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认识化学反应(提升卷)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5·河源模拟)在劳动中感悟化学原理。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氧气 空气中的氧气不溶于水
B 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C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 炒菜时使用加碘盐 预防甲状腺肿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水中溶解的氧气量不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水中能溶解少量氧气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厨余蔬菜、果皮垃圾等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逐渐分解转化为肥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水蒸发得就越快,衣服干得就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炒菜时使用加碘盐,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预防甲状腺肿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
B、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是因为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逐渐分解转化为肥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分析。
2.(2025·惠城模拟)催化剂可以促进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转化,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分子总数减少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有变化
D.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1∶7
【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结合微观示意图,反应为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再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A.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B. 该反应为:2CO+2NON2+2CO2,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反应前分子数为4,反应后分子数为3,分子总数减少,故正确;
C. 反应前碳元素、氮元素的化合价都为+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化学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错误;
D. 生成物氮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28:(2×44)=7:22,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B、根据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分子的个数的变化情况。
C、根据反应前后各种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D、根据化学方程式,在此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与系数乘积之比。
3.(2025·武汉)利用捕集的生产低碳、零碳燃料,既可缓解能源危机,又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的新型催化剂,可催化转化为甲醇,其转化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的化学性质相同
B.Ⅰ中反应前后存在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C.Ⅱ中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均保持不变
D.Ⅰ和Ⅱ中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均发生改变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与的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B、Ⅰ中反应有单质参与,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不为0,则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Ⅱ中反应方程式为CO +2H2CH4O,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改变,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析;
B、根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不为0分析;
C、根据所给图示确定反应方程式,由此确定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关系分析;
D、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
4.液化石油气是由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无色、无味的混合气体.为了能在其出现泄漏时及时发现,以防危险发生,在民用的液化石油气中常加入可指示泄漏的“指示气”.在如下特性中:①无色;②有特殊气味;③易液化;④可燃烧;⑤有醒目的颜色;⑥易溶于水;⑦能灭火;⑧易汽化.“指示气”必须具有的是( ).
A.①③④⑦ B.②③④⑧ C.②⑤⑥⑧ D.②④⑥⑦
【答案】B
【知识点】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解析】【解答】由液化石油气无色无色,因此必须要求指示气有特殊气味,故选 ② ;指示气要与石油气一起被压缩液化进入钢瓶,因此要求指示气易液化,故选 ③ ;指示气还需要可燃烧,否则会残留到用户家中,故选 ④ ;指示气要易气化,否则留在钢瓶无法逸出就失去了指示的作用,故选 ⑧ 。
故答案为B。
【分析】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发现天然气泄世漏时,应立刻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严禁打开排气扇通风等可能产生电火花的行为,发生爆炸事故。
5.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可燃性气体安全点燃装置,对此装置的评价和使用错误的是( ).
A.未经检验纯度的气体通过此装置后可安全点燃,不会发生爆炸
B.要达到安全点燃效果,烧杯内的水可以不没过倒置漏斗的边缘
C.此装置防止气体爆炸的原理是使不纯的气体不与燃着的气体直接接触
D.此装置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
【答案】B
【知识点】燃烧和爆炸实验;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解析】【解答】A、 未经验纯的气体通过该装置时,被点燃的气体和未验纯的气体被水隔开,所以可安全点燃,不会发生爆炸 ,不符合题意;
B、 若烧杯内的水没有没过倒置漏斗的边缘,那么未验纯的气体就有可能直接与燃着的气体接触而被点燃,进而引发爆炸,无法达到安全点燃的效果 ,符合题意;
C、 该装置防止气体爆炸的原理就是利用水将不纯的气体与燃着的气体隔开,使其不直接接触,这样就不会发生爆炸 ,不符合题意;
D、 该装置中是通过水来隔开被点燃的气体和未验纯的气体,所以此装置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所给安全点燃装置是利用水来隔开被点燃的气体和未验纯的气体的原理分析。
6.已知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又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就会发生爆炸,下面列出了氢气混入空气时所占的不同体积分数,如按理论计算爆炸最猛烈的可能是( ).
A.氢气占10% B.氢气占50% C.氢气占29% D.氢气占70%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燃烧和爆炸实验
【解析】【解答】设爆炸最剧烈时氢气的体积是2x,由化学方程式2H2+O22H2O可知,消耗氧气的体积为x,因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所以氧气为x体积时,对应的空气体积为5x。此时氢气的体积分数为×100%≈29%.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方程式中氢气和氧气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确定其恰好反应的体积比,再由空气中氧气占1/5体积,计算氢气爆炸最猛烈时体积分数分析。
7.锌粉、铝粉、铁粉、镁粉的混合物3.8g与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分得固体(不含结晶水)11g,则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
A.0.15g B.0.20g C.0.30g D.0.45g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锌、铝、铁、镁都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盐,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分得固体(不含结晶水)11g, 即硫酸盐的质量为11g,其中硫酸根质量为11g-3.8g=7.2g,则反应的硫酸质量为,由氢元素质量守恒可知,生成氢气质量为7.35=7.2=0.15g。
故选A。
【分析】根据反应后生成的硫酸盐中硫酸根质量为硫酸中硫酸根质量,由反应后所得固体去掉金属的质量即为硫酸根的质量,利用硫酸根计算出硫酸质量,硫酸中的氢元素为生成氢气质量分析。
8.(2025·长沙)合理调控燃烧等化学反应意义重大。下列措施主要利用“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原理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C.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火焰
D.在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
【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不符合题意;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利用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符合题意;
C、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火焰是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不符合题意;
D、在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是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各选项所给灭火原理分析。
9.(2025·广西) 下列灭火或防火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消防通道上乱停放车辆
B.炒菜时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C.在森林和村庄间设置防火隔离带
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A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在消防通道上乱停放车辆,发生火灾时,会阻碍消防车救援,增加火灾蔓延的危险,故A错误;
B、炒菜时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故B正确;
C、在森林和村庄间设置防火隔离带,可以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
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消防通道是生命的通道,不能随意占用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隔离或清楚可燃物的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10.等质量的碳、镁、铁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比是( ).
A.1:4:7 B.6:3:4 C.7:4:1 D.28:7:4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等质量的碳、镁和铁分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镁和四氧化三铁,消耗氧气的质量根据方程式的含义来计算为:
故等质量的碳、镁和铁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为:。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等质量的碳、镁和铁分别和足量的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中已知等质量的金属的质量来计算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来解答。
11.右图中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下列反应能用此图表示的是( ).(化学反应条件未列出)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利用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反应物是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反应生成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该生成物属于化合物,且生成物中的一个分子是由两个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故该方程式为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符合题意的是C,不符合题意的是ABD。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生成物是的分子是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且每个分子是由两个不同的原子构成来解答。
12.葡萄糖(C6H12O6)、乙酸(CH3COOH)和尿素[CO(NH2)2]组成的混合物240g,在一定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 ).
A.48g B.72g C.144g D.无法计算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葡萄糖(C6H12O6)、乙酸(CH3COOH)和尿素[CO(NH2)2]三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通过计算可知三种物质中的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均为6.67%。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燃烧均生成水,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物质中的氢元素,故生成水的质量为:
。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三种物质中的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利用反应物中的氢元素的质量来计算物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来解答。
13.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 P 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
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已知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将烧瓶中的水蒸发得到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且A处气体压强增大并大于标准大气压,所以水的沸点高于100℃,故P 处为高温时的水蒸气,由于铜管口处缺少氧气(空气),火柴不会燃烧,移开管口时,火柴温度已达着火点,又有足够的氧气,故火柴燃烧。火柴是含有碳元素的有机物,有机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说法正确的是BCD,不正确的是A。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由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增强,分子的种类不变;木材是可燃物,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的同时温度达到着火点来解答。
14.(2025·贵州)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脸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观察体积变化
B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测定铜和氧气反应前后密闭装置的总质量
C 比较高锰酸钾和碘的溶解性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碘加入酒精中,比较溶解质量
D 探究水的组成 电解水,检验是否只生成氢气和氧气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 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液体体积不足100mL,可以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A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为气体,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此要在密闭装置内进行,B不符合题意;
C、 比较高锰酸钾和碘的溶解性 ,应将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到等质量的水中,选项中变量不唯一,C符合题意;
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2.电解水实验的知识点可以总结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即电源正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为氧气,电源负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为氢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15.(2024·裕华模拟)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 B.b=6% C.c=17% D.d=8%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b=100%-40%-10%-42%=8%,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保持不变,反应后质量分数增加,则为反应物,质量分数减少,则为生成物,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分数的变化比即为物质质量变化比,由甲和乙反应时质量关系可知,(70%-42%):(14%-8%)=(a-42%):(11%-8%),a=56%,由丙和乙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40%-6%):(14%-8%)=(40%-c):(11%-8%),C=23%,d=100%-11%-56%-23%=10%。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保持不变,反应后质量分数增加,则为反应物,质量分数减少,则为生成物,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分数的变化比即为物质质量变化比分析。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16.(2025·长沙模拟)某学习小组设计了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如图所示,用电子天平称量加热前后的质量,并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1)铜粉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 (填“原子”或“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答案】(1)
(2)原子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铜粉与氧气在加入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方程式为:;
(2)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所以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分析。
(1)铜粉与氧气在加入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方程式为:;
(2)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所以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7.(2025·新宁模拟)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大量跨学科知识。
(1)语文:很多成语、俗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说明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
(2)地理:溶洞中有形态各异的石笋和钟乳石,其形成原因是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其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
(3)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物理中气压变化的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如图所示,向上拉动注射器,如果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
(3)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春风花草香是闻到花草的香气,能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带有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化学方程式为。
(3)向上拉动注射器,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如装置气密性良好,外部空气不会从其他位置进入,则大气压会将水压入导管,导管中的水流入集气瓶。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则气密性良好。
【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2)根据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分析;
(3)根据向上拉注射器装置内压强减小,装置不漏气会产生压强差分析。
(1)春风花草香是闻到花草的香气,能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带有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化学方程式为。
(3)向上拉动注射器,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如装置气密性良好,外部空气不会从其他位置进入,则大气压会将水压入导管,导管中的水流入集气瓶。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则气密性良好。
18.(2025·湘桥模拟)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
(1)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A中水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C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具有 性,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实验时试管1和2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中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3)ClO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可以用来代替 Cl2进行自来水的消毒,制取 ClO2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为了保持江河湖泊的秀丽,某同学向市政府提出了保护江河的几条建议,其中不合理的是 (填序号)。
①向江河中放养鱼苗,保持生态平衡
②少用或不用含磷洗衣粉
③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垃圾
④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防止水质污染
【答案】(1)物理;吸附;物理
(2)2:1;;
(3)
(4)④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A实验水的沸腾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水发生了物理变化;C中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1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2产生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NaClO2和Cl2,生成物是ClO2和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①向江河中放养鱼苗,能保持生态平衡,该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②少用或不用含磷洗衣粉,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③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可防止水体污染,该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④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能防止水质污染,但会影响农作物生长,不利于农业生产,应该合理使用,该做法不合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④.
【分析】(1)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软、溶解性、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挥发性等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来解答;
(2)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来解答;
(3)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NaClO2和Cl2反应生成ClO2和NaCl来解答;
(4)根据爱护水资源的措施是防止水体污染并节约用水来解答。
(1)A实验水的沸腾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水发生了物理变化;C中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填:物理;吸附;物理;
(2)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1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2产生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2:1;;;
(3)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NaClO2和Cl2,生成物是ClO2和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4)①向江河中放养鱼苗,能保持生态平衡,故选项做法合理;
②少用或不用含磷洗衣粉,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故选项做法合理;
③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可防止水体污染,故选项做法合理;
④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能防止水质污染,但会影响农作物生长,不利于农业生产,应该合理使用,应故选项做法不合理;
故选④。
19.(2025·南宁模拟)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B.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2)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点击化学等领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铜离子是点击化学常用的催化剂,铜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①铜的原子序数是 。
②铜的一种氧化物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3)常温下,X和Y反应生成Z和W,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A
(2)29;Cu2O
(3)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是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A. 蒸发过程中,水分子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分子本身的质量不变。选项错误;
B. 液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而气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选项正确;
C. 无论是液态还是气态,水分子都在不断运动。选项正确;
(2)①在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故铜的原子序数为29;
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显-2价,根据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故化学式为:Cu2O;
(3)由图可知,X为NH3,Y为Cl2、Z为N2、W为HCl,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物质状态的变化分子质量不变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分析;
(3)根据图示粒子的构成书写化学式,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分析。
(1)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是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A. 蒸发过程中,水分子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分子本身的质量不变。选项错误;
B. 液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而气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选项正确;
C. 无论是液态还是气态,水分子都在不断运动。选项正确;
故选 A。
(2)①在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故铜的原子序数为29;
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显-2价,根据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故化学式为:Cu2O;
(3)由图可知,X为NH3,Y为Cl2、Z为N2、W为HCl,方程式为:。
20.(2025·凉州模拟)现有13.8g水杨酸(C7H6O3)与一定质量的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28:33,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
【答案】C7H6O3+5O24CO+3CO2+3H2O;16g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现有13.8g水杨酸(C7H6O3)与一定质量的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13.8g水杨酸(C7H6O3)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3.8g100%=8.4g,氢元素的质量为:13.8g100%=0.6g,氢元素全部转化成水,则生成水的质量为:0.6g÷(100%)=5.4g,由于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28:33,设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3x,根据碳元素守恒可得:28x100%+33x100%=8.4g,解得:x=0.4g,则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0.4g=11.2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3×0.4g=13.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11.2g+13.2g+5.4g﹣13.8g=16g,参加反应的水杨酸(C7H6O3)、氧气、生成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5:4:3:3,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7H6O3+5O24CO+3CO2+3H2O。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由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质量比及各元素的质量守恒,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再由各物质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分子个数比,由此确定方程式分析。
1 / 1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认识化学反应(提升卷)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5·河源模拟)在劳动中感悟化学原理。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氧气 空气中的氧气不溶于水
B 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C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 炒菜时使用加碘盐 预防甲状腺肿大
A.A B.B C.C D.D
2.(2025·惠城模拟)催化剂可以促进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转化,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分子总数减少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有变化
D.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1∶7
3.(2025·武汉)利用捕集的生产低碳、零碳燃料,既可缓解能源危机,又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的新型催化剂,可催化转化为甲醇,其转化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的化学性质相同
B.Ⅰ中反应前后存在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C.Ⅱ中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均保持不变
D.Ⅰ和Ⅱ中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均发生改变
4.液化石油气是由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无色、无味的混合气体.为了能在其出现泄漏时及时发现,以防危险发生,在民用的液化石油气中常加入可指示泄漏的“指示气”.在如下特性中:①无色;②有特殊气味;③易液化;④可燃烧;⑤有醒目的颜色;⑥易溶于水;⑦能灭火;⑧易汽化.“指示气”必须具有的是( ).
A.①③④⑦ B.②③④⑧ C.②⑤⑥⑧ D.②④⑥⑦
5.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可燃性气体安全点燃装置,对此装置的评价和使用错误的是( ).
A.未经检验纯度的气体通过此装置后可安全点燃,不会发生爆炸
B.要达到安全点燃效果,烧杯内的水可以不没过倒置漏斗的边缘
C.此装置防止气体爆炸的原理是使不纯的气体不与燃着的气体直接接触
D.此装置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
6.已知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又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就会发生爆炸,下面列出了氢气混入空气时所占的不同体积分数,如按理论计算爆炸最猛烈的可能是( ).
A.氢气占10% B.氢气占50% C.氢气占29% D.氢气占70%
7.锌粉、铝粉、铁粉、镁粉的混合物3.8g与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分得固体(不含结晶水)11g,则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
A.0.15g B.0.20g C.0.30g D.0.45g
8.(2025·长沙)合理调控燃烧等化学反应意义重大。下列措施主要利用“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原理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C.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火焰
D.在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
9.(2025·广西) 下列灭火或防火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消防通道上乱停放车辆
B.炒菜时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C.在森林和村庄间设置防火隔离带
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
10.等质量的碳、镁、铁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比是( ).
A.1:4:7 B.6:3:4 C.7:4:1 D.28:7:4
11.右图中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下列反应能用此图表示的是( ).(化学反应条件未列出)
A. B. C. D.
12.葡萄糖(C6H12O6)、乙酸(CH3COOH)和尿素[CO(NH2)2]组成的混合物240g,在一定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 ).
A.48g B.72g C.144g D.无法计算
13.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 P 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
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14.(2025·贵州)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脸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观察体积变化
B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测定铜和氧气反应前后密闭装置的总质量
C 比较高锰酸钾和碘的溶解性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碘加入酒精中,比较溶解质量
D 探究水的组成 电解水,检验是否只生成氢气和氧气
A.A B.B C.C D.D
15.(2024·裕华模拟)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 B.b=6% C.c=17% D.d=8%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16.(2025·长沙模拟)某学习小组设计了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如图所示,用电子天平称量加热前后的质量,并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1)铜粉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 (填“原子”或“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17.(2025·新宁模拟)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大量跨学科知识。
(1)语文:很多成语、俗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说明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
(2)地理:溶洞中有形态各异的石笋和钟乳石,其形成原因是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其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
(3)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物理中气压变化的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如图所示,向上拉动注射器,如果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18.(2025·湘桥模拟)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
(1)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A中水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C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具有 性,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实验时试管1和2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中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3)ClO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可以用来代替 Cl2进行自来水的消毒,制取 ClO2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为了保持江河湖泊的秀丽,某同学向市政府提出了保护江河的几条建议,其中不合理的是 (填序号)。
①向江河中放养鱼苗,保持生态平衡
②少用或不用含磷洗衣粉
③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垃圾
④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防止水质污染
19.(2025·南宁模拟)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B.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2)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点击化学等领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铜离子是点击化学常用的催化剂,铜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①铜的原子序数是 。
②铜的一种氧化物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3)常温下,X和Y反应生成Z和W,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2025·凉州模拟)现有13.8g水杨酸(C7H6O3)与一定质量的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28:33,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水中溶解的氧气量不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水中能溶解少量氧气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厨余蔬菜、果皮垃圾等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逐渐分解转化为肥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水蒸发得就越快,衣服干得就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炒菜时使用加碘盐,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预防甲状腺肿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分析。
B、用厨余蔬菜、果皮垃圾自制肥料,是因为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逐渐分解转化为肥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结合微观示意图,反应为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再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A.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B. 该反应为:2CO+2NON2+2CO2,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反应前分子数为4,反应后分子数为3,分子总数减少,故正确;
C. 反应前碳元素、氮元素的化合价都为+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化学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错误;
D. 生成物氮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28:(2×44)=7:22,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B、根据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分子的个数的变化情况。
C、根据反应前后各种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D、根据化学方程式,在此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与系数乘积之比。
3.【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合价规律和原则;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与的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B、Ⅰ中反应有单质参与,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不为0,则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Ⅱ中反应方程式为CO +2H2CH4O,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改变,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析;
B、根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不为0分析;
C、根据所给图示确定反应方程式,由此确定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关系分析;
D、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解析】【解答】由液化石油气无色无色,因此必须要求指示气有特殊气味,故选 ② ;指示气要与石油气一起被压缩液化进入钢瓶,因此要求指示气易液化,故选 ③ ;指示气还需要可燃烧,否则会残留到用户家中,故选 ④ ;指示气要易气化,否则留在钢瓶无法逸出就失去了指示的作用,故选 ⑧ 。
故答案为B。
【分析】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发现天然气泄世漏时,应立刻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严禁打开排气扇通风等可能产生电火花的行为,发生爆炸事故。
5.【答案】B
【知识点】燃烧和爆炸实验;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解析】【解答】A、 未经验纯的气体通过该装置时,被点燃的气体和未验纯的气体被水隔开,所以可安全点燃,不会发生爆炸 ,不符合题意;
B、 若烧杯内的水没有没过倒置漏斗的边缘,那么未验纯的气体就有可能直接与燃着的气体接触而被点燃,进而引发爆炸,无法达到安全点燃的效果 ,符合题意;
C、 该装置防止气体爆炸的原理就是利用水将不纯的气体与燃着的气体隔开,使其不直接接触,这样就不会发生爆炸 ,不符合题意;
D、 该装置中是通过水来隔开被点燃的气体和未验纯的气体,所以此装置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所给安全点燃装置是利用水来隔开被点燃的气体和未验纯的气体的原理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燃烧和爆炸实验
【解析】【解答】设爆炸最剧烈时氢气的体积是2x,由化学方程式2H2+O22H2O可知,消耗氧气的体积为x,因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所以氧气为x体积时,对应的空气体积为5x。此时氢气的体积分数为×100%≈29%.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方程式中氢气和氧气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确定其恰好反应的体积比,再由空气中氧气占1/5体积,计算氢气爆炸最猛烈时体积分数分析。
7.【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锌、铝、铁、镁都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盐,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分得固体(不含结晶水)11g, 即硫酸盐的质量为11g,其中硫酸根质量为11g-3.8g=7.2g,则反应的硫酸质量为,由氢元素质量守恒可知,生成氢气质量为7.35=7.2=0.15g。
故选A。
【分析】根据反应后生成的硫酸盐中硫酸根质量为硫酸中硫酸根质量,由反应后所得固体去掉金属的质量即为硫酸根的质量,利用硫酸根计算出硫酸质量,硫酸中的氢元素为生成氢气质量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不符合题意;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利用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符合题意;
C、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火焰是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不符合题意;
D、在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是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各选项所给灭火原理分析。
9.【答案】A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在消防通道上乱停放车辆,发生火灾时,会阻碍消防车救援,增加火灾蔓延的危险,故A错误;
B、炒菜时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故B正确;
C、在森林和村庄间设置防火隔离带,可以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
D、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消防通道是生命的通道,不能随意占用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隔离或清楚可燃物的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10.【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等质量的碳、镁和铁分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镁和四氧化三铁,消耗氧气的质量根据方程式的含义来计算为:
故等质量的碳、镁和铁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为:。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等质量的碳、镁和铁分别和足量的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中已知等质量的金属的质量来计算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来解答。
11.【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利用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反应物是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反应生成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该生成物属于化合物,且生成物中的一个分子是由两个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故该方程式为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符合题意的是C,不符合题意的是ABD。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生成物是的分子是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且每个分子是由两个不同的原子构成来解答。
12.【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葡萄糖(C6H12O6)、乙酸(CH3COOH)和尿素[CO(NH2)2]三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通过计算可知三种物质中的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均为6.67%。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燃烧均生成水,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物质中的氢元素,故生成水的质量为:
。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三种物质中的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利用反应物中的氢元素的质量来计算物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来解答。
13.【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已知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将烧瓶中的水蒸发得到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且A处气体压强增大并大于标准大气压,所以水的沸点高于100℃,故P 处为高温时的水蒸气,由于铜管口处缺少氧气(空气),火柴不会燃烧,移开管口时,火柴温度已达着火点,又有足够的氧气,故火柴燃烧。火柴是含有碳元素的有机物,有机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说法正确的是BCD,不正确的是A。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由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增强,分子的种类不变;木材是可燃物,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的同时温度达到着火点来解答。
14.【答案】C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 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液体体积不足100mL,可以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A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为气体,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此要在密闭装置内进行,B不符合题意;
C、 比较高锰酸钾和碘的溶解性 ,应将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到等质量的水中,选项中变量不唯一,C符合题意;
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2.电解水实验的知识点可以总结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即电源正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为氧气,电源负极连接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为氢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15.【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b=100%-40%-10%-42%=8%,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保持不变,反应后质量分数增加,则为反应物,质量分数减少,则为生成物,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分数的变化比即为物质质量变化比,由甲和乙反应时质量关系可知,(70%-42%):(14%-8%)=(a-42%):(11%-8%),a=56%,由丙和乙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40%-6%):(14%-8%)=(40%-c):(11%-8%),C=23%,d=100%-11%-56%-23%=10%。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保持不变,反应后质量分数增加,则为反应物,质量分数减少,则为生成物,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分数的变化比即为物质质量变化比分析。
16.【答案】(1)
(2)原子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铜粉与氧气在加入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方程式为:;
(2)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所以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分析。
(1)铜粉与氧气在加入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方程式为:;
(2)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所以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7.【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
(3)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春风花草香是闻到花草的香气,能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带有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化学方程式为。
(3)向上拉动注射器,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如装置气密性良好,外部空气不会从其他位置进入,则大气压会将水压入导管,导管中的水流入集气瓶。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则气密性良好。
【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2)根据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分析;
(3)根据向上拉注射器装置内压强减小,装置不漏气会产生压强差分析。
(1)春风花草香是闻到花草的香气,能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带有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化学方程式为。
(3)向上拉动注射器,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如装置气密性良好,外部空气不会从其他位置进入,则大气压会将水压入导管,导管中的水流入集气瓶。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则气密性良好。
18.【答案】(1)物理;吸附;物理
(2)2:1;;
(3)
(4)④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A实验水的沸腾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水发生了物理变化;C中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1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2产生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NaClO2和Cl2,生成物是ClO2和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①向江河中放养鱼苗,能保持生态平衡,该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②少用或不用含磷洗衣粉,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③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可防止水体污染,该做法合理,不符合题意;
④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能防止水质污染,但会影响农作物生长,不利于农业生产,应该合理使用,该做法不合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④.
【分析】(1)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软、溶解性、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挥发性等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来解答;
(2)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是1:2来解答;
(3)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NaClO2和Cl2反应生成ClO2和NaCl来解答;
(4)根据爱护水资源的措施是防止水体污染并节约用水来解答。
(1)A实验水的沸腾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水发生了物理变化;C中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填:物理;吸附;物理;
(2)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1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2产生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2:1;;;
(3)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NaClO2和Cl2,生成物是ClO2和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4)①向江河中放养鱼苗,能保持生态平衡,故选项做法合理;
②少用或不用含磷洗衣粉,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故选项做法合理;
③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可防止水体污染,故选项做法合理;
④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能防止水质污染,但会影响农作物生长,不利于农业生产,应该合理使用,应故选项做法不合理;
故选④。
19.【答案】(1)A
(2)29;Cu2O
(3)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是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A. 蒸发过程中,水分子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分子本身的质量不变。选项错误;
B. 液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而气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选项正确;
C. 无论是液态还是气态,水分子都在不断运动。选项正确;
(2)①在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故铜的原子序数为29;
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显-2价,根据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故化学式为:Cu2O;
(3)由图可知,X为NH3,Y为Cl2、Z为N2、W为HCl,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物质状态的变化分子质量不变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则分析;
(3)根据图示粒子的构成书写化学式,从而写出反应方程式分析。
(1)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是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A. 蒸发过程中,水分子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分子本身的质量不变。选项错误;
B. 液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小,而气态水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选项正确;
C. 无论是液态还是气态,水分子都在不断运动。选项正确;
故选 A。
(2)①在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故铜的原子序数为29;
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显-2价,根据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故化学式为:Cu2O;
(3)由图可知,X为NH3,Y为Cl2、Z为N2、W为HCl,方程式为:。
20.【答案】C7H6O3+5O24CO+3CO2+3H2O;16g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现有13.8g水杨酸(C7H6O3)与一定质量的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13.8g水杨酸(C7H6O3)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3.8g100%=8.4g,氢元素的质量为:13.8g100%=0.6g,氢元素全部转化成水,则生成水的质量为:0.6g÷(100%)=5.4g,由于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28:33,设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3x,根据碳元素守恒可得:28x100%+33x100%=8.4g,解得:x=0.4g,则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0.4g=11.2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3×0.4g=13.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11.2g+13.2g+5.4g﹣13.8g=16g,参加反应的水杨酸(C7H6O3)、氧气、生成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5:4:3:3,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7H6O3+5O24CO+3CO2+3H2O。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由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质量比及各元素的质量守恒,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再由各物质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分子个数比,由此确定方程式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