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交好齐国、楚国,攻下韩国、魏国;后从两侧包抄,灭亡赵国、燕国;统一北方之后攻打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消灭齐国,统一天下。这段话叙述了秦统一中国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2.秦“在朝廷上设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处理全国政务;设太尉,管军事;设御史大夫,管监察。在地方上,把统治地区分为36个郡,后来增加到40多个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这套政治体制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 D.察举制
3.秦代臣民的奏章文书可以逐级上达皇帝,有紧急的非常事件发生时,可越级向皇帝报告,称为“变事书”,任何机构与个人均不得阻拦和延误传递,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处。这一制度(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百家争鸣
C.推动了交通发展 D.提高了行政效率
4.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公众的意见或言论,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表达。下表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时舆论传播的过程。据此推知,舆论传播( )
把握舆论 天下苦秦久矣
制造舆论 大楚兴,陈胜王
推动舆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破坏了农民的团结 B.宣扬了民贵的思想
C.推动了起义的进程 D.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楚汉之争时,有“米石至万”“米斛万钱”的记载。而汉文帝时,谷价降至每石数十钱,甚至“每石粟至十余钱”。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战争破坏 B.赋税增加 C.农耕发展 D.经济管控
6.汉朝时期,百姓不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逐渐形成共同称谓“汉人”。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国家开始实现统一
C.民族交往交融加强 D.郡国并行制度推行
7.驷马安车(如图)是秦汉时期高官才可以乘坐的车。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这一变化得益于汉初实施的( )
A.统一车轨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以德治国政策 D.轻徭薄赋政策
8.《汉书·文帝纪》中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
A.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勤俭治国 D.以农为本
9.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中处应为( )
A.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0.《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汉代推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
A.百家争鸣 B.重农抑商 C.休养生息 D.尊崇儒术
11.汉朝时期,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更西边的乌垒城(在今新疆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还在南方设置南海、交阯等九郡。这反映了( )
A.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B.西汉与匈奴关系缓和
C.推恩令得到有效执行 D.儒学得到统治者推崇
12.历史漫画能简明地反映历史现象。如图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豪强势力膨胀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农民起义爆发 D.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13.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坚毅果决,张骞“持汉节不失”的坚守,班超“投笔从戎”的决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都体现了( )
A.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B.家国天下,建功立业
C.敢于冒险,不畏艰难 D.躬亲实践,求真务实
14.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墓主人棺椁内,有一件独特的蒜头凸纹银盒,它与同一时期西亚波斯一带的器皿风格极为接近,专家称之为岭南最早的“舶来品”。据此推知,当时( )
A.中外存在着经贸往来 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C.中国与西亚联系频繁 D.中国手工技术高超
15.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都护府统管着50多个国家,各国王侯官吏皆佩汉印,以确认为汉朝官员。可见,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 )
A.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B.瓦解地方豪强势力
C.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D.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16.下列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A.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17.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据此可知华佗( )
A.发明“麻沸散” B.发展“治未病”思想
C.提倡适度锻炼 D.擅长针灸
18.《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你在《史记》中查不到的史实是(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班超经营西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6分,20题14分,21题16分,共46分)
19.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商鞅变法在地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秦朝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在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材料四 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周分封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的演变历程。(4分)
(3)材料三反映出秦朝实行了哪些政治制度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分别采取什么措施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4分)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述制度的确立和实施的作用。(2分)
20.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寻梦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展区一 地理篇
图一
(1)请你写出图一中的A和F代表的名称。(4分)
展区二 人物篇
(2)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 为什么 (4分)
展区三 文物篇
图二 罗马金币 图三 波斯鎏金银壶
图四 “大长乐明光承福受右”锦
(3)图二、图三、图四是他们搜集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图片,它们反映了丝绸之路怎样的作用 (4分)
展区四 现实篇
(4)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那么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何意义 (2分)
21.科技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是指学术上不同的流派开展自由讨论的局面……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百家争鸣考》
材料二 史学家甲: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丝织品)者……(蔡)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后汉书》
史学家乙: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善于改造)尔,非创也。
——《负暄野录》
材料三 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继任太史令后,秉承父亲的遗志,用1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的影响。(4分)
(2)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是造纸术的故乡。材料二中两位史学家在某一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请问分歧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你赞同哪一位史学家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中的“历史巨著”是指什么 该巨著在中国史学方面有着怎样的地位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5BCDCC 6---10CBCCD 11--15ABBAC 16--18C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9题16分,20题14分,21题16分,共46分)
19.(1)变化:从禅让制演变为世袭制。(2分)根本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分)
(2)郡县制始于春秋时期,诸侯国设县治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在地方确立县制;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郡和县。(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答出两点即可,2分)
(4)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豪强势力,通过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和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等措施限制豪强对民间经济的控制。(4分)
(5)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2分)
20.(1)A:长安;F:大秦。(4分)
(2)人物:张骞。(2分)原因:他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2分)
(3)反映了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分)
(4)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经贸文化交流,密切我国同有关国家的关系,进而推动欧亚大陆经济合作的深化;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我国西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分)
21.(1)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
(2)分歧:蔡伦是否为造纸术的发明者。(2分)观点及理由:赞同史学家乙的观点,因为蔡伦是改进造纸术,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2分)
(3)“历史巨著”:《史记》。(2分)地位:《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分)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言之有理即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