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2026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2026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9:3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课内阅读。
花的学校(节选)
①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②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③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的。
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⑤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仿照选段中画“ ”的句子的表达,写一写花的快乐。
清风一来,他们 。
2.读第1自然段,发挥想象,将花“跳舞,狂欢”的画面描绘出来。
3.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读第1自然段时,应读出花的兴奋和场面的热闹。( )
(2)最后一句话中的“冲”字表现了花孩子们不爱学习、贪玩的特点。( )
(3)选段中,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而不用“它们”,是因为作者把花当成了孩子,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
课内阅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节选)
上课了,大家在教室里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
4.选文中,在窗外安静听同学们读书的有树枝、 、 和 。
5.选文是从 和 两个时间段中学生和小动物的活动来写校园生活的。
6.[新趋势·真实情境]大青树下的小学和你所在的学校有哪些不同之处?至少选择一处对比着写一写。
快乐阅读。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前一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他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7.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完成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照例—( ) 糊里糊涂—( )
(2)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是因为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孙中山是一个 的人。
8.新思维 孙中山的举动对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课外短文《程门立雪》,完成练习。
①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乐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②一天,杨时和友人游酢(zuò)去向程颐(yí)请教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他俩静立在旁边,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空中飘起鹅毛大雪。
③等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杨时和游酢一直等在旁边,而门外已经有一尺深的积雪了。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他们,他们不负众望,学到了老师的许多学问。
9.请用“___”画出第1自然段中体现杨时优秀品质的句子。
10.文中“打盹儿”一词很有新鲜感。结合生活,我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
11.文中的杨时、游酢与本课中的孙中山一样,对待学问都有着同样的态度: 。
阅读综合训练。
上学一路歌
①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黄的是蒲公英,紫的是二月兰……走一路,采一路,采得满手香,满身香,到后来,满教室都香。
②夏天上学,走一路,蹚一路溪水。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我们随着它跳过山石,随着它绕弯曲行,我们唱着歌,伴随着叮咚叮咚的水声到了学校。结果,教室的地上满是各种花纹的湿鞋印。
③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野果,我们吃落在地上的青皮核桃,砸核桃弄得手指像黑炭条,洗也洗不掉。我们摘酸枣吃,哪棵树上的红,就摘哪棵树上的;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不必带饭,肚子饱饱的。
④冬天上学,走一路,滑一路冰。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帮忙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一路嗒嗒嗒!嗒嗒嗒!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到了!到了!”伙伴们互相提醒着,以免坐过“站”,跑进校门,大伙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
12.我从短文中积累了两个有新鲜感的拟声词,它们是 和 。
13.对“跑进校门,大伙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从家里到学校的山路很短很短。 B.滑冰虽然很开心,但是时间很短暂。
C.上课时间还没到,所以觉得很近。 D.孩子们因为冬天太冷,所以不想上学。
14.短文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孩子们在上学路上的乐事。他们在上学路上都做了什么呢?请根据短文内容,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15.你的上学路是怎样的场景?请你运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写。
春天上学,走一路,迎一路朝阳。夏天上学,走一路, 。
秋天上学,走一路, 。冬天上学,走一路, 。
阅读专项训练。
我们的学校
①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大山的怀抱,一半在云里,一半在雾里。从校门口铺出的石板路,弯弯曲曲,伸到山脚平地。
②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浓密的竹林里,白墙红瓦,映照着东方的晨光。门前,翠竹掩蔽;屋后,欢跳着山溪……
③山溪里,飘着歌声。竹林间,荡着笑语。
④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像喜鹊似的飞进了教室。一双双眼睛在探求,一对对耳朵在谛听。顿时,琅琅书声从窗口飞入云际,和山雀对话,和竹林絮语……
⑤我们是山里的孩子。山里的孩子,成长在学校里。
⑥一阵秋风吹进竹林。青青的竹子,干壮叶密。林间闪闪的红领巾,像飞动的旗。
⑦山间的新笋,天天向上。山里的孩子,茁壮成长。
16.联系上下文,第6自然段中加点的“红领巾”指的是( )
A.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活动的身影 B.山间的新笋
C.飞动的旗 D.山林间的喜鹊
17.下列对文中画“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双双眼睛在探求”“一对对耳朵在谛听”说明孩子们学习非常认真。
B.“琅琅书声从窗口飞入云际”表明孩子们的读书声十分响亮。
C.“和山雀对话”“和竹林絮语”表明孩子们上课时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D.写出了孩子们的读书声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18.读了短文,你还积累了哪些有新鲜感的句子?用“ ”画出来,并写一写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就翩翩起舞 2.花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花瓣裙,扭着绿色的腰肢,在草地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他们一个挨着一个,嘻嘻地笑着,欢快地跳着,开心极了! 3. √ × √
【导语】这篇《花的学校》节选以拟人化的笔触,将花朵描绘成活泼的学童,展现了童真与自然的诗意交融。作者通过“跳舞”“狂欢”“放假”等动态描写,赋予花朵灵动的生命力,同时以“地下学校”“做功课”等意象构建出充满童趣的想象空间。雷雨来临时的场景描写尤为精彩,用“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视觉意象和“冲”的动感词语,生动表现了花朵绽放的欢快。全文语言清新优美,将自然现象与儿童生活巧妙结合,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诗意观照和纯真童心。
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第④段“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可知,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人的动作来表达写花的快乐。
本题要仿照例句想象清风来临时花的动态。
如:清风一来,他们便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2.本题考查想象写话。
本题中要描绘花“跳舞、狂欢”的画面,需结合拟人手法,展现花的姿态、动作以及热闹氛围。可以从花的色彩、动作形态等方面展开想象。
示例:清风一吹,各色的花儿像是听到了集结号,从草丛里、树荫下欢快地钻出来。红的花像穿着红裙的小姑娘,转着圈儿;黄的花像活泼的小精灵,蹦蹦跳跳;紫的花像优雅的舞者,轻轻摇曳。他们挤在一起,在绿草铺成的舞台上尽情舞动,还发出“嘻嘻”的笑声,热闹极了。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1)第①自然段“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可知,这里“跑出来”“跳舞”“狂欢”这些表述,把花当作人来写,充满了活泼、兴奋的感觉,营造出的场面也是热闹欢快的。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为了体现出花的这种兴奋情绪以及场面的热闹氛围,应该用欢快、活泼的语气去读。因此,此题说法正确。
(2)第⑤段“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可知,这里的“冲”字。结合第⑤段“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可以知道是外界的环境(狂风、雷云等)营造出一种即将“释放”的氛围,花孩子们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感受、玩耍。这里的“冲”体现的是花孩子们的欢快、急切,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表现,而不是“不爱学习、贪玩”。因为前文提到“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的”,说明花孩子们是遵守“功课”规则的,“冲出来”是在“功课”结束或者合适的时机。因此,此题说法有误。
(3)第③段和第④段中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而不是“它们”。“它们”一般用于指代事物,而“他们”通常用于指代人。作者这样写,是把花当作有生命、有思想的孩子来看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花的喜爱,仿佛花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所以“选段中,作者用‘他们’来称呼花而不用‘它们’,是因为作者把花当成了孩子,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因此,此题说法正确。
4. 鸟儿 蝴蝶 猴子 5. 上课 下课 6.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可以看到猴子、松鼠等动物,我所在的学校里看不到这么多动物。
【导语】《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选文描绘了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小学,以生动地语言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快乐学习生活的情景。课文通过上课、下课两个时间段,细致刻画了小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宁静与生机。大青树不仅是自然的见证,更象征着包容与成长的环境。这一段文本既充满了童趣,也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多民族融合的美好愿景。
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提到“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可知,在窗外安静地听同学们读书的有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
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上课了,大家在教室里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和“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可知,选文是从上课时和下课后两个时间段中学生和小动物的活动来写校园生活的。
6.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解题时需从文章中提取大青树下小学的特点,如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活动。首先,文章通过学生上课时窗外的安静及动物的关注体现出大青树小学与自然互动的特点。其次,描述学生下课后在大青树下参与民族活动,反映出该校的文化特征。与此对比,应反思自己学校的特点,找出差异。可以从校园周围的环境及平时活动中寻找答案,并作比较,以体现两者的不同。
示例:①大青树下的小学有着与自然环境和谐互动的特点,同学们在课堂上能感受到来自自然的关注,如鸟儿、蝴蝶、猴子等表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一般的学校可能在城市或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种与自然的直接互动较少。②大青树下的小学生在大课间时会在大青树下进行传统的民族活动,如跳孔雀舞,这是与他们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的活动;而大多数现代学校的课间活动可能更加倾向于现代体育活动,如篮球、羽毛球等。
7. 破例 明明白白 他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 勤学好问 8.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提问。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孙中山求学的小故事,生动展现了传统私塾教育的典型场景。文章以简洁的叙事语言,刻画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形象——他不仅能熟练背诵课文,更可贵的是不满足于机械记忆,敢于质疑“糊里糊涂地背”的学习方式。文中“壮着胆子”的细节描写尤为传神,既反映了旧时师生关系的威严,又凸显了孙中山追求真知的勇气。文本语言平实却富有教育意义,通过具体事例传递了“学贵有疑”的深刻道理。
7.本题考查反义词、文章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分析能力。
(1)结合文中“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前一天所学的功课。”可知,“照例”指按照惯例、常规去做某事,强调遵循以往的规矩或习惯。故“照例”的反义词还有: 反常、异常 。
结合文中“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可知,“糊里糊涂”意思是形容人对事物认识模糊、不清楚,思维混乱。故“糊里糊涂”的反义词还有: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2)结合文中“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可知,孙中山在能够流利背诵功课之后,意识到自己虽然能背,但对于书里内容的含义却一无所知。他觉得这样毫无理解地背诵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心渴望真正弄懂知识,而要弄懂知识就需要向先生请教,所以孙中山需要“壮着胆子”才敢向先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孙中山在已经能够熟练背诵课文的情况下,没有满足于表面的“完成任务”,而是主动思考内容的意义,甚至敢于向先生提出疑问。这种不满足于机械记忆、主动探求知识本质的举动,鲜明地展现了他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8.本题考查对人物事迹的理解及从中获得学习启示的能力。
文中孙中山明明已经能背下课文,却没有因为怕麻烦或畏惧而放过自己不懂的地方,反而主动向先生请教,这正告诉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敢于提问不是鲁莽,而是对知识的认真。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记住内容,不去深究背后的意思,学习就成了空架子。就像孙中山那样,把“不懂”说出来,才能打破模糊的认知,让学到的东西真正扎根,这样的学习才会有实在的收获。
示例:学习不能只满足于背诵,遇到不懂的问题要鼓起勇气提问,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学得扎实。
9.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10.小睡,短时间入睡 11.勤学、好问
【导语】这篇短文以“程门立雪”的典故,生动诠释了中华传统尊师之道的精髓。全文通过三个层次递进:先以杨时“进士”身份与“谦虚谨慎”的品格形成张力,暗示真才实学与虚怀若谷的辩证关系;继而用“鹅毛大雪”的意象强化场景感染力,雪中静立的画面将尊师诚意具象化;最终以“一尺深雪”的量化描写与程颐“尽心尽力”的教学回应,完成尊师与重教的价值闭环。
9.本题考查提取信息。
短文的第①自然段“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中“喜好钻研学问”“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直接表现了杨时“喜好钻研学问”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的优良品质,都是杨时的优秀品质,用线画出相关句子即可。
10.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文中“打盹儿”一词的意思是短暂的睡眠或小睡。从原文第②段看,程颐在屋中“打盹儿”,说明他正在休息,而杨时和游酢为了不打扰老师,选择安静等待。在生活中,“打盹儿”通常指短时间的休息,比如午饭后的小睡、工作间隙的闭目养神等。这个词生动地描绘了程颐当时的休息状态,同时也体现了杨时和游酢对老师的尊重。
11.本题考查对比分析。
结合短文及课文的内容可以知道杨时、游酢、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是勤学、好问。
《不懂就要问》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短文中的杨时、游酢与《不懂就要问》中的孙中山在对待学问上展现了高度一致的品质:求知若渴的进取精神和尊师重道的谦逊态度。杨时和游酢冒雪静立等待程颐醒来的行为,与孙中山勇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的表现,虽然形式不同(前者是耐心等候,后者是主动发问),但本质上都体现了对知识的极度渴求。同时,杨时二人不忍打扰老师休息的体贴,与孙中山提问后虚心聆听教诲的恭敬,同样彰显了中华传统中“尊师重道”的美德。这种将求知热情与师道尊严完美结合的治学态度,正是古今学子应当传承的精神财富。
12. 叮咚叮咚 嗒嗒嗒 13.B 14.①夏天 ②秋天 ③冬天 ④蹚溪水 ⑤吃野果 ⑥滑冰 15. 听一路蝉鸣 赏一路秋叶 看一路雪景
【导语】《上学一路歌》文评 这篇短文以四季为轴,用孩童视角串联上学路趣事:春采野花、夏蹚溪水、秋食野果、冬滑冰道,场景鲜活如绘。语言浅白灵动,“叮咚叮咚”“嗒嗒嗒”等拟声词、“手指像黑炭条”等稚拙比喻,尽显童真。结尾“怪学校太近”的细节,以小见大藏住满心欢喜,既勾勒出自然之趣,更传递出纯粹的成长快乐,是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儿童散文。
1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和找寻关键词句。
通读全文,第②段中“伴随着叮咚叮咚的水声到了学校”的“叮咚叮咚”模拟小溪流水的声音,是典型的拟声词; 第④段中“一路嗒嗒嗒!嗒嗒嗒!”的“嗒嗒嗒”模拟孩子们在冰上滑行时,鞋底与冰面摩擦的声音,同样属于拟声词。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第④段内容可知,这一段描写冬天上学“滑一路冰”,孩子们“站着滑、坐着滑”,还觉得“像坐汽车、像坐飞机”,可见滑冰的过程充满乐趣,孩子们沉浸在快乐中;“怪学校太近”并非真的抱怨距离短,而是因为滑冰的快乐时光过得太快,还没玩够就到学校了,侧面体现出孩子们对冬天上学路上滑冰的喜爱。“山路很短”是字面误解,文中未提山路;“上课时间没到”无文本依据;“不想上学”与原文“开心滑冰、互相提醒”的积极氛围完全相反。
故选B。
14.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内容概括。
从文中第②段“夏天上学,走一路,蹚一路溪水。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我们随着它跳过山石,随着它绕弯曲行,我们唱着歌,伴随着叮咚叮咚的水声到了学校”可知,对应的季节是夏天,事情概括为蹚溪水(跳过山石、绕弯曲行、唱歌),提取夏天上学路上蹚溪水及相关动作。
依据第③段“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野果,我们吃落在地上的青皮核桃,砸核桃弄得手指像黑炭条,洗也洗不掉。我们摘酸枣吃”可知,对应的季节是秋天,事情可以概括成吃野果(吃青皮核桃、摘酸枣),提炼秋天吃野果的具体行为。
从第④段“冬天上学,走一路,滑一路冰。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帮忙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可知,对应的季节是冬天,事情概括为滑一路冰(站、坐、冲、小伙伴帮忙推),总结冬天滑冰的不同方式。
1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阅读题干可知,题干给出的句式是“季节+上学,走一路,+动词+一路+事物”(如“春天:迎一路朝阳”),仿写需保持“动词+一路+季节事物”的结构,确保句式整齐,同时融入自己对上学路的真实观察,体现“场景感”。选择的事物最好是对应季节具有代表性的,如夏天的“清风、蝉鸣、树荫”,秋天的“落叶、桂香、野菊”,冬天的“积雪、霜花、白气”,均是对应季节常见的校园周边场景。
例:夏天上学,走一路,沐一路清风。秋天上学,走一路,捡一路落叶。冬天上学,走一路,踏一路积雪。
16.A 17.C 18.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像喜鹊似的飞进了教室。
当上课铃声响起时,一群学生像活泼的喜鹊一样,轻盈而迅速地跑进教室,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导语】这篇短文是孩童视角下的校园礼赞。以“学校”为锚点,用“云雾”“竹林”“山溪”织就自然背景,白墙红瓦与红领巾相映成趣。文字如溪水流淌,“书声与山雀对话”等句融童趣与诗意,末段“新笋”与“孩子”并置,既写山林生机,更藏成长哲思,寥寥数笔绘出山野校园的鲜活与温暖。
16.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
第⑥自然段提到,“林间闪闪的红领巾,像飞动的旗”,需结合“校园场景”和“上下文逻辑”推断。文中第⑤段提到,“我们是山里的孩子。山里的孩子,成长在学校里。”全文围绕“学校”“孩子们”展开,“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与“孩子们”直接相关,因此,第⑥自然段加点的“红领巾”指的是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活动的身影。
故选A。
17.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理解。
第④段画线句是“一双双眼睛在探求,一对对耳朵在谛听。顿时,琅琅书声从窗口飞入云际,和山雀对话,和竹林絮语……”
A.“探求”指主动寻求知识,“谛听”指认真倾听,直接体现了孩子们专注学习的状态,该选项理解正确。
B.“飞入云际”是夸张手法,用“声音传到云端”突出读书声的响亮,该选项理解正确。
C.“和山雀对话”“和竹林絮语”是拟人化表达,将“琅琅书声”与自然景物结合,营造出“读书声融入自然”的和谐氛围,并非“孩子们走神”,该选项理解错误。
D.从“飞入云际”“和山雀对话”等表述可看出,读书声与山雀、竹林等自然元素相融,该选项理解正确。
故选C。
18.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和想象写话。
“有新鲜感的句子”通常指富有景物描写、修辞手法或画面感强的句子,想象画面时,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意象,结合“感官体验”展开,让画面既有文本依据,又有合理联想,体现句子的“新鲜感”。
例如,积累:门前,翠竹掩蔽;屋后,欢跳着山溪……
想象画面:学校的前门被一片茂密的翠竹挡住,翠绿的竹叶层层叠叠,阳光透过叶缝洒下碎光;屋后,一条清澈的山溪顺着山势流淌,溪水撞在石头上,发出“叮咚”的声响,像在欢快地跳跃,水面还映着竹林的倒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