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8:07: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49张PPT。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程目标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中国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首创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还提出 的教育思想,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2、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它包括 ;在中央兴办 ,还 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 。
3、近代以来,洋务派创办 ,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4、19C末戊戌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设立 各地设中小学堂。私人讲学“有教无类”太学“五经”教育系统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思考:中国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开创期、挫折期、新时期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
1、内容
(1)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教育为国家服务;向工农开门,提高人民文化水平。(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
特点: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 “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同时,建立的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煤矿工人在速成中学学习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50年代)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 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一、人民教育的奠基2、成就:(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1)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2)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延伸探究学习〕请阅读下列《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请回答:新中国头17年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二、动乱中的教育1 .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为纲。
2.状况
  (1)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2) 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3) 70年代初高等院校招收不经文化考试的“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二、动乱中的教育3.结果:  ----专业人才缺乏;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
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外地来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
取“文革造反经”和接受毛主席接见的师生,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
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 。当时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
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化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风景。 example“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挫折篇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废止高考制度520C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挫折篇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
?
?
?
?
?
?
?
?
?
?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统计“大眼睛”苏明娟
拍摄:解海龙 安徽大学学生苏明娟 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教育事业的春天 你能举出邓小平复出后
对教育力挽狂澜的措施吗?“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提倡”教育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p101)
第一步: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第2步: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优先发
展教育第3步: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
向”指导方针
二、教育的复兴(1977--)
(一)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
(二)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二、教育的复兴(1977--)
(二)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
2、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1)义务教育:1986年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保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
①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
②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
③20世纪90年代,实施“211工程”计划。第4步:颁布《义务教育法》( 1986年)
等关于教育的法律
义务教育是普及青少年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第5步:1993年,发展高等教育—“211工程”
国家“九五”计划期间启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211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第6步:P101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
(1990年9月5日)第7步:启动“希望工程”和实现“两基”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
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西藏大学培养的硕士毕业生(2002年)第8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国家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力度,促进西部大开发。
4.成就(1)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三、教育的复兴邓小平对中国教育所做的贡献
(1)“文革”结束后,倡导尊师重教。并且自告奋勇地管理教育工作,1977年便恢复了高考制度。
(2)改革开放后,他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3)1983年秋,他对教育改革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4)他还支持希望工程。
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方针
1、政治                    (1)《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创造性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3)历史1:三大制度(人大…)
2、经济:历史2: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论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3、科学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4、教育                     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课堂小结?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2)科学、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3)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科技、经济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1、政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2)政策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3)法律保障:《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
(2)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限时自测】答案13.(2013年四川文科综合卷).(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3.材料二
13.(2013年四川文科综合卷).(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2)图4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4分)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2)文革时期;(2分)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4分)
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任答其一即可)
时代要求: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8分,每点2分)
第一、革命史观:或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
第二、文明史观: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是文明演进的历程。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三、全球史观:全球史观就是从全球视角和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认为世界历史是由孤立、分散地发展逐渐联结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四、现代化史观:现代化描述的是现代社会发生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其内容包括学术科学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生活社会化,思想领域理性化等。阅读与思考: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