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课时分层训练(九) 光的传播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课时分层训练(九) 光的传播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9 17:5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九) 光的传播
知识点一 光源
1.下列选项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D )
A.点燃的火把
B.明亮的眼睛
C.光彩照人的钻石
D.夜晚丛林中飞行的萤火虫
2.能够 自行发光 的物体叫光源,下列物体:①太阳;②耀眼的玻璃幕墙;③亮着的电灯;④开着的电视荧屏;⑤钻石。属于光源的有 ①③④ ,其中 ① 属于自然光源。(后两空均选填序号)
知识点二 光的传播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光源能射出无数条光线
B.光线就是很细的光束
C.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常用虚线表示
4.为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小明在家中做了如下实验。
第4题图
(1)探究光在气体中的传播规律。实验现象如图甲所示,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小明在激光灯下方点燃了一盘蚊香,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
(2)探究光在液体中的传播规律。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小明接着沿着水槽侧壁倒入浓糖水,看到的实验现象如图丙所示;小明再用木棍搅拌后,实验现象又恢复到图乙。上述现象说明光在 同种均匀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用来测量时间的仪器——日晷。日晷之所以能够利用铜针被太阳光照射时投在石盘上的影子记录时刻,是因为太阳光在同种 均匀 介质中沿 直线 传播。
第5题图
知识点三 光速
6.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B.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声和光传播都需要介质
D.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速度变大
7.光和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它们的传播速度( D )
A.光速变大,声速变小
B.都变小
C.都变大
D.光速变小,声速变大
8.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8 m/s,发生雷电时,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若太阳发出的光需要500 s到达地球,则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 1.5×108 km。
9.“日晷”是我国古代发明的计时工具,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第9题图
A.杆影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该模型是依据杆影的方位来判断时间的
C.一天内,正午时的杆影最短
D.如果阴影由长变短,则表示时间为下午
10.古代人们用纸剪的人、物在幕后表演,并且用光照射,相应的人、物的“影”就放映在白色的幕布上,幕布外的人就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皮影戏表演。下列和皮影戏的原理不同的是( B )
A.阳光下绿树成荫
B.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C.打靶时“三点一线”瞄准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1.百米赛跑时,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则他所记录的时间比真实跑步时间 少 (选填“多”或“少”) 0.3 s(结果保留1位小数)。若光速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站在终点的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计时是 正确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12.“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图中M点表示青蛙。请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画图说明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温馨提示:必须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第12题图
[答案] 如图所示。
13.科学家向月球发射激光,经过大约2.6 s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光速为3.0×108 m/s,那么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大约有多少?
解:已知光速c=3×108 m/s,激光信号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往返所用的时间为2.6 s,则激光到达月球的时间
t=0.5×2.6 s=1.3 s,
故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s=ct=3×108 m/s×1.3 s=3.9×108 m=3.9×105 km。
【创新运用】
14.雷电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往往看到闪电后,要过一会儿才听到雷声?
(2)若某次看到闪电后,过了3 s才听到雷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则观察者距雷电发生处有多远?
解:(1)光速是目前宇宙中最大的速度,通常不是太远的距离,所用时间都忽略不计,而声音的速度相对就小多了,所以距离相等时,声音传播需要的时间更长,而光所用的时间要比声音少得多,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传播时间为3 s,
则观察者距雷电发生处的距离
s=vt=340 m/s×3 s=1 020 m。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