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课件)(共35张PPT+视频)——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共36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课件)(共35张PPT+视频)——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共36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21:0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导入新课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通过分析七七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唯物史观)
(2)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对七七事变相关史料的分析,准确说出事变的经过及全民族抗战初期的重要史实。(史料实证)
(3)能够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形成自己的历史见解,如阐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历史解释)
(4)通过学习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珍惜和平、铭记历史的意识。(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一、七七事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淞沪会战
四、南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
壹·七七事变
一、七七事变
(一)背景
日本法西斯在侵占我国东北后,继续南下,企图占领华北。
为什么日本全面侵华首先在卢沟桥爆发?
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二十九军驻防地
日军重兵占据
日本控制的伪蒙军
日本的控制区
平汉铁路
“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一、七七事变
(二)概况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时间
地点
发动者
经过
影响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卢沟桥
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日本
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
→遭拒,炮轰我军防地
→中国守军反抗
平绥铁路
平汉铁路
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日军重兵占据
日控伪蒙军
日本控制区
卢沟桥
一、七七事变
(三)平津保卫战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
后退。”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司令部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1892—1937)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 (1898—1937)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贰·第二次国共合作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一)背景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共产党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国民党
如果战端一开,
那就是地无分南北,
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 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二)准备
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打来的电报:“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芦(卢)沟桥,实施其武装攫取华北之既定步骤……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各党各派也纷纷致电国民政府,要求立即对日作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二)准备
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
副总指挥:彭德怀
总指挥:朱 德
八路军指挥官
副军长 :项 英
新四军指挥官
军 长 :叶挺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了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四)意义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5年瓦窑堡会议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1937年七七事变
加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步伐
国共两党表明抗战立场
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
思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比较项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不同点 主要矛盾
革命任务
合作方式
政治基础
合作结果
中共发展状况和采取的方针
相同 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打倒列强、除军阀
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
中途破裂,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幼年,缺乏理论修养,斗争经验,妥协退让,放弃领导权
中日民族矛盾
抗日救亡
党外合作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成熟,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面临强大的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探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
叁·淞沪会战
三、淞沪会战
(一)背景
华北危机
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北平失陷
天津失陷
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日本制造
八一三事变
东北沦陷
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三、淞沪会战
(二)概况
淞沪会战形势图
姚子青(1909—1937)
谢晋元(1905—1941)
日本先后调集约30万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
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
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
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三、淞沪会战
(三)影响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淞沪会战持续了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肆·南京大屠杀
四、南京大屠杀
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继续西犯,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随即进行了持续六周的血腥大屠杀,犯下滔天罪行。
四、南京大屠杀
(一)暴行
四、南京大屠杀
(一)暴行
等待被屠杀的中国士兵
今日,遭遇了手持白旗无处可逃的中国人约2000人,其中有老有少,服饰各异,手无寸铁一齐跪在大路上,现场可谓是天下一奇观。然而我军并未接受投降,而是用各种方式将这些人屠杀。
——第六师团步兵第23联队上等兵宇和田弥市日记
“整个码头,是一座黑黝黝的尸山。有五十个或许一百个人影在其间来回走动,他们在往江里拖尸体。痛苦的呻吟,流淌的鲜血,痉挛的肢体,再加上哑剧般的寂静。约有两万人。”一个军官说。
——《文艺春秋特辑:我在那里——目击者的证言》1956年12月
屠杀
屠杀
集体屠杀后投尸江边
四、南京大屠杀
日军“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
日军在砍杀无辜百姓
日军在砍杀百姓之后
露出邪魅的笑
(一)暴行
被日军烧焦的尸体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
被杀害的幼儿
据战后远东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起,共19万人遇害,零散屠杀858起,15万人遇害。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万人以上!
四、南京大屠杀
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又一个,再一个同胞惨遭屠戮 直至300000人
意味着在那场持续6周的人间浩劫里,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名同胞殒命。
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裂,被残害的可能是父亲、母亲、孩子,亦可能是全家。
意味着侵华日军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极为黑暗的一页,其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一)暴行
四、南京大屠杀
(二)外国友人帮助
约翰 马吉(前排中间)(1884-1953)美国人,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期间,马吉担任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设立难民伤兵医院,参与救援了20多万面临被屠杀的中国人,与20多位坚持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一起,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人道主义乐章。
约翰·拉贝(1882-1950)德国人,日军进入南京后,拉贝带领外国人成立了安全区,保护了二十多万中国人他回国后,不断进行有关日本人罪行的演讲,但因此入狱、被监视。而自身的糖尿病得不到治疗逐渐恶化。
明妮·魏特琳(1886-1941)美国人,曾经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但也见证了太多日本人的残暴。回国后,因抑郁症自杀。
四、南京大屠杀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们国人应该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从中获取什么教训?
1.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教训: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第二次国共合作
淞沪会战
平津保卫战: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牺牲
影响: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背景:日本为了进一步加快侵华的步伐
经过:日军炮轰我军驻地,七七事变爆发
国共合作进程:红军改编
意义: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爆发:日本挑起事端,中国军民奋起反抗
概况: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启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南京大屠杀: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
中国全民族
抗战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打破日军三个月
灭亡中国的迷梦
课堂小结
伍·巩固练习
1.有诗描写了中国近代一重大事变:“卢沟晓月石狮吼,志士丹心雪国耻,血雨刀光战寇仇,头颅掷耀千秋”。这一重大事变( )
A.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C
解析:事变影响需要时空定位分析。选项A:“抗战起点”指九一八事变;选项B:“世界序幕”与局部抗战阶段矛盾;选项D:“救亡高潮”指一二·九运动。选项C:“全民族抗战”通过卢沟桥事变印证,《中国抗日战争史》强调“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标志着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C项正确。
2.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号召:“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一号召发表源于(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爆发 D.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号召全民族抗战的直接原因是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的爆发,该事件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C项正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年12月)促成国共合作,但时间不符,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1931年)是局部抗战开端,与题干“全民族实行抗战”无关,排除B项;华北自治运动(1935年)是日本分裂华北的企图,但非直接导火索,排除D项。故选C项。
3.《苦难辉煌》第十三章中写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动力是北伐,是消灭北洋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动力是抗日,是抵抗日寇侵略。以下表述符合两次国共合作共性的是( )
A.都归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B.都出现在二十世纪20年代
C.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合作基础
A
解析:A.据题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动力是北伐,是消灭北洋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动力是抗日,是抵抗日寇侵略”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于1924—1927年,推动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于1937—1945年,全民族共同抗日,这也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因此材料所述都归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符合题意。B.第一次国共合作出现在二十世纪20年代(1924—1927年),但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1937—1945年),排除。C.无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第二次国共合作,领导阶级都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D.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排除。故选:A。
4.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战时陪都。这一陪都是( )
A.重庆 B.武汉 C.北京 D.西安
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随着抗日战事的进一步发展,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日本移驻重庆”。自此,国民政府正式宣告将首都由南京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A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的陪都是重庆,而BCD项都不是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排除BCD项。故选A项。
5.……接着发生的是日本陆军对无力的市民,长期间继续着最恐怖的暴行。日本军人进行了大批屠杀、杀害个人、强奸、劫掠及放火……这种暗无天日的犯罪是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迄至1938年2月初还没有停止。上面为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的判决书内容(部分)。该判决书内容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南京大屠杀 D.皖南事变
C
解析:根据材料“日本陆军”“从1937年12月13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教训之一—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入侵华日寇之手,残暴的日寇在南京杀害我中华同胞30万人以上,C正确;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于1937年7月7日,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皖南事变的罪魁祸首是蒋介石,不是日寇,排除D。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