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图片点击可放大)*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这里所讲的珠三角指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实际上就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共同发展。我们通常叫“9+2”.它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泛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里经济的特点,一是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都有;二是资源很丰 富.特别是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水利、矿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理位置——我国的南大门分 析①从纬度位置看,珠江三角洲处于我国的哪个温度带?③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相对位置,观察本地区与香港、澳门特区及东南亚的位置关系,思考为什么称珠三角为中国的南大门?紧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交通便利热带和亚热带 ②从图中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
想一想这种海陆位置对珠三角交通有何影响?你印象中的珠江三角洲是什么样的?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一、经济发展快 1、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与东南亚为邻自然条件:地形平坦热量丰富,降水充足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一、经济发展快 1、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城市密集近代工业发源地,历史基础好,侨乡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先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轻工业基地
商品农业基地
外贸出口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珠江三角洲,地理区位优。
自然条件好,人口城市稠。
历史基础厚,开放政策牛。
经济大发展,三基铸基础。高效记忆2、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1979-1990):工业总产值增加较慢工业总产值迅猛增长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3、工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比较增长相对
较慢“前店后厂” ——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1)“前店”指港澳地区
(2)“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比较增长迅猛增长相对
较慢案例分析 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
(1)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1)原因: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输出产品的经济格局。 案例分析 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
(2)90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
(2) “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 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贸为导向.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3、工业的发展(1)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以轻工业为主、
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2)工业部门(3)经济发展特点家电、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玩具、日用商品等轻工业居全国前列,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通讯、等第三产业也很发达。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和现在的景观对比二、城市化水平高1、城市化的进程(1)改革开放以前: 城市化水平低、城市规模小、城市密度低。(2)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200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9.2%一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目前.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比重高达70%.城镇人口总数超过3000万。
二是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
珠江三角洲城镇间平均距离小于10千米。
三是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广州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深圳、珠海等城市经济也相当发达。
四是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
供水、供电和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高,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拓展:①城市有较高的收人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2、促进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1)主要动力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2)原因②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能够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工业化也加速了农村城市化。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知识拓展:①改革开放政策对两个三角洲经济
发展至关重要。
②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
③城市协调合作是决定长江三角洲
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④粤港的经济互动加速珠江三角洲
的经济发展。知识拓展: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
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比: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2)人地矛盾加剧(3)重复建设突出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表现:
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部分城市和地区缺水严重。2005年12月21日,几位广东英德水泥厂职工和家属在消防车旁取水。从12月18日起,英德水泥厂职工生活区用水改为每天分时段由消防车供应.根据监测,最近北江韶关段出现镉严重超标现象,由于韶关冶炼厂设备检修期间超标排放含镉废水,造成了由企业违法超标排放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目前污染已受控制,污染水体被严密监控并可望有效解决。根据广东省的统一部署,韶关、清远和英德市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增设水质监测点,加强协调运作,严密监控污染水体,及时通知沿江居民不要直接饮用污染水,认真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新华社记者 壮锦 摄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2)人地矛盾加剧表现:
城镇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人均耕地急剧下降。经济开发区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2)人地矛盾加剧(3)重复建设突出表现:
一些城镇为了提高自己的区域地位,未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盲目扩大规模,大建深水港和国际机场.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
许多产业一哄而起,造成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影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我国物流园区已发展到475个三、问题与对策2、对策(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优化产业结构(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三、问题与对策2、对策措施:
提出“青山蓝天碧水工程”;
采取各种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通过建设公园、森林、绿地等.扩大城市绿化面积,优化人居环境。(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三、问题与对策2、对策(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优化产业结构措施:
在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对第二产业,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工业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使企业在园区内集中布局三、问题与对策2、对策(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优化产业结构(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措施:
在城镇规划中,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发展形态;城镇规模要适度.要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规划发展目标;城镇应合理布局.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一、经济发展快 1、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2、产业结构的变化3、工业的发展二、城市化水平高1、城市化的进程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2)人地矛盾加剧(3)重复建设突出2、对策(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优化产业结构(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总结:2、促进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基塘农业 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十几年来,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2)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气候高温多雨,河流众多、水网稠密。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所以向蔬菜等商品农业发展。农业土地价格也随着城镇化速度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导致劳动力价格大幅提高,因而土地出现商品化现象。原因:珠江三角洲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三角洲具有科技与人才的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便利;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且2000年之后,国际直接投资比重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思考: 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其中
港澳台同胞70万,海外侨胞20万。世界著名十大电脑公司总裁指出,若东莞通往深圳皇岗口岸的公路瘫痪,全球70%电脑将会加价。现东莞约有3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分析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工业区位原理,解释台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原因。
(2)试比较中关村与东完电脑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差异。东莞濒临香港,交通便利;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市场广阔(或答企业集聚效益显著)。中关村:毗邻高等院校;但地价较高;劳动力成本较高;向高端产品方向发展。
东莞:接近国际市场;劳动力成本较低;地价较低;向电脑外围设备产品方向发展。思考:咸潮:主要是由旱情引起的,一般发生在上一年冬至到次年立春期间,由于上游江水水量少,雨量少,使江河水位下降,由此导致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内陆区域。咸潮上溯属于沿海地区一种特有的季候性自然现象,多发于枯水季节、干旱时期。
分析珠江近年来频繁发生咸潮的原因是什么? 1. 降水少是主要原因 2. 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加剧咸潮的严重程度3. 珠江无序挖沙也助长了特大咸潮的形成4. 海平面上升加剧咸潮蔓延思考:1.珠江三角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
A.水稻、植桑业 B.小麦、甘蔗
C.水稻、甘蔗 D.小麦、植桑业
2.位于珠江三角洲的特区是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头 ④厦门 ⑤海南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④⑤
3.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形式是
A.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
B.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以农业为辅
C.以工业为主,技术先进、能出口创汇的工贸结合
D.以工业为主,发展高科技与发达国家竞争CAC检测题: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腹地相对较小,原因是
A.经济不发达 B.地形崎岖
C.人口密度小 D.南岭的阻隔
5.调查发现,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没有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B.基础设施落后,资源浪费严重
C.地形封闭,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及行政区域间存在“各自为政,
互不沟通现象”DD6.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时的时间段是
A.1970~1980年 B.1979~1998年
C.1990~2000年 D.1979~1990年
7.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第一阶段中主要利用的本地资源是
A.资金、技术 B.资金、劳动力
C.劳动力和土地 D.矿产资源和劳动力
8.在珠江三角洲经过初步发展后,实力大大增强,但其优势有明显
减少,下列条件中,优势丧失的有
A.资金优势 B.技术优势
C.政策优势 D.侨乡优势
9.下列哪种工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出现第二次腾飞
A.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B.资金密集型工业
C.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D.原料指向型工业DCCC10.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中,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增加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D.城市的功能增加
11.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时,美国的产业结构中,降幅最大的产业
可能是
A.信息产业 B.旅游业
C.轻纺工业 D.精密仪表工业
12.下列地区中,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区是
A.辽中南地区 B.京津唐地区
C.珠江三角洲 D.沪宁杭地区BCC13.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相比,至今仍具有的优势是
A.产业基础 B.人才队伍
C.近港澳地区 D.技术实力
14.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新形势下,面临严峻压力,表现在对外资
吸引力下降,原因是
A.工人工资低 B.气候条件差
C.劳动力丰富 D.政策优惠不明显
15.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
优先考虑的因素有
①临近原料地 ②近市场 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
④近机场、高速公路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16.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较为丰富,但部分城市仍出现缺水现象,
原因除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多以外,还有
A.地下水位下降 B.气候变干旱
C.河流径流量减小 D.水质型缺水CDCD17.珠江三角洲酸雨问题严重、不是由下列哪种因素造成的
A.工业生产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
B.生活用煤过多
C.多阴雨天气
D.大规模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
18.该区治理酸雨的关键是
A.限制居民生活用煤
B.限制工业用煤,提高能源利用率
C.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D.将工厂迁出市区
19.珠江三角洲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
的现象是
①重复建设,造成资金、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②有利于当地
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发展地区优势 ④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DBD20.酸雨在欧洲西部也较严重,若挪威、瑞典的森林因酸雨
沉降而枯萎且为跨区域污染,则污染气体可能来自
A.冰岛 B.美国
C.波兰 D.英国
21.解决大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兴建高层住宅,扩大城市绿化面积
B.治理工业“三废”,设立卫生防护带
C.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镇
D.建全道路体系,解决交通拥挤问题DC22.读图4-3-6,回答:
(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______,B_____,
C_____, D_____,
E______。
(2)F为___铁路,G为___铁路。
(3)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位于甲图中的是_____,位于
乙中的 是_______。
(4)有关乙图中轻工业基地20多年来发展较快原因的叙述,
正确的是
①利用沿海有利条件吸引外资和技术
②国家从改革的全局出发,制定有利于沿海经济发展的优惠、
特殊政策
③珠江三角洲利用劳力和侨乡优势
④轻工业较重工业更利于经济发展杭州上海广州珠海深圳京沪京九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① ② ③(5)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发展何种类型的工业:
____工业和____工业,
(6)分析E市建立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 ①深圳市地处侨乡、靠近香港,利于引进外资、
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背靠珠江三角洲,腹地广阔,经济发达新兴加工23.下图4-3-8为沿海某地城市分布图和各城市工业规划发展的方向。该地区地势平坦,资源、能源缺乏。(1)该地区工业发展有利的区位条件
有哪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陆路交通便利,有便利的海洋运输和内河航运。(2)该地区各城市工业规划方向
在产业结构方面有何弊端?这样
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产业结构趋同,容易引起产业的过度竞争,造成投资和资源的浪费。(3)你认为该地区在发展上应采取
怎样的策略应对国内和国际市场
的竞争?23.下图4-3-8为沿海某地城市分布图和各城市工业规划发展的方向。该地区地势平坦,资源、能源缺乏。加强交流、分工与协作,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工业地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