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一 声的产生
1.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C )
A.钟停止振动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
D.声的回音
2.下列几组民族乐器中,发声原理不同的是( C )
A.二胡与古筝
B.古筝与琵琶
C.二胡与唢呐
D.箫与笛子
3.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敌军。该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你还可以通过 泡沫塑料小球在发声的扬声器中跳(或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实验现象得出这一结论。
第3题图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
4.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表明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如果在月球上进行这个实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 不会 (选填“也会”或“不会”)像图示那样弹起,这是因为 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
第4题图
知识点三 声速
5.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固体 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大 。
6.我们可用如下方法测定钢里的声速。在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钢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的长度为1 020 m,两次响声间隔2.8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 求: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2)声音在钢中传播的时间;
(3)声音在钢中传播的速度。
解:(1)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t空气===3 s。
(2)由题意知,t空气-t钢=2.8 s,
声音在钢中传播的时间
t钢=t空气-2.8 s=3 s-2.8 s=0.2 s。
(3)声音在钢中传播的速度
v钢===5 100 m/s。
7.某颗彗星裂成二十多块碎片撞向木星时,发生巨大的爆炸,但是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声响,原因是( C )
A.彗星碎片太小了,没有分量
B.爆炸产生的声音很弱,人们听不见
C.太空是真空的,不能传播声音
D.原因尚待考察
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如下的实验。
第8题图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2)为了验证(1)中探究的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
(3)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铃声越来越小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创新运用】
9.如图为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以及使用说明书。阅读使用说明书,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敲打铜铃,声音被A、B接收。 (3)液晶显示屏显示A、B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是ms(1 ms=10-3 s)。
第9题图
(1)若把铜铃放在A、B的中点,即s1=s2,敲打铜铃后,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0 ms。
(2)若小明将铜铃放到B的右边,并与A、B在一条直线上,让铜铃发声,增大铜铃到B的距离,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测量某液体中的声速,把声速测量仪放置于该液体中,如图将铜铃移至A、B之间,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上显示:0.200,已知s1=0.2 m,s2=0.5 m,则声音在该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为 1 500 m/s。若敲打铜铃,保持声速测量仪中铜铃及A、B的位置不变,将声速测量仪从液体中取出,放置于空气中,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