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综合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综合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9 17:4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综合试题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测定铟、锑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科学家是
A.侯德榜 B.张青莲 C.道尔顿 D.拉瓦锡
2.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Mg B. C. D.
3.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B.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微粒 D.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4.夏季,北方易出现雷暴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等天气,尤其在冷暖气流交汇区域(如太行山区)。而水变为冰雹后,水分子发生的变化是
A.水分子停止运动 B.水分子的体积改变
C.水分子的质量改变 D.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
5.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开坛十里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轮胎充气后膨胀——分子间间隔变大
6.C919 中型客机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 部分机身采用了新 型的铝锂合金,则铝(Al)元素与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Si B.Fe C.Al D.Hg
8.中国承建的阿尔卡萨光伏电站是卡塔尔首座太阳能发电站。硅太阳能电池主要材料是高纯硅,如图是硅元素的相关信息和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硅的说法错误的是
A.x的数值为4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9.下列关于S、S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B.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同
C.它们的质量完全相同 D.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10.下列原子各6.02×1026个,总质量最大的是
A.氧原子 B.氯原子 C.氢原子 D.铁原子
11.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下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知识后,以二氧化碳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12.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A.金原子核带正电
B.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C.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13.化学核心素养之一是建立认知模型,下列建立的模型正确的是
A.四个氧原子
B.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
C.原子结构模型
D.硫离子
14.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理解有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原子的内部含有带电的微粒,但原子不显电性,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也不显电性
C.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但离子不能变成原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5.对下列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某种有机物分子的图像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不同 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在氮气中不燃烧
解释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很小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分子的大小不同 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A.A B.B C.C D.D
二、实验题
16.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资料:酚酞溶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
【实验操作】
a.向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 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II连接好,并将D 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D中仪器a、b名称分别为a 、b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任写一点)。
17.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进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填“乙”或“丙”)中的溶液变红,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其中烧杯丙的作用是 。
(2)实验二是用10mL注射器分别吸取相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末端,并按压注射器活塞,发现容易被压缩的是注射器 (填字母),原因是 ,物质压缩前后分子数目 (填“改变”或“不变”)。
(3)小明同学在进行实验一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他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实验三所示的改进,请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从胶头滴管中挤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②装置右端气球的作用是 ;
③通过课堂学习小明了解到分子性质会受温度的影响,因此他可采用 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现象;
④相对于实验一的装置,该装置的突出优点是 。
三、填空与简答
18.如图为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字母序号);C粒子的符号为 。
(2)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硒原子的中子数是 。
19.写出下列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1)氮元素 。
(2)2个钠离子 。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
(4)P 。
(5) 。
20.人类对物质构成的好奇,始于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的猜想:“物质是否由最小的不可分割颗粒组成?”他们称这种颗粒为“原子”。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并将最轻的氢原子质量定为1,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最初基准。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震惊学界:绝大多数粒子直接穿过,少数却被“反弹”回来,这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小、质量大的原子核。
(1)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的内部结构为以下类型(填序号)中的_______。
A.不可再分的实心小球 B.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质量集中在核上 D.原子核带负电
(2)近年我国科学家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构成水分子的氢、氧原子保持了水的化学性质
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冰、水、水蒸气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
D.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
(3)通过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等粒子构成的,请在下图方框中填写“质子”“电子”“离子”之一,表示各种粒子是怎样构成的。① ;② ;③ ;
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②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③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是一个比值
④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比氢原子大,所以碳原子的实际质量比氢原子大
2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利用表格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一条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随核电荷数的递增, 。
(2)氩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与它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有多种,请你写出其中一种阴离子的符号 。
(3)下列各组中的两种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填字母)。
A.He Mg B.O S C.Na Mg D.He Ne
(4)以钠和氯为例,简述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D A C C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D C C
1.B
【详解】A、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不符合题意;
B、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锑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符合题意;
C、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不符合题意;
D、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A、Mg属于金属单质,由镁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CH4是由CH4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例如,水分子()在电解时可以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A正确;
B、分子的质量取决于其组成原子的质量和数量。有些原子的质量比某些分子的质量大,例如铁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约56)的质量大于氢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约2)的质量,B正确;
C、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但不能保持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集体作用决定的,不是单个分子能体现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但水的沸点(100°C)需要大量水分子共同作用才能体现,C错误;
D、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氦气由氦原子构成),D正确。
故选C。
4.D
【详解】A、分子在任何状态下都在运动。固态时(如冰雹),水分子在固定位置振动,但不会停止运动。因此,该选项错误。
B、水分子的体积指分子本身的大小。在物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体积不变。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或排列方式。因此,该选项错误。
C、水分子的质量在物理变化中保持不变。水变成冰雹是凝固过程(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分子质量不变。因此,该选项错误。
D、水从液态变为固态(冰雹)时,分子间间隔增大。这是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分子排列更有序,间隔变大。因此,该选项正确。
故选D。
5.A
【详解】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的原因是温度升高导致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而非分子体积变大,汞是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温度变化影响的是原子间隔而非体积,A错误;
B、“开坛十里香”是因酒精等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并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B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导致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C正确;
D、轮胎充气后膨胀是因气体分子数目增多,内部压力增大,导致轮胎材料(固体)的分子间隔变大,D正确;
故选A。
6.C
【详解】本题考查元素的本质区别。在化学中,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A.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它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定义元素的依据,本质区别不在此,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原子的中子数不同:中子数影响原子的质量,当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时属于同种元素,如碳-1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和碳-14(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都是碳元素。铝和锂是不同元素,中子数可能不同,但本质区别不在此,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原子的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铝的原子序数为13(13个质子),锂的原子序数为3(3个质子),质子数不同使它们成为不同元素。这是元素的本质区别,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 原子的电子数不同:在原子中,电子数通常等于质子数以保持电中性,但电子数可通过得失电子改变(如形成离子),而元素种类不变。例如,铝原子(Al)失去3个电子变为,仍是铝元素。因此,电子数不是本质区别,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由高到低顺序为:氧(O)、硅(Si)、铝(Al)、铁(Fe),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故选C。
8.B
【详解】A.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x的数值为14-2-8=4,此选项正确;
B. 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
C. 由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此选项正确;
D. 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元素就位于第几周期,硅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所以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此选项正确。
故选B。
9.A
【详解】A、 硫原子(S)的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即16;硫离子(S2-)是硫原子获得2个电子形成的,因此电子数为16+2=18,两者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S2-,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变,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S2-,尽管电子的质量很小,但它们的质量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原子(S)化学性质活泼,易得电子形成离子;硫离子(S2-)则相对稳定,两者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氧、氯、氢、铁四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依次为16、35.5、1、56,其中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大;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可知: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质量就越大;又知各个原子的个数是相同的,故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总质量也就越大;即铁原子的总质量最大;
故选:D。
11.A
【详解】由示意图可知,质子和中子构成了b,b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构成了原子,所以c是核外电子,原子构成了根子,所以a是原子,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B
【详解】A、由图可知,带正电的α粒子遇到原子核后,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核带正电,不符合题意;
B、由该实验不能得出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量α粒子的运转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金原子核体积很小,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有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物质,故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D
【详解】A、图中为两个氧分子模型,不是四个氧原子,故A错误;
B、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O、Si、Al、Fe,图中氧和硅的顺序错误,故B错误;
C、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故C错误;
D、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硫离子,模型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的内部含有带电的微粒,但原子不显电性,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也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能变成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C
【详解】A、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A正确;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不同,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故B正确;
C、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态分子间的间隔大,故C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16.(1) 试管 烧杯
(2)C试管中的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
(3) 分子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更环保(合理即可)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a是试管;仪器b是烧杯。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D试管在热水中,温度高,氨分子运动速率快 ,所以会观察到:C试管中的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 。
(3)因为B、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由此可知分子在不断运动;又因为D试管在热水中,C试管中的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改进前的实验装置是开放的,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是密封的, 能防止氨气逸出,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更环保(合理即可)。
17.(1) 乙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作对照
(2) B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 不变
(3)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收集剩余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给装置加热(或将装置放入热水中) 节约试剂(合理即可)
【详解】(1)如图实验一所示,一段时间后烧杯乙中液体变红,是因为甲中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烧杯乙中时,和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丙的作用是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2)分子间存在着间隔,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所以容易被压缩的是注射器是B;
压缩前后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3)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②右端气球能将剩余的氨气收集起来,防止空气污染;
③分子性质会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可采用给装置加热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现象;
④相对于实验一的装置,实验三使用药品较少,能节约试剂;装置密闭性更好,避免了氨气逸散到空气中,更为环保(答案合理即可)。
18.(1) AD O2-
(2)78.97
(3)45
【详解】(1)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一种元素,由图可知,A、D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C粒子的质子数是8,核外电子数为10,为氧离子,符号可表示为:O2-;
(2)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中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7;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子序数=3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该硒原子的中子数是79-34=45。
19.(1)N
(2)
(3)Al
(4)磷元素/1个磷原子/磷这种物质
(5)3个镁离子
【详解】(1)氮元素的元素符号为N;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钠离子表示为2Na+;
(3)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分别是氧、硅、铝、铁、钙,则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其元素符号为Al;
(4)P表示磷元素,也表示1个磷原子,还表示磷这种物质;
(5)位于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离子,故3Mg2+表示3个镁离子。
20.(1)C
(2)C
(3) 质子 电子 离子 ③④
【详解】(1)A、绝大多数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不是一个实心球体,不符合题意;
B、由于α粒子带正电荷,少数α粒子发生偏向,说明正负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不符合题意;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或发生了很明显的偏向,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小、质量大的原子核,质量集中在核上,符合题意;
D、由于α粒子带正电荷,少数α粒子发生偏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荷,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由水分子构成,故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符合题意;
B、团簇中的水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C、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冰、水、水蒸气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含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①表示质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②表示电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③表示离子;
①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错误;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错误;
③由以上分析可知,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是一个比值,正确;
④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呈正比,故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比氢原子大,所以碳原子的实际质量比氢原子大,正确。
故选③④。
21.(1)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
(2) 18 Cl-(或S2-等)
(3)BD
(4)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详解】(1)由图可知,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
(2)元素周期表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则氩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8;与它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有氯离子和硫离子等,符号分别为Cl-或S2-。
(3)A.He与Mg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He为稳定结构,Mg为不稳定结构,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B.O和S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Na和Mg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D.He、Ne的核外电子排布均为稳定结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故选BD。
(4)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