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3古代诗歌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上3古代诗歌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5:0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上3古代诗歌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统编教材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二首,为唐代诗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全诗二十八字,以“移舟泊烟渚”切入,写夜宿建德江所见;以“江清月近人”收束,写江月伴人之感。诗人用清淡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客愁、清幽”的秋江夜泊图,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含蓄道出羁旅之思与人生的孤旷之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秋江夜泊”清幽的意境。
3.抓住“客愁”“月近人”等关键词,结合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对自然慰藉的感悟。
4.初步了解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激发学生对唐诗及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秋江夜泊”清幽的意境。
难点:抓住“客愁”“月近人”等关键词,结合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对自然慰藉的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PPT(秋江夜泊水墨动画)、古筝曲《渔舟唱晚》、孟浩然简介微视频。
学生:搜集“建德江”地理位置及图片;准备一张“令自己感到孤独又治愈”的生活照片。
教学过程
一、文化自信:一条江的诗意邀约
1.话题导入——“江”字飞花令
师: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人行旅多借水路。说到“江”,你想到哪些诗句?
学生接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大江东去,浪淘尽……
师:今天我们要去的,是一条不太出名却充满诗意的小江——建德江。
2.出示地图,学生用搜集的照片简介建德江:钱塘江上游,浙江西部,山环水抱,夜雾缭绕。
3.揭示课题,齐读诗题——《宿建德江》。
【设计意图】用“飞花令”激活旧知,用地理定位把“诗”与“脚下的土地”勾连,奠定文化自信。
二、文化浸润:三读诗句,渐入烟波
观微视频——走近“孟山人”
师:就这样,一位终身未仕的布衣诗人,带着对山水的痴情,夜泊建德江。他眼中的月亮,会不会与我们不同?让我们读诗寻答案。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① 学生自由朗读三遍,提示注意“渚”“旷”“近”“泊”等字音。
② 指名朗读,正音后全班齐读。
2.再读——划出节奏,读出停顿
①学生自主给古诗划节奏线。
②指名分享自己划的节奏线,并朗读古诗,读准节奏与停顿。
③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四字,生读后三字,调换再读,感受“顿挫”。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三读——借注释,说大意
①学生运用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等方式理解诗句,并和同桌互说诗句意思,教师巡视,并随机点拨:
烟渚:雾气笼罩的小洲;
客愁新:刚被勾起的思乡之愁;
天低树:远天与树梢相接,似比树还低;
月近人:月影投清江,仿佛贴近诗人。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三读”层层递进,把“读准—读停—读懂”做成一个整体任务,培养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三、文化理解:化诗为画,走进诗人心里
(一)入境——“画”一幅“秋江夜泊”
1.播放动画:暮色四合,小舟系渚,江雾升腾,孤月悬空。
2.学生闭眼聆听古筝曲《渔舟唱晚》,教师朗读诗句,想象画面。
3.小组合作,用“镜头语言”完成分镜:
镜头1:移舟泊烟渚——近景(船头轻触沙洲)
镜头2:日暮客愁新——中景(诗人披衣独立,眉锁轻愁)
镜头3:野旷天低树——远景(天地苍茫,树影如墨)
镜头4:江清月近人——特写(江面如镜,月影随波轻晃)
4.每组选一名“小导演”说画面,其他组补充“光影”“色调”“声音”细节。
(二)入情——问一轮“月”
1.师:诗句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
生聚焦:“江清月近人”。
2.层层追问:
①月真的“近人”吗?
——水中倒影,清澈见底,视觉误差。
②为何觉得月“亲近”?
——旷野无人,唯月相伴,孤独得把月当朋友。
③如果你是诗人,会对月亮说什么?
——学生即兴写一句“对月独白”,并饱含感情诵读出来。
3.朗读升级: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用眼睛“画”出了建德江最动人的画面,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推近——用声音去‘触摸’那轮唯一的月亮。让我们的声音随月影一起,轻轻地、再轻轻地,贴近诗人孤单却温暖的心。
①男生读1、2句(低沉,愁绪),女生读3、4句(轻柔,月之慰藉)。
②合读,并重复读第4句,音量渐弱,似月影融化。
(三)入心——悟一种“山水疗愈”
1.链接生活:播放学生提前准备的“孤独又治愈”的照片(夜跑路灯、海边落日、雨夜书屋……),用“______离我如此之近,仿佛________”说一句话。
2.师小结:
孟浩然一生未仕,常年漫游。他用山水疗愈漂泊,用明月稀释客愁。中国山水诗,就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心灵充电宝”。
【设计意图】由“画面”到“情感”再到“自我”,让千年前的“客愁”对接学生的“成长情绪”,实现共情与疗愈。
四、文化传承:从建德江到“我的江湖”
1.拓展阅读
出示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学生快速圈画“景物+情绪”对应句,发现其诗“清淡、自然、不事雕琢”的共性风格。
2.对比阅读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是“孤独”,一清一冷,引导学生用两个词概括:孟诗“孤而暖”,柳诗“孤而峻”。
3.实践作业
①背诵《宿建德江》,用毛笔或硬笔书写,展示汉字美感。
②假期旅行时,拍一张“江/河/湖/海”夜景照,仿写一首五绝,题目自拟,可加上地理坐标,做成“我的山水疗愈地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