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0张PPT。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限时自测】答案 温故知新: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涌现出哪些救国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ד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ד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126.com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20
世
纪
以
来
中
国
重
大
思
想
理
论
成
果醒站富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辛亥革命和
中华民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次历史巨变孙中山 毛泽东邓小平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理论成果 三位伟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孙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主共和,使中国人醒过来了;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毛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两半社会,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站起来了;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领导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辛亥革命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革命虽屡经失败,但百折不挠。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后安葬于南京中山陵。少年壮志 1879 年,孙中山前往檀香山投奔他的哥哥孙眉,受到纯西方教育,使他认识到满清政府统治下封建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初步启发了他改良祖国的愿望。1884年孙中山回国,在香港求学,毕业后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1892年毕业。一度在澳门、广州行医。??“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论国之大本也。……(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摘自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自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比较材料1和材料2,说明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何不同? 改良思想
(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共和制)第一次飞跃孙中山早年希望通过和平改革挽救中国
1894年11月24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
1895年,准备广州起义,但未发动就遭镇压,受通缉,流亡海外:在英国,一边学习西学;一边考察西方政治,大大丰富民主革命思想
1905年8月,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少年时期—向往革命壮年时期—实践理想晚年时期—壮志未酬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弥留之际仍口呼 “和平”、“奋斗”、“救中国”。巨星殒落 第十六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目标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临时约法》的内容。识记理解、运用?略讲:图上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安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年
思考:从《时局图》中,
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材料一:1895年~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材料二:?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经济上: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905一 、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政治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 ①《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②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 (3)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和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时间:
地点:
主要领导人:
政治纲领:
机关刊物:
性质:
意义:
兴中会-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报》1905年东京2、三民主义提出来源:
(1)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
(2)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同盟会纲领
《民报 ? 发刊词》 进一步阐发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暴力推翻清王朝
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推翻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国民主权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3、三民主义的内容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反映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前提核心补充和发展≠平分土地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主张在不触动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实行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改良进步之地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即在革命前土地地价归个人,革命后土地价格增加的部分归国家。【学思之窗】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答案提示:孙中山已经意识到满清专制统治是中国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首先是为了结束满清专制统治。这三种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种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①把矛头直指清王朝,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采取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1906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进步性是什么?联系当时中国实际,其局限性是什么?没有正面提出明确的反帝国主张,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②把满洲贵族和广大满洲人民区分开来,和当时狭隘的
民族主义划清了界限。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1906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进步性是什么?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敢有垄断国民之生计者,天下其击之。”
“兄弟所认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上述材料反映了“民生主义”的进步性是什么?联系当时中国实际,其局限性是什么?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必然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如 何 评 价三民主义? 评价历史的标准:是否适合历史潮流;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趋势;是否代表广大人民意愿。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薄弱,
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4、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质)。
(2)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3)指导和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要求;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1905年到1907年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论战双方:论战内容:论战作用:1、使资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2、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保皇派:康有为革命派:孙中山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的论战 宣传实质溥仪退位建立民主共和2,制定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主权在民,民主、平等、自由。
(2)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陈旭麓先生在论及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时有这样的结论:“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 ……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请同学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种变化在《临时约法》当中有何具体体现?换句话说,《临时约法》从哪些方面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①根本目的:建立民主代议制度
②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保障民主共和制度。国家性质
公民权利
政治体制
“主权在民”制定《约法》的目的主要内容自由、平等、民主,保护私有财产。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体现民主共和,否定君权神授、君主专制,张扬公民价值,否定臣民观念体现民主法治,否定专制、“人治”观念。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孙中山为实现三民主义有哪些具体的实践活动?结果如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两次护法运动建立中华民国二、三民主义的实践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
失败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但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孙中山的革命实践
1913二次革命1915-1916护国运动1917-1918护法运动教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是走不通的。三民主义及其发展1905年 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
→《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义→
→
→《国民党一大》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从三民主义的提出到新三民主义从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
1894年由改良转向革命,20世纪20年代与中共的合作。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从旧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的历史教训、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从材料看:20世纪20年代前后,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英美列强拒绝帮助;苏俄的帮助 以欧美为师以俄为师(1)本课内容涉及到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1894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20C20S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2)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说明孙中山先生有着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讨论:哪些因素促进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A英美列强拒绝帮助;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B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苏俄、共产国际、中共的建议帮助 D孙中山救国救民和与时俱进的伟大情怀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
(2)提出
(3)内容
1、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精神(主观)
2、共产国际和中共帮助(客观)
3、三民主义理论局限并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4、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民党“一大”召开
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核心纲领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①不反帝→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
②普遍平等的民权①节制资本
②关注工农联俄
联共扶助
农工新 三 民 主 义反帝国主义侵略民权为平民所有
建立各阶级联盟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 大 政 策民族民权民生重新解释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明确反对封建剥削。
“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
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国民大革命。新旧三民主义之相同点: 1、性质: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2、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机,振兴中国为目标
3、内容: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
都以民权为核心
4、影响:都成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相同点: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民族压迫
C、主张民族平等
D、反对满洲民族A
4、对新三民主义的评价 P80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2)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旗帜,(3)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①进步意义:②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4、评价:阅读学习延伸,并思考有哪些一致和不一致?反帝反封建没有提出铲除私有制学习延伸思考: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纲领原则的区别
1、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
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仍是以政治
内容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仅限于实行平均
地权,节制资本等措施。
2、中共领导的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民主革命和社
会主义革命。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
标。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ABC请把“反帝反封建”、“共产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分别填入A、B、C三个区中反
帝
反
封
建共产主义资产阶级
共和国成为国共两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材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 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咯·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的?(6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8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民主义
【解析】第(1)问,考查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分析归纳材料一即可。第(2)问,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列举相关史实,注意材料的出处。第(3)问,考查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依据材料分析归纳即可。第(4)问,综合分析题干材料,分析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
(1)“欧洲富强之本”: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4分)
(2)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共和政体);颁布《临时约法》。(6分)
(3)主张: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但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有一定优势,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效仿,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6分)
(4)原因:革命屡遭挫折;认识变化;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2)新三民主义是__________,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__________。1、__________蕴含____________。请把“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革命纲领”、 “方法与手段”分别填入上列空格中。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革命纲领目标方法与手段一、本课测评
?
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
答案提示:(不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同的改良方法,但都没有取得成功。19世纪末,中华民族被瓜分的危险加剧,为了实现民族振兴,摆脱民族危亡,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
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不完整)
?
1.(2009高考广东单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2.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
C.“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DD3.(2009年上海单科,2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西斯主义就是独裁和专制,反法西斯主义就是维护世界民主政治,因此《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都体现了对民主的追求。
【答案】C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的根本原因是它们
A、斗争目标不同
B、斗争方式不同
C、阶级立场不同
D、世界观不同
C
5、(08广东单科)《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B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根本意义在于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
C.否定了君主专制 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9.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A.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殖民势力 A10、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A、俄国帮助的进步性
B、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C、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D、革命成果的丰富性B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 (2009广东高考,4分)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6分)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2009广东高考,4分)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天朝天亩制度》
平均地权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1、下列文献中,能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12、下列文献中,能反映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礼义廉耻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
主义以文治国三省吾身阅读材料材料一 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材料二 并不是恨满洲之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材料三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材料四 其现在之地价是,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选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四分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局限性。2、材料三中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什么?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问题?
3、上述材料体现了孙中山的哪些革命思想?(1)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2)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体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思想阅读材料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之法。比方地主有地价1000元,可定价为1000,或多至2000,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10000,地主得2000,已属有益无损,赢利8000,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2、孙中山要解决什么社会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要解决什么矛盾?
3、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孙中山反对什么?
4、民生主义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为什么?(1)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2)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3)夺取富人之田,即没收地主土地。(4)不能。核定地价有空想性,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