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9:3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材料一】农历八月十八,正值钱塘江大潮最佳观赏日。9月20日,海宁盐官观潮胜地公园,1.7米高的“一线潮”自水天相接处奔涌而来,蔚为壮观。当天,海宁海塘全线,12万名观潮游客争睹“天下第一潮”。
【材料二】钱塘江的入海口处即杭州湾。它外宽内窄,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100千米,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相叠,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潮(sù)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奇观。
【材料三】因为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潮汐的存在是普遍的,但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而且时间基本都是农历八月十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一条线上,所以会带来极大的潮汐力,引起的潮汐自然是大的。
【材料四】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②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③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1.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 。
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 。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二中“潮水更加汹涌”的原因是( )
A.江面束狭,沙坎阻拦
B.水量丰富,海潮顶托
C.江面束狭,海潮顶托
D.水量丰富,沙坎阻拦
4.语文要素 材料四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将画“______________”的部分与《观潮》中的句子对应起来。
①——( ) ②——( ) ③——( )
A.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
B.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C.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5.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①四周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波涛,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里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②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一粟。(有删改)
(1)选段是按照( )顺序写的。
A.空间 B.时间 C.参观游览 D.事情发展
(2)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从 和 两个方面来描写月亮的,把月亮比作 和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沧海一粟”这个词让你想到了 的景象。
快乐阅读。
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
材料一 乐乐一家去桂林游玩,下面是游玩前乐乐搜集的资料。
材料二 在桂林市中心,独秀峰巍然耸立,陡峭高峻,气势雄伟,被誉为“南天一柱”。山之东麓有颜延之读书岩,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这位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fú)邑间”的诗句,意思是独秀峰胜过群山,它高耸于城郭间。独秀峰因此得名。晨曦辉映或晚霞映照之时,山峰如披上紫袍金衣,因而又得名“紫金山”。
材料三 桂林的主要景点可概括为一江、两洞、三山。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漓江的特点可概括为清、奇、巧、变四个字。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使山水之景犹如一幅百里画卷。泛舟于漓江之上,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渔翁闲钓等。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空气,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6.语文要素 乘船游漓江时,你会欣赏到怎样的画面?请从“奇峰倒影、碧水青山、渔翁闲钓”中选择一个词语,展开想象,描述你心中的画面。
7.请你结合材料,为乐乐一家完善桂林两日游的计划表。
时间 景点 自然风景的特点 活动
第一日 漓江
第二日
8.新角度 桂林景区要推出一套明信片作宣传,你觉得下面哪一项统一印在这套明信片上更合适?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A.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B.一方山水一城景,千年文化韵桂林。
我觉得( )更合适,因为 。
快乐阅读。
夜石林(节选)
游人散尽了,夜晚的风吹拂石林。此刻,一切都安静了,安静了。石林浸在月光里。
悠然想起一个小姑娘,想起小姑娘这样问妈妈:“夜里,石林睡觉吗?夜里,石林好玩吗?”石林忍不住笑了,可爱的小姑娘哟!
这时候,虫儿们出来了。蛐蛐儿“ (qū) , ”地欢叫着。蜘蛛在月光下织网,蛛网一闪一晃地亮。一条蜈蚣从石缝里爬出来,挠得石头们痒酥酥地想笑。顿时,月光颤颤如花瓣。青蛙跳了跳,惹得草儿弯一弯。竹鼠、穿山甲、灰兔“嗖——”地跑了过去。杜鹃鸣叫起来,山斑鸠拍着翅膀。金龟子们复眼闪动,彼此用触须、长足和气味互致晚安。跳舞的跳舞,弹唱的弹唱,每一块石头,每一茎草叶,都是虫儿们的乐池。
月光的瀑布泻在石壁上。石头们身披新装,满怀喜悦地让浸透月光的木香花、紫藤、皂荚树、白蜡条、金竹、野玫瑰和洋槐的清香,从自己的缝隙和皱褶里流过。
呵,小姑娘!你说,夜里,石林睡觉吗?夜里,石林好玩吗?
9.品读第1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两个句子表达上的不同。
①此刻,一切都安静了。②此刻,一切都安静了,安静了。
我认为第 句更好,因为 。
10.语文要素 读第3自然段,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幅画面。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几幅画面,给它们取名字。如:蜘蛛织网图、 、 。
阅读。
沙漠落日
①在暑假的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还没上火车,就听到别人说沙漠的傍晚是一( )胜景,于是我就留心起来了。当列车刚驰上辽阔的腾格里大沙漠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的时间。在茫茫的沙海中奔波了一天的太阳,此时又红又大,看起来也不是白天那般耀眼了。原本荒凉的沙漠,披上了一( )柔和的色彩,不再是白得刺眼的单一的沙光了。这时,天空中的云朵儿也似着了一( )淡黄的衫儿,飘移不定。随着这云衫儿色彩的加浓,橙红的太阳也渐渐接近地平线了。当太阳挨到地平线上的一刹那,天地间好像忽然变了样:西边天上层层的云堆好似被胭脂染过一般,蓬蓬松松、悠然自得地飘在那晶莹透彻的碧空上,似一( )光滑的蓝缎上绣上了层层橙红的花纹儿。在蓝天、彩云的陪衬下,浩瀚的沙漠也显得别样的美。蒸腾起来的水汽淡淡地笼罩在沙漠上空,隐隐闪现着七色的光圈。远处沙丘上的沙生植物,在红晕的光的包围下,似生在凌霄上的仙花瑶草一般。偶尔掠过的鸟雀,也给这静态的美添上了一丝动的生机……
②太阳只剩半个了,但是仍不肯马上走到地那边。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装饰打扮着世界。橙红的云更红了,连东边天上的云,也镶着一( )淡黄的边儿。满天绯红的云似裱在蓝油光纸上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并且变幻着各种繁乱的形态。整个沙漠被霞光笼罩着,色彩变得柔和极了。那橙红的光融入蒙蒙的雾气中,不时闪光的沙漠绿洲像在雾光中浮动着。飘浮不定,一( )晚归的骆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脖下的大铃铛依稀可见,高耸的驼峰和庞大的躯体也披上了一层光。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③太阳终于下去了,天渐渐地暗下来,曾经绚烂的云变成了深褐红色。大漠的雾渐渐浓了,沙丘渐渐地不明显了,刚才闪入视线的驼队也变得模糊不清。白天热得炙人的暑气渐渐地融入了深沉的暮色。
11.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层 件 队 道 块 个
1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 的作用,其中“ ”这一短语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13.作者是按___________顺序写沙漠落日的。( )
A.时间 B.地点转移 C.空间
14.本文多处用到了拟人手法,请用“ ”画出一处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祖国风光秀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也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 、 、 等。
遥远的炊烟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②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来了,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③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④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
⑤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__________的瀑布,像__________的锦缎,像__________的少女,像__________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6.把下面的词语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婀娜多姿 飘忽散淡 飞流直下 艳丽多彩
17.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人只要在乡村生活过,都会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
(2)小时候,如果谁家房顶上的炊烟没有了,就说明饭还没做呢。( )
(3)炊烟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故乡茅屋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最让游子动心。( )
(4)只有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才是一幅动人的画卷。( )
18.为什么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会怀念自己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
19.在你的印象里,什么才是家乡的象征?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潮势壮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1)杭州湾外宽内窄,地形特殊。(2)南北相连的沙坎抬高水面。(3)东南季风影响,潮水汹涌。(4)因为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一条线上,所以会带来极大的潮汐力,引起的潮汐自然是大的。 3.B 4. C A B
【导语】四则材料围绕钱塘江大潮展开,各有侧重:材料一、四以记叙和描写展现大潮壮观景象与观潮盛况,语言生动;材料二、三从地形、天体引力等角度科学解析大潮形成原因,逻辑清晰。整体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既让读者感受大潮之“奇”,又明白其“奇”之缘由,内容互补,全面呈现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与价值。
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能力。
材料一围绕“钱塘江大潮观赏”展开,核心要素包括: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即9月20日)、地点(海宁盐官观潮胜地公园、海宁海塘全线)、事件(“一线潮”奔涌而至,景象壮观)、结果(12万名游客前来观潮)。所以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海宁盐官观潮景区内,钱塘江潮势雄伟壮观,引得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材料二聚焦“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形与水文原因”,先介绍杭州湾“外宽内窄”的喇叭河口地形(江面束狭导致潮水叠加升高),再提及澉浦附近河床的沙坎(进一步抬高水面),最后说明东南季风推拥的海潮与东流江水叠加,共同促成大潮奇观。所以材料二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得以形成的缘由。
2.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
材料二指出,钱塘江入海口杭州湾是“外宽内窄的喇叭河口”,越往西江面越窄,潮水大量涌入后因江面束狭而叠加,导致水面升高,为大潮形成奠定基础。
材料二提到,澉浦附近河床底部有“南北相连的沙坎”,其像门槛一样进一步抬高潮水水面,加剧潮势。
材料二说明,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与东流入海的江水叠加,让本已抬高的潮水更汹涌。
材料三指出,农历八月十八时 “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在同一条线上”,产生极大潮汐力,引发更大潮汐,使大潮更壮观。
所以,综上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的原因有地形特殊、有沙坎阻拦、季风顶托、日月引力大。
3.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
材料二明确表述:“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即水量丰富)……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即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故选B。
4.考查对文言文与现代文描写内容的匹配能力。
材料四①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意为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所以①——C。
材料四②句“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意为不久潮水渐渐靠近,就像白玉砌的城墙、白雪堆的山岭一样,连接着天空涌来。所以②——A。
材料四③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意为潮水的声音像雷鸣一样,震撼天地、喷射水花,仿佛要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所以③——B。
5.(1)B
(2) 颜色 形状 红黄色大圆镜 明亮的宝镜
(3)小小的孤舟在大海中像一颗谷粒,非常渺小
【导语】这段文字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从傍晚到夜晚的海上景色变化。先写四周静寂、太阳收敛光芒、热气渐退,接着描写微风中船行海上,最后着重刻画满月从海上升起,由大圆镜似的红黄色满月逐渐变为皓月的过程 ,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生动展现出海上月夜之美。
【详解】(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微风掠过了万顷波涛”可知,句子明确指出了太阳光芒的收敛、空气中凉意的出现以及微风的掠过,这些都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自然现象。接着,“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里的“突然间”和“升了起来”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结合第②自然段的句子“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 就成了一轮皓月”可知,这句也是按照月亮从海平面上升到半空这一时间顺序来写的。同时,作者还通过“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这样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场景的变化。
综上所述,选段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和“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可以看出作者对月亮形态的描写;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从“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可以看出作者对月亮颜色的描写。
综上所述,第①自然段中作者是从月亮的形态和颜色两方面来描写月亮的。
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和“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可知,作者把月亮比作“大圆镜”和“宝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圆润明亮,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本题考查想象画面。
文中描述了结合第②自然段的句子“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可知,这句话展现出天地的广阔无垠。而“我们这小小的孤舟”在这 样的空间中,显得极其微小,就像大海中的一粒粟米,突出了孤舟在沧海中的渺小与微不足道,生动地体现了“沧海一粟”的意境。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也引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通读文章,“沧海一粟”让我想到了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一艘渺小的孤舟在波涛中飘荡的景象。
6.我选择“碧水青山”。江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仿佛一条翡翠色的丝带缠绕在群山之间。好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7.清、奇、巧、变 乘舟游江
独秀峰 陡峭高峻,气势雄伟 爬山 8. B 这句宣传语既强调了桂林的自然之美,又表现了桂林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深,更能吸引游客
【导语】本篇围绕桂林山水(漓江、桂林城),介绍其景点(三山两洞、“南天一柱”等)、特色(山水甲天下、喀斯特地貌)与文化底蕴(名人题字、历史渊源),字里行间传递对桂林自然美与文化美的赞叹,展现桂林“山水+人文”的独特魅力。
6.本题考查对 “奇峰倒影,碧水青山,渔舟湾钓”等词语的画面想象与文字描绘能力。
以“碧水青山”为例,答案“江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仿佛一条翡翠色的丝带缠绕在群山之间,好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
先抓词语中“碧(江水颜色)、青(山的色彩)”,联想“江水-群山”组合,用“碧绿如玉、翡翠色丝带、缠绕群山”,把静态词语转化为动态、有色彩的画面,让“碧水青山”从文字变具象场景,通过“色彩+比喻+动态联想”还原意境。
7.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规划应用能力。
第一日游漓江,提取漓江特点“清、奇、巧、变”,活动围绕“自然景观”(如乘船赏景);
第二日游桂林城,结合“绕秀峰、绕塔穿洞、爬山”设计,贴合桂林城“山水交融、有峰有塔”的特色,按“两日时间 +景点特色+对应活动”规划,让游览计划既体现景点差异(自然vs人文),又有具体玩法,通过“信息对应+逻辑规划”完成设计。
8.本题考查理解与宣传语匹配的能力。
选B“一方山水一城景,千年文化蕴桂林”,理由是“既体现桂林自然美(一方山水),又突出文化底蕴(千年故事、文化)”。
对比A(侧重自然景观),B 兼顾“山水+人文”,贴合桂林既有“山水甲天下”,又有“名人题字、历史渊源”的特点,通过“自然+文化双维度” 匹配宣传语,判断时抓标语与桂林“双特色(自然/人文)”的契合度。
9. ② 第②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夜的轻柔与宁静,富有节奏感 10. 蜈蚣挠痒图 金龟子互致晚安图
【导语】《夜石林》描绘了夜晚石林的独特景致,虫儿们活跃其中,月光洒落,石头与花草浸润在清香里,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夜石林宁静、奇妙之美的喜爱,传递出对自然细腻的欣赏与沉醉之情。
9.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反复)及语言节奏、情感表达的理解。
选“② ”更好,因为第②句“一切都安静了,安静了”用反复修辞,重复“安静了”。从节奏看:让语气更舒缓,突出夜石林“安静”逐渐加深的感觉;从情感看:强化宁静氛围,比第①句(单一“安静了”)更有感染力,通过“修辞运用+节奏/情感强化”分析表达效果差异。
10.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画面提取与创意概括能力。
第3段有多个动态场景:“一条蜈蚣从石缝里爬出来,挠得石头们痒酥酥地想笑”→提取“蜈蚣挠痒”动作,取名蜈蚣挠痒图;
“金龟子们复眼闪动,彼此用触须、长足和气味互致晚安”→ 抓住“互致晚安”行为,取名金龟子互致晚安图。
需从段落中找“虫儿动态+互动”细节,用“主体(虫儿)+核心动作”概括,让名字既贴场景,又有趣味,体现对文字画面的精准捕捉与创意命名。
11.个 层 件 块 道 队 12. 总起 壮观的景象 13.A 14.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把骆驼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15. 杭州西湖 苏州园林 安徽黄山
【导语】这篇写沙漠落日的文章,以时间为轴,用细腻笔触勾勒奇观。从夕阳西下的柔和色彩,到落日半沉的绚烂,再到余晖散尽的静谧,层层递进。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不肯走”“装饰世界”的情态,比喻让云、天空更鲜活。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之美的惊叹,读来如亲历沙漠落日,壮阔又温情。
11.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层”:侧重表层次、层级。
“件”:多用于个体事物,常搭配具体物件。
“队”:用于计量成行列的人或事物。
“道”:多形容长条状、连续的事物。
“块”: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事物。
“个”:是通用个体量词,可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常表单独的、完整的事物概念。
在第①自然段“沙漠的傍晚是一( )胜景”中,“胜景”是一个整体的、抽象的景观概念,用“个”搭配能体现其作为单独景观的表意,其他量词无法精准匹配,故选“个”。
第①自然段“披上了一( )柔和的色彩”,沙漠被色彩覆盖,“层”能体现色彩像一层薄纱、涂层一样附着在沙漠上的状态,比其他量词更贴合“色彩覆盖沙漠”的画面感,故选“层”。
第①自然段“云朵儿也似着了一( )淡黄的衫儿”,“衫儿”是衣服,用“件”搭配符合语言习惯,故选“件”。
第①自然段“似一( )光滑的蓝缎上绣上了层层橙红的花纹儿”,把天空比作“蓝缎”,“块”能体现蓝缎作为块状平面的形态,故选“块”。
第②自然段“连东边天上的云,也镶着一( )淡黄的边儿”,“边儿”是长条状,“道”能精准体现其长条、连续的特点,故选“道”。
第②自然段“一( )晚归的骆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骆驼是成队行走的,用“队”搭配能体现其队列形态,故选“队”。
1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和中心句。
从全文来看,文章围绕“沙漠落日”展开,第①自然段开篇写“在暑假的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先点明“沙漠落日”这一写作对象,还强调其“壮观”,引发读者兴趣,为后文具体描写沙漠落日的壮观景象做铺垫,所以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故第一空可填“总领全文”。
第①自然段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后续段落②③都是围绕沙漠落日的“壮观景象”展开详细描写,如落日时沙漠、云朵、天空等的变化,都体现“壮观”,所以“壮观的景象”这一短语概括了文章中心,即展现沙漠落日的壮观。故第二空填“壮观的景象”。
13.本题考查文章的顺序。
第①段“正是夕阳西下的时间”,第②段“太阳只剩半个了”,第③段“太阳终于下去了”。这些词句清晰呈现太阳从“夕阳西下”到“只剩半个”再到“下去了”的变化,是时间推移的体现。所以是时间的顺序。
故选A。
14.本题考查找拟人句和赏析句子的能力。
先明确拟人手法是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人的动作、情感等。然后在文中找将沙漠落日相关事物(太阳、云朵等)当作人来写的句子,再分析拟人让描写更生动、赋予事物情感的效果,体现对沙漠落日的独特感受。
示例:
句子:太阳只剩半个了,但是仍不肯马上走到地那边。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装饰打扮着世界。
分析:把太阳拟人化,“不肯走”“装饰打扮”赋予太阳人的情感与动作,生动展现太阳落山前的动态与眷恋,让画面鲜活,凸显沙漠落日的独特美。
15.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
题目要求列举我国吸引游客的风景名胜,需选取知名度高、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涵盖不同地域或特色(如自然景观、文化古迹等),确保符合“风光秀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描述。
示例:九寨沟、桂林山水、长城。
16.飞流直下 艳丽多彩 婀娜多姿 飘忽散淡 17. √ × √ × 18.因为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19.我们家乡的千佛塔,家乡的场院、垂柳、小桥、流水等都是家乡的象征。
【导语】这篇散文以炊烟为意象纽带,串联起乡村生活的集体记忆。作者通过“娘做饭”“游子乡愁”“母亲身影”三个维度,将炊烟转化为情感载体——既是童年归家的信号,又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更是母爱存在的具象化表达。文中“无风似树,有风如云”的比喻,既呈现炊烟形态的流动性,又暗含乡土生活的恒常性与变易性。结尾排比句刻意留白的艺术处理,为读者保留想象空间,使麦香与目光构成的复合意象,完成对乡土中国最温情的诗学诠释。
16.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婀娜多姿:意思是各种轻盈软美的姿态。形容女性轻盈柔美。
飘忽散淡:指精神比较分散,心神不宁,注意力不够集中。
飞流直下:形容瀑布或河水垂直泻下的壮观景象。
艳丽多彩:指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形容色彩华丽;也指绚烂无比,形容多姿多彩或非常精彩。
结合词义与语境分析,第一个空描述瀑布的词语是“飞流直下”;第二个空描述锦缎色彩绚丽的词语是“艳丽多彩”;第三个空描写少女姿态柔美的词语是“婀娜多姿”;第四个空描写烟霞朦胧轻盈的词语是“飘忽散淡”。
1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1)由短文第①自然段“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可知,这句话用反问句表达“有谁不怀念……”,意在肯定每个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会怀念炊烟。
故本题叙述正确。
(2)由短文第②自然段“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可知,文中写道“房顶上没有烟了”就代表“娘做好饭了”,而题干却说“说明饭还没做”,和原文相反。
故本题叙述错误。
(3)由短文第③自然段“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可知,作者明确写道“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
故本题叙述正确。
(4)由短文第⑤自然段“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知,文中指出“有风或无风时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题干只说“无风”才美,和原文不符。
故本题叙述错误。
1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由短文第①自然段“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可知,乡村生活过的人怀念自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是因为那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父亲的声音,还有儿时温暖的记忆与家的味道,给人安全感与亲切感。
19.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自己对家乡的印象进行描述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在我心中,家乡的象征是屋后那条清澈的小河,它承载着童年回忆和浓浓的乡情,像炊烟一样温暖人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