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二单元 第1课《画家笔下的自己》教学设计 【桂美版】美术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第二单元 第1课《画家笔下的自己》教学设计 【桂美版】美术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2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桂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9-19 17:4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1画家笔下的自己 教学设计
课题 画家笔下的自己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画家笔下的自己》是桂美版八年级美术教材中探讨艺术表达与自我认知的核心课题。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伦勃朗、徐悲鸿、弗里达等中外画家的自画像,学习从构图、色彩、笔触等艺术语言入手,分析作品蕴含的内心情感与文化内涵。课程注重解读自画像作为情感载体、身份象征和哲学思考的多重意义,尤其在对比东西方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通过经典赏析、技法实践与创作分享等环节,让学生在深化艺术认知的同时,提升视觉表达与批判思维,最终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实现自我探索与艺术表现的深度融合。
2022新课标要求 1、能欣赏中外画家自画像在构图、色彩、笔触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初步形成对视觉语言的敏感度与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画面细节中感知画家的情感与思想。2、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如东方写意与西方写实)下自画像的风格差异,理解艺术作品中蕴含的自我认知、哲学观念与时代精神,深化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增强对艺术作为人类精神载体的认同。3、能够从技术手法与情感内涵等角度评述自画像作品,理解艺术创作与个体、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形成以艺术视角反思自我、关注人性的意识,认识到经典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价值与再创造意义。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通过观察自画像的构图、色彩、笔触等艺术语言,赏析伦勃朗、徐悲鸿、弗里达等中外画家的经典作品,感受其或深沉、或写意、或强烈的视觉表现力;对比东西方自画像的风格差异,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自我”表达的审美多样性,提升对绘画形式美与情感内涵的感知能力。(审美感知)2. 能够运用素描、色彩、构图等绘画技法,尝试创作一幅能体现个人特征与内心情感的自画像,掌握通过艺术语言表达自我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结合写实、夸张、象征等手法,或融入现代媒介(如数字绘画、拼贴),对自我形象进行个性化、创新性的艺术表达,完成具有思想性与创造力的作品。(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3. 理解自画像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人类探索自我、记录时代的精神载体。通过分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如西方人文主义对个体的关注、中国文人“以形写神”的哲学观念),深入体会艺术中蕴含的自我认知、身份建构与生命思考,增强对中外艺术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形成以艺术视角反思自我、关注人性的文化认同感。(文化理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阶段,对探索和表达"自我"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具备初步的美术观察能力和绘画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造型与色彩表现,但绘画技巧和艺术理解力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喜爱互动性强、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对新颖的艺术形式充满好奇,但在人物造型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鼓励。教学中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家案例、循序渐进的技法指导和开放式的创作任务,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建立自信,实现对自我认知的艺术化表达。
重点 能够学会观察和分析中外画家自画像的构图、色彩及笔触特点,理解其如何通过艺术语言传递情感与思想,感受自画像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
难点 能够将传统绘画技法与个人情感、时代特征相结合。
材料准备 教学材料、举例艺术作品、引入视频、镜子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艺术家自画像。自画像是一种特殊的肖像画体裁,在世界画坛中独树一帜。艺术家通过不同风格的自画像生动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表达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人铭记于心。(出示图片) 观看视频,仔细观察自画像的特点。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初步激发学生对自画像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内容。
讲授新课 一、知识链接肖像画根据描绘对象、功能及风格,可分为多种类型:1.正式肖像 :多用于王室、贵族或重要人物,强调身份与权威(如《拿破仑加冕》)。2.自画像 :画家对自我的审视与表达(如梵高、弗里达·卡罗的作品)。3.群体肖像 :展现多人关系与互动(如伦勃朗《夜巡》)。4.风俗肖像 :捕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如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5.概念肖像 :超越写实,通过象征、抽象手法传递观念(如毕加索《哭泣的女人》)。6.纪念性肖像 :为缅怀逝者而作,强调永恒感(如古埃及墓室壁画)。二、探索与发现问:通过画家的自画像,我们可以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当时的内心世界。(出示图片)想一想问:你更喜欢哪位艺术家的自画像呢?(出示图片)自画像 石刻拓片 1215 米芾 桂海碑林博物馆藏石刻是方信孺依据米巨秀所藏米芾《自画像》所刻。画中米芾风度潇洒,似乎在高谈阔论,又似乎陶醉于山水与书画之间。画作线条简练却圆转流畅,丝丝入扣地塑造了人物的形体和神态。(出示图片)自画像 素描 1510 达·芬奇[意大利]意大利都灵皇家图书馆藏画像用红铅粉笔画成,用线生动灵活,立体感强。稀疏的头发,深陷的眼窝,增添了人物的苍老感,但深邃的目光又塑造出了一个睿智长者的形象。活动一:通过对比欣赏,从画家的自画像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两幅画,我们能直接看到画家的个性。达·芬奇的自画像用细腻的阴影和深邃的眼神,展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专注与沉思;而中国画中的智者则用简洁的线条和从容的姿态,传递出东方文化所推崇的庄重与智慧。虽然风格完全不同,但都让我们读懂了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小知识自画像是画家独特的“内心镜子”,他们通过笔触、色彩和构图隐秘地记录情绪与思考。例如,伦勃朗的自画像串联起从年少得志到暮年沧桑的视觉日记;徐悲鸿则以坚毅的线条传递忧国忧民的内省气质。欣赏时不妨细品画面细节,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认知与理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传统到现代,从溯古到创新,自画像在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之间转变,各种表现形式和风格层出不穷。(出示图片)自画像 油画 1790 勒布伦[法国]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这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自画像,描绘出了女性庄重与柔美的气质。(出示图片)戴圆顶礼帽的自画像 油画 1885—1886  塞尚[法国] 丹麦新嘉士伯美术馆藏画面颜色较深,笔触细腻。塞尚戴着一顶礼帽,侧身向画面外看去。(出示图片)自画像 素描 1922 徐悲鸿 徐悲鸿纪念馆藏徐悲鸿笔下的自己有着丰满的现实主义感,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写实功力。(出示图片)自画像 油画 1899 雷诺阿[法国] 美国马萨诸塞州克拉克艺术学院藏画像展现了法国印象派画家雷 诺阿成熟、自信的形象,笔触柔和, 光线自然。(出示图片)自画像 油画 约1938 弗里达[墨西哥] 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藏画作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热烈、明亮、浓烈。(出示图片)自画像 中国画 1938 陈树人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画像融合了西画技法, 笔墨秀雅,人物设色沉着, 背景清新自然。说一说:你是否能理解不同时期中外画家通过自画像所表达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勒布伦与徐悲鸿的自画像,清晰感受到不同时代与文化下画家的内心世界。勒布伦以新古典主义的典雅笔触,身着华服手持画具,展现出18世纪女性艺术家的自信与高贵。而徐悲鸿则以素描的写实手法,穿着西装侧目而视,传递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沉稳与坚毅。两幅作品风格迥异,却同样真诚地映照出画家的自我认知与精神内核。中国古代肖像画以线描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讲究“写意”,表现一种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形写神”论的影响。西方肖像画则强调造型,尤其是写实表现技法,力求在画面中表现出空间、光影、透视等关系。(出示图片)自画像 油画 1504—1506 拉斐尔[意大利]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自画像 中国画 1759 金农 故宫博物院藏活动二:分小组展开讨论,比较不同画家的自画像在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画家主要媒介构图色彩表现手法勒布伦油画人物居中,正面朝向,背景简洁黑、白、红鲜明对比,背景深沉古典写实,细腻刻画服饰与神态徐悲鸿素描侧身或正面,背景简练黑白灰色调,线条层次分明融合西方素描与中国“以形写神”,注重线条表现力金农中国画侧面或独特角度,常配题跋水墨淡雅,以墨色浓淡为主书法用笔,写意传神,不求形似塞尚油画几何化构图,块面结构强烈色彩沉稳,注重形体与空间关系后印象派,强调造型与色彩的整体性很多画家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都留下了自画像,自画像的画法和风格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通过这些画家的自画像,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把握画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活动三:观察伦勃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说说人物性格和气质有哪些不同,并从画面构图、色彩、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出示图片)34 岁的自画像 油画 1640伦勃朗[荷兰] 63 岁的自画像 油画 1669伦勃朗[荷兰]对比维度34岁的自画像(1640年)63岁的自画像(1669年)人物性格与气质 自信、从容、意气风发 。一位在事业巅峰期、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成功画家。深沉、内省、睿智淡泊 。一位历经人世沧桑后,坦然面对命运的哲人。画面构图 构图严谨、稳定。人物居于画面中心,双手交叠置于台前,姿态显示出掌控与自信。构图同样稳重,但更显简洁。人物直面观众,没有任何多余元素干扰,凸显出岁月的沉淀。三、分享与评述作品欣赏(出示图片)自写种松图小照(局部) 中国画 1674 石涛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画像 钢笔画 1957 考尔德[美国]美国纽约考尔德基金会藏问:通过欣赏石涛的《自写种松图小照》和考尔德的《自画像》,说一说画家想表达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画像?石涛在《自写种松图小照》中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水墨写意的松竹、山石和灵猴,营造出清幽超然的意境。他选择这种方式,是为了表达其追求隐逸、天人合一的文人理想,以画载道,展现脱离尘俗、寄情山水的精神境界。考尔德以动态雕塑闻名,在这幅自画像中,他采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自己的面部形象,夸张的眼部等特征,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传统自画像多追求形似与细节写实,而考尔德用这种夸张、简洁的线条,突出内心的情绪与对自我的独特认知,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与艺术态度。 学习知识链接。回答思考题。完成活动一。学习小知识。开展认知与理解。回答问题。完成活动二。完成活动三。学生完成艺术作品观察欣赏。 拓展知识面。初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赏析自画像。引导学生进行画作赏析,尝试品味画家的内心世界,为本科内容打下基础。进一步拓展自画像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赏析不同自画像后,对其进行理解,先了解绘画的技法,引导学生进行自画像技艺的初步理论学习。通过观察自画像的构图、色彩、笔触等艺术语言,赏析经典作品,感受其或深沉、或写意、或强烈的视觉表现力;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画家自画像的区别。对比东西方自画像的风格差异,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自我”表达的审美多样性,提升对绘画形式美与情感内涵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观察伦勃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并进行画作赏析。在老师带领下进行展示强化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作业布置 思考探究:选择一幅你感兴趣的画家自画像,借助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了解画家生平经历,体会画家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撰写200字左右的文字评述。结合写实、夸张、象征等手法,或融入现代媒介创作一幅能体现个人特征与内心情感的自画像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观察伦勃朗的深邃光影、徐悲鸿的坚实线条、弗里达的象征性色彩等艺术语言,深入理解了自画像如何成为画家表达自我与时代的视觉日记。大家在对东西方自画像的对比赏析中,不仅拓宽了艺术视野,更学会了从构图、色彩、笔触中解读画家的情感与思想。在创作实践中,大家勇敢地面对镜中的自己,用画笔探索内心世界,完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画像作品。最后的展示与交流环节,更让我们看到艺术如何连接彼此,激发共鸣。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画家笔下的自己探索与发现认知与理解分享与评述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超越平面的自我呈现(出示图片)《行走的人》 雕塑 1960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瑞士]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藏自画像的探索远不止于二维平面。艺术家们通过雕塑在三维空间中塑造自我的体量与质感,如贾科梅蒂用扭曲的形体凝固存在的焦虑;他们更直接将身体作为媒介,如阿布拉莫维奇在行为艺术中以极限体验测试自我与他人的边界。从实体到虚拟,从静态到行动,艺术对“自我”的呈现,始终在不断突破表达的维度。2、中西方“自我”观念的差异(出示图片)中西方自画像背后深藏着文化对“自我”认知的根本差异。 西方传统 深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影响,强调 个人价值的彰显 ,自画像多为对镜写实,通过精准的解剖、光影和透视,突出一个 独立、鲜明、具有征服性的个体 ,如伦勃朗对内心世界的深邃剖析。而 中国传统 则在儒家“克己”与道家“忘我”哲学熏陶下,更注重 自我与自然、社会的融合 。画家往往将自我形象置于山水林泉之间(如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通过 写意笔法和题跋诗文 ,表现一个 谦和、内省、追求天人合一的文人身份 ,其目的是“寄情”而非“显形”。简言之,西方之“我”是 要凸显的视觉焦点 ;中国之“我”则是 意境中融入的一个音符 。这种“表现自我”与“超越自我”的差异,造就了二者在自画像上截然不同的气质与境界。3、自画像的不同功能自画像远不只是容貌的记录,更是艺术家手中功能多样的镜子。它是艺术家的多面镜:它用于 自我剖析 (如梵高), 彰显身份 (如勒布伦), 艺术实验 (如塞尚), 记录生命 (如伦勃朗),或成为 社会宣言 (如弗里达)。每一幅背后,都是对“我”的一次定义与追问。 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本课充分利用高清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伦勃朗、徐悲鸿、弗里达等中外画家自画像的技法与风格。通过对比东西方作品(如金农与拉斐尔),构建中外艺术对话视角,拓宽审美视野。借助镜像投影和数字绘画工具辅助创作,激发学生表达欲,同时引导查阅画家资料,培养观察、实践与探究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素养。
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通过中外画家自画像对比,有效融合了技法学习与文化理解。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了构图、色彩等艺术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观察与表达兴趣。创作环节鼓励个性化探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自我认知。不足点:对基础较弱的学生需加强人物造型的个别指导;对自画像背后的文化观念(如东西方“自我”认知差异)可结合更多历史背景深入挖掘,以增强学生的深层理解。后续可补充画家生平故事等资源,丰富解读维度。 进行教学反思总结 明确本课教学过程的缺陷,进行教学过程的改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