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第 五 单 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单元线索—— 向西方学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三、维新变法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派器物制度一、开眼看世界
1、背 景:
(1)清王朝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3)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林则徐、魏源等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经学难抵洋枪炮2、内容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译馆,编译 《各国律例》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各国政治制度)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抵抗派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手段 目的2、意 义:
启迪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 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侵略加剧、太平天国)
相同点:
不同点:
结 果:
与林则徐、魏源主张的关系: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目的相同:维护清朝统治
手段:洋务派(地主阶级)——学习西方
顽固派(地主阶级)——盲目仇外
洋务派受慈禧太后支持举办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慈禧太后暂时支持洋务派问题1:李鸿章等洋务派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不改变 的前提下,采用 ,
维护 。封建制度西方先进技术 清朝统治2、含义: 中学:纲常伦理,封建制度
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西学为用”:近代科技,挽救的清王朝目的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学思之窗: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区别与联系?【学思之窗】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答案提示:
有道理。都属于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 “制夷”为目的。但当时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起义,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也有些区别的。?“中体西用”思想和林魏思想的比较:背景:面临西方入侵,民族危机;
内容:都主张“师夷长技”
指导思想:都属于“中体西用”
目的:根本都是维护统治,但前者是“制夷”后者主要对付太平天国;
代表阶级利益:地主阶级
宣传手段:后者著书,前者实践办厂;两种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实践
(1)军事: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2)经济:举办近代民用工业。
(3)文化教育:
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军事工业:师夷长技以自强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洋务运动B京师福州上海天津 同文馆等洋务学堂在学习内容上与中国古代学校有什么区别?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外语、军事
近代自然科学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 弟子拜异 类为师.”当时关于洋务运动的对联京 师 同 文 馆5、评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1)政治: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失败原因),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目的)
(2)经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一批科技人材。(生产力)
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了瓦解作用。(生产关系)
(3)文化:开启教育近代化2009年上海历史,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D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1、相同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推动工业化和军事、教育近代化。
2、不同
(1)内容:
中国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采纳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不但学习西方科技,还积极学习和采纳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政治制度。
(2)结果: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原因
中国封建专制势力非常强大;理学思想的严重束缚。
日本专制力量相对薄弱,富于进取精神的中下级武士主导改革。背景:
代表人物及活动:
思想:
影响: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启迪作用 中体西用背景:内忧外患
代表人物及活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
思想:
影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器物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 维新思想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制度迈开了近代化第一步;仅停留于技术层面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3、维新思想的传播——论战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思想思考:结合图片和教材思考19C末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社会背景:
(1)政治: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4)社会基础:维新派创办报纸、学会、学堂,扩大影响。2、维新变法思想
(1)政治: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
(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教育: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60-80年代)
代表人物: 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最早主张“维新变法”思想的先行者 发展工商业 —— 商战救国
兴办学校,学习西学
改革制度 —— 君主立宪制
4、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1)康有为 抨击顽固势力,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康有为及其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制
(2)梁启超《变法通议》:
抨击
宣传 思想。(3)严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用民权否定君权封建专制制度和因循守旧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1)焦点:
(2)性质:
(3)作用:是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
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峰三个“要不要”
(变法、兴民权、提倡西学)
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
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
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
新学的热潮 维新派与守旧势力的论战维新思想的传播—— (2)维新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
① 背景:19世纪末,
面临亡国之祸
②光绪帝实行变法③ 结 果: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④ 影响:
(1)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自上而下)
(2)主张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和进步的;
(3)思想启蒙,促进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4、失败原因和教训(力量对比)
(1)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十分强大;
(2)维新派力量弱小,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区别洋务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封建阶级的统
治,没有触及到封建的制度,只是一种“修补”。
维新派则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特别是西方的政治制度。
希望通过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导学步骤(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重大变化(6分)及相关背景。 (2分)
重大变化:洋务运动开始经济工业化、外交近代化进程(或具体到购买西方炮舰、建立军事民用工业等洋务运动内容);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
相关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比较材料一、三,对中国落后的认识,如果说魏源比康有为肤浅,请说明为什么? (4分)
说明:魏源只认识清朝军事上的落后,而康有为认识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亦落后于西方。
(3) 比较材料二、三,对强国方式的主张,如果说康有为比曾国藩进步,请指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表现:康有为提出立宪法、开国会;行君主立宪政体。14.(25分)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重大变化及相关背景。
中体西用。(2分)
“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
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3分)【限时自测】答案
清王朝危机四伏
政治:
经济:
思想:
对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腐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专制;程朱理学严重束缚;妄自尊大,闭目塞听,愚味无知闭关自守鸦片战争之前:
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视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鸦片战争之后: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 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 !!“开眼看世界”的影响:2、意 义:
明确了______的具体内容、方法和__。
引导人们关注____,对当时人们____有重要启迪作用,从而揭开向西方学习的序幕。世界形势思想解放向西方学习目的积极影响
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林、魏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
对西方“长技”的认识还停留在学造器物的层面上,他们作为封建士大夫,看不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不可能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而非维护这种制度。
开眼看世界实质:强国御侮,维护清王朝统治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
(1)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
《各国律例》《四洲志》地理、历史和政情世界地理志编译
(书中所记
为世界五大洲中30多国的________,
是当时中国第一部系统的_____。)
仿造 西方战舰
(2)魏源: ——
①《海国图志》 (西方史地、科技、制度)
②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____最详实的专著,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新思想实质是强国御侮,维护清政府统治地位。
“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
—— 启迪思想
它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
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