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二高二历史第六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二高二历史第六单元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0 14:4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课标要求】
1、了解19C后半叶“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出现的背景、含义及评价。
2、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涵及产生演变过程及实践。
2.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理解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4.对比顽固派与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思想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该思想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学生自学,参与和教师点拔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揭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第一页;从中体西用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过程。
【教学重点】:
从中体西用思想到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思想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洋务派与革命派对待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态度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结合学生讨论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图片——《学习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的先进技术生产的快速列车》、耐克、KFC、INTERNET等标志
【师】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够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千姿百态的西方文化,从技术到生活,从饮食到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这一切,在近代中国却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西学东渐之路。
【讲授新课】
一、中体西用
1、产生的经过
【师】结合必修课的内容思考:是哪些人首先把目光转向西方,开始研究西方的呢
①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第一人魏
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长技”指西方先进的科技。林则徐、魏源已经逐渐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优越性,于是提出了以学习西方科技为核心的思想。但他们没考虑到如何处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② “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洋务运动兴起时期,冯桂芬第一次正面论述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师】咸丰11年﹝1861年﹞,他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通过比较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差距,认为中国有「四不如夷」,因此,他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③“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提出:维新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赞成维新的清朝大臣孙家鼐和湖广总督张之洞。
2、“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3、“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师】中体西用的观点无论当时、后来还是今天都备受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在那个时代,这归根到底是一种保守的思想,还有学者认为,它其实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保守还是进步,你的观点呢?
生:……(省略学生对此问题形成讨论。)
师:。从它的实质来看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是保守的思想,从学习的内容看他们没有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列入学习的之列,而把西方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变革之后所产生的技术优势作为当时中国的学习内容,这是它的局限。从它达到的客观效果说则是进步的思想,如开办了很多洋务企业,开启中国近代化,也培养了大批的近代新型人才,这对中国以后的社会发展和革命事业都打下了基础。。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派“中体西用”说的破产,也警醒了当时的人们,他们开始发现:僵化腐朽的社会制度不变革,无论买多少枪炮,造多少船舰,盖多少工厂,都将无济于事,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制度层次,并在变革政体方面进行了尝试。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1、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
不同点:是否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2)维新派
出示: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师】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此段文字是说他自己是通过广泛阅读有关书籍和与西方人、事接触的实际体察,知己知彼,了解到西方富强的真谛,所谓“乃知其治乱之原,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此句最为切要)。对西方议院的肯定和重视,是其具备了民主政治思想的典型表现。
早期维新派: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的界限,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认为西方国家的“君民共主”制度最好,说明早期的维新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
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有了明显深化,作为这方面代表人物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羡慕和学习,而且打算进一步付诸实践,呼吁实行“变政”。他们所宣传和主张的依然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此部分内容下节课在讲)
3、资产阶级革命派:推崇和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比维新派有了明显的进步。
出示兴中会誓词
【师】从兴中会誓词中可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是?
(一是在兴中会誓词里,就有了“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表明了他们对民主共和制的向往)
二是20世纪以后中国出现了许多的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他们创办报刊、翻译西方社会政治方面的名著等。其中邹容在《革命军》中呼吁革命,宋教仁在认真探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基础上,绘制了他心目中的共和制度和议会政治的理想蓝图。
三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如孙中山设想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革命”和解决民生主义问题的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既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优秀成分,又注意到了其缺陷弊端,是结合本国国情的积极探索。
【课堂小结】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虽然都失败但使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
【板书设计】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一、中体西用
1、产生的经过
2、“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3、“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1、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2、维新派
3、资产阶级革命派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多,采用了许多一手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材料,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树立“论从史出”的观点。但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有些仓促,课堂节奏略显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