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二章成果展示 声现象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第二章成果展示 声现象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9 17:5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成果展示 声现象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C )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手臂振动
2.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的是( B )
第2题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航天员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通话。对此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C )
A.太空中太吵了
B.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C.空间站外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D.在太空中,声带无法振动产生声音
4.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水,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各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是指声音的( B )
第4题图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解析: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说明发出声音的响度基本相同;而由于杯内水的体积不同,导致玻璃杯的振动快慢不同,水少的玻璃杯振动快,振动的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故发出声音不同是音调不同。
5.如图所示,用木槌敲击同一个音叉,第一次轻敲,第二次重敲。两次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第5题图
A.重敲时音叉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B.重敲时音叉振幅大,响度大
C.轻敲时音叉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D.轻敲时音叉振幅大,响度大
6.如图所示,这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响度相同的是( C )
  
第6题图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甲、乙和丙
7.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B )
8.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是( B )
A.在摩托车发动机上安装消声器
B.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隔音幕墙
C.在学校附近安装禁止鸣喇叭的标志
D.机场的地勤人员戴有耳罩的头盔
9.如图所示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第9题图
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B.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
C.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10.如图所示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第10题图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的振动产生的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1.某市规定中考期间各考点的噪声不超过45 分贝(或dB) 。正在家中复习功课的小明,听到窗外传来了音乐声,他根据听到声音的 音色 判断出这是钢琴声,根据听到声音的 响度 判断出钢琴离自己的远近。于是关上窗户,这是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12.周末,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 s 后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272 m(声速按340 m/s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以 声波(或波) 的形式传播。
13.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手表的嘀嗒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的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嘀嗒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发生 反射 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响度 ,手表的嘀嗒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空气 。
第13题图
14.在农村,每到初春柳树刚刚发芽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会折些柳条,用手把皮和芯拧松,然后把木质的芯抽出来,用小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做成柳笛。做出的柳笛粗细长短各有不同,细而短的柳笛的音调 高 (选填“高”或“低”),粗而长的柳笛的音调 低 (选填“高”或“低”)。用劲吹时响度 大 (选填“大”或“小”)。
15.手机是现代最常用的通信工具,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这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 响度 。接听电话时能辨别出不同的人,这是因为不同的人说话时的 音色 不同。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能量 。
16.减少噪声主要是在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①在录音室的墙面上贴泡沫材料;
②给汽车的排气管加装消音管;
③在道路两旁加装玻璃墙。
上述例子对应减少噪声的措施分别是① 吸声 ;② 消声 ;③ 隔声 。
三、实验探究题(共23分)
17.(14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
第17题图
(1)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而产生的。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 音叉微小的振动 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这种方法叫 转换法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3)如图乙所示,当敲击右边音叉时,发现乒乓球被左边与它接触的音叉弹开,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 空气 中传播。
(4)如图丙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的实验。把正在振动发声的手机放在瓶内,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逐渐抽出。
①当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选填字母)。
A.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D.插入广口瓶中的导管不够长
②调节好仪器并能正常使用,再次用抽气机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变少,发现手机 仍在 (选填“仍在”或“不在”)振动,但听到的手机声音在逐渐变小,这一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得出这一结论是 D (选填字母)。
A.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B.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C.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D.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的
18.(9分)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下列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表中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8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A 、 B 、 C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A 、 D 、 F 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的数据。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用同一根琴弦,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用同样的力去拨动琴弦,比较声音的高低 。
四、计算题(9分)
19.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一座长度为1 km的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在距离桥头150 m,距离山崖775 m时鸣笛,鸣笛5 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火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到达桥头后,火车又用时50 s完全通过了该大桥。求:
(1)火车的速度;
(2)声音的速度;
(3)火车的长度。
第19题图
解:(1)火车的速度
v车===30 m/s。
(2)设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声,司机鸣笛时火车头到山崖的距离s=775 m,则
2s=s声-s1,
s声=2s+s1=2×775 m+150 m=1 700 m,
声音的速度
v声===340 m/s。
(3)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s2=v车t2=30 m/s×50 s=1 500 m,
则火车的长度
L车=s2-L桥=1 500 m-1 000 m=500 m。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