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进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进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7:4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世说新语》二则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进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①。风寒冱②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日月出,月与雪争辉,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西溪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③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晃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决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④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⑤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
(节选自沈周《记雪月之观》)
【注】①霁:雪后转晴。②冱:冻结。③囿:围。④楯:栏杆的横木。⑤眄:斜着眼看。
1.请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原文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
俄而雪骤 (1)
差可拟 (2)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3) 【成语迁移】兴风作浪
离离然可爱 (4) 【课内外迁移】公欣然曰
2.“君”字在古代是尊称,表示敬意。下列都属于敬辞的选项是( )
A.家慈、麾下、高朋 B.令尊、令郎、足下
C.舍弟、高见、大驾 D.老朽、鄙人、卑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日月出,月与雪争辉,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
(中考新考法·跨学科)
4.雪在大自然中呈千变万化之态。在零下5摄氏度时,它们形成细长的柱形和针形。在接近零下15摄氏度时,它们形成最薄同时最大的雪花。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哪幅图片中雪的形态更符合谢道韫描述的雪,并说明理由。
图一 图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公泛海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①,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④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注释】①遽:惊慌。②唱:通“倡”,提议。③王:通“旺”,指兴致高。④承响:应声。
5.【甲】【乙】两篇文章都选自《世说新语》,谢太傅是指 ,字安石,东晋政治家。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俄而雪骤
(2)未若柳絮因风起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是古今异义词。
B.【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
C.【乙】文“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中的“如”的意思是“比如”。
D.【乙】文“舟人以公貌闲意说”中的“说”是通假字。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 徐 云 如 此 将 无 归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10.【甲】【乙】两则选文均出自《世说新语》,请根据内容,分别推断【甲】【乙】两文出自《言语》《方正》《雅量》中的哪一篇,并阐述理由。
【小贴士】
《世说新语·言语》:记述了魏晋时人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的得体、巧妙的话。
《世说新语·方正》:记述了魏晋时人表现出的行为、品性的正直。
《世说新语·雅量》:记述了魏晋时代的名士表现出来的潇洒举止和处变不惊的气度。
【甲】文出自 理由:
【乙】文出自 理由:
11.从【甲】【乙】两文看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舍,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③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放。②馏:蒸饭。③识:记住。④更相易夺:相互修正失误遗漏。
12.解释加点字
(1)宾客诣陈太丘舍
(2)俱委而窃听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A.太丘舍去 宾客诣陈太丘舍 B.相委而去 俱委而窃听
C.相委而去 更相易夺 D.尊君在不 尔颇有所识不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5.两文均能表现陈太丘是 的人。
16.(1)运用已有知识,补全下列资料链接。
【甲】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夙惠”即“夙慧”)。《世说新语》是__________(时期)刘义庆编撰的__________小说(题材)。
(2)关于【乙】文末句陈太丘的言外之意,颇有争议。有说法是赞美了元方、季方好学,勤学,爱学的品质;也有说法是批评元方、季方不干正事,做偷听他人谈话的不好行为。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资料链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③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④、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①候:看望,问候。②绥:安抚。③邺(yè):古都邑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④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⑤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7.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1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吾日三省吾身 B.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C.久而益敬 人不知而不愠 D.弱者抚之以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9.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陈太丘的朋友性格急躁、言而无信,但是知错能改。
B.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元方这一人物形象。
C.乙文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故意出难题来为难陈元方。
D.两文都使用敬称或谦称。“尊君”是谦称,“孤”是敬称。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21.甲文中,元方从哪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父亲友人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元方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①,遇眉公先生②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③。”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节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
【注】①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钱塘。张岱祖父字雨若。张岱出身富贵世家,眉公所跨角鹿即张岱祖父所赠。②眉公先生: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③打秋风:向有钱人讨财物,有占人便宜的意思。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双全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C.公大笑乐 乐此不疲 D.吾面试之 吹面不寒杨柳风
24.翻译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
2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26.甲乙两文中,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大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内容加以解说。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林道人诣谢公
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②时始总角③,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朝士⑥见!”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谢公:谢安,东晋名相,世称谢太傅、谢公。②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指此事。③总角:古时儿童头结成小髻,指代小孩。④信:传信的人。⑤恨:遗憾。⑥朝士:朝廷官员。
(选自《世说新语》)
2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俄而雪骤(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未若柳絮因风起( )
(4)林道人诣谢公( )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9.下列对【甲】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集”二字可以看出,谢家的家庭氛围和睦,“讲论文义”体现文学氛围浓厚。
B.本文抓住谢太傅的神态描写,“欣然”与“大笑乐”,充分展现了本文言简意赅,用词准确的特点。
C.兄女“未若”二字的回答,表明她对兄长的比喻不认同,体现她的高傲。
D.结尾处作者补充说明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认可和赞美。
30.用“/”标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停顿。(限划两处)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②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③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止:留。③俟(sì):等待。④欤(yú):句末语气词。
3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 期返而食
B.君与家君期日中 方与之食
C.过中不至 故人至暮不来
D.未若柳絮因风起 其为信若此
32.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遇故人而止之食 D.起不食待之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B.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C.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D.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5.元方和吴起在为人处世上有何相同点?分别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种世衡宋名将也初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奴讹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听命。
(节选自《宋史·种世衡传》,有删改)
3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乃:于是,就 B.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C.素屈强 素:向来 D.未尝出谒郡守 尝:曾经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待君久不至/闻世衡至 B.则是无信/是夕大雪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衡与约 D.友人便怒曰/左右曰
38.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种 世 衡 宋 名 将 也 初 知 环 州。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
40.根据你对两则文本的理解,将相应的内容填到下面的横线上。
甲文中,陈元方以①“ ”(填原文关键词)反驳友人无信无礼;乙文中,种世衡以② (填策略)赢得羌人信任,二者均体现了③ 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 急 大体 兴起,此处译为下雪 ……的样子 2.B 3.
这天,明月升空,月光与冰雪交相辉映,我坐在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 4.图一中雪的形态更符合谢道韫描述的雪。咏雪当天,谢道韫以“柳絮”比喻雪的形态,写雪花如柳絮乘风飞舞般,强调了雪轻盈的特点,对应图一中雪花薄而大的状态。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展示了古人对雪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欣赏。甲文通过对比兄妹对雪的比喻,呈现了雪花在空中飞舞的轻盈与美丽,表现了文人的文学才华和生活情趣。乙文详尽描绘了大雪后的自然景象,将月光与雪景融合,展现一种宁静而明亮的美。两篇文章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还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言辞优美,意境深远。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
(2)句意:大体上可以相比;差:大体。
(3)句意:到了戊申年正月初三,才开始下雪。根据成语迁移法,“兴风作浪”的意思是: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兴:兴起。故本句中的“作”的意思是:兴起,此处译为下雪。
(4)句意:一根根地清晰可见,十分可爱。根据课内迁移法,“公欣然曰”的意思是:太傅高兴地说;然:……的样子。故本句中的“然”的意思是:……的样子。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家慈”是对自己母亲的谦称,不是敬辞。“麾下”:是对将帅的敬称。“高朋”:指贵宾,是敬辞。该选项不全是敬辞;
B.“令尊”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郎”:称对方儿子的敬词。“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该选项都属于敬辞;
C.“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不是敬辞。“高见”:高明的见解,是敬辞。“大驾”:对他人的尊称。该选项不全是敬辞;
D.“老朽”老人自谦之词,不是敬辞。“鄙人”:对自己的谦称,不是敬辞。“卑职”:下级官吏对上级的自称,不是敬辞。该选项都不是敬辞;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争辉:交相辉映;明彻:明亮透彻。
4.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在《咏雪》中,谢道韫将雪比作“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雪的轻盈、灵动之态,就如同春天的柳絮在风中飘舞一样,给人一种轻柔、飘逸的感觉。
图一:呈现出的是雪花的形态,雪花薄而大,这种形态与柳絮有相似之处,都具有轻盈的特点。雪花在飘落的过程中,由于其较大的面积和轻薄的质地,会随风飘动,就像柳絮一样,给人一种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视觉效果,非常符合谢道韫所描述的雪如柳絮般轻盈飞舞的状态。
图二:展示的是细长的柱形的雪,这种形态的雪更侧重于细长的形状,与柳絮的轻盈、飘逸之感相差较大,没有那种随风飘舞、如絮般的灵动,所以不符合谢道韫对雪的描述。
综上所述,图一中雪的形态更符合谢道韫描述的雪,因为它在形态和给人的视觉感受上都与“柳絮因风起”所传达的轻盈、飘舞的特点相契合。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上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柳絮乘着风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没有降雪。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月亮出来了,雪月相映生辉,(我)坐在纸窗之下,觉得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靠近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模糊不清地在水中摇曳,又如同镜子中稀疏的头发,历历分明,惹人怜爱。冰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于是靠在栏杆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我)不觉张口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种神奇的景观。
5.谢安 6. 不久,一会儿 趁、乘 7.C 8.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9.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愉悦,便仍然摇船向前(不停止) 10. 《言语》篇 文章主要记录了谢太傅与家人围坐时,谢朗和谢道韫的精彩言论,体现了他们用语的得体、巧妙 《雅量》篇 谢太傅遇到海浪汹涌却神情淡定、兴致盎然,体现了他的性格沉稳和临危不乱 11.从甲文可以看出谢安是一个关爱晚辈,注重对晚辈的培养,尊重晚辈的人;从乙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
【导语】两则短文以谢太傅为核心,展现其不同场景下的形象:《咏雪》借寒雪论诗,“柳絮因风起”的妙喻显家庭雅趣,“大笑乐”藏赏识之态;《谢公泛海》写泛海遇风浪,众人惊慌时他“神情方王”,后从容提议返回,凸显镇安朝野的气量。文本语言简练,以小事见人物品性,兼具文学性与史料感,是魏晋名士生活与气度的生动缩影。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谢太傅是指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咏雪》中,他寒雪日召集家人“讲论文义”,以“白雪纷纷何所似”引发讨论,对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妙喻以“大笑乐”回应,既展现出作为长辈的温和风趣,也体现出对晚辈才情的欣赏,尽显家庭生活中的儒雅气度;《谢公泛海》里,泛海遇风浪时,众人惊慌“唱使还”,他却“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待风更急时才缓缓提议返回,其从容镇定与众人的慌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他临危不乱的胆识与足以“镇安朝野”的气量,也为他后续在东晋政治舞台上担当重任、稳定时局的作为埋下伏笔。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2)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和句式。
C.表述不正确。“公徐云如此将无归”的意思是谢太傅这才缓缓地说:“像这样(的情况),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其中“如”的意思是“像”,而非“比如”;
故选C。
8.本题考查断句。先理解句子意思:谢太傅这才缓缓地说:“像这样(的情况),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分析句子结构,“公徐云”是主谓结构,指谢太傅缓缓地说,表意完整,应断开;“如此”是“像这样”,指代前文风急浪猛的情况,可独立成句,与后文“将无归”(恐怕是该回去了)形成停顿。故断句为: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9.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舟人:船夫。以:因为。貌闲意说:神色悠闲,心情舒畅。说,通“悦”,愉快。犹:还,仍然。去:离开,这里指划船前进。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中谢太傅于寒雪日与儿女“讲论文义”,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兄子胡儿以“撒盐空中差可拟”作答,兄女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回应,这些言论展现出在特定语言环境下,人物用语的得体与巧妙,符合《言语》篇“记述魏晋时人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的得体、巧妙的话”的特点。所以【甲】文出自《言语》篇。
【乙】文中谢太傅泛海时,“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而谢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即便后来“风转急,浪猛”,他也只是“徐云如此将无归”,始终保持着潇洒举止与处变不惊的气度,契合《雅量》篇“记述魏晋时代的名士表现出来的潇洒举止和处变不惊的气度”的定义。所以【乙】文出自《雅量》篇。
1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能看出谢太傅在寒雪天召集晚辈,主动与他们探讨文章义理,体现出他对晚辈的关爱以及注重对晚辈的文化培养;当听到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精妙回答时,“公大笑乐”,展现出他对晚辈才情的欣赏与尊重;
从【乙】文“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可见面对风浪,众人惊慌失措,谢太傅却神情自若、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应对,尽显其沉稳气度。
所以,谢太傅是一个关爱晚辈、注重对晚辈培养且尊重晚辈,同时又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谢太傅听了哈哈大笑,十分高兴。(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太傅在东山闲居时,和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忽然)起风了,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一班人神色都很惊慌,便提议叫船回去。谢太傅却兴致正高,吟咏歌啸,一言不发。船夫因为看见谢太傅神色悠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不久,风势转急,浪头更猛,船上的人都大声喧闹起来,坐立不安。谢太傅这才缓缓地说:“像这样(的情况),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大家随即应声返航。从这件事里,人们看清了他的气度,(发现他)足以安定朝廷内外。
12. 到,拜访 舍弃,丢下 13.AC 14.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15.教子有方(或宽容、有智慧等) 16.(1)南朝宋 志人
(2)示例:赞同第一种说法。乙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夙惠”指早慧,文中元方、季方虽因窃听而把饭煮成粥,但能完整复述大人谈话内容,体现出聪慧好学,陈太丘的话是对他们的肯定。
【导语】这两则《世说新语》选段通过生活片段展现魏晋名士风范。【甲】文以“期行”事件凸显陈元方七岁即具“方正”品格,在童言机锋中折射诚信与礼节的伦理观;【乙】文“蒸饭成粥”的趣事则体现“夙惠”主题,通过炊事失误与复述对话的对比,展现儿童敏而好学的特质。两文均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对话描写尤为精妙,在生活细节中呈现魏晋时期重视才性、崇尚清言的文化特征。陈太丘作为父亲形象,其宽容睿智的教育方式颇具启示意义。
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1)句意:有宾客来到陈太丘的家中。诣:到,拜访。
(2)句意:一起丢下(烧火做饭的事),偷偷地听(父亲和宾客的谈话)。委:舍弃,丢下。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含义辨析。
A.动词,舍弃/名词,住所;
B.两者都是动词,舍弃;
C.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副词,互相;
D.都是副词,同“否”;
故选AC。
14.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
根据【甲】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以及前文元方对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驳可知,陈太丘平时对元方的教育很成功,让元方懂得明辨是非、坚守礼仪,体现出陈太丘教子有方;
根据【乙】文中“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可知,陈太丘面对元方、季方因窃听而把饭煮成粥的情况,没有斥责,而是关注他们对谈话内容的记忆,重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进一步体现出陈太丘教子有方。
16.(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该书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分“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门。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士大夫生活及清谈玄学等现象,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料。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乙文选自《世说新语 夙惠》这一背景信息可知,“夙惠”门类的核心是记录早慧儿童的事迹,这说明文章重点在于展现二人的聪慧特质。
根据乙文“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可知,元方、季方虽因专注偷听大人谈话而误将饭煮成粥,存在做事疏忽的情况,但也体现出他们对知识的好奇与求知欲。
根据“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可知,兄弟二人能完整复述谈话内容,甚至互相修正补充,充分展现出他们的聪慧与超强的记忆力,印证了“早慧”的特点。
根据“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可知,陈太丘没有因做饭失误责备二人,反而认可这种结果,这是对他们聪慧好学品质的肯定,与“夙惠”的主题相契合,因此赞同第一种说法。
示例:赞同第一种说法。结合资料可知乙文选自《世说新语 夙惠》,“夙惠”侧重记录早慧儿童事迹。文中元方、季方虽煮成粥,但能完整复述谈话内容,体现出聪慧好学。陈太丘说“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言外之意是只要能学到知识,做饭失误无妨,正是对二人好学品质的赞美,与“夙惠”主题契合。
【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过后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见面)。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有宾客来到陈太丘的家里,陈太丘让元方和季方去做饭。宾客和陈太丘在谈论议事。元方、季方两人正在烧火(做饭),却一起丢下(烧火的事),偷偷听(父亲和宾客的谈话)。(因为)做饭时忘了放蒸饭用的箅子,米都落到了锅里。陈太丘问(他们):“做饭怎么没蒸成干饭呢?”元方、季方(连忙)跪直身子回答说:“父亲您和宾客谈话,我们就一起偷偷听了,结果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现在米饭变成粥了。”陈太丘问:“你们还记得不少(谈话内容)吗?”(兄弟俩)回答说:“大概还能记住一些。”于是兄弟二人跪直身子,一起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还互相修正补充遗漏的地方,说的内容没有一点遗漏。陈太丘说:“像这样的话,只是粥也没关系,何必一定要做成干饭呢?”
17.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8.D 19.D 20.(1)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21.从友人“无信”“无礼”两个方面进行反驳。父亲友人的态度从质问到愤怒,到最后变为惭愧。 22.示例一:有“礼”。面对友人、袁公的正常发问,元方的回答落落大方,讲究礼节。
示例二:机智冷静。面对友人的责骂,元方没有慌乱,冷静地指出对方的错误行为,指出友人“无信,无礼”,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面对袁公的刁难,元方机智应答,既巧妙地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又保全了袁公的面子。
示例三:善于言辞(辩驳)。面对友人的责骂和袁公的刁难,元方的辩驳有理有据,有力地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言之有理即可)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世说新语》,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机智。甲文通过“期行”事件,以对比手法凸显元方七岁时就能据理力争、维护父亲尊严的形象;乙文则表现十一岁的元方面对袁公刁难时,以周公、孔子为喻的巧妙应答。两文都善用对话描写,在简洁的叙事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魏晋时期重视清谈、崇尚智慧的社会风气。故事短小精悍,语言凝练,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文学价值。
17.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贤家君在太丘”点明地点,“远近称之”点明事件。“何所履行”是问句。结合句意,正确的句读是: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太阳/每天;
B.同“否”/否定词;
C.表顺承/表转折;
D.均为“……的人”。
故选D。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属于敬称;“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是一种谦称。
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期,约定;行,同行;委,舍弃;去,离开。
(2)卿家君,你父亲;孤,我;法,效法、仿效。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在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从“无信”和“无礼”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
无信:原文中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友人和陈太丘约定在日中(中午)同行,然而过了中午友人还没到,这种不按时赴约的行为就是失信的表现。元方直接指出友人违背了与父亲约定的时间,没有做到诚实守信,从时间约定的角度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无礼:原文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在得知陈太丘离开后,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对着元方怒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种当着儿子的面辱骂其父亲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基本的礼仪规范。元方以此为依据,说明友人的行为不仅不道德,而且缺乏应有的礼貌,从人际交往的礼仪层面进一步反驳了友人。
父亲友人态度的变化
质问:友人来到后,质问元方“尊君在不”,此时友人可能以为陈太丘还在等他,对陈太丘的离开感到疑惑,所以以一种质问的语气询问陈太丘是否在家,表现出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迟到是错误。
愤怒:当元方告知他父亲已经离开后,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此时没有反思自己迟到的问题,反而将责任归咎于陈太丘,认为陈太丘不讲情义,抛弃他自己走了,从而愤怒地指责陈太丘,情绪变得激动。
惭愧:元方针对友人的“无信”“无礼”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后,友人“惭”。友人在听了元方的话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十分惭愧,于是“下车引之”,想要通过拉元方的手来表示歉意,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有“礼”:甲文中当友人询问“尊君在不”时,元方礼貌回应“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面对长辈的询问,元方没有失礼,清晰且平和地告知友人父亲离开的原因,展现出良好的礼仪修养。乙文中袁公问“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时,元方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陈元方候袁公》)作答。对于袁公的询问,元方尊称父亲为“老父”,回答条理清晰、态度恭敬,体现出对长辈的尊重和自身懂礼的一面。
机智冷静:甲文中友人得知陈太丘离开后,怒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情绪十分激动且言辞激烈。元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指出友人的错误,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在面对友人的无端指责时,元方能迅速组织语言,从“无信”和“无礼”两个方面进行有力反驳,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又让友人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乙文中袁公故意刁难元方,问“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陈元方候袁公》),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无论回答效法谁,都可能让另一方难堪。元方却机智地应答“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陈元方候袁公》)。以周公和孔子为例,巧妙地表明父亲和袁公的做法没有先后之分,既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又保全了袁公的面子,展现出非凡的机智和冷静。
善于言辞(辩驳):甲文中面对友人的责骂,元方的辩驳有理有据。他先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从时间约定的角度说明友人失信在先;接着又指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人际交往的礼仪层面说明友人行为不当。元方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让友人认识到自己的双重错误,最终“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有力地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乙文中袁公提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样刁钻的问题,元方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巧妙地用周公和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且“不师”对方来类比父亲和袁公,言辞委婉却又逻辑严密,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袁公无法反驳,充分体现了元方善于言辞、辩驳能力强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的一致。周公不效仿孔子,孔子也不效仿周公。”
23.B 24.(1)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2)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 25.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26.两文中,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先生“大笑”的相同原因是对晚辈的才华和机智的赞赏,在甲文中,谢太傅对兄女将雪比作柳絮的比喻感到满意和欣赏;在乙文中,眉公先生对张岱的对联才华感到惊喜和赞赏。
【导语】两文皆以孩童聪慧为核心,却各显意趣与时代风致。《咏雪》记谢家论雪,“撒盐”“柳絮”二喻对比鲜明,既显谢道韫才情,更借“欣然”“大笑乐”勾勒魏晋士族雅集的温润氛围,文字简约却藏生活意趣。《自为墓志铭》片段则更富生动性,眉公出题、张岱巧对,“打秋风”的俏皮应答既显孩童机敏,又暗合二人交厚的轻松语境,鲜活再现明代文人交往的灵动场景,两文均以小见大,让孩童智慧成为映照时代人文风貌的窗口。
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名词,儿子和女儿;
B.都是形容词,急;
C.形容词,高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D.副词,当面/名词,脸;
故选B。
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差,大体;可,可以;拟,相比。
(2)闻,听说;文孙,对他人孙子的美称;善,擅长;属对,诗文对仗;面试,当面试一试。
2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眉公先生大笑并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当然)是我的小友了。
“眉公大笑起跃曰”先完整呈现眉公的神态动作与行为,构成连贯表述;“那得灵隽若此”是眉公的赞叹内容,独立成句显赞叹语气;“吾小友也”为对对方的定位。因此断句为: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甲】文“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公大笑乐”是因为听到兄女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大雪纷纷的样子,不仅形似还神似,富有诗意,谢太傅为她的才华而高兴。“未若”二字体现了谢道韫孩童的天真,表明谢太傅对她的赞赏。
结合【乙】文“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可知,眉公大笑是因为听到“我”很快对出下联“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这一对联既工整又巧妙。“打秋风”意思是向有钱人讨财物,占人便宜。这一下联以眉公为对象,取眼前“眉公跨鹿”之景,又暗含着眉公占“我”祖父便宜的意思,“我”的对联工整让眉公非常欣赏,“我”的童言无忌又让眉公非常赞赏,因此“大笑起跃”,为“我”的才思敏捷而惊叹。
因此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大笑”的共同原因,既有对晚辈聪颖才华的欣赏,也有看到晚辈天真可爱的喜欢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大哥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谢太傅听了,高兴得哈哈大笑。(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六岁时,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钱塘,遇到眉公先生骑着一只驯鹿,他是钱塘游客,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当然)是我的小友了。”
27. 不久,一会儿 相比 不如、不及;趁、乘 拜访 28.(1)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9.C 30.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导语】选文出自《世说新语》,通过记载谢安等人的几则故事,突出人物的机智、文学素养和情感丰满。甲文描写谢安与子侄间的机智对话,展现家庭教育的儒雅风趣。乙文讲述谢安与林公的学术交流,以及王夫人对儿子的关怀,表现出浓厚的亲情和责任感。两文均在细腻的描写中反映了东晋名士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文化。文章简洁生动,善于通过细节呈现人物特质和人情美。
2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3)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4)句意:僧人支遁去拜访谢公(谢安)。诣:拜访。
2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要求翻译完整,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语序的变化,整体要流畅。重点词语如下:
(1)寒:寒冷。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和。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谈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2)公:指谢太傅。乐:高兴。即:是。大兄:大哥。无奕:谢奕,字无奕。
2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选项中提到谢道韫对兄长比喻不认同,原文“未若”可以翻译为“不如”所以这点是正确的,但是并未表现谢道韫的“高傲”,此处更多是体现谢道韫的才华,与兄子胡儿形成对比。
故选C。
3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我早年遭遇家庭变故,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
“新妇少遭家难”是完整主谓宾结构,“新妇”是主语,“遭”是谓语,“家难”是宾语,“少”作状语修饰“遭”,故在“难”后断句;“一生所寄”指“一生的寄托”,表明话题的转换,故在“寄”后断句;“唯在此儿”说明寄托的对象,为完整收尾。故句子断句为: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此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僧人支遁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他和林公讲谈,说得很累。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隔壁听他们辩论,两次让人叫东阳回去,都被谢太傅留住。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就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实在值得称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31.D 32.B 33.B 34.(1)(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2)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违背了自己说的话。 35.讲究诚信。元方批评了友人的迟到行为,体现了他对信的重视;吴起守信用,与老友约定同食,即使饿着肚子也会等着老友到来。
【导语】本文通过两个古人的故事,说明了守信与不守信的不同结果,揭示出诚信在为人处世中的重要性。陈太丘的孩子元方通过正直的言辞和行为,表明了不因情面而丧失礼仪的风范;而吴起则通过自身的坚守诺言,展示出坚持信义的重要性,并说明了信义乃约束自己和令人为之服从的重要原则。文章通过对比和实例强调了诚信在社会交往中的价值。
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约定”;
B.都是“和”;
C.都是“到”;
D.比得上/像;
故选D。
3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元方”;
B.名字中的字,没有实际意义;
C.代词,代指“故人”;
D.代词,代指“故人”;
故选B。
3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
句意: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明日早”是时间状语,在句子开头,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后断开;“令人求故人”中,“令”是使役动词,“人”作宾语,“求故人”为宾语补足语,表达完整意思,后断开;“故人来”是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后断开;“方与之食”是后续行为。因此,正确的断句为: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故选B。
3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过:超过;中:正午;至:到;去:离开;乃:才;至:到。
(2)食:吃饭;俟:等待;恐:恐怕;食:违背;言:话。
3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依据【甲】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这句话元方直接指出父亲的友人失信的不当行为,表现了元方对诚信的理解和坚守。
依据【乙】文中“起不食待之”“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可知,吴起请老朋友吃饭,承诺等待朋友一同进餐,即使朋友迟到一天,他也坚持不独自吃饭,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对朋友的承诺,彰显了其对“信”的重视。这体现出了吴起对诺言的坚持,避免了自己失信于友。
因此,两人都在处理事务中将诚信作为重要的准则。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36.A 37.B 38.种世衡/宋名将也/初知环州 39.(1)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2)我正要用信义结交羌族各部,不能失约。 40. 日中不至(或“则是无信”) 诚信待人/先察其境(或具体策略如“亲入部落”) 诚信/言行一致
【导语】这两则文言文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信"的价值。【甲】文以陈元方七岁稚子之口,用"日中不至是无信"直斥友人失信,又以"对子骂父是无礼"维护尊严,展现魏晋名士重诺守礼的风骨;【乙】文则通过种世衡冒雪赴约的细节,"遂缘险而进"的果决,刻画宋代将领以诚信感化边民的治边智慧。两文一简一繁,却共同诠释了中华文化中"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内核。
3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A.句意:(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达。乃:才。
故选A。
37.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都是“到”的意思;
B.判断动词,是/代词,这;
C.都是连词,意为“和”;
D.都是“说”的意思;
故选B。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种世衡,是宋朝名将,当初担任环州知州。“种世衡”是主语,表示人名,所以应在此处断句,明确句子的主体。“宋名将也”是对“种世衡”的陈述,作谓语,说明他是宋朝的名将,应作为一个整体与后文断开。“初”作为时间状语,修饰“知环州”,说明种世衡的职务或行为,即他最初担任环州的知州,故应和前文断开。故断句为:种世衡/宋名将也/初知环州。
3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期,约定。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2)重点字词:结,结交。以,用。信,信义。失期,失信。“吾方结诸羌以信”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为:吾方以信结诸羌。
40.本题考查内容和主旨赏析。
第①空:联系【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指责陈太丘“相委而去”,陈元方的反驳逻辑清晰:先点明“君与家君期日中”的约定,再以“日中不至”的事实,推导出“则是无信”的结论,同时指出“对子骂父”的行为“则是无礼”。其中,“日中不至”是友人“无信”的直接证据,“则是无信”是对友人无信的明确判定,二者均为陈元方反驳友人的核心关键词,精准戳中友人失信失礼的要害。
第②空:联系【乙】文“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可知,种世衡与蕃部奴讹约定“明日至其帐”,即便当晚大雪深三尺、道路艰险,左右劝阻,他仍以“不可失期”为准则,“缘险而进”赴约。这一“冒雪赴约、坚守承诺”的行为,正是“诚信待人”的具体体现——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约定,打破奴讹“未尝有官至吾部”的认知,最终让奴讹折服,故核心策略为“诚信待人”(或具体行为“冒雪赴约”)。
第③空:【甲】文中,友人因“日中不至”失信,遭陈元方有理反驳,最终“惭”而示好,凸显“失信则失理”;【乙】文中,种世衡因“坚守约定、冒雪赴约”的诚信行为,打破蕃部对官员的隔阂,赢得“率其族罗拜听命”的信任,凸显“守信则获信”。二者一正一反,均围绕“诚信”展开,共同证明了“诚信(言行一致、坚守承诺)”是人际交往、建立信任的关键,故此处应填“诚信”。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种世衡是宋朝名将,当初,担任环州知州。环州有少数民族牛家族首领叫奴讹的人,向来倔强,从来不曾去参拜过郡守,听说种世衡来了,立刻前往郊外迎接,种世衡和奴讹约定,第二天去他的营帐,慰劳他的部落。当天傍晚下了大雪,雪深达三尺。种世衡的部署都说:“那里地势险要,不要去了。”种世衡说:“我以信义结交羌人部族,不能失信。”就顶风雪冒危险前往,奴讹刚在营帐中睡下,认为世衡一定不会来了,世衡一蹴而至,奴讹大为惊讶,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汉族官员来过我的部落,你是不怀疑我们的。”就带领他的部族围绕着下拜表示听从命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