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习题课件(4份打包)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习题课件(4份打包)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9 16:20:08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单元复习课
知识构建导图
①低 ②东部 ③东部 ④极地 ⑤东部 ⑥因纽特人 ⑦直 ⑧非洲 ⑨厚  少  南部  多  法语 
专题归纳复习
专题一 世界的人口                                  
【典例1】人口的分布状况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
关系。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
A.亚洲的东部 B.亚洲的南部
C.欧洲的西部 D.非洲的北部
(2)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人口分布概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气候湿热,人口稀疏 B.乙地—地势高峻,人口稀疏
C.丙地—深居内陆,人口稠密 D.丁地—气候湿热,人口稠密
D
B
解题方法 
◎抓关键:判断人口疏密,关键看图中图例。图例显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东部人口比较稠密,非洲北部人口稀疏。
◎会分析:甲地位于北极圈以内,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人口稀疏;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人口稀疏;丙地位于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人口稀疏;丁地位于亚马孙平原,该地多原始雨林,气候湿热,人口稀疏。
世界人口的分布地区、规律及成因
人口分布 成因
特点 分布地区 分布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 中低纬度的 沿海地带 地形以平原为主,
气候温暖湿润,
农业发展早,历史悠久
亚洲南部 南美洲东南部 欧洲西部 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 荒漠地区 自然环境 条件恶劣 极端干旱
雨林地区 气候湿热
极地地区 终年严寒
高山高原 空气稀薄
1.(2024·泰安学业考)读世界四个大洲不同海拔的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
A.亚洲和欧洲的人口稠密区集中在低海拔地区
B.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海拔为1~2千米
C.北美洲0~1千米海拔区人口密度为30人/千米2
D.造成欧洲与非洲人口密度在海拔上存在差异
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因素
A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读图可知,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约为65人/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海拔为0~1千米处,亚洲人口密度最高约为50人/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海拔为0~1千米处,所以亚洲和欧洲的人口稠密区集中在低海拔地区;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约为20人/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海拔为2~3千米处;北美洲海拔0~1千米处,人口密度不到20人/平方千米;欧洲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海拔高的地区气候更为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欧洲最大人口密度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区;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气温终年炎热,海拔较高的地区气候较为凉爽,适宜人类居住,所以非洲人口密度最大值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因此欧洲与非洲最大人口密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
专题二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典例2】右图为某同学据《海底两万里》绘制的航海路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乘船经过①②③三处时处上岸补给,看到的居民肤色和听到的语言匹配正确的是( )
A.①—黑—英语
B.②—黄—汉语
C.②—白—汉语
D.③—白—英语
D
(2)途经所遇建筑为甲、乙、丙,对应的宗教正确的是( )
A.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B.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C.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D.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C
解题方法 
◎找位置:在①所示的东亚看到的是黄色人种;②所示的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看到的是黑色人种,使用汉语的人主要有中国及海外华人、华侨;③所示的欧洲西部看到的是白色人种,在当地听到的语言是英语。
◎知特色:图中三种宗教建筑图可以看出,甲所示的是基督教的教堂,尖顶、有“十字架”标志;乙所示的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圆形穹顶、有新月标志;丙所示的是佛教的佛塔。
1.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人口主要分为黄色人种、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3)世界上教徒最多、分布最广泛的宗教是基督教。
2.不同地区白色人种的语言和宗教
分布地区 语言和宗教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英语和基督教
西亚、北非 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
2.(2023·十堰学业考改编)读世界地图,下列关于世界人种、语言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B.①地所在大洲主要使用英语
C.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D.②地居民以黑色人种为主
B
【解析】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①地所在大洲为北美洲,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主要使用英语;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②地位于非洲北部,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
专题三 世界的聚落
【典例3】从空中俯瞰我国某地,可以看到这样的聚落:屋前开院坝,屋后种林竹,河渠绕田地。如图示意该地聚落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聚落景观反映的是( )
①乡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 ③农业生产 ④工业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关于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较大 B.气候干旱
C.土壤贫瘠 D.水源充足
A
D
解题方法 
◎巧判断:图中的聚落景观反映的是乡村景观,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会分析:河渠绕田地,说明该地降水较多,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该地屋前开院坝,屋后种林竹,说明该地地形可能是丘陵,坡度较缓。
1.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
利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有沿河、沿海分布,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
2.不同气候条件下各地的民居特色
自然环境 民居特色
湿热环境 房屋墙薄、窗大、尖顶
干热地区 房屋墙厚、窗小、平顶
寒冷多雪的地区 房屋墙厚、窗小、尖顶
  (2024·云南学业考)“千脚落地房”是云南省怒江地区的传统民居。房屋通常建在阳坡或靠山处,底部竖立几十根木桩,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屋
顶覆盖茅草,建房时尽量少动土石。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置
示意图和“千脚落地房”实景图,完成3~4题。
3.“千脚落地房”反映了当地( )
A.全年炎热干燥 B.植被以热带草原为主
C.地形起伏较大 D.土层深厚,直立性强
4.当地人建房时尽量少动土石,主要目的是( )
A.保持坡体稳定 B.保持房屋美观
C.降低建房成本 D.减少地震发生
C
A
【解析】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与民居的关系。第3题,房屋通常建在阳坡或靠山处,底部竖立几十根木桩,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千脚落地房”反映了当地地形起伏较大。第4题,当地人建房时尽量少动土石,主要目的是保持坡体稳定。
 【项目式学习】
项目主题: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项目背景:聚落是人们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集聚定居的场所,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以“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以下是项目式学习的内容。
任务一 收集信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及半坡原始村落分布(下图)
(1)半坡原始村落属于_____聚落形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早期聚落的空间形态一般沿河流呈____________状分布。
任务二 分析探究
(2)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大致位于_____(选填“中高”或“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且分布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这是因为河流能够为聚落的发展提供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点)。由此可见,影响半坡原始村落分布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既有_____、_____、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还有_________等社会因素。
乡村
条带(条或带)
中低
充足的水源、便
利的交通、丰富的物产等
气候
地形
交通条件
任务三 成果展示
  在项目式学习中,同学们或利用环保材料,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一些传统民居模型进行展出。
(3)请从中选择你喜欢的传统民居,并分析其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雪屋。雪屋主要分布于气候终年寒冷的北冰洋沿岸,积雪多,就地取材;半地下、半圆形,墙体厚,门小,无窗,有利于挡风雪、挡冷空气,保存室内热量、保暖等。
高脚屋。高脚屋主要分布于气候湿热地区,林木茂密,就地取材;墙体薄,门窗大,顶斜,有利于通风排水;底层架空,可防潮湿、散热通风、防蛇兽侵袭、避洪水冲击等。
蒙古包。蒙古包主要分布于温带草原地区,是牧民传统的民居形式,就地取材,多用牛、羊皮缝制,体积小、重量轻,搭建简单,拆卸容易,适应游牧生活等。
地坑院。地坑院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地表千沟万壑,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但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当地居民因地制宜修建的地坑式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又避免了地形崎岖带来的建筑困难,还节省了建筑材料成本等。
【解析】本题考查聚落发展的条件、聚落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第(1)题,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半坡原始村落是早期人类聚居的村落形式,属于乡村聚落类型。早期聚落沿河流分布,由于河流是线性的,人们为了获取水源、利用水运等便利条件,往往沿着河流两岸延伸,所以呈现条带状的空间形态。第(2)题,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大致位于中低纬度地区的大河中下游,中低纬度地区气候相对温和,热量充足,适合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和居住。水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河流提供了稳定的水源;还可以作为水上交通通道,便于聚落之间的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还能提供渔业资源等丰富的物产,有利于聚落的发展。气候影响人类居住的舒适度,适宜的气候有利于聚落发展;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有利于聚落建设和农业生产;良好的交通有利于聚落与外界的联系,促进聚落的发展;此外,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第(3)题,雪屋主要分布在气候终年寒冷的北冰洋沿岸,那里积雪多,人们就地取材建造。雪屋半地下、半圆形,墙体厚,门小,无窗,有利于阻挡风雪和冷空气,保存室内热量,起到保暖作用。高脚屋分布于气候湿热地区,当地林木茂密,可就地取材;墙体薄、门窗大且顶斜,有利于通风排水,底层架空能防潮湿、散热通风,还能防蛇兽侵袭和避洪水冲击。蒙古包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地区,牧民就地取材,用牛、羊皮缝制;它体积小、重量轻,搭建和拆卸容易,适应游牧生活。地坑院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冬冷夏热,降水少,地表千沟万壑,植被稀疏,缺乏建筑和取暖用材;但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当地居民因地制宜修建地坑院,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克服了地形崎岖的建筑困难,还节省了建筑材料成本。(共28张PPT)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地理悦读】
  研究显示,世界人口预计在2064年达到顶峰,约为97亿,到本世纪末将降至88亿,其中23个国家的人口预计缩减50%以上。你知道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人吗
【目标导航】
·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密度。
·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比较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结合世界气候和地形资料,初步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基础知识预习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人口数量:___亿(2022年11月15日)。
2.世界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
①增长特点: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_________,此后世界人口增长_____。
②原因: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又因瘟疫、战争等因素而有所波动。
80
相当缓慢
迅速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自然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_____;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_____。全球人口增长越来越集中在_______国家。
较慢
较快
低收入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填图绘图】
·填图:在图中相应序号处填写人口稠密区位置名称。
·绘图:在图中圈出无人定居区。
1.人口密度分布差异
(1)人口稠密区。
①图中序号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有: _____________ 。
②规律:中低纬度的_________。
③原因:生产、生活环境较为优越。
(2)人口稀疏区。
①图中序号表示人口稀疏区的有: _____________ 。
②原因: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口长期居住。
①②④⑤⑨
沿海地带
③⑥⑦⑧⑩
2.人种分布
(1)肤色: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___。
(2)分布。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黄色人种 _________、美洲的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 ___洲、_____洲、_____洲、非洲___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
黑色人种 非洲的___________

亚洲东部

北美
大洋

中部和南部
(3)特征。
人种 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
肤色 黄色或黄棕色 白色或浅棕色 ___色
眼色 _____色 较浅 _______色
毛发 头发黑直,体毛中等 头发呈_____,体毛较多 头发卷曲,体毛很少
鼻梁 中等高度 细高 鼻形_____
嘴唇 — 较薄 较厚
身材 _____ 较高大 四肢较长

中等
波浪状
黑棕
黑棕
宽扁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产生的影响。

人口增长 产生影响
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居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难以解决
数量过少、增长过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人口的增长应与_____、_____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就业
居住
教育
医疗
劳动力短缺
养老负担过重
资源
环境
图解知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面临的人口问题
漫画助学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人口稀疏
漫画思考
根据漫画,说明人类体质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黑色人种生活环境炎热,他们的头发卷曲,形成一个隔热层,能够有效地保护头部;北欧人生活环境寒冷,他们的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长,有利于御寒。
名师提醒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数量增加;等于0,人口数量不变;小于0,人口数量减少。
2.人种是按照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的人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情境创设 
  生活在欧洲西部的杰克去西藏旅游,见惯了车水马龙、拥堵人群的他发现西藏人烟稀少,驱车数十千米有时候也遇不到一个人。图甲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乙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图丙为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
思考1
 读图甲,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有哪些
答: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东南部。
思考2
 A、E、F都属于人口稀疏区,三地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答:A地过于干旱,E地过于寒冷,F地过于湿热。
思考3
 读图乙和图丙,说出人口稠密区与纬度位置、地形的关系。
答:从图乙可以看出,人口多分布在20°~60°的中低纬度地区;从图丙可以看出,人口多分布在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
总结
 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归纳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气候
纬度位置
地形
课后作业测评
  (2024·江门期末)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20%以上为超级老龄化。下表为2019年至2022年欧盟人口年龄结构表。读表,完成1~2题。
年份 0~14岁占比/% 15~65岁占比/% 65岁以上占比/%
2019 15.1 64.4 20.5
2020 15.0 64.2 20.8
2021 15.0 64.0 21.0
2022 14.8 63.9 21.3
1.欧盟出现超少子化的年份是( )
A.2019年 B.2020年
C.2021年 D.2022年
2.目前欧盟的人口问题是( )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人口增长过慢
③人口老龄化 ④人口年轻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C
【解析】本题组考查欧盟人口问题和阅读材料能力。第1题,读材料可知,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由表格可知,欧盟出现超少子化的年份是2022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8%。第2题,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20%以上为超级老龄化。由表格可知,2022年欧盟65岁以上人口占比是21.3%,目前欧盟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增长过慢造成的。
  人类大陆图是指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其中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可以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下图为人类大陆图。读图,完成3~5题。
3.①②③④四处人类大陆所在的地区正确的是( )
A.①—北美洲东部 B.②—亚洲南部
C.③—欧洲 D.④—亚洲东部
B
4.从纬度范围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B.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C.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D.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5.图中甲地没有形成人口大陆,主要原因是该地位于( )
A.撒哈拉沙漠,炎热干燥 B.青藏高原,高寒缺氧
C.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 D.亚欧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D
B
【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的分布及成因。第3题,读图可知,①为欧洲,②为亚洲南部,③为亚洲东部,④为北美洲东部。第4题,读图分析,从纬度来看,人口主要分布在纬度0°~60°,属于中、低纬度地区;从南北半球来看,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北,即北半球。故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第5题,读图可知,甲地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空气稀薄、高寒缺氧,不适合人类居住。
  2024年巴黎奥运会于当地时间7月26日开幕。在这场国际体育赛事中,我们看见了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同台竞技。读图,完成6~7题。
6.在很久以前,亚洲的印第安人经白令海峡陆续迁入美洲,成为美洲的原住民,其皮肤多呈浅黄褐色,头发粗黑,使用印第安语。印第安人属于( )
A.黑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血人种
7.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 )
A.欧洲 B.美洲
C.非洲 D.亚洲
C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人种的分布和特征。第6题,印第安人“皮肤多呈浅黄褐色,头发粗黑”,符合黄色人种的特征。第7题,读图可知,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撒哈拉以南非洲被称为“黑色人种的故乡”。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图1)和人口问题图(图2)开展关于世界人口的探究活动。读图,完成8~9题。
8.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人口密度较小,其原因描述正确的有( )
①甲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 ②乙地气候干燥
③丙地气候温暖湿润 ④丁地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人口数量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列选项与图2内容相符合的是( )
A.①—就业困难;②—鼓励生育 B.①—资源短缺;②—控制人口数量
C.①—住房紧张;②—鼓励生育 D.①—兵源不足;②—控制人口数量
C
B
【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的分布成因和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8题,甲地位于亚欧大陆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乙地位于撒哈拉沙漠,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丙地位于亚马孙平原,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地势低平,全年高温,潮湿闷热;丁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第9题,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①会给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压力,产生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压力增大、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②可以采取控制人口数量的措施;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慢,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抚养老年人负担加重等社会问题,可以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共25张PPT)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地理悦读】
  你知道她们选择住在这里的原因有哪些吗
【目标导航】
·运用图片和资料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的差别。
·举例说明聚落的形成、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基础知识预习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1.城镇与乡村比较
聚落形式 A_____ B_____
生产活动 农业 非农业
规模 _____ 较大
建筑特点 建筑密度较___,大多数是平房或低层建筑 建筑密度较___
设施 生活服务设施较少 汇聚大量社会经济活动
景观 周围有大片农田、果园、鱼塘等 高层住宅较多
2.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1)问题:引发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侵占耕地、水体污染等。
(2)措施:合理规划设计,加强管理和保护。
乡村
城镇
较小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1.早期聚落分布特点:大多_________,沿_________________分布。
2.聚落差异: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条件差异,不同地区聚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会有很大差别。在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_____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
依山傍水
河流、山麓或道路
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
空间形态
组织结构
固定
3.聚落的建筑
(1)特色民居,连一连。
(2)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
地区 民居特点
墙体 窗户 屋顶
寒冷地区 _____ _____ 尖顶
湿热地区 _____ 大 _____
干热地区 厚实 ___ _____
厚实
较小
单薄
尖顶

平顶
名师提醒
寒冷地区民居墙厚、窗小,有利于防寒保温;干旱地区民居墙厚、窗小,有利于防晒、防风沙;湿热地区民居墙薄、门窗大便于通风散热,起离地表有利于防潮防湿;降水丰富地区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降雪丰富地区屋顶坡度大,便于积雪滑落。
拓展延伸
聚落的历史价值
聚落的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及发展演变的规律,认识到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聚落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其保护和利用对于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
拓展延伸
中国传统聚落的代表
(1)山西省平遥古城
(2)云南省丽江古城
(3)安徽省皖南古村落
(4)澳门历史城区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情境创设 
  巴黎距离海岸较近,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气候温暖湿润。从公元前1世纪塞纳河畔的一个小渔村,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法国最大城市。下图为法国地形图。
思考1
 根据文字材料,分析公元前1世纪巴黎形成小渔村的条件。
答:巴黎位于塞纳河沿岸,气候温和湿润。
思考2
 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巴黎发展成为大城市的自然条件。
答:巴黎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位于塞纳河沿岸,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全年气候温和湿润。
知识归纳 
聚落形成与发展条件
变式训练
 古村落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古村落被发掘并加以保护,其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半坡村落遗址是距今6 800-6 2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的居住场所。右图为世界古文明发源地及半坡原始村落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古文明时期的村落,在最初选址时,人们一般不考虑的条件是( )
A.地势平坦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矿产丰富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半坡原始村落属于乡村聚落 B.半坡原始村落属于城市聚落
C.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 D.半坡村落遗址应开发与保护并重
D
B
  (2024·淄博期末)读某地城市和乡村面积十年变化图(城区以外是乡村分布区),完成1~3题。
1.对图示地区城市和乡村聚
落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城区扩大、乡村变小 B.城区和乡村都缩小
C.乡村扩大、城区缩小 D.城区和乡村都扩大
课后作业测评
A
2.下列生产活动中,在图示地区数量显著增加的可能是( )
A.耕作 B.放牧 C.餐饮业 D.伐木
3.图示地区城区向东扩展的主要发展条件是( )
A.河流和气候 B.交通和地形
C.地形和人种 D.气候和交通
C
B
【解析】本题组考查聚落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城区面积在扩大,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乡村在逐渐变小。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城区面积在扩大,工业服务业等也在逐渐增加;耕作、放牧以及伐木逐渐减少, 商店数量增加。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城区向东扩展的主要原因是西侧等高线较为密集,东侧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有公路通过,交通便利;图示区域范围较小,河流和气候影响因素不大;人种不是城镇发展的条件。
  (2024·哈尔滨期末)镬(huò)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因其两边山墙顶端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其具有防火、防热、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读镬耳屋景观图,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镬耳屋的建筑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顶房屋 B.竹木材质 C.门窗狭小 D.凿洞而居
5.根据图文信息推断,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气候寒冷 B.降水充沛 C.炎热干燥 D.地势崎岖
6.下列民居主要分布区与镬耳屋分布区气候相似的是( )
A.北极冰屋 B.客家围屋 C.陕北窑洞 D.蒙古包
A
B
B
【解析】本题组考查民居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4题,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可知,斜顶房屋,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其设计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当地降水量丰富,空气湿润,斜顶房有利于排水;“镬耳屋”一般为砖木结构,青砖、石柱和石板是其主要建材;镬耳屋的门窗设计是多且大的,这种设计有助于通风散热和防潮;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足够厚的黄土层,凿洞而居,冬暖夏凉,节约能源。第5题,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可知,岭南地区气候湿热;镬耳屋屋顶坡度大,说明当地降水丰沛。第6题,由上题可知,镬耳屋主要分布区气候湿热;北极冰屋所在地区主要是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等地,气候湿热;陕北窑洞所在地区是陕北,四季冷暖干湿分明;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适宜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当地降水较少,草原辽阔。
  (2024·惠州期末)草皮屋是冰岛的传统民居,其利用当地丰富的草皮资源作为屋顶和外墙材料,十分牢固且美观。如今草皮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被改造成博物馆、酒店等。下图为冰岛位置与 草皮屋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7.冰岛传统草皮屋的主要优点有( )
①抵御地震 ②阻挡沙尘 ③冬季御寒 ④就地取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如今草皮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发展( )
A.林业 B.渔业 C.畜牧业 D.旅游业
C
D
【解析】本题组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及保护。第7题,读图可知,冰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草皮屋可以抵御地震造成的伤害;冰岛纬度较高,气温低,草皮屋可以在冬季御寒;草皮屋是冰岛的传统民居,利用当地丰富的草皮资源作为屋顶和外墙材料,十分牢固且美观,草皮屋可以就地取材;由材料可得,当地有丰富的草皮资源,沙尘少。第8题,草皮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与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无关。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的分布、形态也各不相同,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以“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学习,图甲示意某地等高线地形和河流分布图,图乙为高脚屋和冰屋景观图。
【探究过程】
探究一: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甲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
答:沿河流分布。
探究二: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2)从地形角度分析图甲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
答:分布在平原地区。
(3)三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较大聚落的是__,说明其原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4)气候对聚落建筑影响明显。图乙中,高脚屋适应了当地_____的气候特点,冰屋主要适应了当地_____的气候特点。
B
因为B位于河流
的交汇处,交通更为便利,地形更为平坦广阔
湿热
严寒
【成果展示】
(5)探究可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水源、_____、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地形
【解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1)题,读图可知,图甲中A、B、C三个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水运便利。第(2)题,读图可知,A、B、C三个聚落所在区域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属于平原地形,地形平坦开阔,便于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建设房屋等活动。第(3)题,读图可知,聚落B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更加便利,水源更加充足,所在地区平原面积大,发展空间广阔,最有可能发展成较大聚落。第(4)题,图中高脚屋底层架空、窗大,便于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故高脚屋的设计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冰屋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严寒的特点。第(5)题,根据所学可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共21张PPT)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地理悦读】
  小明去某地旅游,到达后,发现这里的居民大多讲英语,
随处可见教堂建筑。这里可能是哪里呢
【目标导航】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区。
·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基础知识预习
一、世界的语言
联合国官方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特点
汉语 _____等地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 _____及其历史上的殖民地 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
俄语 _______、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 —
法语 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 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_______、_________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___________地区的阿拉伯国家
中国
英国
俄罗斯
西班牙
拉丁美洲
西亚和北非
二、世界的宗教
宗教 起源时间 起源地 主要分布地区 宗教建筑 建筑名称
_______ 公元 1世纪 亚洲西部 _____、_______、 _______及大洋洲 _____
________ 公元 7世纪 _______ _____ 亚洲___部和_____部、非洲的___部和___部 _______
_____ 公元前 6世纪 _______ 亚洲的___部 和_____部 佛塔
基督教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教堂
伊斯兰教
阿拉伯
半岛
西
东南


清真寺
佛教
古印度

东南
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_________和_________中,感受世界文化的魅力,树立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识。
2.民族节日的意义:民族节日是_________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3.文化遗产的意义: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_________,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_________、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民族文化
文化精神
民风民情
名师提醒
1.美国和澳大利亚把英语作为母语,印度和菲律宾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均位于亚洲。
3.基督教的建筑为尖顶,伊斯兰教建筑为圆顶穹形。
知识拓展
端午节
1.起源: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古时“端”与“初”同义,“五”和“午”相通,因而又叫“重五节”“重午节”,历经2 000多年的传承。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为广泛。
2.习俗:吃粽子、戴香囊、采艾草、饮雄黄酒、赛龙舟等。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世界语言的分布与迁移
情境创设 
  如图为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和迁移图。来自B地
的刘畅和张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刘畅被派往A地,
张雯被派往C地,她们对语言的分布和迁移产生了好
奇。
思考1
 图中A、B、C三地居民主要使用的语言分别是什么
答:A地—英语;B地—汉语;C地—阿拉伯语。
思考2
 图中的世界主要语言,相对集中分布的有哪几种 主要是哪些人使用
答:汉语、俄语、阿拉伯语。汉语主要是中国人使用,俄语主要是俄罗斯和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的人使用,阿拉伯语主要是阿拉伯国家的人使用。
思考3
 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世界其他大洲有大面积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答:长期对外殖民带来的传播。
知识归纳 
1.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主要为白色人种—大多讲英语—主要信奉基督教—教堂(尖顶+十字架)
2.西亚、北非—主要为白色人种—大多讲阿拉伯语—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清真寺(圆顶+星月)
变式训练
 如图为世界局部地区语言分布图。读图,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A、B两处语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主要使用阿拉伯语,B处主要使用汉语
B.A处主要使用阿拉伯语,和它使用相同语言的还有亚洲的东部
C.B处主要使用汉语,它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D.A处使用的语言和印度相同
(2)C处主要使用( )
A.汉语 B.法语 C.俄语 D.英语
 
A
C
  第25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6年在意大利米兰和科尔蒂纳丹佩佐举办。为了解各国文化,某学校进行了知识竞赛。据此完成1~2题。
1.要想成为2026年冬奥会志愿者,需要了解世界的宗教文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以信奉佛教为主
B.基督教诞生于欧洲
C.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是教堂
D.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分别是( )
A.汉语、西班牙语 B.汉语、俄语
C.汉语、英语 D.法语、汉语
课后作业测评
D
C
【解析】本题组考查宗教的分布和建筑以及主要语言。第1题,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基督教诞生于亚洲的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是清真寺,教堂是基督教的宗教建筑;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第2题,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由于历史上英国的殖民扩张等原因,英语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广泛使用。所以为运动员服务,需流利使用汉语和英语。
  (2024·珠海期末)如图为亚、欧两大洲孔子学院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建立孔子学院主要有助于( )
①奉行儒家思想 ②开展文化交流
③推广汉语 ④扩大中国影响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传播中华文明,首先要了解当地文化,尊
重当地宗教信仰。甲地区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需要重点了解(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犹太教
D
C
【解析】本题组考查欧洲居民信仰的宗教和建立孔子学院的意义。第3题,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满足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扩大中国的影响力。第4题,甲地位于欧洲,欧洲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
  (2024·汕头期末)“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天后宫、开元寺、清净
寺、洛阳桥、六胜塔等不同宗教的文化遗产在这里汇集。
如图是清净寺照片。读图,完成5~6题。
5.清净寺是泉州多元文化、繁荣贸易的见证,其体现的宗
教建筑风格属于(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6.清净寺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建筑之一,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不限对外开放时间与游客数量 ②老旧建筑拆除重建
③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合理修缮 ④推行线上模拟旅游模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D
【解析】本题组考查宗教建筑特点及文化遗产保护。第5题。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建筑所各具特色:基督教宗教建筑是教堂,尖顶、十字架是主要标志;伊斯兰教典型宗教建筑是清真寺,圆形穹顶、新月标志;佛教典型宗教建筑是佛塔、寺庙、石窟等。图中建筑为清真寺,属于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第6题,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合理修缮,保留原有风貌,有限度地开发,限制对外开放时间与游客数量,推行线上模拟旅游,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增加收入、不限对外开放时间与游客数量、拆除旧建筑重建,会破坏文化遗产。
  小明在世界部分区域人种分布图上标注了相应的宗教符号。读图,完成7~9题。
7.该区域人种分布的特点是( )
A.黄色人种分布最广
B.非洲没有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D.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
8.小明标注的宗教符号中错误的地区是( )
A.非洲北部 B.欧洲 C.亚洲西部 D.亚洲东南部
9.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教堂,其建筑风格体现了哪种宗教文化 ( )
A.印度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C
A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人种和宗教的分布。第7题,白色人种是分布最广的人种;非洲北部有白色人种(主要是阿拉伯人)分布;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以及大洋洲等地,这些地区多处于低纬度地区;北冰洋沿岸主要是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等。第8题,非洲北部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绘制伊斯兰教符号,而图中绘制的是佛教符号。第9题,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教堂是基督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基督教文化。
10.在学习了语言和宗教的知识后,莉莉同学想知道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有没有联系,于是,她找来了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分布图(图甲)和三大宗教分布图(图乙)进行对比分析。
【探究过程】
(1)阿拉伯语分布区多信仰_______教。莉莉同学查到,这个宗教的《古兰经》就是用阿拉伯语写的。
(2)英语、西班牙语分布区多信仰_____教。莉莉同学猜想,这是因为英国和西班牙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传播语言的同时也传播了宗教。
(3)俄语主要分布在___洲东部和亚洲西北部、北部。对照三大宗教分布图可知,这些地区的居民主要信仰_____教。
伊斯兰
基督

基督
【探究结论】
(4)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试举出一个当地讲英语但信仰基督教的人很少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洲南部有英语分布区,但信仰基督教的居民很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