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16《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祖国风光”主题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为核心,按“海水-海底-海岛”的顺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文章结构清晰,首尾呼应,既展现了祖国南海的魅力,又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审美能力和爱国情怀的优质载体。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写景的文章,对如何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文章结构的把握还不够深入。此外,由于学生对西沙群岛的了解较少,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具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激发对祖国海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把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或丰富物产介绍给别人。
思维能力: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审美创造:能用几句话描述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西沙群岛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先请大家齐读课题,边读边回想:西沙群岛在你心中是什么模样?(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词句,如“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播放西沙群岛实景短片(含海水、海底生物、海岛等画面),配文“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固有领土”,提问:看完短片,你对西沙群岛有了哪些新的感受?
3.这节课让我们化身“西沙小小探险家”,再一次走进这片神奇的海域。
二、任务驱动,探究文本(学习课文2-5自然段)
任务一:梳理“西沙宝藏图”
1.自主阅读课文 2-5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风景”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物产”的词句,并完成“西沙宝藏图”表格。
自然段 风景和物产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第5自然段
2.小组合作交流表格内容,派代表用“第X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的句式汇报,教师板书关键词(海水、珊瑚、海参、大龙虾、鱼、鸟)。
任务二:品味“西沙之美”
1.聚焦第2自然段:赏“五光十色”的海水
(1)自由朗读,找出形容海水的词语(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海水颜色多?(引导发现“深蓝、淡青、浅绿、杏黄”等词语)。
(2)探究原因:为什么海水会有这么多颜色?(结合“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理解光影变化,渗透地理常识)。
(3)如果此时你站在海边,看到这样的海水,会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点名读→小组赛读→配乐齐读,读出对海水之美的赞叹)。
2.聚焦第3-4自然段:探“奇妙海底”
(1)猜谜导入:有个地方,人们说“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说的是哪里?(引出第4自然段,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
(2)默读第4自然段,圈出表现鱼多的词句(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数不清、有的……有的……有的……),指名分享。
(3)朗读第3自然段,结合“珊瑚像花朵、海参懒洋洋、大龙虾威武”等比喻、拟人句,想象画面,补充资料:“西沙群岛的海底还有哪些生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如贝类、海藻等),教师播放视频。
3.聚焦第5自然段:悟“鸟的天下”
(1)对比提问:海岛上的鸟和海底的鱼,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都用“多”来突出特点)。
(2)找证据:“从哪些词句能看出鸟多?”(鸟的天下、遍地鸟蛋、厚厚的鸟粪),引导理解“鸟粪是宝贵的肥料”,联系生活说说“肥料对植物的作用”。
(3)朗读升华:用“欢快、热闹”的语气齐读,感受海岛的生机。
三、迁移运用,深化认知
任务三:争做“西沙小导游”
1.情境创设:假如你是西沙群岛的导游,要向游客介绍一处美景或一种物产,你会怎么说?
2.提供支架:
开头:“大家好!欢迎来到西沙群岛,我要为大家介绍……”
中间:用上文中的好词(如五光十色、成群结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例:“你看那只海参,好像在伸懒腰呢!”)。
3.小组内轮流做导游,推选代表全班展示,师生点评
四、总结升华,联结生活
1.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2.发现写法:课文开头说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结尾又提到它的未来,这样的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渗透习作方法)。
3.拓展实践:课后请你用画笔或文字,记录你心中的西沙群岛,下节课我们举办“西沙之美”分享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