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5:23:05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
(部编版)五年级

(部编版)五年级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课文
本单元我们读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我们读了哪些故事呢?
谁能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猎人海力布
牛郎织女
新知导入
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神往,民间故事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芳草地。当读到了好的故事,我们会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更能吸引听众,你讲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是不是对故事进行了创编?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语文园地,学习怎样创编故事。
交流内容
读一读“交流平台”,勾画关键语句。
想一想:讲民间故事有哪些有趣的方式呢?
有些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怎样让你讲的故事更有新鲜感,具有吸引力呢?
交流指导
本次交流活动是交流如何把民间故事讲述得更有趣。更能吸引听众,我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
1.换一种人称,入情入境讲。根据讲述的需要,我们可以改变原作的人称。就是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如,讲《猎人海力布》,用海力布的口吻讲述,会更加亲切,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大胆想象,添油加醋。如海力布救了小白蛇,龙王会说哪些感谢的话;哥哥嫂子待牛郎很不好,有哪些具体表现等等。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合理情节,丰富故事细节,会有创造的成就感。
3.变换情节的顺序,制造悬念。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如先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据说人们在葡萄架下能听到天上有人在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再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增加讲述的吸引力。
4.绘声绘色,生动讲述。在讲述过程中加上适当的动作、神态和语气,会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如《牛郎织女》,嫂子“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赶牛郎走的部分,可以试着叉着腰、咬着牙来讲述。
请同学们从本单元的课文中选择一篇或者一个情节,试着讲一讲吧。
练一练
示例:织女是如何被抓的。
话说那天王母娘娘一觉醒来,发现众仙女中唯独不见织女的踪影。大家都说不知道织女在哪儿,她便掐指一算,原来织女在人间结了婚,还有了一儿一女。
顿时火冒三丈。她一拍座椅,大声喝道:“织女简直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想想自己是什么身份,竟敢违反天条!二郎神。”
“到。”
“哀家命你下凡去查访织女的下落,但千万别打草惊蛇。”
“是。”
二郎神经过一番打探,向王母娘娘禀报了织女的住处。
“四大天王何在?”
“末将在此。”
“命你等即刻率领天兵天将,跟随哀家前去捉拿织女归案!”
“末将听令。”
再说织女跟着牛郎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可是,织女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怕王母娘娘来找她。
这一天,牛郎照常去田里干活。织女在家一边做饭一边看孩子。突然,天空乌云密布,转眼间,天兵天将已到家门口。王母娘娘冲进屋里,一把拉住织女就往外走。织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央求道:“外祖母,您就饶了我吧。老牛死了,牛郎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加上孩子还不懂事,您就让我留下来吧!”“做梦!”王母娘娘一点也不为所动。
再看那两个孩子,见此情景,上前死死地拽住王母的衣服,哭着叫着:“放了妈妈,放了妈妈……”王母见状,一咬牙,把两个孩子甩得远远的。天兵天将押着织女飞向天宫。织女一边挣扎,一边大叫:“快去找爸爸……”
猎人海力布
我叫海力布,是一位猎人,平时热心助人,大家都十分尊重我。
有一天,我去打猎,从老鹰的嘴里救下了一条小白蛇。原来这条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小白蛇为了报答我的救命之恩,她要送给我许多珍宝。小白蛇还告诉我,她的父亲龙王衔在嘴里那颗宝石能听懂动物语言,但是不能将动物的话说出来,否则衔着它的人就会变成石头。我心想:要是有这块宝石,就能够打到更多猎物了。于是我向龙王提出了要那颗宝石,龙王就把宝石送给了我。临别时,小白蛇再三叮嘱我要记住宝石的秘密。
自从有了这颗宝石,我打猎方便多了,每次打猎都是满载而归,分给大家的食物更多了。有一天,我在打猎时听到群鸟在交谈。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我一听大吃一惊,连忙跑回村庄催促大家赶快搬家。可是大家谁也不理解我的话。一位老人恳切要求我向大家说明原因。我心想:要救村民,只有牺牲自己了。无奈之下,就把我从鸟群那里得到的今晚大山要崩塌、洪水要到来的消息告诉乡亲们,并说出了有关宝石的秘密。我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家刚才讲的都不错,但是在一些词语的运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盼星星盼月亮 望眼欲穿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俗语
成语
意思相近
这五组词语左边是俗语,比较口语化。右边是成语,较为简洁。在表达效果上,口语化的语言更贴近生活,显得更为生动。
今天我为什么找你呢,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就是来麻烦你帮忙办一件事儿的。
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我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等到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的日子。
妈妈望眼欲穿,焦急地等待着从国外回来的儿子。
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左右两组词语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但在表达效果上有细微的区别。俗语多用于口语,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更贴近生活,显得更为生动、活泼;成语则多用于书面表达,能让语言凝练、文雅。
我的发现
成语
俗语
通俗易懂
多用于与他人聊天、讲故事
言简意赅
多用于写文章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
成语以精练为特色,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与俗语的区别
1.根据俗语写出对应的成语。
知人知面不知心——— ( )
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独眼龙看书——— ( )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 )
打破砂锅问到底 ———( )
鸡蛋里面挑骨头—— ( )
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人心叵测
一曝十寒
一目了然
贪得无厌
刨根问底
吹毛求疵
因小失大
得过且过
练一练
胆大包天 ———— ( )
双管齐下 ————( )
面面相觑 ————( )
以卵击石————( )
面红耳赤————( )
张冠李戴 ————( )
异想天开————( )
2.下列成语可以用哪些俗语替换?
吃了熊心豹子胆
两条腿走路
大眼瞪小眼
鸡蛋往石头上碰
脸红脖子粗
张公帽子李公戴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3.选择题:下面的成语或俗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喝着这早就享有盛名的龙井茶,我不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B.如果你想不努力,就取得好成绩,无异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C.在课堂上,同学们人云亦云,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D.盼星星,盼月亮,我最爱的“六一儿童节”终于到了。
E.妈妈望眼欲穿,焦急地等待着从国外回来的儿子。
C
4.谁能用书上的成语和俗语各造一个句子呢?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我们做事不能畏首畏尾,要勇往直前。
如果一个人前怕狼后怕虎的,他什么事都干不成。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我就是来跟你借东西的。
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今天来就是要跟你拿回我的东西。
知识积累
眉毛上挂炮仗——燃眉之急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自己打自己嘴巴———自相矛盾
灯芯织布————白费心机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咎由自取
东山再起————重打锣鼓另开张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
好虎抵不住群狼————寡不敌众
课堂总结
同学们要想创造性讲好民间故事,就要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把情节说得更具体。本节课学习的成语,让我们明白了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领略到中国文字的丰富内涵,请大家课后多多积累这样的成语吧!它会让你的表达更精彩、生动哦!
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创造性讲述民间故事的几种方法,也了解了意思相同的几组成语,体会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学习如何将一个情节写具体,感受乞巧节上人们的美好愿望。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
读课本中的例文,说说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你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仔细读一读,并总结方法。
简略段落 具体段落(画出增加或改变的地方)
一只狼看见小羊在河边饮水, 想找借口把他吃掉。狼指责小羊把水弄脏了,小羊说自己在下游,不可能弄脏上游的水。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 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简略段落 具体段落(画出增加或改变的地方)
狼又说小羊去年骂过他,小羊说那时自己还没有出生。狼恼羞成怒地说:“即使你辩解得再好,我也不会放过你。”于是,他就把小羊吃了。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也还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啊!”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吃掉了小羊。
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完整地讲述了狼和小羊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1段文字只简略叙述了故事基本的前因后果,而第2
段文字则是在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把狼和小羊的语言、
表情、神态说得更具体了,但是小羊的结局并没有改
变,将小羊的可怜无辜和狼的狡猾凶狠刻画得栩栩如
生,把听众自然带到故事情景中了。
方法总结
1.增添的内容:
①增加狼的动作和它具体的心理活动;
②补充狼的神态和小羊对话时的样子。
③补充狼和小羊说话的内容与语气提示语。
2.改变的内容:
①改用口语化的词语,如“饮水”改成“喝水”;
②把比较概括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叙述出来,如“恼羞成怒”。
这道题是训练大家怎样运用合理的想象,对文段进行扩写,让内容更生动,更具体。
仿照例文,展开想象,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纱衣在这儿。”
姑娘穿上纱衣,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
1.初次见面,牛郎眼中的织女衣着、长相是怎样的?
  2.姑娘一边梳头一边跟牛郎谈话,他们会说些什么?
  3.牛郎是如何“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告诉织女”的,他会告诉织女哪些事情?
4.织女“听得出了神”具体有哪些表现?她心里又会想什么?会怎么说呢?
  5.织女同情牛郎什么地方,又爱惜他什么?她心里又会想什么?会怎么说呢?
  ……
引导思考
要加入合理的想象,先静静地思考,并联系上下文,想想要加入哪些内容。
与同桌交流自己想增添的内容,并听听同学的建议。
班内讨论。
扩写牛郎织女初相见的情节。
训练步骤
原文:
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纱衣在这儿。”
姑娘穿上纱衣,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改写后:
牛郎听到织女寻找衣服的话语,连忙从树林里走了出来,双手托着那件粉红色的纱衣,有点不好意思,轻声地说:“姑娘,你别着急,你的衣裳在我这儿,我给你拿着呢。”织女生气地说:“你是谁?你为什么藏起我的衣服?赶紧把我的衣服放下,转过身去。”牛郎赶紧放下衣服,转过身,说:“姑娘,莫急,我没恶意,是老牛告诉我的。我仰慕姑娘已久,想和姑娘结缘。”
语言
姑娘接过纱衣,抬头一看,看见是一个浓眉大眼、模样清秀的小伙子,织女连忙把衣服穿上。她一边梳理着自己黑黑的长发,一边跟牛郎谈话。四周安静极了,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月光下,姑娘的长发就像黑色的瀑布悬挂在半空中。
牛郎说:“我叫牛郎,家境贫穷,跟着哥嫂过日子,哥嫂讨厌我,我被他们赶出了家门,只好一个人独自离开村子,来到了山里。我每天白天上山打柴,然后拉到集市上换点粮食。晚上就住在山前的草房子里,我家里有头老牛,我和老牛相依为命。”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牛郎还把老牛叫他藏衣服的经过告诉了织女。
织女听得出了神,心里又是同情他,又是爱惜他,也把自己的情形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牛郎。织女说道:“我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因为织得一手好彩锦,所以名字叫织女。我被王母娘娘关在机房里,成天成夜地织彩锦,一会儿也不能休息。我在天上一点儿也不自由,
外貌
环境描写
语言
我羡慕人间的生活,想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想过最平凡的日子,今天下午,王母娘娘多喝了点儿千年酿的葡萄酒,靠在宝座上直打瞌睡,我就和其他仙女们一起飞到了人间,看见这湖水清得可爱,就跳下来无拘无束地洗了个澡。我因为想多玩一会儿,结果就落在了后边。”
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织女,既然天上的生活不如意,那就不回去了,我们一起在人间过日子吧,虽然贫穷,但我们有一双勤劳的手,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织女听了,想了想,羞涩地点点头。于是,牛郎牵着织女的手回家了。从此它们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设想结局
语言
改:对照原文修改
读:理解原文中心
找:抓住扩写重点
想:展开合理想象
扣住题眼
找主要内容
抓描写对象
抓住重点想象
想象合乎情理
联系生活实际
扩写文段
扩句:在句子中加上表示时间、地点、数量、方向、环境、修饰词语(的、地、得前面的词语)。
日积月累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乞巧: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相传这一天女孩子会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所以这一天被称作“乞巧节”。
今宵:今夜。宵:夜晚。
碧霄:青天。霄:天空。
几万条:形容多。
前面我们讲了关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这个民间故事的古诗——《乞巧》。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唐代诗人,字智周,福建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通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代表作有《乞巧》《王仙坛》。
七夕晚上,人们仰望着碧蓝天空,好像能看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有穿着新衣的姑娘一边观赏明月,一边在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诗意: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姑娘们乞求智巧、追求幸福。
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由这两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到来,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牛郎织女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七夕晚上,我坐在院子里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情不自禁地吟诵起 _____代诗人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中描绘的内容与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有关。
练一练
《牛郎织女》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乞巧
望秋月
你还知道哪些与牛郎织女动人的民间故事有关的诗词呢?
七 夕
[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拓展延伸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
(2)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古曲
(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商隐
(4)独夫自有家天下,杞妇何能哭倒山。 ——【明】刘基
与民间故事相关的诗文名句有许多,读一读,说说下面这些诗句和什么民间故事有关。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通过诵读《乞巧》感受到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希望同学们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课后作业
1.练习把课文中的一些情节说得更具体。
2.背诵《乞巧》。
3.收集积累有关民间故事的诗词。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创编故事
口语化的语言更生动,成语较为简练
学习《乞巧》,理解诗意/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先点明创造性复述是把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别人的交际需求,同时梳理和介绍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如,转变角色讲故事、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变换顺序讲故事。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题引 导学生感受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俗语通俗、活泼,成语凝练、文雅。第二题以《狼和小羊》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把简略的情节说具体,并运用这样的方法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林杰的一首古诗《乞巧》,诗文对民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也称七夕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学情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词语、句子的重点,让学生在品味词语的基础上,体会俗语和成语的表达效果;在“故事创编”这个环节上,引导学生发现原文与新作的不同,从而让他们明白创编故事的要点。“日积月累”摒弃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旧模式,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同时,让孩子们多读,达到当堂成诵。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4.正确朗读《乞巧》,并熟读成诵;感受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体会口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1)引导: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谁能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2)指名学生复述,学生简评。
(3)过渡:刚才两位同学将两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复述,复述时都能根据主要线索,抓住主要人物、重要情节进行复述。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神往,民间故事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芳草地。当读到了好的故事,我们会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更能吸引听众,你讲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是不是对故事进行了创编?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语文园地,学习怎样创编故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有些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怎样让你讲的故事更有新鲜感,具有吸引力呢?
(1)读一读“交流平台”,勾画关键语句,交流:讲民间故事有哪些有趣的方式呢?? 指名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下几种方法:
①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②大胆想象合理增加情节。③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
(2)交流指导
本次交流活动是交流如何把民间故事讲述得更有趣。更能吸引听众,我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
①换一种人称,入情入境讲。根据讲述的需要,我们可以改变原作的人称。就是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如,讲《猎人海力布》,用海力布的口吻讲述,会更加亲切,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大胆想象,添油加醋。如海力布救了小白蛇,龙王会说哪些感谢的话;哥哥嫂子待牛郎很不好,有哪些具体表现等等。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合理情节,丰富故事细节,会有创造的成就感。
③变换情节的顺序,制造悬念。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如先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据说人们在葡萄架下能听到天上有人在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再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增加讲述的吸引力。
④绘声绘色,生动讲述。在讲述过程中加上适当的动作、神态和语气,会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如《牛郎织女》,嫂子“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赶牛郎走的部分,可以试着叉着腰、咬着牙来讲述。
(3)想一想,讲一讲。
请同学们从本单元的课文中选择一篇或者一个情节,试着讲一讲吧。
①出示任务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先确定要用哪种方法来讲一个故事,在小组内说一说,互相提意见,教师巡视。
②分组交流,小组代表展示。
③师小结:同学们的故事可真是精彩,让我们的民间故事更具新鲜感、吸引力。
(设计意图:“交流平台”以《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篇民间故事为载体,让学生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四个复述故事的小妙招: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大胆想象合理增加情节、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奇思妙想,续编故事等方式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通过学习交流加深学生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理解和把握。)
2.词句段运用(1)
大家刚才讲的都不错,但是在一些词语的运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教师先出示课本中相关部分左边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出示右边的词语读一读。
课件出示: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盼星星盼月亮 望眼欲穿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预设:这五组词语左边是俗语,比较口语化。右边是成语,较为简洁。在表达效果上,口语化的语言更贴近生活,显得更为生动。
(2)区分俗语、成语。
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读,思考俗语、成语有什么区别?
预设1:俗语,是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预设2: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字文化的一个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3)教师小结。
左右两组词语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但在表达效果上有细微的区别。俗语多用于口语,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更贴近生活,显得更为生动、活泼;成语则多用于书面表达,能让语言凝练、文雅。
(4)体会表达。
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加点字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课件出示: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等到了全家人一起去郊游的日子。
妈妈望眼欲穿,焦急地等待着从国外回来的儿子。
今天我为什么找你呢,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就是来麻烦你帮忙办一件事儿的。
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我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
小结:俗语更加通俗易懂,成语言简意赅。
(5)练一练
教师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词语,你们猜一猜下面的句子用四字成语怎么说。
①根据俗语写出对应的成语。
知人知面不知心——— ( )
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
独眼龙看书——— ( )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 )
打破砂锅问到底 ———( )
鸡蛋里面挑骨头—— ( )
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②下列成语可以用哪些俗语替换?
胆大包天 ———— ( )
双管齐下 ————( )
面面相觑 ————( )
以卵击石————( )
面红耳赤————( )
张冠李戴 ————( )
异想天开————( )
③选择题:下面的成语或俗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喝着这早就享有盛名的龙井茶,我不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B.如果你想不努力,就取得好成绩,无异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C.在课堂上,同学们人云亦云,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D.盼星星,盼月亮,我最爱的“六一儿童节”终于到了。
E.妈妈望眼欲穿,焦急地等待着从国外回来的儿子。
④谁能用书上的成语和俗语各造一个句子呢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预设: 我们做事不能畏首畏尾,要勇往直前。
如果一个人前怕狼后怕虎的,他什么事都干不成。
教师小结:俗语、歇后语等口语化短语更加通俗、活泼,适合在与他人聊天、讲故事的时候用;有些成语凝练、文雅,适合在正式场合或写文章的时候使用。平时同学们多积累。
(6)知识积累
打破沙锅问到底————刨根问底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
灯芯织布————白费心机
自己打自己嘴巴————自相矛盾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咎由自取
东山再起————重打锣鼓另开张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
好虎抵不住群狼————寡不敌众
(设计意图:根据课内的两组典型词语,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仔细体会一下这两组词语意思与结构的异同点;然后教师进行小结,指导学生理解俗语与成语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最后再进行一个小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俗语与成语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要想创造性讲好民间故事,就要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把情节说得更具体。本节课学习的成语,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文字的丰富内涵,请大家课后多多积累这样的成语吧!它会让你的表达更精彩、生动哦!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2.朗读、背诵《乞巧》。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创造性讲述民间故事的几种方法,也了解了意思相同的几组成语,体会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学习如何将一个情节写具体,感受乞巧节上人们的美好愿望。(板书:把情节说具体)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词句段运用(2)
1.仿照示例说具体。
(1)出示例文,比较交流:你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两段文字都完整地讲述了狼和小羊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点?仔细读一读,并总结方法。
(2)学生交流反馈。
课件出示:
简略段落 具体段落 方法总结
一只狼看见小羊在河边饮水,想找借口把他吃掉。狼指责小羊把水弄脏了,小羊说自己在下游,不可能弄脏上游的水。狼又说小羊去年骂过他,小羊说那时自己还没有出生。狼恼羞成怒地说:“即使你辩解得再好,我也不会放过你。”于是,他就把小羊吃了。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也还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啊!”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吃掉了小羊。 1.增添的内容: ①增加狼的动作和它具体的心理活动; ②补充狼的神态和小羊说话的样子; ③补充狼和小羊说话的内容与语气提示语。 2.改变的内容: ①改用口语化的词语,如“饮水”改成“喝水”; ②把比较概括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叙述出来,如“恼羞成怒”。
(3)小结
①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完整地讲述了狼和小羊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1段文字只简略叙述了故事基本的前因后果,而第2段文字则是在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把狼和小羊的语言、表情、神态说得更具体了,但是小羊的结局并没有改变,将小羊的可怜无辜和狼的狡猾凶狠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听众自然带到故事情景中了。
②方法总结
这道题是训练大家怎样运用合理的想象,对文段进行扩写,让内容更生动,更具体。
增添的内容:
增加狼的动作和它具体的心理活动;
补充狼的神态和小羊对话时的样子。
补充狼和小羊说话的内容与语气提示语。
改变的内容:
改用口语化的词语,如“饮水”改成“喝水”;
把比较概括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叙述出来,如“恼羞成怒”。
(4)仿照例文,展开想象,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引导思考:
①初次见面,牛郎眼中的织女衣着、长相是怎样的?
②姑娘一边梳头一边跟牛郎谈话,他们会说些什么?
③牛郎是如何“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告诉织女”的,他会告诉织女哪些事情?
④织女“听得出了神”具体有哪些表现?她心里又会想什么?会怎么说呢?
⑤织女同情牛郎什么地方,又爱惜他什么?她心里又会想什么?会怎么说呢?
……
步骤:
①要加入合理的想象,先静静地思考,并联系上下文,想想要加入哪些内容。
②与同桌交流自己想增添的内容,并听听同学的建议。
③班内讨论。
④扩写牛郎织女初相见的情节。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之后分小组练答,每个学生可以选一个地方具体讲。组内选代表集合组内讲得好的细节,在班里讲一讲。 四人一小组进行练说,互相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议。
①小组派代表讲述,评出优胜者。教师及时表扬、小结。
评价标准:是否加入了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抓住重点进行复述。
(6)总结扩写方法,
①扩句:在句子中加上表示时间、地点、数量、方向、环境、修饰词语(的、地、得前面的词语)。
②扩写文段:
读:理解原文中心
找:抓住扩写重点
想:展开合理想象
改:对照原文修改
(设计意图: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讲故事,还要学会创造性地讲故事。根据课文提供的创作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学生创作中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互动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时效性。)
(7)小结
民间故事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大多都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学们课后可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并且把故事和家人、朋友分享,尽量讲得生动、具体、传神。
(二)日积月累
1.过渡: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魅力十足啊!这样的扩写让我们眼前立刻浮现出了一幅牛郎织女初相识的美好画面,这样精彩的民间故事也在诗人笔下留下更美的期盼。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有关这个民间故事的一首古诗—— 乞巧 。
2.识字解题。
①出示课题:乞巧
②“乞巧”是什么意思?(出示解析)
3.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唐代诗人,字智周,福建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通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代表作有《乞巧》《王仙坛》。
4.自由朗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乞 巧
[唐]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5.结合给出的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注释:
①乞巧: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相传这一天女孩子会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所以这一天被称作“乞巧节”。
②今宵:今夜。宵:夜晚。
③碧霄:青天。霄:天空。
引导说诗意:七夕晚上,人们仰望着碧蓝天空,好像能看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有穿着新衣的姑娘一边观赏明月,一边在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6.这首诗前两句隐藏着一个民间故事,你们知道吗?(牛郎织女)
7.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由这两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8.出示古代少女们乞巧的画面。
引读:“穿尽红丝几万条”。少女们乞求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
9.熟读成诵。
10.练一练
七夕晚上,我坐在院子里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情不自禁地吟诵起 _____代诗人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中描绘的内容与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有关。
11.拓展延伸
(1)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大家可以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七 夕
[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
[宋]秦 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课件出示一些和民间故事相关的诗文名句,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和什么故事有关。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古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
教师点拨引领:
①中提到“牵牛织女星”,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②中的“英台”指祝英台,写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③句提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
(3)学生再次齐读并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乞巧》这首与民间故事有关的古诗。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的目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通过诵读《乞巧》感受到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希望同学们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板书设计】
创编故事
语文园地三 口语化的语言更生动 成语较为简练
说说诗句的意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监狱(yù)  B.拗(niú)不过  C.落(là)后面  D.衰(shuāi)老
2.下列故事不属于民间故事的是(   )
A.《八仙过海》 B.《田螺姑娘》 C.《揠苗助长》 D.《列那狐的故事》
3.关于下列生字的笔画、笔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嫂”字一共有11画,第九画是竖。 B.“泳”字一共有8画,第六画是横撇。
C.“妻”字一共有8画,第六画是横。
4.关于本单元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都属于民间故事。
B.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得到了一颗宝石,这说明海力布贪图钱财。
C.牛郎心地善良,勤劳能干;织女心灵手巧,善解人意。他们都向往美好生活,都是令人喜爱的人物。
D.“嘴里含着宝石能听懂动物说的话”“老牛突然会说话了”“王母娘娘用玉簪画出一条天河”,这些故事情节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体现了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
5.下列各句中画线部分不能用括号中的内容替换的一项是( )
A.两人闹矛盾,不要总指责对方,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B.妈妈真是鸡蛋里挑骨头,检查作业时,连一丝错误都不能有。(吹毛求疵)
C.狼牙山五壮士最终因寡不敌众, 全部选择了从悬崖上跳下去。(一山难容二虎)
D.英法联军真是贪得无厌, 把圆明园里的东西能拿的统统拿走,拿不走的就销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二、按课本内容填空。
1. 分布在银河两侧的________星和________星,看起来是一“水”之隔,其实距离十分遥远。人们根据它们的名字,创作出《________________》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我读过的民间故事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乞巧》一诗是______朝的__________写的,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借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创作的诗歌还有秦观的《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实践。
下面是某校对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人数 推荐篇目 阅读人数 推荐篇目 阅读人数
213 《宝葫芦的秘密》 50 《西游记》 58
《阿拉丁神灯》 57 《美洲来的哥伦布》 23
《繁星 春水》 15 《十万个为什么》 10
1.读了上面提供的资料,你有什么发现?(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有何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马头琴的故事
察哈尔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没有妈妈的小白马驹。小白马长大了,它跑起来蹄下生风,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马和苏和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爷举行赛马大会。苏和骑着他的小白马比赛,得了第一名。
王爷很喜欢这匹漂亮的白马,又见骑手是个小牧童,就蛮横地说:“给你三个元宝,把小白马给我留下!”苏和很气愤,不同意。王爷命人把苏和打昏在地,抢走了小白马。
可是,王爷刚骑上小白马就被摔了下来,小白马挣脱了缰绳飞奔而去。王爷命令武士们用毒箭射杀小白马,中了毒箭的小白马跑到苏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苏和大哭起来。
苏和非常思念小白马。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对他说:“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了。”
苏和按照小白马的话,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小白马的骨头雕成马头做琴杆,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这就是第一把马头琴。
从此,美妙的马头琴声传遍了大草原。
1.这是一个(  )的民间故事。 A.蒙古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壮族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马头琴是用小白马的_____________做成的。苏和用小白马的____________雕成马头做琴杆,用___________做琴弦,用____________做琴弓。于是,第一把马头琴诞生了。
3.请你各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文中的王爷与苏和分别是怎样的人。
王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以苏和的口吻复述第5、6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B 2.C 3.B 4. B 5.C
二、
1. 牵牛 织女  牛郎织女  示例:白蛇传 孟姜女哭长城
2. 唐  林杰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
三、
1. 同学们偏爱阅读文学故事书籍,忽视了对科普书籍和诗歌的阅读。
2. 示例:读文学故事书籍固然好,但也要增加对诗歌、科普书籍等的阅读,就像蜜蜂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四、
1.A
2.筋骨 骨头 筋 尾巴
3.蛮横霸道、不讲道理。 心地善良、重情重义。
4.示例:我非常想念小白马。这天晚上,我梦到了小白马,它告诉我可以用它的筋骨做成一把琴,这样我们就能够永远在一起了。按照小白马所说的话,我用它的骨头、筋和尾巴做成了一把马头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