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升华和凝华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知识点一 升华和凝华
1.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种现象是( C )
A.熔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2.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吃上远方的新鲜食品,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 C )
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液化吸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吸热
解析: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3.儿童发烧时,为了降温,常在儿童额头贴上退热贴。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变小,在这个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升华__,此过程需要__吸__(选填“吸”或“放”)热。
4.“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诗中的“飞雪”是__凝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__放出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知识点二 地球上的水循环
5.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__吸收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__汽化__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__液化__成小水滴或__凝华__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积越多,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__熔化__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后四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第5题图
6.北京冬奥会赛道上的雪有些是人工制造的,其造雪原理是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液滴并喷入寒冷的外部空气中,这些小液滴在落地前会__凝固__变成小冰晶,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雪。自然形成的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凝华__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7.下列现象与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C )
A.灯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汽化现象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凝固现象
C.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
D.碘颗粒加热后变成紫色的碘蒸气是凝华现象
8.下列古诗中涉及的有关物质,对与其形成的物态变化有关的分析正确的是( A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过程是凝华现象
B.“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C.“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雨的形成过程是升华现象
D.“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雪的形成过程是凝固现象
9.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成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变成碳粉,这样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分别是先__升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吸热__(选填“吸热”或“放热”),后__凝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
10.在某海鲜餐厅中,为了保证海鲜的新鲜,会在餐盘中间放置一个装满干冰的杯子,在海鲜餐盘上有大量的白雾,因为干冰__升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__吸收__(选填“吸收”或“放出”)了大量的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
【创新运用】
11.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 ℃,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 ℃。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__乙__(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熔化__现象。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生成,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干冰升华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水蒸气液化__形成的,看到的白雾会__下沉__(选填“上升”或“下沉”)。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