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4:46:45

文档简介


高二 班 第 组 学号 姓名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预习自测】
基础知识梳理
从“无为”到“有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提出的背景)
1、“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 ”的思想(“黄老之学”),采取 政策。
(3)措施: 、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 等。??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有为”
(1)原因(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 内: 的势力日益膨胀, ,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 ,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地位: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著有《 》一书。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 、 和 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目的
主 张
结果
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
宣扬“ ”“天人合一”和
“ ”学说
提出“ ”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政治方面: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 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
标准。
(3)教育方面: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兴办 ,由儒家 负责教授(意义:打破了 的陈规,提高儒学的地位);全国各郡设学校, 推广儒学,初步建立 系统。
2、独尊儒术的影响:
(1)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思想。
(2)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 的主流思想。
(3)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问题导引:
1.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新在何处?联系是什么?
2.“五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根据教材内容,归纳汉代儒学教育状况。
【重点难点问题阐释】
1.西汉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特征的显著区别
先秦儒学(民间学派):
(1)内容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2)具体化,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基础;
(3)有理想化的色彩。
西汉新儒学体系(官方哲学):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政治制度化,宗教化;
(3)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
2.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积极:
(1)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塑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消极:
(1)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思想文化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钳制人们的思想;
(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
【限时自测】
1.《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4.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5. 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6.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7.“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8.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0.《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兼容并蓄 B.是否包含民本思想
C.产生的根源不同 D.政治地位不同
1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2.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合作探究】(考察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丞相臣斯昧死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的言论要点。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言论要点。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我的疑问】
【我的知识树】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学案答案
【基础知识梳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轻田租,赋税和徭役,诸侯国,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春秋繁露,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春秋大一统,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儒学家,儒家学说,儒家经典,太学,五经博士,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地方教育,正统,传统文化
【问题导引】
1.(1)新在:①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②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为新儒学所继承。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汉初的儒学教育状况:
(1)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限时自测】
1-5 CABDC 6-10BBCDD 11-12 CA
【合作探究】
参考答案:
1、李斯的言论要点:①私学兴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建议“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董仲舒的言论要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共同之处: 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不同之处:
①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
②前者强调以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
③前者主张依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课件21张PPT。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西汉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3、宋明理学:
    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4、明清批判继承儒学:
    批判专制,提出民主思想;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唯物辩证思想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儒学境遇 春秋:应运而生 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遭打击 西汉:复苏 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
员的行列,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 教学过程
1、分组学习、讨论,凝聚共识。(5分钟)
2、黑板展示。(5分钟)
  1-4组展示知识梳理填空部分,要注明序号,条理清晰。
  5-8组展示合作探究部分。
3、交叉点评。(5-10分钟)
  7、8组分别点评1-2、3-4组。
  1、2组分别点评5-6,7-8组。
4、老师补充、评价、总结。
5、集体朗读。【限时自测】答案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措施)
 背景: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2、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1)诸侯国势力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土地兼并(阶级矛盾)
(3)匈奴为患(民族矛盾)
 ------威胁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著作
《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
2、主要贡献(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3、董仲舒新儒学(大一统思想)
(1)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木 火 土 金 水
方位 东 南 中 西 北
颜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夏的最后一月)五行说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1)根本: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政治:察举制,举孝廉,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教育: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独尊儒术的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西汉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特征的显著区别
先秦儒学:
(1)内容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属民间学派;
(2)具体化,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基础;
(3)有理想化的色彩。
西汉新儒学体系: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政治制度化,宗教化;
(3)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评价新儒学积极消极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思想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
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评价新儒学【合作探究】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 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说:“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他还认为“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又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邓绍基《——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论争的再认识》
材料三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融学术、纪念、文化、旅游、经科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节庆活动,自1984年起,每年于孔子诞辰(9月28日)前后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合作探究】
13.阅读下列材料
如今,以弘扬孔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已达100多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2010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巴黎举办孔子文化周活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是根,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孔子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结合到一起,与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到一起,才能给人们以启迪。”
——新浪网文章摘编【合作探究】
13.阅读下列材料
如今,以弘扬孔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已达100多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2010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巴黎举办孔子文化周活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是根,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孔子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结合到一起,与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到一起,才能给人们以启迪。”
——新浪网文章摘编【合作探究】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目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它?(6分)
(1)目的:加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分)
看待:“三纲”充满封建等级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的合理成分,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封建成分,我们应当抛弃。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8分)
(2)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现实意义。
(3)现实意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无为”到“有为”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内
容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作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1)根本: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政治:察举制,举孝廉,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教育: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特点1、汉初, “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政策。
2、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原因:
 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威胁中央集权。我的知识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