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外阅读。
虎门销烟
①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大声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lǚ)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②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儿地耍着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③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④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大大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⑤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⑥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以示敬畏。林则徐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垂手敬听,连声称是。
⑦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鸦片被全部销毁了。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
(2)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极度拥挤或包围得严严实实。( )
2.第①自然段加点词语“沸腾”,原意是指水烧开了,在文中是形容 。
3.根据提示,完成思维导图,把“销烟”的过程描述出来。
4.结合下面的资料,谈一谈文章第②自然段的场面描写描绘出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老百姓什么样的情怀。
小资料:鸦片的危害:①鸦片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起了中国的财政危机。②鸦片腐蚀中国的统治机构。③鸦片削弱军队的战斗力。清军的将领和士兵也有吸食鸦片的。如在广东水师中,官兵不但吸鸦片还受贿。水师巡船竟至和英国鸦片船约定“每箱鸦片收5万元到10万元”,大批“缉私船”甚至变成了鸦片走私船。④鸦片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当时中国的一些城镇烟馆林立,吸食鸦片的大烟鬼成千上万。
阅读。
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①自从八岁时的一场车祸使她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后,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一年年的长大,也一年年的沉默。
②就这样一路读到初二,他的班级来了位朱老师。一天放学后,她正准备回家,朱老师走了进来。
③“小樱子!”老师亲切地叫着她的小名,“你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④“什么忙呀?”她紧张的问道,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惊恐。
⑤“老师想请你帮忙给花浇浇水,好吗?”
⑥“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
⑦朱老师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山茶、丁香……她特别偏爱的,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它有着清秀挺拔的枝干,长着狭长碧绿的叶子。她一直渴望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⑧终于有一天,她再一次给花浇水时,惊喜地发现,花开了!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的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姿。
⑨“好看吧?这是百合。”不知何时起,老师已走到她身边,轻轻的揽住了她的肩膀。她无言地点了点头。“它的花盆好看吗?”老师接着问道。
⑩她下意识地注视着花盆,她从没注意过花盆,那竟是一只废弃的破脸盆,锈得连边都没有了。
“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老师温柔的对她娓娓道来。
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
从那以后,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
大学毕业后,她参加了一家著名企业的招聘,有幸进到最后的面试。面试时,主考官突然问道:.“作为翻译,仪表是十分重要的,请问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残疾?”
她坦然一笑,从容谈起为老师浇花的经历,最后,他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得老师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而我自己想说的是,决定一个人的,是她的心,而不是她的相貌。”话音刚落,掌声在身边响了起来……
5.请你找出文中表达“她”在“浇花”这件事中心理变化的词语。
惊恐—— —— ——惊喜——
6.当老师提出让她帮忙时,她心里充满莫名的惊恐,这是因为 。后来“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的意思是 。
7.写出老师与她几次对话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一句话。
8.文中与“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相照应的一处描写是( )
A.她特别偏爱的,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它有着清秀挺拔的枝干,长着狭长碧绿的叶子。
B.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地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姿;而花盆破旧,锈得连边都没有了。
C.她下意识地注视着花盆,她从没注意过花盆,那竟是一只废弃的破脸盆。
9.“那竟是一只废弃的破脸盆”中加点的“竟”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10.请谈谈你对文中画“_________”句子的理解。
阅读。
白鹭
①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②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③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11.这几段话的作者是 。
12.用小标题分别概括这三段话分别是: 、 、 。
13.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写出了白鹭 的样子。
14.根据选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几段话表达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B.“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这句话说明别的鸟没有白鹭优秀。
C.“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句话说明村民对白鹭的一种恩惠。
D.这几段话主要描写了白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旅游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一座城市、一个国家。
【材料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国庆期间,某学生随同家人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他从沈阳出发,途经安徽滁州,登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再赶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最后到了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寻觅崔颢在浩渺淼烟波中眺望故乡的身影。
15.下列概括材料一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阐述旅游的意义 B.用文化去解读旅游
C.解读体验旅游胜地 D.旅游要有一定的文化体验
16.下面是材料二叙述的某学生国庆旅游的地点,正确的路线是( )。
①从沈阳出发 ②徜徉于白堤柳岸 ③登黄鹤楼游赏 ④登琅琊山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7.有人说:“旅游就是游山玩水、吃吃喝喝,不这样做就不算一次完美的旅游。”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你对旅游的看法。
赵奢秉公执法
①赵奢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官职( )小,( )赵奢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
②一次,赵奢带着几千名手下到平原君家去征收田税。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弟弟,位尊一时。管家见赵奢前来收税,态度十分骄横、zhào jí( )一伙家丁,把赵奢和几个手下围了起来,( )拒缴田税,( )无理取闹。赵奢十分气愤,大声hē chì( )道:“谁敢聚众闹事,拒缴田税,我就按国法处治!”管家仗着自己有平原君撑腰,对赵奢的话满不在乎。结果赵奢真的依照国家法令,杀了平原君家包括管家在内的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③平原君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很多人都劝赵奢赶快躲一躲,免遭杀身之祸。赵奢一点也不害怕,他说:“我以国家利益为重,依法办事,为什么要躲避?”他主动到平原君家,劝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王公贵族,不应该放纵家人违反国家法令。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国家法令,都不缴纳田税,国家的力量就会遭到削弱。国家力量一削弱,就会遭到别国的qīn lüè( ),甚至还会把我们赵国灭掉。到了那一天,您平原君还能保住现在这样的富贵吗?像您这样身处高位的人,如果能带头遵守国家各项法令制度,带头缴纳田税,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天下人也会心悦诚服地缴租纳税,国家才会强盛起来。国家强盛,这也是您所希望的呀。”
④一席话说的平原君心服口服,也对赵奢以国家利益为重、秉公办事的态度十分赞赏。他把赵奢推荐给赵王,统管全国赋税。
18.在短文中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19.认真读短文第1、2自然段,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0.下面不属于管家态度身份骄横的原因的是( )
A.平原君位尊一时 B.赵奢官职小
C.仗着自己有平原君撑腰 D.赵奢不懂礼貌
21.带着“赵奢是如何劝说平原君的?”这一问题去读第3自然段,下面哪句话不是赵奢要表达的意思( )
A.平原君是王公贵族,不应该放纵家人违反国家法令。
B.只有平原君守法缴税,国家强盛才有希望。
C.只有国家力量不被削弱,平原君才能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
D.只有每个人都遵守法令,国家力量才不被削弱。
22.赵奢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中事例写一写。
阅读《哭泣的圆明园》,完成以下问题。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蹦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地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
③十年后的今日,我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④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闹。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观赏游玩。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⑤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⑥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晏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园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地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⑦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国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残破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呢?血性呢?
⑧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
⑨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被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选自《我爱这土地》,有删改)
23.下列对于题目“哭泣的圆明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写作对象 B.表达作者愤怒的情感
C.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采用拟人化手法
24.对“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一句理解
有误的一项是( )
A.环境描写反衬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B.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离开圆明园时天气恶劣。
C.环境描写表达了圆明园在哭泣。
D.环境描写烘托了“我”离开圆明园时的沉重心情。
25.“进了圆明同,才发现今非昔比”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引出下文 B.承上启下 C.总领全文门 D.表达中心
26.第自然段写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少男少女、干部模样的人、一对情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B.详细的描写展现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给民众带来的幸福生活。
C.我们应该淡忘了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象征着的奇耻大辱,
D.将这此人的欢笑与“我”的沉痛形成对比,为后文作者抒发悲愤和沉痛之情作铺垫。
27.文中写了作者两次来到圆明园的经历,两次的经历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8.“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结合学过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期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浩浩荡荡 水泄不通 2.广州城人们情绪高涨、激动。 3.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 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 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4.兴奋、激动、喜悦的心情;同时表达了老百姓对鸦片的痛恨,对禁烟行动的支持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中“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可知,这里的“浩浩荡荡”的意思是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中“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可知,“水泄不通”是指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极度拥挤或包围得严严实实。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内容可知,“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中的“沸腾”原意是指水烧开了,在这里是形容广州城人们情绪高涨、激动。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可知通过“先、然后、又、扔、等、再、打开”的先后顺序描写了硝烟的具体过程即“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第②自然段的场面描写可知,描写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舞龙耍狮,孩子们放鞭炮等热闹的场景,体现出人们兴奋、激动、喜悦的心情。
结合资料可知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虎门销烟是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正义之举。这些场面描写表达了老百姓对鸦片的痛恨,对禁烟行动的支持,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他们为能够销毁鸦片而感到扬眉吐气。
5.
激动 渴望 豁然开朗 6. 她一直很自卑沉默,自以为不被人重视 她不再自卑,变得自信了 7.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 8.B 9.表现出小樱子当时很意外、惊讶,因为她从来没注意过花盆。 10.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同样,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不是外表,而是心灵,身体上有缺陷没有关系,只要你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只要你还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任何困难都阻拦不了你成功的脚步。
【解析】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第⑥段“‘好的!好的!’她激动得脸都红了。”可知当老师让她帮忙浇花时,她从惊恐变为激动,故第一空填“激动”。
第⑦段“她特别偏爱的,却是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它有着清秀挺拔的枝干,长着狭长碧绿的叶子。她一直渴望知道,它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可知在浇花过程中,她对花充满渴望。 故第二空填“渴望”。
第 段“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老师关于花的种子和花盆的话语让她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从而内心豁然开朗,不再被自卑所困扰。故第三空填“豁然开朗”。
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章第①段“自从八岁时的一场车祸使她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后,自卑就如山一样压得她抬不起头来。一年年的长大,也一年年的沉默。”以及第④段“‘什么忙呀?’她紧张的问道,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惊恐。”可知当老师提出让她帮忙时,她心里充满莫名的惊恐,这是因为她因车祸后一直很自卑沉默,自以为不被人重视。
从文章第 段“从那以后,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绩突飞猛进,优秀得令人望尘莫及……”可知后来“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是因为她不再自卑,变得自信了。
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段第 段明确提到“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 老师温柔的对她娓娓道来”,后面接着写“那一刻,似乎有一束强烈的阳光,照亮了她布满阴霾的心,使她豁然开朗”,说明这句话对她产生了重大影响。故对她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
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再破的花盆也能开出美丽的花”这句话强调的是即使外在条件不好(破花盆)也能有美好的结果(开出美丽的花)。
B.既描述了花的美丽第⑧段“那是一朵纯白的喇叭形的花,优雅地立在枝头,如天鹅般顾盼生姿”,又提到了花盆的破旧第 ⑩段“而花盆破旧,锈得连边都没有了”,很好地照应了这句话。
故选B。
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先理解“竟”字的常见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示例:第⑩段“那竟是一只废弃的破脸盆”中加点的“竟”字表示出乎意料,突出了花盆的破旧程度超出想象,强调了在如此破旧的花盆中开出美丽花朵的意外之感,从而为后文阐述“决定花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这一道理做铺垫
1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先分析句子的字面意思,即花的样子由种子决定而非花盆;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将其引申到人的成长和发展方面,理解其深层含义。
示例:第 段“一盆花,能开成什么样子,起决定作用的,是种子,而不是花盆……”这句话的意思是花的美丽与否取决于种子的品质,而不是花盆的好坏。在文中寓意着一个人的成就和未来不是由外在的条件(如身体残疾、贫困等)决定,而是由内在的品质(如坚强的意志、积极向上的心态等)决定。
11.郭沫若 12. 白鹭钓鱼图 白鹭望哨图 白鹭低飞图 13. 比喻 姿态优雅、从容淡定 14.BC
【解析】1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这几段话的作者是郭沫若,这是他的散文《白鹭》中的片段。在这篇散文中,郭沫若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白鹭在不同时间和场景中的优雅姿态,表达了对白鹭以及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通过对白鹭的描写,郭沫若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①段话描绘了白鹭在水田中钓鱼的情景,将水田比作一幅美丽的画面,白鹭则是画面中的主角。这里的“钓鱼”并非真的钓鱼,而是白鹭在寻找水田中的小鱼和昆虫作为食物。整个场景被比喻为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显示了白鹭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美感。
第②段话描述了白鹭在晴朗的清晨独自站立在小树的顶端,给人一种孤独而悠然的感觉。这里的“望哨”可能是指白鹭在高处观察周围环境的行为,但作者通过提问“可它真是在望哨吗?”引发读者的思考,暗示白鹭的行为可能不仅仅是出于生存本能,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享受清晨的宁静或是一种天性的表现。
第③段话捕捉了白鹭在黄昏时分低飞的瞬间,将其视为乡村生活中的一种美好恩赐。白鹭的低飞被描述为“清澄的形象化”,意味着它不仅是一个清晰的自然景象,而且充满了生命力。这种描写传达了白鹭给人们带来的宁静和愉悦,以及它在自然生态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小标题和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白鹭的自然行为转化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从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活力的颂扬。
1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孤独”“悠然” 把白鹭当作人来写,写出了白鹭在晴天清晨立于小树绝顶时,姿态优雅、从容不迫、超凡脱俗的样子。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这句话并不是说别的鸟没有白鹭优秀,而是在强调白鹭有一种独特的习性或行为,这种行为在别的鸟身上不常见,表现出白鹭的特殊性。
C.“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句话并不是说村民对白鹭的一种恩惠,而是说白鹭的低飞给乡村生活带来了一种美好和宁静,是一种自然之美的恩赐。
故选BC。
15.D 16.B 17.不同意。旅游应带着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如材料二学生的文化之旅,感受古人情致佳话,这样的旅游更有意义,而非仅仅游山玩水、吃吃喝喝。
【解析】1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从材料一“旅游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可以看出,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旅游时要带着文化理解去进行解读和体验。
A.“阐述旅游的意义”这个选项比较宽泛,没有具体指出材料一中所强调的特定的旅游意义,即带着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
B.“用文化去解读旅游”只强调了用文化去解读这一个方面,而材料一中还提到了体验,不够全面。
C.“解读体验旅游胜地”没有突出“一定的文化理解”这个关键要素,只是单纯地提到了解读和体验旅游胜地,没有体现出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D.“旅游要有一定的文化体验”既明确了旅游的行为主体,又突出了文化体验这一关键内容,与材料一的表述最为契合。
故选D。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从材料二“国庆期间,某学生随同家人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他从沈阳出发,途经安徽滁州,登琅琊山”可以看出,首先是从沈阳出发,然后去登琅琊山,即①④;接着“再赶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所以接着是②;最后“最后到了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也就是③。所以正确的路线是①④②③。
故选B。
17.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首先表明自己对“旅游就是游山玩水、吃吃喝喝,不这样做就不算一次完美的旅游”这句话的态度,然后结合材料内容阐述自己对旅游的看法,可以从旅游的目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示例:不同意。旅游不应只是游山玩水、吃吃喝喝。如材料一所说,旅游可带着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感受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旅游更有意义。
18.召集 呵斥 侵略 19.虽然……但是…… 不但…… 而且……。 20.D 21.B 22.赵奢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他在征收田税时,面对平原君管家的骄横拒缴田税和无理取闹,依法处置,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参与闹事的人;面对平原君的大发雷霆,他毫不畏惧,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劝说平原君要带头遵守国家法令,展现出勇敢、公正、有担当的品质。
【解析】18.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集”“斥”“略”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19.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第①自然段中,“官职小”和“赵奢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之间存在转折关系。虽然官职小,但是赵奢并没有因此而不认真履行职责,反而更加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所以此处应填“虽然……但是……”。
第②自然段中,“拒缴田税”和“无理取闹”之间是递进关系。管家不仅拒缴田税,还进一步无理取闹。所以此处应填“不但……而且……”。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文章第②自然段“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弟弟,位尊一时。管家见赵奢前来收税,态度十分骄横” 可以看出平原君位尊一时是管家骄横的原因之一;第①自然段“赵奢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以及管家的表现可以推断出赵奢官职小让管家有轻视之意;第②自然段“管家仗着自己有平原君撑腰,对赵奢的话满不在乎” 明确表明仗着自己有平原君撑腰是管家骄横的原因。而文中没有任何地方体现出赵奢不懂礼貌是管家骄横的原因。
故选D。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在第③自然段中,赵奢劝说平原君时提到“您是赵国的王公贵族,不应该放纵家人违反国家法令”,表明平原君作为王公贵族应起到带头作用,不能放纵家人违法;“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国家法令,都不缴纳田税,国家的力量就会遭到削弱。国家力量一削弱,就会遭到别国的侵略,甚至还会把我们赵国灭掉。到了那一天,您平原君还能保住现在这样的富贵吗?”说明只有国家力量不被削弱,平原君才能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同时也强调了只有每个人都遵守法令,国家力量才不被削弱。而文中并没有表达“只有平原君守法缴税,国家强盛才有希望”这一意思,国家强盛需要每个人都遵守法令,而不是仅仅靠平原君一人守法缴税。
故选B。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第①自然段可以看出,赵奢虽然官职小,但是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即使职位不高,也认真履行自己征收田税的职责。
从第②自然段可以看出,面对平原君管家的骄横无理,赵奢毫不畏惧,依法处置,杀了平原君家包括管家在内的九个参与闹事的人。展现出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一面。
从第③自然段可以看出,在平原君大发雷霆时,赵奢没有逃避,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劝说平原君要带头遵守国家法令。体现出他的勇敢担当和对国家的忠诚。
综上所述,赵奢给人留下了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勇敢担当且忠诚国家的深刻印象。
23.B 24.A 25.B 26.D 27.(示例)第一次经历表现了作者为圆明园遭受浩劫而悲痛悲伤;第二次表现了人民精神匮乏的无奈,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而愤怒与悲哀。 28.“凭吊”“拜谒”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不忘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不让悲剧重演,振兴中华,使民族富强。
【解析】23.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题目“哭泣的圆明园”中的“哭泣”意思是轻声地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圆明园的伤心与难过,其一是过去惨痛的被侵略的历史带给圆明园的疼痛与耻辱,其二是现实中的人们在参观时已经忘记了这段历史,表达了作者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悲痛心情。
2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⑨段“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中“天阴了”“沙尘扑面而来”可知是环境描写。“天阴了”表现了“我”参观圆明园时的沉重心情。“沙尘扑面而来”写出了“我”离开圆明园时天气恶劣。“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表达了圆明园在哭泣。
故选A。
25.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
第④段“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前文第①②③段写十年前看到的圆明园,后面写现在看到的圆明园,因此这句话是过渡句,在文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⑥段“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晏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和“在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可知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少男少女、干部模样的人、一对情侣都在圆明园遗址前嬉戏欢笑,说明有不少人忘记了惨痛鹅历史,将这些人的欢笑与“我”的沉痛形成对比,为后文作者抒发悲愤和沉痛之情作铺垫。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段中“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地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可知第一次作者内心感受到了震撼,结合第⑨段中“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可知看到嬉戏欢笑的人们,第二次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悲愤。
2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学过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可知凭吊: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的象征,其被毁坏的遗址让人感受到国家曾经的衰败和遭受的侵略,唤起对那段历史的悲凉情绪,是对过去苦难的纪念和对逝去同胞的哀悼。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巨大损失,它象征着国家在那个时期的屈辱和伤痛,提醒我们不忘历史,铭记国耻。 拜谒:圆明园曾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被誉为“万园之园”,其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智慧和艺术成就,因此作者对这一文化遗产表示崇敬,对那些创造这一杰作的先人表示敬意。 提醒:圆明园的遗址也提醒我们,国家的衰弱和腐败导致了被侵略的历史,激励我们要自强不息,努力振兴国家,正如周恩来所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强调了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去圆明园对作者而言,不仅是对过去辉煌的追忆和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和自我激励,提醒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奋发图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