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 2026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监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关于《人生》的对话
路遥 王愚
王愚(文学评论家):《人生》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重视,在文艺界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人生》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对这个转折时期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的把握。在当前这个除旧布新的转折时期,现 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交织,作家要反映这个时代,就要从这样一个视角考虑问题。
路遥(《人生》作者):生活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形态,生活中内在的矛盾冲突,有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看清楚的,而作家的工作主要在于拨开生活中表面的东西,钻探到热腾腾的深层中去,而不能满足于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
像农村生产责任制,引起了农村整个生活的改变,这种改变,深刻表现在人们精神上、心理上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变化。从表面现象着眼,就容易写得肤浅、雷同,引不起读者对生活更深刻的思考,因此,我觉得作家应向生活的纵深开掘。生活中各种矛盾都表现着交叉状态,不仅仅是城乡之间,就是城市内部的各条战线之间,农村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的精神世界里面,矛盾冲突的交叉也是错综复杂的。
王愚:我.以.为.,你写《人生》是要剥开生活的表象,探索生活内在的复杂矛盾,因此,《人生》的主题就不是单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从作品的内涵看,你是探索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叉点上的青年一代,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高加林的困惑和挣扎、理想和追求,具有当代青年的共同特征。《人生》的主题应该是交叉的,是从一个主线辐射开来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路遥:作品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生活是一个复杂万端的综合体,作品是反映生活的,不会是简单的概念的东西,应该像生活本身的矛盾冲突一样,带有一种复合的色调。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应该在作品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渗透着。
王愚: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丰富的, 作品的人物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像高加林, 他的追求和理想,有这个时代青年人的特色。高加林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跋涉者,而不是一个已经走完人生道路的单纯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他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发展变化,触发着青年朋友们的思索,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复杂的人生。
路遥:我觉.得.,人物形象能不能站起来,关键是这个形象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高加林这个形象处在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中,在生活里不应指责他是一个落后分子或者是一个懦夫、坏蛋,这样去理解就太简单了。写这个人物时,我是抱着一种兄长般的感情的,我想完整地描写他。
王愚:对于高加林这样的人物,实实在在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地上,会有一个好的未来。你对高加林是寄予厚望的。
路遥:这里面充满了我自己对生活的一种审美态度。至于高加林下一步应该怎样走,他将会成为一 个什么样的人,某种程度上应该由生活来回答,因为生活继续在发展,高加林也在继续生活下去。我相信,
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前进,类似高加林这样的青年,最终会走到人生正道上去,但今后的道路对他来说,也还是不平坦的。
王愚:(①)
路遥: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然后到城市工作,我也是处在交叉地带的人。这样的青年人我认识很 多,对他们相当熟悉。他们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我都很清楚,这些人中包括我的亲戚,我家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我弟弟就是这样的人。我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感受,所以我才概括塑造出这样的人物形象。
王愚:高加林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这个人物不仅是农村青年的写照,也是这个时代一些青年的缩影。
路遥:其他各种行业也有高加林。这样的青年,在我们社会中,并不少见,我有责任把这样一种人物写出来,引起社会对青年的重视和关怀,另一方面,青年本身也应正确地对待生活和对待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永远有一个正确对待生活的问题。
王愚:应该说,高加林的性格是多层次的,在他身上不仅仅是个人特点的堆砌,而且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诸多矛盾。另外一些次要人物也是这样,像刘巧珍这个人物,更是有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赋予的一种美好素质。
路遥:有些评论家指出我过于钟爱刘巧珍、德顺爷爷这两个人物,这是有原因的。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在农村里长大,我对农民————像刘巧珍、德顺爷爷这样的人———有一种深切的感情,这两个人物寄托了我对养育我的父老、兄弟、姊妹的一种感情,他们身上有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些传统的美德,一种利他的牺牲精神。不管社会前进到怎样的地步,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这样一种美好的品德,都是需要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最基本的保证。
王愚:(②)
路遥:这就像盖一所房子,你关心的主要是横梁、立柱,想尽办法把它们搞得独特一些,其他部分就来不及精雕细刻了,有时候甚至是用一般的材料来填充。这样,这些地方就显得很平庸。
王愚:今天和你谈话,使我受益匪浅。作家要研究生活、研究人物;评论家就要研究作家,研究作品,注意作家们在研究生活上、反映生活上有什么新的经验,新的思考。
路遥:作家和评论家都应该研究生活。评论家研究生活,也研究作品;作家研究生活,也重视评论。只有这样,评论家才能准确地评价作品,作家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一个作家写出一篇引人注目的作品,好像爬上一座山坡一样,也许前面会有一片洼地,只有通过这片洼地,他才有可能爬上另一座山坡。
(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就表现生活的深度问题,路遥认为不能允许作家从表面现象着眼,他们应深入到生活底层和内部去反映整个社会交叉的矛盾。
社会生活的矛盾复杂性在高加林的形象上得以充分展现,读者理解这一人物时不能用简单的是非标准去评判。
路遥观察并模拟了弟弟的人生,抱着兄长般的感情写出了有综合性的高加林,并对这一人物寄予厚望。 D.由于身份和从事的工作不同,在作家和评论家各自应研究的对象这一问题上,路遥和王愚认知差异巨
大。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对话围绕《人生》这部书的写作技巧这一话题,从多个层面展开,体现了作家和评论家之间良性共谋的关系。
王愚对路遥的作品《人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他引导了整个对话的方向,激发了对话者的深入表达。 C.王愚和路遥都认为社会转型期青年会面临困境,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对他们的未来也都很有信心。
D.文中加点的“我以为”“我觉得”“我相信”都用于引出观点,表明“这是个人见解”,避免听者误认为是“客观事实”或“公认结论”。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哦,香雪》与《人生》这两部作品均成功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性格鲜明的典型的农村青年形象,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香雪与高加林, ① ,是特定年代农村青年中鲜活的“这一个”;同时他们也是 ② ,代表着时代转型期青年的“那一群”;这种“这一个”与“那一群”的统一,正符合“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统一”的理论。探究他们的形象意义,可以启发青年 ③ 。
根据下文路遥的回答,在文中空缺的两处,写出王愚可能会提出的问题。(4 分)
《人生》展现了社会发展、个人成长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矛盾、苦难与困境,有人认为这种以“苦难”为主题的叙事在当下已失去了时代意义,请结合文本列出反驳要点。(6 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给马兰姑姑押车刘玉栋
自从马二奶奶说过让自己给马兰姑姑押车以后,红兵就一直盼着能听到马兰姑姑出嫁的消息。
还是先说说押车是怎么回事吧。在鲁北平原,闺女出嫁,那可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都得要有娘家人去送的。一般都是三驾马车。三驾马车一字排开,用新席子或苇箔扎起拱形的篷子,六匹大马披彩挂红,行走在清晨的平原大道上,星星眨眼,铃声悠扬,非常气派。第一辆马车上坐的是二三位男客,一般是村支书和新娘本家的长辈。第二辆马车上坐的是新娘和两位女客,这两位女客一般是新娘的婶子和嫂子。而最后一辆马车则是拉新娘嫁妆的。在这车上,是必须得有一个小男孩的。他坐在这些嫁妆中间,把这些嫁妆押到姑娘的婆婆家去,这就叫押车。押车,意思就是把这些嫁妆看好,不得丢失。当然,嫁妆都让绳子绑得结结实实,想掉都掉不下去。后来红兵才明白,让一个小男孩押车,
完全是为了吉祥。当马车停在新郎家门口,人们一拥而上,解绳子的解绳子,扛东西的扛东西。这时候,小男孩的权力大了,把身子压在铺盖上不让解,或者两手抱住箱子,不让扛。怎么办 拿糖,拿点心, 拿钱来,钱少了还不行。并且,这个小男孩还像个小大人似的坐在上席,闹一顿好吃的不说,还不时得到那些外村人的夸奖,那脸面,风光得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给新娘押车,那可是最肥的差事。
等待马兰姑姑出嫁的日子里,红兵过得并不轻松。这样的日子真是难熬。每天早晨起来,红兵便问奶奶:“奶奶,还有几天 ”
这一天上午,红兵看到马二奶奶家门口停着三辆马车。九成和三得正把一根根竹片打成弯儿,绑在马车上,他们脚下是几领苇箔。
红兵撒腿便往家里跑。
“奶奶,我看见九成和三得正在给马车扎篷子呢。”
“总算是等到了,明天你就座席去了。”奶奶打开柜子,把红兵的新衣服拿出来。那件咖啡色的条绒褂子和那条海军蓝裤子便被挂出来,这些都是红兵过年时候才穿的衣裳。
红兵只盼着天快点黑。
那天夜里,红兵失眠了。炉子上的铝壶发出“噬嗞”的声音,那声音就像一首没完没了的歌,一直在红兵耳边唱着,唱着。随着几声零星的狗叫,一串清晰的脚步声从胡同里走过去。奶奶一下子从被窝里坐起来,看了眼黑洞洞的窗外,这才放松下来,开始不慌不忙地穿衣服。
“奶奶。”红兵躺在被窝里,轻轻地叫了一声。
奶奶一惊,回过头瞅着红兵说:“醒了 你真厉害,没喊你就醒了。”
红兵想跟奶奶说他根本就没睡着,可又怕奶奶笑话他,说他没出息,便把话咽了下去。
东边的天空还没有丝毫要亮的痕迹。三辆马车早已一字排开,马二奶奶家的院子里热气腾腾,原来,马兰姑姑正吃马二奶奶给她下好的素馅饺子。马二奶奶递给马兰姑姑一双筷子,说:“吃吧,兰子,吃了 到人家过日子肃静。”可这时候的马兰姑姑,早已泣不成声,别说吃饺子,就是话也说不出来了。这让红兵很不理解,结婚喜事,马兰姑姑为什么哭得这么痛心呢
外面有人喊:“好了好了,上车了上车了。”
屋子里挤成团儿的妇女便“嗡”一声散开了。马兰姑姑来到院子里,她的大红棉袄在灯光下特别鲜艳。透过人缝,红兵看到屋里只剩下马二奶奶一个人,她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伸着脖子,两眼呆痴,两只手半举着,像是没处放似的。
支书树青把红兵抱起来,推进最后面那辆马车里。只见赶车的三得举起马鞭,在空中甩了一下,便发出一声脆响。马车忽悠向前一冲,箱子上的铺盖也跟着晃悠了一下子,接着,马脖子上的铜铃铛便发出清脆的声音。夜色依然很浓。身后的村子里,公鸡开始了第一声啼鸣。
此时,红兵紧了好几天的心终于放松下来。寒风透过苇箔钻进红兵的脖子里。红兵忙缩脖子,把身旁的一床褥子盖在腿上。也许是一宿没睡觉的原因,肚子里咕噜咕噜叫起来。红兵满脑子里都是热气腾腾的大鱼大肉。人家说像这样的喜宴,都得上几十个盘子的好菜,想着这些,口水便滋地从牙缝里渗出来。红兵从兜里抠出一块糖来,剥开,塞进嘴里。渐渐地,身上暖和了。马蹄声和铃铛声有节奏地响着。不知不觉,红兵竟然睡着了。.
这一觉可让红兵后悔了好长时间。红兵是在一阵鞭炮声中醒来的。人们都盯着红兵笑。他们的面孔 都是陌生的。抱红兵的小胡子男人跟别人说:“你们看这个小亲戚,睡得可真够瓷实,还没醒过盹儿来呢。”一屋子人都哈哈地笑起来。红兵便忙低下头,觉得脸都丢尽了。那些糖、点心,还有钱,他一点儿也没捞 到,他心里难受极了。
那顿饭红兵都不知道是怎么吃的。他光记得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这个一句那个一句,都在挖苦他。 本来红兵心里就不好受,让他们七嘴八舌地一絮叨,满肚子的委屈就憋不住了。红兵呜呜地哭起来,
拿袄袖子不停地擦眼泪。“你们这帮人,逗弄个孩子干啥 ”树青跳上了马车把他们骂了一顿,又回过头看 到了鼻头红红的红兵,对他说:“红兵,该得到的那些,咱一份都不能少。”说着,树青便把糖和点心塞进红兵怀里,然后又举着那二十块钱,胡噜胡噜红兵低垂的头说:“这钱,我可不能给你,我得到家交给你奶奶,你这个小拉拉蛋,送给你个媳妇你也得丢了。”虽然树青把糖和点心塞进了红兵怀里,红兵也知道该得到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少,可他的心里,却再也高兴不起来。
他隐隐地感觉到,这些令人向往的事情,结果并不是都那么令人高兴。红兵似乎明白了马兰姑姑为
什么在这样的日子里失声痛哭。红兵坐在马车上,盯着冬日阳光下暗绿色的麦田,猛地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少。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全文以“押车”为线索串联起叙事,情节虽围绕一件小事展开,却因人物心理的起伏而有了波折和趣味。
铝壶发出的声音像歌一样一直在耳边唱着,奶奶“一下子”坐起来,两处细节体现了押车事件在祖孙二人心中的分量。
“吃了到人家过日子肃静”的言语细节暗含深意,折射出束缚女性的封建旧观念在乡村仍很猖獗。 D.作为村支书,树青在红兵受委屈时主动维护,展现出这一人物在乡村事务中既具权威性,又具有亲
和力。
关于文中“押车”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文中详细解释了“押车”的具体流程和意义,让读者了解鲁北平原婚俗的特点,为后文的情节提供背景支撑。
用“星星眨眼,铃声悠扬”描绘押车场景,视听结合,营造温暖愉悦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宁静与
祥和。
“嫁妆都让绳子绑得结结实实,想掉都掉不下去”,不再担心嫁妆有闪失让红兵彻底放下心来,他因此得以安心睡着。
文中通过描述押车能获得糖、点心、钱以及被夸奖等“风光”之处,交代了红兵迫切盼望押车的原因,使人物行为更合理。
文中画横线的段落是怎样表现红兵心理的 请简要分析。(4 分)
阅读Ⅰ中路遥用通过“洼地”和爬上“山坡”来比喻写作的过程,用来比喻人生经历亦可。红兵在押车经历中经过了怎样的“洼地”,又爬上了怎样的“山坡” 他体会到的“令人向往的事情,结果并不是都那么令人高兴”的感受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曰:“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 ”屈原曰:“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
(节选自《楚辞·渔父》,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有渔父者,下船而来,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招子贡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桡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
(节选自《庄子·杂篇·渔父》,有删改)
材料三:
屈原《离骚》辞,称遇渔父于江渚,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之徒,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嵇康撰《高士传》,取《庄子》《楚辞》二渔父事,合成一篇。夫以园吏之寓言,骚人之假说,而定为实录,斯已谬矣。况此二渔父者,较年则前后别时,论地则南北殊壤,而辄并之为一,岂 非惑哉 苟如是,则苏代所言双擒蚌鹬,伍胥所遇渡水芦中,斯并渔父善事,亦可同归一录,何止揄袂缁帷之林,濯缨沧浪之水乎 庄周著书,以寓言为主;嵇康述《高士传》,多引其虚辞。苟以此为实则其流甚多至如学鸠笑而后言鲋鱼忿以作色。向使康撰《幽明录》《齐谐记》,并可引为真事矣。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别传》,有删改)
材料四:
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汉初,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义俶傥之士,皆有记录。又汉时,阮仓作
《列仙图》,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传》,以叙圣贤之风。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 亦史官之末事也,今取其见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
(节选自《隋书·经籍志》,有删改)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苟以此 A 为实 B 则其流 C 甚多 D 至如 E 学鸠笑 F 而后言 G 鲋鱼 H 忿以作色。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颜色,脸色,与下文中的“形容”“还乡”都属于古今异义词,词义和现代汉语并不相同。
将,读 jiāng,意为将要,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将”读音和意义都相同。 C.甚,在句中作谓语,与《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宜”一样,都是谓语前置。 D.靡,无,没有,与《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靡”意义不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材料一中的渔父是屈原以文学笔法演绎的世俗形象,屈原以其为衬,强化了对自身追求的坚守。 B.材料二中的渔父是庄子创造出的道家思想的化身,庄子借以批判儒家入世的执着,宣扬自己的处世
之道。
材料三认为嵇康撰写的《幽明录》《齐谐记》犯了引寓言为真事的错误,没有遵循实录原则。
材料四认为杂传源于史官广泛记事的传统,在发展中名目逐渐扩大,题材多样,掺杂虚诞,自成一类。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较年则前后别时,论地则南北殊壤,而辄并之为一,岂非惑哉
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今取其见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
对嵇康使用材料一、二中的渔父事迹作为史传素材这种现象,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你更认同哪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5 分)
(四)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5~16 题。
春送僧
贯 休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古意(其二)
刘 攽
秉心若松柏,洁志如雪霜。松柏摧为薪,雪霜晞春阳。乃知丈夫勇,万物无以方。
赐兮不受命①,枨也安得刚②。
【注】①孔子的学生端木赐没有接受儒家天命而是逐利商海。②孔子认为他的学生申枨有欲求,算不上刚强。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贯休诗前两句以杜鹃、花雨意象描写冒雨送别的场景,渲染依依惜别的氛围。
刘诗首联沿用“比德于物”的传统,写品性如松柏一样刚毅,心志像霜雪一样高洁。 C.刘诗尾联用典故表达了观点,用难以坚守节操者的形象与“丈夫”形成对比。
D.两首诗都用到了“松柏”的意象,一个只用以寄情,一个只用以言志,各有妙意。
两首诗中诗人都巧用转折来传情达意,使意蕴更显沉厚,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古人非常重视家族传承和对后辈的激励,《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以三矢赐庄宗,说:“
”希望儿子能完成他的心愿;《项脊轩志》中祖母拿着象笏对归有光说:“
”对后辈上朝为官寄予厚望。
老师带同学们欣赏《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诗时,小达想起了《乐府诗集·江南》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下图的内容和意境,可以用“ , ”两句来表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语言,是潜在思想意识的外化。称呼,是时代风气和社会心态的折射。“同志”一词,其意义远超表面称谓本身。从《国语》中的“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到孙中山先生疾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中国文化中,“同志”多指(A)的一类人。
“同志”,这一优良传统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B)的灵魂记忆。一声“同志”,叫的是平等团结,叫的是革命理想,叫的是艰苦奋斗,是浓浓情谊与信任的传递,是为共同事业奋斗的外显,是集体认同最朴素的基石。
曾几何时,人们互相打招呼,称一声“同志”,如(C),让听者倍感庄重、温暖。①可不知从何时起,
②在单位之间的上级与下级,③在街头与巷尾间,④总听见一声“老板”、一句“某总”,⑤虽未必存心谄媚,⑥可却给人隔了一层交际藩篱。称呼问题,绝非小事,实为作风、党风、社风的晴雨表。称呼正,风气自清;称呼之变,当有深省。当下,我们期盼,称一声“同志”便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古语有云,为政之先“必也正名乎”。称一声“同志”,拉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凝聚的是人心,推动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追求清的 境界、坚守清的本色、呵护清的风尚,用真情联系群众、用真干推动发展,进而带动形成(D)、担当作为的政治生态。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称一声“同志”,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更多正能量。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用这声朴素的称呼,多些纯粹真诚,少些虚礼客套,让规矩立起来,让风气好起来 B.少些虚礼客套,多些纯粹真诚,用这声朴素的称呼,让风气好起来,让规矩立起来 C.少些虚礼客套,多些纯粹真诚,用这声朴素的称呼,让规矩立起来,让风气好起来 D.多些纯粹真诚,少些虚礼客套,用这声朴素的称呼,让风气好起来,让规矩立起来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意气相投 B.永不磨灭 C.醍醐灌顶 D.风清气正
文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有引用,请分析这两段中的引用在表达观点上所起的作用。(4 分)
以下两个场景中有称呼不当的问题,请指出原因并修改。(4 分)
场景 a:小刚向路边执勤的女警察问路,他说:“美女,请问附近是有个美术培训学校吗 ”
场景 b:小李到兄弟工厂参加技术交流大会,在技术观摩环节,他在车间问一个年长的工人:“大爷,您能解释一下这么操作的原因吗 ”
三、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不久之前,江苏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接到一位年卡用户的求助:因两岁孩子重病、医疗费用紧张,家长希望退还年卡费用。
按说园方有“一旦办理不予退款”的规定,但园方不仅迅速办理退款,还为其保留年卡权益,邀请孩子康复后免费游园,并捐出 5 万元善款及园区许愿池内游客投掷的硬币 12083 元。这一善举引发连锁反应,不少爱心人士和企业接力提供帮助,让原本孤立的困境获得了更多托举。
选择套用商业规则不予退款合情合理,选择在规则之外多走暖心半步荡出了更大半径的温暖涟漪。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2 CD
①是社会转型期青年的典型形象②既具有时代的普遍性③也具有个人的独特性
您在塑造高加林这个人物时,是如何把握他在时代共性与个人个性之间的平衡的
《人生》展现的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并非仅属于过去的“苦难”,在当下仍有现实投射,作品主题是生活的综合体,包含理想、追求等多维度内涵,反映时代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当下的思想价值。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如高加林的挣扎与追求),在当下青年群体中仍能引发共鸣,其精神困境的探讨并未过时。6-7BC
初期:对押车充满期待,认为“风光得很”,体现出少年的天真与向往。中期:被同行者欺负、克扣钱财时,感到委屈、痛苦,对“风光”的幻想破灭。后期:理解了马兰姑姑的不易,内心变得成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路遥的“洼地”指深入生活底层, “山坡”指创作境界的攀登。红兵押车的“风光”幻想(山坡)与实际委屈(洼地)形成对比。启示:人生与创作需经“洼地”积累(深入生活、体验艰辛),才能在“山坡”突破;表面风光若缺底层积淀则如空楼,唯有扎根现实方能进步。
苟以此为实 1 则其流甚多 1 至如学鸠笑而后言/鲋鱼忿以作色 11-12CB
13.(1)等到论年代则有前后期的区别,论地域则有南北不同的土壤,却把它们合为一类,这难道不是糊涂吗
(2)推究它的本源,大概也是史官的次要事务,现在选取其中留存的,分类编排它们,称之为杂传。
14.材料一、二中的渔父是文学虚构形象,用于表达哲学思想;材料三、四中的渔父是史传素材,具有史料价值。更认同材料三、四的观点。因为杂传源于史学传统,注重实录,能反映社会风貌与人物事迹,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而文学形象的虚构性决定了其主要功能是思想表达,并非史实记录。
15. C16.贯休《春送僧》:以“蜀魄”“花雨”造凄清送别境,借“松柏心”象征僧人的坚贞禅心,于意象转折中深化送别深情与敬意。刘攽《古离别(其二)》:以“松柏”与“桃李*对比,象征孤直品格,情感转为人格坚守,使诗歌从离别抒怀升华为人格宣言,意味厚重。17.(1)吾儿当复有目疾乎他日汝当用之(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3)示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8.①“可不不知从何时起”改为“不知从何时起”;④“某总”改为“‘某总’”。19-20BC
21.第一段引用“同志”的语义解释,明确其内涵,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最后一段引用古语,升华“同 志”的精神价值,增强论述的文化底蕴与说服力;两处引用使论述更具权威性,从概念到内涵层层深入,强化“同志”称呼的意义。
22.场景 a:“美女”称呼在该场景中(对女警察)不够庄重,应改为“同志”或“女士”;场景 b:“大爷”
称呼对年轻工人不够得体,应改为“师傅”或“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