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九月起点考试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宜昌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九月起点考试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9 18:53:56

文档简介

宜昌市2026届高三九月起点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111号墓出土的钺(如下图),兼具兵器与礼器属性,是权力象
征,呈半环形,内侧饰龙纹,龙身重环纹内铸“太保亶”铭,外刃锋利。半环形钺形制罕
见,仅存于西周高等级墓葬。这说明西周
A.兵器种类多样装饰精美
B.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
C.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D.分封制下等级秩序森严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前往泰山“封禅”,因齐鲁儒生对仪式程序说法不一,难以施行。
秦始皇遂斥退儒生自行上山,途中忽遇大雨,后儒生诋毁其被暴风雨所阻,没能行封禅
礼。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秦朝
A.罢黜百家实行文化专制
B.尚未形成大一统的政治认同
C.君主专制受到儒生冲击
D.通过祭祀构建政权的合法性
高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3.贞观六年寒冬,唐太宗循例至大理寺察阅狱情。当逐一询究死囚案时,“臣罪当诛,陛下
断狱公允”的认罪声此起彼伏。太宗深受触动,许死囚归乡度岁,约次年秋决。至期,四
百死囚皆如期还狱。该结果出现的因素是
①严密的邻保制度
②成熟的选官制度
③完善的户籍制度
④严谨的司法程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宋史》载:淳化二年,汴水决口,太宗急出乾元门,宰辅随行。帝言:“东京养甲兵数十
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后车驾入泥淖中行百余步,
从臣震恐。水势渐稳后,帝始进膳。据此推知北宋时期
A.运河推动全国性市场的发展
B.君主借治水以践行重农理念
C.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水运体系
D.漕运被视为国家的经济命脉
5.明初,官方画像《明太祖坐像》中朱元璋身着龙袍,方面大耳、天庭饱满、仪态威严,符合
传统帝王相的标准。明中后期,民间渐现朱元璋的怪异画像,如《异相图》中呈现“五岳
朝天”之貌(额头、下巴、两颟骨突出)。清朝修《明史》时,延续了部分夸张描述。对此
解释最合理的是
A.时移势易下历史叙述的重塑
B.社会经济发展促使认知改变
C.中央集权下现实需要的推动
D.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封建倾向
6.1853年,洪秀全颁布《诏书盖玺颁行论》,称“凡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
不准买卖藏读,否则问罪也。”同时发动大规模的排斥孔、孟,焚毁古书运动。1854年,
杨秀清借“天父下凡”,以《天父圣旨》令“四书五经不必废,合天情道理者留”,默许士人
参政。杨秀清对“反孔”政策的修正意在
A.应对政治困境
B.恢复儒家伦理
C.拉拢士绅阶层
D.重构权力格局
7.民国时期,学术研究呈现新趋向:胡适以西方学术方法撰《中国哲学史大纲》,提出诸子
学派皆有独特逻辑思维:梁启超重释墨学,成《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北大
“疑古派”钱玄同、顾颉刚等以实证方法考辨古籍史事。这些学术实践反映
A.先进知识分子重估民族文化遗产
B.西方科学理性与中国人文精神融合
C.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
D.资产阶级对社会价值观念进行整合
高三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宜昌市2026届高三九月起点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DB CDADABCBAABC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
(1)汉水改道形成稳定的航运条件:两江交汇处货船停泊交接的需要:优越的地理条件和
建港环境;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如答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或商帮的发展和竞争可同等给分):
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2)开放性(答包容性可同等给分),不同地域文化在此融合:世俗化(答市井性可同等给
分),追求世俗实用,不重雅致:多元性,市民日常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呈多元色彩。(每点
2分,任答三点6分,如果只有概括没有说明每点只给1分)
17.(15分)
(1)阶段一:1860年一19世纪末,东北人口增长缓慢。(1分)原因:华北地区人地矛盾
突出: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破产:清政府有限开禁放垦吸引大批移民:东北面临沙俄侵略社
会动荡。(每点1分,任答两点2分)
阶段二:19世纪末一1930年,东北人口大幅增长。(1分)原因: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自然灾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物资流通需要大量劳动力;东北农业和工刊矿业的发展,对
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每点1分,任答两点2分)
阶段三:1931年一20世纪40年代,进入移民高峰。(1分)原因:日本侵华,东北成为沦
陷区:日本对其工矿业的开采,需要大量劳动力。(每点1分,两点2分)
(阶段划分只要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
(2)积极:改变了原有的人口结构:促进东北地区的开发:推动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有利
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消极:便利了日本的侵略。(2分)
18.(14分)
(1)背景:
埃及: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统治者改革的推动。(每点2分,两点4分)
德国:政治改革奠定基础;启蒙思想的传播;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每点2分,任答两
点给4分)
(2)相同:上层力量主导,统治者推动:具有阶段性。(每点1分,任答两点2分)
不同:
模式不同,埃及为外生型(依附型)现代化,德国为内生型(自主型)现代化:
过程不同,埃及现代化前期从军事现代化开始到依附农业,后期依赖外源模式:德国通过上
层改革开始到工业赶超,构建与国情适配的发展模式:
结果不同,埃及现代化受挫;德国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成果。
(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
19.(12分)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
分项评分项目:观点2分、论证8分、总结升华2分。
第三等:9一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能熟练运用史实,文字通顺,逻辑结构严
谨。
第二等:5一8分。要求:观点基本明确,基本能够运用史实说明问题,文字通顺,有一定
逻辑性。
第一等:0一4分。要求:观点不够明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表述一般,结构有欠缺。
【参考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自治、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论证: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中国古代的治理实践巧妙地将
这三种模式融合运用,共同助力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自治为社会治理注入内生动力。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活跃在乡村基层的士绅成为了国
家权力末梢的自治主体。他们一方面致力于造福乡里,倡导修路架桥、兴修水利、排解纠纷、
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在社会动乱之际,组织地方武装,担负保护乡族、维护地
方秩序的职责。乡绅成为皇权治理基层社会的基本力量,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法治以制度规范保障治理秩序。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历史潮流受到推崇。秦朝以法
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编写《秦律》等一系列法律条文。这一治理模式被后世所继承,
通过“律”“令”等方式实现了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维护了大一统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德治以教化力量对自治与法治形成了有力补充。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
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主张,以道德教化引导民众。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
流价值观众,为汉代及之后的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唐代《唐律疏议》确立了“德礼为政教
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治理原则,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稳
定作出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自治、德治与法治的融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也
为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选择和完善提供了历史借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