轻快短促。随后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日”像圆形太阳,“月”像弯弯月亮,“山”像三座山峰,“川”像三条流水,“水”像波纹荡漾,“火”像火焰跳动,“田”像划分整齐的地块,“禾”像谷穗低垂的庄稼。
(2)、功能探究,生活链接。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们的‘日’有什么作用?”引导回答:照亮大地、带来温暖、帮助植物生长。“那‘月’呢?”晚上照明、陪伴夜晚、有时圆有时缺。“‘山’有什么特点?”高大、可以爬、长满树木。“‘川’呢?”里面有水流动、鱼儿游动、两岸有花草。“‘水’对我们重要吗?”非常重要,我们要喝水、洗手、浇花。“‘火’能做什么?”做饭、取暖、照明,但也要小心使用。“‘田’是用来干什么的?”种粮食、长蔬菜。“‘禾’最后变成了什么?”米饭、面包、面条。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并强调保护方法: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污染河流、爱护植被、珍惜粮食。
三、象形感知,文化启蒙。
(1)、对比观察,发现规律。
  投影展示教材中的八幅图文对照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图片与汉字的关系。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字和它们对应的图画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让学生自由发言。例如:“‘日’就像一个圆圆的太阳!”“‘山’真的像三座山!”“‘水’的波浪线和水纹一样!”教师顺势讲解:“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最早的样子——象形字。古人看到什么东西,就把它画下来,慢慢地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虽然我们现在写的字不像图画那么像了,但我们还能看出一点点影子。”可补充甲骨文示例加深印象。
(2)、动手体验,深化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我是小小书法家”活动。每人发放一张描红纸,上面印有“日、月、山、川”四个字的田字格范本。教师先在黑板上演示书写过程,强调笔顺规则:如“日”先外后内再封口,“月”先写外框再写两横,“山”先中间后两边,“川”从左到右依次书写。学生跟随教师一笔一画描红练习。完成后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评价是否工整美观。还可开展“手势模仿秀”,让学生用手臂摆出“山”“川”“火”的形状,增加趣味性。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播放一段轻柔的自然风光背景音乐,配合投影展示壮丽的日出、皎洁的月光、连绵的山脉、奔腾的江河画面。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的情景。随后提问:“如果你站在这样的地方,你会想说什么?”鼓励学生用刚学过的词语表达感受,如“我喜欢看日出”“月亮真美啊”“我想去爬那座山”“河水哗哗地流”。教师及时表扬富有想象力的回答。
(2)、环保倡议,落实行动。
  引导学生思考:“这么美的大自然,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呢?”组织小组讨论,形成班级公约。例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节约用水用电、爱惜粮食、不破坏花草树木。将公约整理成一句话写在黑板上:“爱护日月山川,珍惜水火田禾。”全班齐声朗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容 1. 回家观察今天的太阳和天空,用一句话告诉爸爸妈妈你的发现;
2. 在田字格本上每个字抄写一行(每行三个),注意保持整洁;
3. 和家人一起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日、月、山、川”这些字。


性 本节课围绕“自然认知与文化启蒙”双重目标展开,所有教学活动均服务于识字、理解、表达、实践四大维度。导入环节通过生活情境唤醒已有经验,识字环节强调图文对应与生活链接,象形感知环节注重文化传承与动手体验,拓展延伸环节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检测内容紧扣重点字词,作业设计体现家校共育理念。评价任务覆盖认读、指认、描述、书写多个层面,确保教学评一致性。资源选用贴近儿童认知水平,建议实施兼顾知识传授与品格塑造,整体结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符合低龄儿童学习规律。



思 1. 多数学生能准确认读“日、月、山、川”等字,但在单独抽读时仍有少数将“日”误读为“目”,需在下一课时加强对比辨析;
2. 动手描红环节极大提升了专注度,但个别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今后应联合美术教师强化执笔训练;
3. 部分学生对“川”字理解模糊,下一步需增加实地观察或视频辅助教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