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重点题型梳理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 分子和原子
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A.氧气 B.水银 C.水 D.硫酸铜
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氧化镁
B.金
C.金刚石(提示:碳原子)
D.水
2 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3.雪花的形状极其多样,现实中几乎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这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神奇。在不同形状的雪花中,水分子本身的( )
A.形状不同 B.质量不同
C.大小不同 D.排列不同
4.通常情况下,硫化氢是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硫化氢分子的质量很小
B.压强减小,硫化氢分子的体积变大
C.温度升高,硫化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硫化氢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3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
探究浓氨水性质的实验设计如下。有关分析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瓶中浓氨水变蓝
B.棉签上酚酞溶液变红
C.实验得出浓氨水显酸性
D.能看到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6.如图1所示,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
(1)图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
(2)图1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 。
(3)如图2中A、B、C三个装置的实验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是:小试管中的无色酚酞最快变红的是 ,不变色的是 。通过实验B、C,你得出的结论是: 。
7.刚学完《分子与原子》,化学小组对微观粒子性质进行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1)小连做了图1对比实验,发现 更容易被压缩,证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 (填“大”或“小”)。
(2)图2实验中观察到 。小江针对该实验进行图3所示改进,改进后的优点是 (写一点)。该实验无法说明 (填序号)。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氨分子的质量很小 c.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小组同学讨论后设计了图4实验,实验中观察到 处棉花团先变红。微热v管处的浓氨水,发现棉花团变红的速率会 (填“变慢”或“加快”)。
4 运用粒子观解释宏观现象(重点)
8.(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2025年5月,《自然》杂志发表了我国的一项重大突破,通过加压“看见”固体氢的结构。氢气加压的过程中发生的改变是
A.氢分子质量变小 B.氢分子间隔变小
C.氢分子停止运动 D.氢分子化学性质改变
9.(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氢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降温能使水结成冰——低温导致水分子静止不动
C.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大量氢离子
10.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2)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因为 。
(3)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其判断的依据 。
5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难点)
1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观粒子是( )
A.氢原子 B.水分子 C.水原子 D.氧原子
12.下面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C.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 D.苯与硅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13.关于分子、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分子可以构成不同物质 B.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
C.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原子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二 原子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14.下列粒子不显电性的是( )
A.质子 B.电子 C.原子核 D.分子
15.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B.原子得到电子后带正电荷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16.科学家运用了构建模型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结构。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汤姆孙等人在原子中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C.卢瑟福等人通过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中带正电荷部分的体积很小
D.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17.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 。
(2)带正电荷的有 ,带负电荷的有 。
(3)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是 。
(4)相对原子质量主要与 和 的数量有关。
2 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
18.已知M2+离子核外有n个电子,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A.n B.n+2 C. D.
19.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原子的质子数为 34,相对原子质量为 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 45 B.质子数为 34
C.核电荷数为 79 D.核外电子数为 34
20.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铕等9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已知铕原子的中子数为89,核外电子数为63,则铕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
A. 152 B. 89 C. 63 D. 215
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B.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C.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电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D.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2.还记得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吗?
(1)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都有 个电子(氦有2个), 相对稳定结构。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 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最外层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 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4 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3.根据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是
A.①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24.下列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A. B.
C. D.
5 离子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5.原子变成离子后,下列选项发生变化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电荷数 D.最外层电子数
26.镁离子在生物医学中有多种作用,下列表示2个镁离子的是
A.2Mg B.Mg2+ C.2Mg2+ D.Mg2
27.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质量几乎相等 ④Na+比Na 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8.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 )
A. F B. S2- C. D.
29.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当a=___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 “阴离子”)其符号为________
6 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重点)
30.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
B.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1
C.X原子总共有3个电子层
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
31.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A、B、C、E所示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填序号),若D为离子,其化学符号为 。
(2)C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是 。
(3)A、B、C、E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填序号)。
32.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示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元素都属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2)硼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 、硼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
(3)图中与镁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元素符号)。
(4)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 (填“阴”或“阳”)离子。
(5)图中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各原子的___________(填字母)相同。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层数 D.最外层电子数
7 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
33.精准测量铟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中国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侯德榜
C.拉瓦锡 D.屠呦呦
34.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kg,一种碘原子的质量约为2.11×10-25kg,则这种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1 B.56 C.127 D.211
三 元素
1 元素的概念、分类与含量
35.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C.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D.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6.(2025·天津·中考真题)天津小吃煎饼果子上抹有的甜面酱中含钾、钙、钠等,这里的钾、钙、钠是指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37.2024年2月22日央视报道,江西发现新矿物“铈钽易解石”命名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通过。“铈”、“钽”最本质的区别是
A.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8.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A.硅元素 B.氧元素 C.铝元素 D.铁元素
2 元素符号的书写与意义
39.下列创意灯笼上的元素名称及符号截图中,有书写错误的是
A.氦 He B.硅Si C.银 aG D.铝 Al
40.符号表征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符号中可以表示2个氯原子的是
A. B. C. D.
3 从微观、宏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与变化(难点)
41.(2025九年级·贵州·一模)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42.(24-25九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离子不可能再变成原子
43.(2025·河北保定·二模)图所示是元素、微观粒子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对X、Y、Z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元素、原子、分子 B.原子、元素、分子
C.元素、分子、原子 D.分子、元素、原子
44.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丙:
(1)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
(2)上述变化I、II和III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4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排列
45.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化学上描述原子结构的一种重要模型。如图是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元素周期表的形式排列,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1)锂元素和磷元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两种元素原子 不同;原子序数为11与17的形成的化合物由 构成(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2)请根据图中规律,画出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粒子符号为 。
46.(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结合元素周期表(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磷元素的符号 ;
②2个氧原子 。
(2)13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3)在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与他人合译的《化学鉴原》中,元素名称用字有规律,从偏旁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元素,如钠元素属于 元素。
5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重点)
47.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唐三彩、青花瓷、景泰蓝等釉料中就含有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钴原子的核电荷数是27 B.钴属于金属元素
C.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8.93 D.钴的元素符号是CO
48.(2025·重庆·中考真题)我国自主研制的薄膜铌酸锂光子毫米波雷达芯片可用于智能驾驶。锂元素和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锂的原子序数是3 B.两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C.铌原子中含有41个质子 D.两种元素原子的电子数相差85.97
49.(2025·吉林·中考真题)持续科学补碘,推动健康发展。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
(1)碘元素的符号为 。
(2)碘原子的质子数为 。
(3)从元素分类角度,碘元素属于 元素。
答案
一 分子和原子
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水银是金属汞,由汞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A、氧化镁是由镁离子和氧离子构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 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在不同形状的雪花中,是水分子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不同,水分子本身的形状、质量和大小是一样。
故选D。
A、分子很小,则一个硫化氢分子的质量很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B、压强减小,分子体积不变,但分子间的间隔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D、硫化氢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
A、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遇到酚酞试液形成碱性的氨水,使其变红,氨水本身不变色,选项错误;
B、根据A分析可知酚酞会变红,选项正确;
C、该实验得出氨水显碱性,选项错误;
D、氨分子的运动属于微观粒子的运动,宏观无法观察到,选项错误;
故选:B。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A中溶液变红,烧杯B中无变化;
(2)图1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则小试管中的无色酚酞最快变红的是C;
不变色的是A;
实验B、C,你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气体 大
(2)乙中液体变红色 更环保(合理即可) b
(3)a 加快
(1)小连做了图1对比实验,发现气体更容易被压缩,证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大;
(2)图2实验中观察到乙中液体变红色(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小江针对该实验进行图3所示改进,改进后的优点是更环保。该实验无法说明氨分子的质量很小;
(3)小组同学讨论后设计了图4实验,实验中观察到a处棉花团先变红(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微热v管处的浓氨水,发现棉花团变红的速率会加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4 运用粒子观解释宏观现象(重点)
B
A、氢气加压过程中,氢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分子质量也不会改变。因为分子质量是分子的固有属性,不随压强变化而变化,A 选项错误;
B、加压时,气体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小。对于氢气来说,在加压过程中,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从而使氢气由气态逐渐转变为固态,B 选项正确;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无论是否加压,氢分子都不会停止运动,只是加压会使分子运动的速率和分子间的距离等发生变化,C 选项错误;
D、氢分子的化学性质由氢分子本身的结构决定,在加压过程中,氢分子没有发生改变,其化学性质也不会改变,D 选项错误。
故选B。
B
A、氢气压缩储存是因加压使分子间隔变小,故A正确;
B、构成冰的水分子仍运动而非静止,故B错误;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O和CO2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C正确;
D、稀盐酸和稀硫酸性质相似因都含H ,故D正确。
故选B。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3)分子构成不同
(1)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5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难点)
B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观粒子是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是构成水分子的原子,不存在 “水原子” 这种说法。
故选B。
B
A、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并非只能由分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该叙述错误。
B、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和原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例如,气体扩散证明分子运动,固体中的原子也在运动。该叙述正确。
C、分子由原子构成,但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所有原子都大。例如,氢分子的质量约为2个氢原子质量的总和,但一个铁原子(原子)的质量比一个氢分子(分子)的质量大。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该叙述错误。
D、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但硅是由硅原子直接构成,因此,硅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该叙述错误。
故选B。
D
A、同种分子构成同种物质,同种分子不能构成不同种物质,说法错误;
B、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但分子质量不一定比原子大(如氢分子H2的质量小于铁原子Fe),选项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说法错误;
D、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选项正确。
故选D。
二 原子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D
A、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质子显正电性,故不符合题意;
B、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核外电子显负电性,故不符合题意;
C、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故不符合题意;
D、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整个分子也不显电性,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C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而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错误;
B、电子带负电荷,原子得到电子后,电子数多于质子数,整体带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正确;
D、普通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所以并不是所有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错误。
故选C。
D
A、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该说法正确;
B、汤姆孙等人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这一发现推翻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该说法正确;
C、卢瑟福等人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大多数 α 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了 90°,甚至有的被反向弹回,这证明了原子中带正电荷部分(原子核)的体积很小,该说法正确;
D、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卢瑟福核式模型并不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后续还有其他模型不断被提出和完善,该说法错误。
故选D。
(1)分子 (2) 原子核、质子 电子 (3)质子、电子 (4) 质子 中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则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2)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也不显电性。所以带正电荷的粒子是原子核、质子,带负电荷的是电子;
(3)原子不显电性,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质子、电子;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因此相对原子质量主要与质子和中子的数量有关。
2 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
B
M2+离子是M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的,该离子核外有n个电子,所以M原子核外有n+2个电子,由于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质子数为n+2。
故选B。
C
A、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已知硒原子质子数为 34,相对原子质量为 79,则中子数 = 79 34=45,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题目中明确给出硒原子的质子数为 34,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因为硒原子质子数为 34,所以核电荷数也为 34,而不是 79,该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硒原子质子数为 34,所以核外电子数也为 34,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C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铕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3,则铕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63。故答案为:C。
3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B
A、由于核外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不同,所以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故A说法正确;
B、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离子,例如钠离子属于稳定结构,故B说法错误;
C、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电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故C说法正确;
D、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一般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一般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8/八 属于
(2)少于4 失去
(3)多于4 得到
(1)稀有气体原子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其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氦是2个),故填8或八;属于;
(2)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其最外层电子,达到其相对稳定结构。故填少于4;失去;
(3)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大于4个,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故填多余4;得到;
4 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A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①是氦原子,最外层 2 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④是氩原子,最外层 8 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二者化学性质相似。
②是钠原子,最外层 1 个电子,③是镁原子,最外层 2 个电子,均未达稳定结构且数目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
故选A。
C
A、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大于4,易得到电子,不是稳定结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易得到电子,不是稳定结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不易得失电子,是稳定结构,故C选项符合题意;
D、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不是稳定结构,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离子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D
原子变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都不变,变化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得电子或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改变 。
故选D。
C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镁离子可表示为2Mg2+;
故选:C。
C
①钠原子核电荷数为11,形成钠离子,失去的是最外层电子,核电荷数不变,仍为11,正确;
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钠原子核外电子数比钠离子多一个,错误;
③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失去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质量几乎相等,正确;
④Na+比Na稳定,因为钠离子最外层已经达到稳定结构,正确;
故选:C。
D
A.F为氟原子,得到电子可变成离子,不符合题意;
B.硫离子是硫原子得电子形成,要变成原子需失去所得电子,不符合题意;
C.图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得到电子变成氧离子,不符合题意;
D.图为镁离子结构示意图,要变成原子需得到电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阴离子;O2-
① 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表示原子,a=2+8=10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 当a=8时,该粒子得2个电子,形成阴离子,其符号为:O2-。
6 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重点)
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
【答案】B
A、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X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1=11,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无法确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B选项符合题意;
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X原子总共有3个电子层,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一个电子,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B
(2)失去
(3)A、B
(1)A、C、E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B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故A、B、C、E所示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B;
D的质子数为16,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则D表示硫元素,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因此若D为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2)C的质子数为13,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则C表示铝元素,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3)有多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只有一个电子层,电子数为2)时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A、B、C、E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A、B。
32. (1)二/2
(2) 3 非金属
(3)Be
(4) 得到 阴
(5)C
(1)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图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均为2,因此图中各元素都属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2)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圈内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硼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x=5-2=3;硼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相似,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图中与镁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e;
(4)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5)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因此图中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各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故选:C。
7 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
A
精准测量铟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中国科学家是张青莲;
故选A。
34. C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碳-12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kg,该碘原子的质量约为2.11×10-25kg;
该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故选C。
三 元素
1 元素的概念、分类与含量
D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是元素的定义,A正确。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B正确。
C、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C正确。
D、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而非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只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D错误。
故选D。
A
物质由元素组成,天津小吃煎饼果子上抹有的甜面酱中含钾、钙、钠等,则这里的钾、钙、钠是指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A。
B
【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不是最外层电子数,故A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故B正确;
C、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不是中子数,故C错误;
D、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不是相对原子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B
地壳中元素含量多到少: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铁元素。故选B。
2 元素符号的书写与意义
C
氦元素符号为He,A正确;硅的元素符号为Si,B正确;银元素符号是Ag,C错误;铝的元素符号为Al, D正确。
C
A、“Cl ”表示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则 表示2个氯离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 表示一个氯气分子,一个氯分子中含有两个氯原子,但不能直接表示2个氯原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Cl表示2个氯原子,该选项符合题意;
D、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则 2Cl2 表示2个氯气分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从微观、宏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与变化(难点)
B
A、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为,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
B、图中含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
C、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
D、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
故选B。
C
A、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改变,A错误;
B、水由水分子构成,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B错误;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C正确;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离子也可通过得失电子变为原子,D错误。
故选C。
A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原子、离子、分子均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例如铜、汞、金刚石、稀有气体等均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例如水、氧气、氢气等均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变为离子,离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例如氯化钠等是由原子构成的;故X为元素、Y为原子、Z为分子;
故选A。
(1)A
(2)I
(1)A表示的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B、C表示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填:A;
(2)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变化I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变化II和III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I。
4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排列
(1)质子数 离子
(2) 失去 Mg2+
(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锂元素和磷元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两种元素原子质子数不同;
原子序数为11与17的元素分别是钠元素和氯元素,钠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铝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1)P 2O
(2)26.98
(3)金属
(1)①磷元素的符号为P;
②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2 个氧原子表示为2O。
(2)13 号元素是铝元素,由元素周期表可知,其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
(3)钠元素的名称带有 “钅” 字旁,属于金属元素。
5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重点)
D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钴原子的核电荷数是27,故选项说法正确;
B、钴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钴的元素符号是Co,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D
A、在元素周期表中,一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锂元素周期表一格中左上角数字为3,所以锂的原子序数是3,该选项正确。
B、金属元素的名称一般带有 “钅” 字旁(汞除外 ),锂、铌元素名称都带有 “钅” 字旁,都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正确。
C、在元素周期表中,一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铌元素周期表一格中左上角数字为41,即铌的原子序数为41,所以铌原子中含有41个质子,该选项正确。
D、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锂原子序数为3,则锂原子电子数为3;铌原子序数为41,则铌原子电子数为41。两种元素原子的电子数相差41 - 3 = 38 。而6.94、92.91分别是锂、铌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电子数差值,该选项错误。
故选D。
(1)I
(2)53
(3)非金属
(1)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中,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由图可知碘元素的符号是I。
(2)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碘原子的质子数为53。
(3)碘元素名称带 “石” 字旁,从元素分类角度,属于非金属元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