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9 17:3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下列各组物质中,构成微观粒子的种类不相同的是
A.氨气、水 B.金刚石、汞 C.铜、硫酸铜 D.氯化钠、硝酸钾
2.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C.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
3.电影《哪吒2》中,有敖丙挥手间使海水结冰的神话剧情。下列关于“水结冰”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的种类改变 B.分子的质量减小
C.分子的间隔改变 D.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
4.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压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受热分子间间隔增大
B.水遇冷凝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室外晾晒的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5.“加铁酱油”“高钙奶粉”“加碘食盐”中的“铁、钙、碘”指的是
A.离子 B.元素 C.单质 D.原子
6.《天工开物》记载“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硫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
C.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
D.碳12原子质量为a,则硫原子质量为32.06a
7.C-12是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的碳原子,则C-14所指的碳原子核内
A.含有6个质子,6个中子 B.含有6个质子,8个中子
C.含有8个质子,6个中子 D.含有8个质子,8个中子
8.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在反应中若得到一个电子即变成氯离子(C1-)
B.“毒大米”中含有金属铬(Cr),铬原子序数为24,则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24
C.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每个质子、中子都带1个单位正电荷
9.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kg,一种碘原子的质量约为2.11×10-25kg,则这种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1 B.56 C.127 D.211
10.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下图是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都由分子构成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该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减少
11.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温度越高,分子的体积越大 B.温度越高,分子的质量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 D.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越小
12.H、C、O、Na四种元素的质子数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O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同周期
B.H、O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C.Na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D.四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13.对下列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某种有机物分子的图像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不同 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在氮气中不燃烧
解释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很小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分子的大小不同 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A.A B.B C.C D.D
二、填空与简答
14.用化学用语填空:
(1)钡元素: 。
(2)1个钙离子: 。
(3)3个氧原子: 。
15.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原子含有2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的2倍;B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C元素的原子序数是A元素的2.5倍;D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只含有一个质子。请回答:
(1)A、D两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分别是 、 。
(2)C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3)B元素的离子,我们用符号 表示。
(4)B和D组成的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16.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对分子运动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如下图:
(1)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如图a,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b所示,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
(2)如果将图a中的装置放入热水中,如图c,对比实验b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3)相比浓氨水挥发的实验设计,小明的实验改进最主要的优点有哪些? 。
17.结合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粒子之间的关系转化图,其中①表示的是 。
(2)图2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x的数值为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核外有 个电子层。由图2可知,在化学变化中该原子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从而趋于稳定结构。
(3)图3是Y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是 (填“原子”或“正离子”或“负离子”)。
(4)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两种微观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核电荷数相同 B.核外电子数相等 C.质子数相等
(5)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 g,一个R原子的质量为n g,则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为 。
18.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利用表格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一条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随核电荷数的递增, 。
(2)氩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与它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有多种,请你写出其中一种阴离子的符号 。
(3)下列各组中的两种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填字母)。
A.He Mg B.O S C.Na Mg D.He Ne
(4)以钠和氯为例,简述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B B D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答案 C D C
1.C
【详解】A、氨气和水均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均是由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属于碳单质,由碳原子构成,汞是金属单质,由汞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铜属于金属单质,由铜原子构成,硫酸铜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符合题意;
D、氯化钠和硝酸钾均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均是由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A、由教材可知,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选项错误;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O2)和臭氧分子(O3),选项正确;
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即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微粒都能构成物质,选项错误;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而不是无间隔,选项错误。故选B。
3.C
【详解】A、水结冰是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会改变。水分子在液态和固态时都是同一种分子,没有生成新物质。因此,该选项错误。
B、分子的质量是指分子本身的质量,在物理变化中,分子质量不变,水分子的质量在液态和固态时相同。因此,该选项错误。
C、水凝固成冰,该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因此,该选项正确。
D、水结冰需要降温,温度降低会使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因此,该选项错误。
故选C。
4.B
【详解】A、分子间存在着间隔,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引起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增大,使乒乓球鼓起来,选项正确;
B、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水遇冷凝结成冰,水分子仍在运动,只是运动速率变低,选项错误;
C、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不同花儿的分子不同,所以有不同的香味,选项正确;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夏天温度比冬天高,所以室外晾晒的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选项正确;
故选B。
5.B
【详解】“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加铁酱油”中的“碘、钙、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钙、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6.D
【详解】A、硫元素的名称中带有 “石” 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原子中,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由硫元素的信息图可知,硫原子的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数也为16,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原子的电子层数 = 对应元素所在周期数,硫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设硫原子质量为m,碳12原子质量为a,则,解得m=,而不是32.06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详解】A. 含有6个质子,6个中子:这描述的是C-12的结构,与C-14不符。故A错误;
B. 含有6个质子,8个中子:符合C-14的结构(质子数6,中子数8)。故B正确;
C. 含有8个质子,6个中子:质子数为8时,元素不再是碳(碳的质子数固定为6),与题干要求不符。故C错误;
D. 含有8个质子,8个中子:质子数不为6,不是碳元素,与题干矛盾。故D错误;
结论:故正确选项是B。
8.A
【详解】A、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Cl-,故A选项符合题意;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24,而铬原子的中子数不是24,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如氢原子的原子核不含中子,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每个质子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碳-12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kg,该碘原子的质量约为2.11×10-25kg;
该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故选C。
10.D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丙、丁都由分子构成,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正确;
C、该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正确;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错误。
故选D。
11.C
【详解】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慢,所以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故选C。
12.D
【详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则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有两个电子层;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8,有两个电子层,则C、O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正确;
B、H、O可形成H2O和H2O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Na为11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2、8、1,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则四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A、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A正确;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不同,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故B正确;
C、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态分子间的间隔大,故C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14.(1)Ba
(2)Ca2+
(3)3O
【详解】(1)钡元素符号为Ba;
(2)书写离子符号时,先写出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再写出电荷的电性,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钙离子的符号写为Ca2+;
(3)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故3个氧原子表示为3O。
15.(1) C H
(2) 非金属
(3)O2-
(4)分子
【分析】由题意知,A元素的原子含有2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的2倍,最内层电子数为2,则最外层电子数为4,A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2+4=6,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A为碳元素;B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B为氧元素;C元素的原子序数是A元素的2.5倍,则C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5×6=15,故C为磷元素;D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只含有一个质子,则D为氢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1)A为碳元素,元素符号为C;D为氢元素,元素符号为H;故填:C;H。
(2)C为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磷原子的质子数为15,第一到第三层排布的电子数为2、8、5。故填:非金属;。
(3)氧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故氧离子的符号为O2-。故填:O2-。
(4)氧元素和氢元素可以组成生活中常见的水,它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填:分子。
16.(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操作简单(合理即可)
【详解】(1)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液面下降,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最后颜色一致说明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
(2)图c在热水中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是想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是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实验顺利结束,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相比浓氨水挥发的实验设计,小明的实验过程最主要的优点有:操作简单和闻不到刺激性气味、更环保减少了污染。
17.(1)原子
(2) 2 12 3/三 失去
(3)负离子
(4)AC
(5)
【详解】(1)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所以①表示的是原子;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则12=2+8+x,x=2;圆圈内数字为12,则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核外有3个电子层,其中最外层电子数为2,<4,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故填:2;12;3;失去;
(3)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正离子(阳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负离子(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图中粒子质子数=8,电子数=2+8=10,质子数<电子数,为负离子(阴离子);
(4)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是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过程中质子数不变,核电荷数不变,核外电子数减小,故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电子数不同。故选AC;
(5)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碳-12原子)质量的的方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得到的比值,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g,一个R原子的质量为ng,则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8.(1)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
(2) 18 Cl-(或S2-等)
(3)BD
(4)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详解】(1)由图可知,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
(2)元素周期表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则氩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8;与它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有氯离子和硫离子等,符号分别为Cl-或S2-。
(3)A.He与Mg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He为稳定结构,Mg为不稳定结构,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B.O和S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Na和Mg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D.He、Ne的核外电子排布均为稳定结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故选BD。
(4)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