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用“√”画出文段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用“ ”画出本文段的中心句。用“﹏”画出本文段中的拟人句。
3.加点句中的“无边的绿毯”是指 ,“白色的大花”是指 。这句话流露出作者 之情。
4.文段主要写了 ,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5.如果你置身于“这种境界”,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呢?请用“既……又……,既……又……”写下来。
快乐阅读。
蓝色的抚仙湖(节选)
①在云南地图上,那些蓝色的不规则状的翡翠,就是湖泊。我找到了抚仙湖。
②从山道上远观抚仙湖,景象就很奇妙。蓝色的湖水在天地间漾动,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湖水中,碧波浩渺,一直荡漾到天边。A.天边是青灰色的群山,浮动在飘忽的云雾里。碧蓝的湖水,连着远山,连着天上的云雾,让人产生遥远的遐想。
③走近抚仙湖,才发现湖水的清澈。这是绿中泛蓝的深沉之水,浪涛拍岸发出的声响,有海的气息。谛视湖水,但见澄澈见底,临岸湖底的景象 晃动的水草、晶莹的沙石、穿梭的鱼,全都清晰可见。B.湖波荡漾,犹如一大块透明的蓝水晶在阳光下微微晃动。目光所及,也只能是岸畔十数米湖水而已。再往远处看,便是一片幽蓝,一片光斑炫目。如在湖中行船,绝对看不见湖底,因为湖水极深,最深处有一百多米。有人在湖底发现一个古城遗迹。古滇国的一个城池,囫囵地沉到了湖底,不知何年何月下水,也不明为何沉沦,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④湖岸曲曲折折,湖畔花树繁茂。我们经过一个鱼洞,清澈的水面上波光闪烁,水中有数十条小鱼轻盈游动,随着波光的闪动,精灵一般忽隐忽现,让人看不清它们的真实形状,给我留下了神秘的印象。
⑤在抚仙湖畔住了两夜,湖水那天空一般深邃的蓝色,让人沉静,也让人浮想联翩。C.亿万年前,这里曾是浩瀚大海,幽深的海底,新的生命如花一般萌发衍生,自由翔舞。如今天地间的生灵,无不起始于当年那些在海底游动的生命。这是何等神奇的事情。D.远古海洋的蓝色,和现在我看到的湖水的蓝色,似乎是同一种蓝色,同样清澈,同样深沉,同样水天一色……在思绪飘飞的一瞬间,亿万年的岁月竟在这蓝色中悄然融合。
6.新题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抚仙湖的特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7.语文要素 第②自然段中写“让人产生遥远的遐想”,你会想到什么?在批注框中写一写。
8.阅读文中画“_________”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画“_________”的句子中,没有使用联想或想象的是( )句。
(2)从画“________”的使用联想或想象的句子中挑选一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选择的句子是( )句,其表达效果是:
9.安安和明明对第③自然段中画“﹏﹏﹏”的部分的理解有矛盾。你是怎么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写一写。
安安:古滇国的城池太神奇了,应该描写得具体些,吸引读者的兴趣。
明明:湖底的遗迹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这些内容可以不写。
我:
阅读综合训练。
夏日草原
①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②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蒙古的草原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放眼四望,感觉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③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平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擦了薄荷油一样。
④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迈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⑤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⑥我当然明白我的祖先在游牧生活里有许多艰难之处,可是,七八月间,时当草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雕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吧?
(有删改)
10.短文主要从 、 、 这三个方面写夏日草原给人带来的欢畅快意的感受,作者还把夏日草原说成是“ ”。
11.本文主要从触觉、 、 、 的感官角度描写了夏日草原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草原的 之情。
12.短文中画“ ”的句子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13.跟着作者走进夏日草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从所读的文本内容想开去,用排比的句式写一写。
阅读专项训练。
草虫的村落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
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④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
⑤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⑥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⑦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有删改)
14.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并发挥想象,补充省略号处的内容。(提示:可以从搭建住房、交换物资、举行庆典活动等方面想开去)
15.文中作者把草虫的世界想象成了人类的村落,有“游侠”“村民”“音乐演奏者”等。由草虫村落你联想到了曾经观察过的哪种小昆虫?你又是怎么想象它们的世界的呢?请仿照文章写一写。
紫藤萝瀑布(节选)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⑩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6.第②段中“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意思是 。
17.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写出藤萝花的什么特点?
18.第⑦段“我只是伫立凝望”中的“凝望”可否换成“观望”?为什么?
19.第⑨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0.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
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梧桐树(节选)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亲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恢复了春初的面目。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曾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曾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21.结合上下文,下列对“山远始为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山离得远才可以看清它的全貌,才有美丽的姿容。
B.文中指作者与主人相比,离梧桐树更远,所以可以看到梧桐树的全貌。
C.这句与“距离产生美”意思差不多。
D.文中作者天天有空看看梧桐树,所以对梧桐树四季的外貌一清二楚。
22.作者眼中梧桐树“浓妆淡抹”的“容貌”都有哪些?
23.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请找到一处摘录下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摘录的句子:
这样写的好处:
24.文中画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25.从短文结尾“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句话中,你体
会到了什么?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清鲜 明朗 柔美 惊叹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 草原 羊群 对草原美景的喜爱、赞美 4. 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愉快 5.这种境界,既使人沉浸,又使人震撼;既使人愿意静静欣赏,又让人想高歌一曲。
【导语】这篇草原描写文段展现了老舍先生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作者通过多感官描写(视觉“一碧千里”、触觉“翠色欲流”)构建出立体的草原图景,巧妙运用比喻(绿毯绣花)和拟人(骏马静立)等修辞手法,使静态景物充满动态美感。文字节奏明快,长短句交错,既表现草原的辽阔又捕捉细微变化。特别是“翠色欲流”四字,将色彩赋予流动性,堪称神来之笔。全文洋溢着对自然之美的惊叹与对生命的礼赞,体现了作者“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
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新鲜:指事物是刚产生、刚出现或未经存放、变质的。
清鲜:指清新、纯净,常带有一种清爽、洁净的感觉。
晴朗:形容天空没有云雾,阳光明媚。
明朗:既可形容天气晴朗,也可形容光线充足、明亮。
柔美:形容柔和而优美,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柔软:是一种触觉或物理属性,形容物体软和、不坚硬。用于形容材质、物体等。
惊叹:指在惊讶的同时发出由衷的赞叹,带有强烈的佩服、赞赏的感彩。
惊讶:指感到惊奇、诧异,表示对意外情况的心理反应。
结合文中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可知,在描述草原的空气时,“清鲜”能体现出草原空气那种独特的、让人感觉清爽舒适且纯净的特质;故选“清鲜”。
结合文中句子“天空是那么(晴朗 明朗)”可知,在描写草原的天空时,“明朗”不仅能体现出天空没有云雾、光线充足的特点,还能传达出草原天空那种开阔、明亮且让人心情舒畅的感觉,比“晴朗”更贴合此处对草原天空的描写,故选“明朗”。
结合文中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软)”可知,在描述小丘的线条时,“柔美”能够准确地体现出小丘线条的柔和、优美,给人一种美感,故选“柔美”。
结合文中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可知,在描述看到草原这种美丽境界时的感受,“惊叹”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草原美景的赞美之情,故选“惊叹”。
2.本题考查对中心句的判断及对拟人修辞手法的识别能力。
中心句是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能够概括主要内容、表达核心思想,起到统领全文或全段作用的句子。结合文中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知,这句话精准概括了草原最核心的视觉特征——广阔且充满生机的绿色,后文对小丘、羊群的描写,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景象展开,进一步具体展现“一碧千里”的画面,让读者对草原的整体风貌有更清晰的感知,起到了统领后文具体描写的作用。
拟人句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结合文中句子“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可知,这句话是拟人句,“回味”本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与行为,这里将其赋予骏马和大牛,把动物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草原景色的迷人,让读者能感受到草原的生机与乐趣。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及作者情感把握。
结合文中“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可知,“无边的绿毯”指的是广阔无垠、长满绿草的草原,因为草原面积辽阔且整体呈绿色,质地平整,与“无边的绿毯”在形态和视觉感受上高度契合;“白色的大花”则指草原上的羊群,羊群通体洁白,分散在草原上时,如同绿毯上点缀的白色花朵,形象生动。作者将草原和羊群分别比作绿毯与白花,用极具画面感的比喻展现出草原的壮美与灵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对草原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文段围绕草原的自然风光展开描写,从清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到一碧千里的草原、线条柔美的小丘,再到如白色大花般点缀其间的羊群,以及静立回味的骏马大牛,这些具体景象共同勾勒出草原独特的自然风光美,让草原的辽阔、灵动与生机跃然纸上。而作者在描绘这一切时,开篇便直言“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后续又以“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呼应,字里行间都透着对草原美景的喜爱,这份喜爱转化为直观的情绪表达,便是作者内心的愉快,也让读者能清晰感受到这份因自然风光而生的畅快心境。
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结合文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可知,“既……又……,既……又……”是一个并列复句的关联词,用于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主语进行并列的、多层次的描述或说明。“这种境界”是文段中草原一碧千里、线条柔美、充满生机的场景,表达感受时需紧扣这一情境,不能脱离草原的开阔、清新与静谧。接着,要联想置身其中时可能产生的多方面感受,比如视觉上被绿色震撼、嗅觉上闻见草木清香,或是内心既想停留又想分享的情绪,这些感受要贴合人面对自然美景的真实反应,避免空洞。然后,按照“既……又……,既……又……”的句式,将两组不同维度的感受合理组合,比如先写感官体验,再写内心意愿,确保每组分句逻辑连贯、情感统一,同时让句子整体流畅自然。
示例:置身于这种境界,既想张开双臂拥抱满目的翠绿,又想闭上眼睛细嗅草木的清香;既愿静静伫立看羊群缓缓移动,又想轻声哼唱一首轻快的歌谣,把这份惬意藏在心里。
6.奇妙迷人 清澈幽深 深邃神奇 7.远山上的绿树缠绕着云雾,仿佛遥望着碧蓝的湖水,在天的那边,似乎还有湖的故事。 8. A D 作者由深蓝的湖水想到了远古海洋的蓝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抚仙湖的神秘、深邃,表达了作者对抚仙湖的喜爱与赞美,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9.应保留湖底遗迹内容。它为抚仙湖增添神秘色彩,关联古滇国历史,拓宽文章维度,让自然景观与人文遐想交融,激发读者对湖底奥秘的探索欲,使抚仙湖更具文化厚度与吸引力。
【导语】《蓝色的抚仙湖》以细腻笔触绘湖之美。远观奇妙,近看清澈,湖畔生机与历史遐想交织,借湖水蓝色串联时空,将自然景致与生命演化、历史遗韵融合,文字优美且富有哲思,让读者沉浸于抚仙湖的诗意与神秘。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从第②自然段“从山道上远观抚仙湖,景象就很奇妙”,可概括远看湖时“奇妙迷人”;第③自然段“走近抚仙湖,才发现湖水的清澈”,提炼出走近湖时“清澈幽深”;第⑤自然段“在抚仙湖畔住了两夜,湖水那天空一般深邃的蓝色,让人沉静,也让人浮想联翩”,可概括在湖畔时“深邃神奇”。
7.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紧扣“遥远的遐想”,基于文段中湖水、远山、云雾交融的画面,联想如古老传说、岁月变迁、自然奥秘等内容,用流畅文字展现内心思绪。
示例:远山上的绿树缠绕着云雾,仿佛遥望着碧蓝的湖水,在天的那边,似乎还有湖的故事。
8.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或作用。
(1)A.句“天边是青灰色的群山,浮动在飘忽的云雾里”是对实际看到的景物如实描写,未联想想象;B句把湖水比作蓝水晶,C句想象亿万年前的场景,D句联想远古泽国,故选A。
(2)选B句为例,“湖波荡漾,犹如一大块透明的蓝水晶在阳光下微微晃动”,运用比喻,把湖水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展现湖水清澈、晶莹且在阳光下图动的美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湖水的特质与灵动;若选C句,通过想象亿万年前海底生命萌发的场景,增添历史纵深感与神秘氛围,丰富文章内涵;选D句,作者由深蓝的湖水想到了远古海洋的蓝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抚仙湖的神秘、深邃,表达了作者对抚仙湖的喜爱与赞美,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需从内容对抚仙湖 “神秘”特质的强化(古滇国城池自带历史神秘)、文章层次拓展(连接现实湖景与历史想象)、读者阅读兴趣(未知故事引发好奇)等角度,分析保留该内容的意义,辨明其对丰富文章、感染读者的作用,而非单纯纠结是否亲见。
示例:应保留湖底遗迹内容。它为抚仙湖增添神秘色彩,关联古滇国历史,拓宽文章维度,让自然景观与人文遐想交融,激发读者对湖底奥秘的探索欲,使抚仙湖更具文化厚度与吸引力。
10. 视觉上的舒展 云影与天光 青草的芳香 天堂 11. 视觉 嗅觉 听觉 喜爱和赞美 12. 起伏的草原 微微动荡的海浪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宽广舒展的特点,给人以画面感 13.我仿佛看到了草原犹如微微动荡的海浪,我仿佛嗅到了草叶间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我仿佛触到了像擦了薄荷油一样的凉风。
【导语】这篇《夏日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从视觉上的舒展、云影天光的变化以及难以形容的芳香等多方面描绘夏日草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将草原起伏比作微微动荡的海浪。文字细腻生动,让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夏日草原的壮美与迷人,抒发了对草原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②自然段“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第③自然段“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第④自然段“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可知,短文主要从“视觉上的舒展”“云影与天光”“青草的芳香”这三方面来描写草原。联系上下文,结合第⑥段“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吧”可知,此处作者将夏日草原比作“天堂”。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得出是从“视觉”角度写草原给人“视觉上的舒展”;根据第③段“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像擦了薄荷油一样”可判断是从“触觉”角度写草原给人的欢快感受;根据第⑤段“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地提神醒脑,沁人心脾”可判断是从“嗅觉”角度来写草原给人的舒畅感受。根据第⑥段“还不断发出“嘎”的鸣叫”可知是从“听觉”的角度写草原的景色,作者借此表达对夏日草原的“热爱”之情。
1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及修辞手法。
结合第②段划线句“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蒙古的草原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可知,句中把“蒙古国的草原”比作“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草原优美的起伏、壮阔的形态以及柔美的线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排比句。
根据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用排比句式,分别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加以描写,突出夏日草原的美好与迷人。语言表达通顺合理即可。
示例: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草浪;我仿佛嗅到了踏过青草时翻卷而起的清香;我仿佛感受到了夏日暖阳的温柔,触到了微风中那丝丝的清凉。
14.建筑师甲虫们戴着迷你安全帽,用露珠当放大镜研究施工图,六条腿各持不同工具,正忙着用枫叶卷成筒状楼房,给新孵化的幼虫搭建幼儿园。 15.我蹲在花园里看蚂蚁搬家,发现一只背着巨大面包屑的蚂蚁走在最前面,像一位负责的“运输队长”。它的身后跟着一列整齐的队伍,有的蚂蚁抬着蚜虫卵,有的触角相碰,仿佛在传递“小心路滑”的信息。不远处的蚂蚁洞口,几只小蚂蚁正挥动触角,像是在欢迎“运输队”凯旋呢!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草虫村落。作者以“我”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微观世界,细致描写了小虫子的生活场景,将草虫拟人化,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自然图景。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景象生动鲜活。同时,通过“我”的漫游,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命奇迹的敬意,引发读者对自然万物的思考和热爱。
14.本题考查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中已经看到了各种奇妙的景象,如勇敢的黑甲虫像游侠般探索,甲虫之间温馨的迎接,音乐演奏者的精彩表演,村民们勤勉地搬运食物以及不同虫子担任各种工作等。第⑦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这样的表述,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暗示了草虫的村落中还有更多值得探索和描述的景象。如:想象小虫子们在搭建住房时的忙碌场景,它们可能使用各种自然材料,如树枝、树叶、泥土等,巧妙地搭建起一座座精美的小屋。想象它们在交换物资时的热闹场面,或许会用触角轻触对方,表示友好和信任,然后进行物品的交换。想象它们在举行庆典活动时的欢乐氛围,穿着用花瓣、树叶等制成的服装,跳着欢快的舞蹈,唱着动听的歌曲等。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小虫子们在这些活动中的具体细节和场景,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个微观世界的奇妙和美好,语言表达通顺合理即可。
示例:建造师们热火朝天地搭建住房,有的搬运材料,有的精心设计。村民们在一处开阔的地方进行着物资交换,大家都拿出自己的特产,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不远处,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正在筹备中,设计师们正在布置舞台,热闹非凡。
15.本题考查联想和仿写。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日常观察,选择常见的昆虫,仿照原文的拟人写法(如“游侠”“村民”),将昆虫行为比作人类活动,抓住特征进行想象,语言表达通顺合理即可。
示例:我曾观察花丛中的蜜蜂。它们像勤劳的工人,振动翅膀在蜂房车间酿蜜;后腿沾满花粉的快递员忙着送货;蜂后巡视时,守卫蜂立刻列队行礼,仿佛在守护它们的城堡。
16.看不见它从哪儿开始,也看不到它的终点 17.开得很密,充满着活力。 18.不能。“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着,形容看得出神。“观望”是张望的意思。用观望不能表达作者由花产生感悟的心情。 19.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20.“停住了脚步”与“加快了脚步”形成对应,使文章在结构上浑然一体;“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兴奋、愉悦的心情,表明作者将以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活中去。
【导语】宗璞以紫藤萝为意象,通过“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铺陈,将自然景观升华为生命哲学的隐喻。文中“流动”“欢笑”等拟人化描写,使静态花瀑具有动态张力,暗喻个体生命与历史长河的共鸣。作者运用通感手法(如“浅紫色的芳香”),打破视觉与嗅觉界限,强化了物我交融的审美体验。结尾处“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点题,展现劫后重生的生命顿悟,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1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阅读第②段,“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意思是看不到它的起点(源头),也看不到它的终点(尽头) 。这句话常用于文学描写,强调事物的延续性、广阔性或壮观气势。
17.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从文中第③段“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可知,“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直接体现了花朵数量多、排列密集的“繁盛密集”特点;“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朵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展现了它们蓬勃生长、充满生命力的“活力”特点,凸显了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第③段画线句子写出了藤萝花繁盛密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内涵的能力。
阅读全文,第⑦段中“凝望”一词指的是“看的很出神”,强调专注、投入、深情地看,表现出作者全神贯注、沉浸在花的美与感动之中。而“观望”只是一般性的观看,感彩不够强烈,不足以表达作者由花产生感悟这一心情。故不能更换。
19.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
仔细阅读整篇文章,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
文中第⑨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的要点是“遇到不幸”但是生命是不止,继续向前的,因此要正视不幸,积极面对生命。
2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文章第①段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表现作者被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所吸引;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作者从紫藤萝花中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与永恒。可谓是首尾呼应,既在结构上形成对照,也表现了作者由沉重忧伤到获得精神力量、心情振奋的转变。
21.D 22.新桐初乳、绿叶成荫、梧桐叶落。 23. 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这句话运用比喻,把叶子比作树灯、图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叶子美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梧桐树叶的喜爱之情。 24.对比。作者将梧桐叶与芭蕉叶、丁香叶对比写,写出了梧桐树不仅叶片大,而且数量多,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5.作者借梧桐树的四季变化表现了对自然、艺术、人生的感悟。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生活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感受和体验,并用心去发现,这样,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
【导语】丰子恺的《梧桐树》以细腻的观察和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窗前梧桐树的四季变化。文章通过“新桐初乳”“绿叶成荫”“梧桐叶落”三个典型场景,展现了梧桐从生到落的生命历程。作者善用比喻(如“一堂树灯”)和拟人(“大惊小怪地闹”),使静物充满动感与情感。结尾由物及理,升华出“自然与艺术不可占有”的哲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文字清新自然,既有对物象的精准刻画,又蕴含着对生命轮回的感悟,体现了丰子恺散文“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
21.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A.根据第①段“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可知,作者强调适当距离才能看清梧桐全貌,与“山远始为容”的字面意思一致。 正确。
B.第①段提到主人“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而作者因“隔着适当的距离”能看清,与选项逻辑吻合。正确。
C.“山远始为容”强调远观方能见全貌之美,与“距离产生美”的哲理相通,符合文意。正确。
D.文中未提及“天天观察”,而是强调“隔着适当的距离”(空间)才看清全貌,而非时间上的频繁观察。此选项偷换概念,将“距离”曲解为“时间”。错误。
故选D。
2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第②自然段“当春尽夏初……全树显然变容”可知“新桐初乳”;根据第③自然段“在夏天……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可知“绿叶成荫”;根据第④自然段“一个月以来……尤其是梧桐的落叶”可知“梧桐叶落”,故答案为这三个阶段。
2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词句段、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比喻: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常用“像”“好像”“如”等词。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动作或情感。
快速浏览文章,寻找符合上述特征的句子,并说明这些修辞如何增强表达效果。
示例答案:
比喻:根据第②段“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可知,本句将“新生的梧桐叶”比作“树灯”和“剪贴图案”,“树灯”突出叶子的明亮嫩黄,“剪贴图案”表现其整齐稚拙,让读者直观感受新叶的形态与色彩。通过“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唤起读者对童真和手工之美的联想,增强感染力。
拟人:根据第④段“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可知,本句用“大惊小怪”“闹将起来”“辞枝”等词,赋予落叶以人的惊慌情绪和动作。将静态的落叶过程转化为动态的“闹剧”,使画面充满戏剧性和生命力。通过“大惊小怪”的拟人化,强化秋日凋零的凄美氛围,引发读者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24.本题考查写作方法、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3自然段将梧桐叶与芭蕉、丁香对比,突出梧桐叶“大而多”的特点,故答案为对比手法,目的是突显梧桐叶的繁茂。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⑤段“但它们的主人……何曾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主人虽然“种植”“所有”了梧桐树(物理占有),但仅停留在“扫扫落叶”的表面行为(缺乏深层理解),未能观察到四季变化的美,更未领悟其象征意义(精神未占有)。
“不能被占有”的双重含义:
物质层面:拥有树木≠拥有自然(主人虽栽种梧桐却未真正“拥有”其美);
精神层面:必须通过审美体验和心灵感悟才能实现真正的“占有”。
自然与艺术的共通性:
如同观察梧桐需要“适当距离”(第①段),欣赏艺术也需要审美距离;主人对梧桐的态度,隐喻现代人对艺术“占有而不理解”的普遍现象。
深层感悟:
真正的拥有=观察+思考+感悟(如作者记录梧桐四季变化);
生活之美在于用心体验而非形式占有(呼应“浓妆淡抹”的审美态度)。
示例答案:通过梧桐树主人与作者的对比,说明单纯物理占有无法真正拥有自然或艺术。只有保持适当距离,用心观察和思考,才能领悟事物的本质美。这启示我们:对生活和艺术,不应止步于表面占有,而要深入感受其内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