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过关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过关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7:4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世说新语》二则 过关练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易错字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谢太傅( ) 差可拟( ) 撒盐( )
尊君在不( ) 柳xù( ) é( )而
二、重点实词翻译
2.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
(3)俄而雪骤 俄而:
骤:
(4)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拟:
(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因:
(6)期日中 期:
日中:
(7)太丘舍去 舍:
去:
(8)相委而去 委:
(9)下车引之 引:
(10)元方入门不顾 顾:
三、翻译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四、选择题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撒盐空中差可拟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尊君在不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君与家君/期日中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B.元方入门不顾(顾忌)
C.与儿女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交代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咏雪》通过叙述家庭聚会中咏雪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D.“尊君”是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辞,谦称自己的父亲。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由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B.《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世说新语》按照内容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咏雪》出自《言语》篇。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惠顾”属于敬辞,“舍弟”属于谦辞。
五、名句名篇默写
9.默读课文填空。
(1)《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 , 。
(2)《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 , 。
(3)《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句子: 。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 , 。
(5)《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 。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 。
六、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②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注】①著箄:放置蒸饭用的竹制器具。著,放置。箄,竹制的蒸饭用的盛器。②长跪:挺直上身而跪。③糜:粥。
10.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句子 方法 解释
待君久不至 联系成语法——严阵以待 (1)
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查阅词典法——①放任,纵使;②致使,让;③支配,使用;④假使,假如(《古代汉语词典》) (2) (仅填序号)
俱委而窃听 课文迁移法——相委而去 (3)
元方入门不顾 联系成语法——后顾之忧 (4)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12.小华想要根据甲、乙两文的情节导演一个短剧,请你帮他完成导演手记。
原文 表演指导(合理推测人物的神态、语气)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元方( )说:“ ”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 (2)陈太丘( )说:“ ”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陈太丘(欣慰地)说:“既然这样,只要(喝)粥就行了,何必要(吃)米饭呢!”
13.从甲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从小就 ;从乙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季方两兄弟都 。(填人物形象)
14.元方、季方两兄弟长大后都以博学多才而闻名。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元方父亲的做法,分析两兄弟成才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公:谢安,死后追赠为太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同“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
于 是 审 其 量 足 以 镇 安 朝 野。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俄而( ) (2)至( ) (3)与( )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2)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18.两篇短文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篇,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4 5 6 7 8
答案 D C B B A
1. fù chā sǎ fǒu 絮 俄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谢太傅(xiè tài fù):即谢安,“太傅”是其官职,他是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等,在文中是家庭聚会场景的组织者。
②差可拟(chā kě nǐ):“差”是“大体”意思,“拟”为“相比”,整体指大体可以相比,用于文中对“白雪纷纷何所似”回答的评判。
③撒盐(sǎ yán):把盐撒下,文中是将下雪的样子比作撒盐空中,是一种比喻表述。
④尊君在不(zūn jūn zài fǒu):“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子意思是“你的父亲在吗”,用于礼貌询问对方父亲情况。
⑤柳絮(liǔ xù):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文中将雪比作柳絮,即“未若柳絮因风起”,形象描绘雪的轻盈姿态。
⑥俄而(é ér):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如文中“俄而雪骤”,就是说不久雪下得急了。
2.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急 大体 相比 不如,不及 趁、乘 约定 正午时分 丢下 离开 丢下 拉 回头看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1)句意为: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句意为: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文义:文章的义理。
(3)句意为:不久,雪下得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4)句意为: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差:大体;拟:相比。
(5)句意为: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6)句意为: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
(7)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8)句意为: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
(9)句意为:从车上下来拉元方的手。引:拉。
(10)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3.(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同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2)过了正午(朋友)仍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朋友)才到。
(3)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
(2)过中:过了正午。舍:舍弃,抛弃。去,离开。乃,才。
(3)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
4.D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
D.句意:令尊在不在?不:同“否”;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
C.“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句意是:陈太丘和好友约定一起前行。“陈太丘与友”是主语,“期行”是谓语,主谓之间应停顿,应在“友”后面断开,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陈太丘与友/期行”;
故选C。
6.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顾:回头看;
故选B。
7.B
【详解】ACD说法正确。B“儿女”在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8.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不是“南宋”,也不是“志怪小说集”,志怪小说集如干宝《搜神记》,志人小说主要记载人物言行轶事,所以该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A。
9.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友人惭 下车引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详解】略
10. 等待 ② 丢下 回头看 11.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12. 生气地 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正午时分(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面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并未生气,语气平和地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意思对即可) 13. 聪慧善辩 聪明好学 14.从甲文“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陈太丘是一个依约行事,讲原则、重信用的人,陈太丘通过言传身教,给两兄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当发现“饭今成糜”时,陈太丘没有责备孩子,而是询问原因,知道原因后又问“尔颇有所识不”,在元方、季方回答后,他宽容地谅解了孩子们的过失。由此可见,父亲陈太丘的宽容尊重、教育有方也是两兄弟成才的原因。
【导语】两文聚焦陈氏父子,各有侧重。甲文借元方驳斥失信友人,凸显其明礼知信、刚直不阿;乙文写兄弟窃听论议致饭成糜,却因能复述要义获父宽宥,显其聪慧好学。两则短文以小事见家风,语言简劲,人物鲜活。
10.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①联系成语解释,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着(来犯的敌人)。待,等待。据此可知,“待君久不至”中的“待”理解为“等待”。句意: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
②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确定选②。句意:陈太丘让元方、季方去做饭。
③联系课文解释,“相委而去”句意:丢下别人离开了。委,丢下。据此可知,“俱委而窃听”中的“委”理解为“丢下”。句意:(两人)都丢下(活儿),偷偷地听。
④联系成语解释,后顾之忧:指在前进过程中,担心后方发生问题或有牵挂的事情。顾,回头看。据此可知,“元方入门不顾”中的“顾”理解为“回头看”。句意: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两个孩子一起复述,互相补充修正,说的话没有一点遗漏。
“二子俱说”主谓完备,表述一个完整的动作;“更相易夺”指两人互相补充修正;“言无遗失”是对述说结果的总结。
故断为: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文言翻译。
(1)根据甲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友人不仅失信,还对着元方辱骂其父亲,这种行为必然引发元方的不满。因此推测其神态为“生气地”。
重点词有:君:对对方的尊称;家君 对自己父亲的谦称;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
(2)根据乙文“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可知,元方和季方主动承认了因窃听而把饭做成粥的过错。陈太丘没有先指责孩子,而是询问他们是否记住了谈论的内容,因此推测其神态为“并未生气,语气平和地”。
重点词有:尔,你们;颇,略微,大致;识,记住,记得;不,通“否”,可译为“吗”。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面对友人的无礼指责,年仅七岁的元方能够清晰、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的错误,体现出他从小就聪慧善辩。
(2)根据乙文“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可知,元方、季方两兄弟为了偷听大人论议而忘了做饭,且能完整复述内容,体现出他们都聪明好学。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知,陈太丘在约定时间已过而友人未到时,便不再等候离开,这体现出他坚守约定、注重信用的品质,这种言行成为子女的榜样,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乙文“炊何不馏?”“尔颇有所识不?”“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可知,当发现孩子们因窃听而把饭做成粥时,陈太丘没有斥责,而是先询问原因,再关注他们是否有所收获,最后宽容地接受结果,这种理解与引导的教育方式,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助力他们成长。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乙】有宾客到陈太丘家留宿,陈太丘让元方、季方去做饭。宾客和陈太丘在谈论议事,元方、季方两人在烧火时,都丢下活儿偷偷去听,做饭时忘了放置蒸饭用的竹箄,米落到了锅里。陈太丘问:“做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季方挺直上身跪着回答:“您和宾客谈话,我们就一起偷偷听了,做饭时忘了放竹箄,现在饭变成了粥。”陈太丘问:“你们还记得些什么吗?”(两人)回答说:“大概还记得一些。”两个孩子一起复述,互相补充修正,说的话没有一点遗漏。陈太丘说:“像这样,只是粥也可以,何必一定要是蒸饭呢!”
15.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16. 不久,一会儿 到 和,同 17.(1)(谢安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2)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愉快,便仍摇船不停向前行驶。 18.示例一:我选甲文。甲文中,谢公在接到大捷的战报后依旧保持平静,继续下棋,展现了谢公遇事波澜不惊和镇定自若的气概,说明谢公有雅量,故将其归入《雅量》篇。示例二:我选乙文。乙文中,谢公在海上遭遇风浪,仍能保持镇定,不慌不忙,这体现了他的雅量,故将其归入《雅量》篇。
【导语】两文皆以小事显谢公雅量。甲文写其闻破贼喜讯,仍默然对局,神色如常,藏狂喜于平静;乙文绘其遇风浪时吟啸不慌,待众人慌乱才缓言归,显镇定自若。均以对比(旁人反应与谢公表现)凸显其临事不乱的气度,语言简淡却传神,尽显魏晋名士风骨。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意思是“(人们)从这件事中知悉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于是”是连词,表承接,引出后续内容;“审其量” 是动宾结构,意为 “审察他的气量”,是句子的核心动作与对象;“足以镇安朝野”则是进一步说明审视得出的谢安气量的作用,即能够安定朝廷内外,是对前半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故断句为: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俄而”在《咏雪》中有“俄而雪骤”,本文中的“俄而”与其义同,为“不久,一会儿”之义。
(2)“至”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有“日中不至”,本文中的“至”与其义同,为“到”之义。
(3)“与”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有“与人期行”,本文中的“与”与其义同,为“和,同”之义。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
(1)意色,神色;异,不同。(2)以,因为;说,同“悦”,愉快;止,停。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中,结合“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可知,谢公在接到大捷的战报后依旧保持平静,继续下棋,展现了其遇事波澜不惊和镇定自若的气概。故将其归入《雅量》篇。
乙文中,结合“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可知,即使在海上遇到风浪,谢公仍能保持镇定、不慌不忙,体现了谢公的雅量,故将其归入《雅量》篇。
任选一篇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不久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淮水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谢玄大破贼兵。”(谢安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乙】谢安在东山逗留期间,和孙兴公等人乘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都神情惶恐,便叫喊着让(船夫)掉转船头回去。谢安却神色高昂,兴致正高,一味吟咏而不对此发表意见。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愉快,便仍摇船不停向前行驶。不久,风势转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不能安心坐着。谢安慢慢地说:“既然这样,还是回去吧?”大家立即应声附和,就回去了。(人们)从这件事中知悉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