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欧阳修
印
[导入]
当你心情低落的时候,你会怎样排解自己的情绪?
[导入]
欧阳修——北宋文坛超级巨星,科举考试全国第一名(连中三元),官至市长、省长级别(滁州知州)。
古代名人也不例外!
it’s me!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一场重大的人生挫折。
他是谁?
欧阳修——北宋文坛超级巨星。
发生了什么?
被贬官了
[导入]
欧阳修——北宋文坛超级巨星,科举考试全国第一名(连中三元),官至市长、省长级别(滁州知州)。
但是!
“环滁皆山也……”
这位欧阳市长,到了滁州之后,非但没有哭哭啼啼,反而写下了一篇全是“乐”字的文章!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继承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精神,并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将其推向成功,彻底扫除了晚唐以来文风浮华艰涩的弊病。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语言自然流畅,开创了平易自然、婉转多姿的一代文风。他的散文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情理交融,隽永深邃,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不仅如此,他在诗、词、史学(主持编纂《新唐书》、《新五代史》)等领域均成就卓著。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文学家欧阳修
欧阳修其人
政治家欧阳修
欧阳修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胸怀天下的政治家和实干家。他出身贫寒,通过科举入仕,始终秉持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坚定支持者和核心干将,撰写了著名的《朋党论》等政论文,直言进谏,抨击时弊,力图革除政治积弊,富国强兵。
也正因为他的刚正敢言和锐意改革,使他屡遭政敌诬陷,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至偏远的州郡(如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即便在地方任职,他依然勤政爱民,推行宽简之政,发展生产,深受百姓爱戴。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身居高位,仍以国事为重。他的政治生涯,完美诠释了一位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风骨与担当。
欧阳修其人
1. 1007年:生于四川绵州,父亲是地方小官,不久后父亲去世,由母亲郑氏抚养,家境贫寒。
2. 1029-1030年:连中三元,步入仕途。在科举考试中展现出非凡才华,府试、省试、殿试均获第一,轰动一时,俗称“连中三元”。从此进入朝廷为官。
3. 1033-1036年:支持“庆历新政”,首次被贬。
1036年,因直言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触怒守旧派,第一次被贬至湖北夷陵。
4. 1043-1045年:参与新政,再次直言。
“庆历新政”期间,被召回京城,担任谏官,继续积极建言献策。写下著名的《朋党论》,为革新派辩护。
欧阳修生平大事年表
5. 1045年:新政失败,二次被贬(创作《醉翁亭记》时期)
新政失败,革新派官员遭清算。欧阳修被诬陷,第二次被贬,出任滁州知州。在滁州期间,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写下了不朽名篇 《醉翁亭记》 (1046年)。
6. 1049-1054年:辗转地方,勤政爱民
先后调任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等地担任长官。所到之处,推行“宽简”之政,政绩卓越,深得民心。
7. 1054年:重返京城,步入权力中心 。被召回京师,官职不断升迁。
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要职,主持科举考试,大力提拔人才(如苏轼、苏辙、曾巩等)。
欧阳修生平大事年表
本文写作背景
8. 1060年:官至副宰相
官至枢密副使(最高军事副长官),次年拜参知政事(副宰相),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
9. 1067-1070年:晚年再次波折,退隐颍州
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加之年老体衰,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1070年,改任地方官,他主动选择退休,归隐于他喜爱的颍州。
10. 1072年:逝世
在颍州家中逝世,朝廷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欧阳修生平大事年表
目
录
第一部分
识读生字词,诵读课文。
第二部分
疏通文意,课文研读
第三部分
字词含义,主旨情感
第四部分
课堂巩固,拓展探究。
壹
识读生字词,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
环滁( ) 林壑( ) 琅琊( )
潺潺( ) 山之僧( ) 饮少辄醉( )
林霏( ) 岩穴暝( ) 晦明( )
伛偻( ) 酒洌( ) 山肴野蔌( )
宴酣( ) 弈者( ) 觥筹交错( )
颓然( ) 阴翳( )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sēng
zhé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sù
hān
yì
gōng
tuí
yì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课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朗读课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朗读课文
第一部分:总写醉翁亭之所在 (第1段)
由远及近,层层递进地描绘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山水之乐 (第2段)
通过"朝暮"与"四时"的对比,描绘山间晦明变化和四季风光,展现自然景致的多样性与动态美感。
第三部分:宴游之乐 (第3段)
描写滁州百姓出游的场景,随后写太守设宴款待宾客,展现官民同乐的和谐氛围。
第四部分:与民同乐 (第4段)
写宴罢人归的情景,并通过层层对比,最终揭示“太守之乐”的深层内涵——“乐其乐”,即“与民同乐”,这也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初度感知,为课文划分层次
贰
疏通文意,课文研读
文言字词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环绕着滁州城。滁(chú)州,在安徽东部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
幽深秀丽的,是琅琊(láng yá)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谷
从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文言字词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意趣,情趣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
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层层递进的“镜头聚焦”式顺序来写景。
1、第一段中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课文研读
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层层递进的“镜头聚焦”式顺序来写景。
这样由远及近、层层推进的描写过程,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层层递进的“镜头聚焦”式顺序来写景。
2、核心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何理解?“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课文研读
“醉”并非因酒而醉,而是被美丽的山水景色所陶醉。这句话是全篇的文眼,统领全文,表明作者的乐趣在于欣赏山水,并由此获得内心的快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言字词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层层递进的“镜头聚焦”式顺序来写景。
3、作者分别从哪两个时间维度来描写山间景色的?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课文研读
从朝暮(早晚) 和四时(四季) 两个维度。
朝暮之景:晦明变化,动态之美。(“日出而林霏开”写晨光驱散雾气;“云归而岩穴暝”写傍晚暮色聚合。)
四时之景:四季分明,静态之美。(野芳-春,佳木-夏,风霜-秋,水石-冬。)
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层层递进的“镜头聚焦”式顺序来写景。
4、这一段纯粹是在写景吗?它和“乐”有什么关系?
课文研读
不纯粹是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这变幻无穷、美丽无比的景色,正是作者“山水之乐”的源泉。说明他的乐趣无穷无尽,欣赏山水是他重要的精神享受。
文言字词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背着东西的人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yǔ lǚ),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清
在树下休息
野味野菜。蔌(sù),菜蔬
陈列,摆开
文言字词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gōng),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苍老的容颜
醉倒在众人中间。颓(tuí)然,倒下的样子
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层层递进的“镜头聚焦”式顺序来写景。
5、第三段开头,作者的描写视角从自然转向了什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课文研读
转向了人的活动。描绘了一幅滁州百姓太平祥和、怡然自得的出游图。“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说明百姓生活安宁、心情愉悦,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守治理有方。
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层层递进的“镜头聚焦”式顺序来写景。
6、太守的宴席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课文研读
宴席的特点是简朴、野趣、不拘礼节。
食材来源:“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全部就地取材,非铺张奢华。
宴饮方式:“非丝非竹”、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没有音乐助兴,只有简单的游戏和无拘无束的喧闹,充满了自然纯真的快乐。
文言字词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
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yì),遮盖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为,是
庐陵郡,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
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层层递进的“镜头聚焦”式顺序来写景。
7、文章结尾用怎样的手法来一步步揭示主旨的?
课文研读
运用了三层对比:
禽鸟 vs. 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对比自然之乐与人文之乐)
众人 vs. 太守: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比常人之乐与太守之乐)
通过这两层“不知”,像剥笋一样,最终凸显出“太守之乐”的独特与高尚
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层层递进的“镜头聚焦”式顺序来写景。
8、“太守之乐其乐”这句话如何理解?
课文研读
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乐其乐”意思是以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其乐”指的就是滁州百姓和众宾客的快乐。太守的真正快乐,源于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能够如此快乐地生活,这体现了他“与民同乐” 的政治理想和博大胸怀。
叁
字词总结,主旨思想
一词多义
归
暮而归( )
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 )
回来
聚拢
回去
乐
山水之乐(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乐趣
欢乐
对……感到快乐
谓
太守谓谁( )
太守自谓也( )
为,是
命名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管乐器。 例句:非丝非竹
竹子。
古义:
今义:
季节。 例句:四时之景不同
时间。
古义:
今义:
开放。 例句:野芳发而幽香
散发。
竹
时
发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意
情趣,意趣。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愿望,心愿。
开
古义:
今义:
消散。 例句:日出而林霏开
打开。
颓然
古义:
今义:
醉醺醺的样子。 例句:颓然乎其间
颓废的样子。
虚词用法
而
蔚然而深秀者(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朝而往,暮而归(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而不知人之乐( )
表并列
表承接
表递进
表修饰
表因果
表转折
虚词用法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之
太守之乐其乐也( )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名之者谁(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助词,的
代词,指醉翁亭
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名之者谁(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自号曰醉翁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 )
杂然而前陈者( )
太守宴也( )
名词作状语,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
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前)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趣,名词。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设宴,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倒装句: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课文主旨
本文以“乐”字贯穿,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文章结构
醉翁亭记
醉翁亭
周边环境——山、水、林、路
亭名由来——醉翁之号
山景图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
宴游图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宴酣之乐
晚归图
太守归,宾客从
游人去,禽鸟乐
乐人之乐
与民同乐
肆
课堂巩固,拓展探究。
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语。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云归而岩穴暝 ( )
临溪而渔( )
宴酣之乐( )
觥筹交错( )
射者中( )
太守之乐其乐也( )
领悟 寄托
聚拢 昏暗
捕鱼
尽情地喝酒
酒杯和酒筹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以……为乐 快乐
课堂巩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
老人小孩来来往往不间断的场景,是滁州人在出游。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课外拓展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课外拓展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随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
……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译文
课后作业
1、找一找《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2、背诵课文。
3、完成课后习题。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