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4:1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通过分析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加深对这两个纲领的理解、认识。
(2)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以及时代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研习教材重难点
知识点1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知识·梳理】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组织酝酿: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
①1843年洪秀全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以推翻清朝统治。
②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目的:宣传拜上帝教,推翻清朝统治。
理论:其宗教理论主要是通过《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体现出来的。
特点: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意义:洪秀全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的理论表述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
③在传播拜上帝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六人的领导核心。
2、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2)永安建制:1851年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既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为太平天国战争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政权对峙。
3.发展
1853年太平军进驻天京后,采取了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到1856年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北伐
西征
东征
目的
为推翻清政府
巩固天京大本营
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时间
1853年
1853年
1856年
领导
林凤祥李开芳
赖汉英、石达开
秦日纲
结果
失败
鄱阳湖大捷
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
意义
为西征创造了条件
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保证了军粮供应,解除了天京之围
【深化·拓展】
1.洪秀全的宗教思想评述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包含宗教迷信和农民革命思想两个方面。拜上帝教的一神论便于把分散的农民结成统一的组织。对革命对象“阎罗妖”、对革命理想“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描述,农民容易明白,这样,这些用宗教语言宣传的理论,成了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精神武器。然而,宗教不可能把苦难深重的人民群众引向光明与幸福。这种浓厚的迷信色彩也产生了它的负面影响。
2、顺利进军的原因
(1)主观上:①太平天国的正义性和群众性是取胜的主要原因;②太平军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战略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取胜的重要原因;③革命的领导核心团结,积极进取,指挥得当;④太平军战士英勇善战;(2)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腐败,军队军备废弛,纪律败坏,军队战斗力不强。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原道醒世训》宣传的思想与传统的封建思想有什么不同 这种思想适合于今天吗
[提示]
材料信息说明太平天国的思想主张是建立人人平等无私的社会。这与传统思想中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尊卑的思想是不同的。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积极意义。
【典例·展示】
1.下列关于定都天京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B.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
C.标志着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D.标志着太平天国转折点
[解]
A是永安建制;C是西征、东征的影响;D项是天京变乱。
[答]B
[评]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提示我们对于一些重要历史结论必须要记熟。
2、1853年太平军大举西征的直接目的在于
A.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B.为推翻清朝统治
C.发展自己的经济力量
D.断绝清政府的财源
【解】1853年太平军大举西征的直接目的在于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的是北伐;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发展自己的经济力量进行的是东征。
【答】A
【评】本题为陈述型选择题,它考查了学生识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当时定都天京后形势的分析。
【应用·体验】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广西等地连年灾荒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
D.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2.拜上帝教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宣传了洪秀全的革命理想
B.发动群众参加反清起义
C.太平军用来反对外国侵略者
D、维系了领导集团内部团结
3.下列思想不属于洪秀全的宗教理论来源的是
A.中国道家的辩证思想  B.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
C.西方的基督教教义   D.农民的平均主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期基督教所宣扬的主要思想是天国思想,即所谓“天国临近了”,就是所谓在上帝面前人人皆平等,人人皆有罪,上帝救人人,忍受人间苦,死后升天国。
——崔连仲主编《世界通史·古代卷》
  材料二: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事天堂之真福。
 
 
——粱发《劝世良言》
  材料三: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材料四: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同是神父天国,勿误认单指天上天国。
 ——标洪秀全《钬定前遗诏圣书批解》
  材料五:自秦汉至今一二千年,几多凡人灵魂被这阎罗妖缠捉磨害。……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姐妹所当共击灭之……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劝世良言》与基督教教义有什么相同点?
  (2)阅读材料三、四,洪秀全受《劝世良言》影响,比较他的思想与基督教的异同。
  (3)阅读材料五,洪秀全的这些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知识点2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知识·梳理】
1、《天朝田亩制度》
(1)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它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2)主要内容: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极大地调动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但是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均贫富,产品归公”的思想超越了其小私有者的本性,所以无法实现,是一种空想。
2.《资政新篇》
(1)背景:
1856年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自身力量,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富国强兵和扭转形势,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改革内政的新方案。
(2)主要内容: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因此,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
【深化·拓展】
1、想一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二者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产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2)社会主张不同:前者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3)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4)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后者没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的斗争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5)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堪称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思考·提示】
历史纵横
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内实行的土地政策的评价及原因
[提示]一方面广大农民依靠大平天国政权支持,纷纷反对封建地主剥削,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一土地政策和《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制度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此不同,其原因:一是在战争环境下,无暇顾及,二是《天朝田亩制度》本身的空想性,不可能实现。
【典例·展示】
1、《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的主观愿望
  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解】《天朝田亩制度》之所以具有双重性是由农民阶级的两面性所决定的。而农民阶级的两面性又是由其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反映到其革命纲领中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革命性和落后性兼有的双重性。
【答】B
【评】本题为因果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用阶级和经济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事实。
2、下列太平天国的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
【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联系世界史。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资政新篇》具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是最早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
【答】B
【评】本题为陈述型选择题,考查了识记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弄清当时世界历史潮流。
【应用·体验】
1、下列有关《天朝田亩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
B.最终得到了广泛的推行
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D.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2、《资政新篇》的颁布是在
 A.1856年   B.1857年  C.1858年  D.1859年
3、《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准许私人开办工业
B.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C.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D.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
4、太平天国关于土地分配和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之所以是一种空想,是因为
①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实现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
②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③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资料和产品统归圣库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没有好处
④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5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它旨在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理想的人间天国。请回答:
  (1)洪秀全想建立什么样的理想天国?
  (2)他的这个理想为什么最终破灭了?
知识点3
太平天国的失败
【知识·梳理】
1.转折:天京变乱
(1)
原因: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进取心减退,腐化作风增长;封建等级制代替了平等平均思想;领导人争权夺势。
(2)概况:因洪杨矛盾而引发,继而韦昌辉杀杨秀清,接着韦昌辉被处决,最后以石达开出走告终。
(3)影响:革命力量严重削弱。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军事上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4)重建领导核心
1858年,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为英王、忠王;册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全国朝政。
2.防御战
①破江北大营: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解除了天京北面威胁。
②三河镇大捷:陈玉成,李秀成联合,大败湘军。
③破江南大营:1860年2月陈、李依洪仁玕之计,大破敌军。
受挫:
①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不利退回苏州。
②安庆保卫战:1861年安庆失守,1862年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
3.太平天国的失败:标志为天京陷落,时间为1864年7月19日。
【深化·拓展】
1、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贪图享乐,特权思想膨胀。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犯兵家大忌。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2、太平天国的时代特点:
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除了阶级矛盾激化外,还与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有关。同时从西方传来的宗教思想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与历史上的旧式农民战争不同的。②太平天国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后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是历史上单纯的旧式农民战争所没有的新情况。③太平天国的领袖后期还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因素。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想一想,太平天国在外交上的做法对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值得肯定。他们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反对承认不平等条约,反对鸦片输入,反对分裂中国,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传统的民族气节
【典例·展示】
1、洪仁玕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的“供词”中说:“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谴责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B.推卸失败的责任
C.向清政府摇尾乞怜
D.正确总结了失败的客观原因
[解]
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含义,对它作出正确评价。排除明显错误的B、C两项,A项干涉内政的表述不准确,正确答案是D项。
[答]
D
[评]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应用·体验】
1、右面的图片为天王府内一景,由此说明了(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太平天国事业的兴盛
D.太平天国领导人进取心减退
2、太平天国开始处于被动局面是在
A.定都天京后
B.天京事变后
C.安庆失守后
D.洪秀全病逝后
3、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A.仅看到现象而没有抓住本质问题
 B.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
 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大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
——《1860年中国纪事》(摘自马恩全集)
  材料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结合所学回答:
  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请为这两种观点阐述各自的理由。
开拓学习新视野

教材知识拓展
【史料选萃】
1、太平天国反清的理由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引自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综合能力探究
【高考链接·典题】
1、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
A.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B.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最早的方案
C.太平天国实行的主要革命纲领
D.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资政新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允许贫富差别,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但在当时脱离了农民革命战争的实际。所以,A错,太平天国实行的主要革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因此C错,D明显错误。
规范解答:
B
2、《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

题思路:
《天朝田亩制度》是实行特殊分配的制度,不管是谁生产的产品,生产多少,都实行“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太平天国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规范解答:
B。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年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阵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
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玕对外态度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对外政策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所选材料简明,且材料二又直接来源于教材引文,材料的出处又有很强的提示性。因此,认真读懂材料,稍加归纳对比即可。
规范解答:(1)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准许外人自由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
(2)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开放;外人活动要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
(3)共同处:都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
不同处: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实际且对外邦有所警惕。
【学海导航·点拨】
1、突破本课重点,可以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特征入手来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征。通过与古代农民起义的对比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既具有农民阶级无法克服的一些缺点,又具有古代农民起义所不具备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而那些缺点则成了这场运动以悲剧收场的根源。这样就能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2、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记忆,只要抓住爆发、发展、全盛、转折、防御、失败几个关键点,将课文内容进行浓缩即可。

思维能力延伸
【观点争鸣】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评价
第一种观点:定都天京犯了保守主义错误。占领武汉后,应挥戈北上,沿途发展安徽、河南、山东农民起义,进攻并占领北京,一举推翻清政府。根据当时的形势,攻下北京是极有可能的,而建都南京则丧失了良好的战机,给清政府以喘息的机会。
第二种观点:定都天京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果太平军全师北伐,将会犯战略错误,因为太平军号称百万,但实际作战兵力仅十万左右,如果从武汉北伐,战线太长,给养不足,不可能攻下有重兵把守的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在富庶的江南建立根据地,走明太祖灭元之路,获得成功的希望较大,问题是太平天国还未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时候,就匆忙派偏师北伐,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使自己陷于被动应付的局面。
第三种观点:定都天京是正确的。它是太平天国战略转移的标志,定都天京结束了太平军长期流动作战的状态。太平天国正因为把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作为根据地,才有可能坚持长期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