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白 鹭(节选)
①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②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③……
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选文中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可以概括为“ 图”“ 图”。
2.体会选文的意境之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于树顶的白鹭孤傲不群,嗜好独特。
B.黄昏低飞的白鹭清纯美丽,灵动而富有生命力。
C.选文描绘了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写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
3.为什么作者说见到白鹭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读画“ ”的句子,说说在你心目中,白鹭是什么样的形象。
在我心中,白鹭实在是 , 。
课内阅读。
桂花雨(节选)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②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5.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腐烂——( ) 稚嫩——( )
6.为什么摇下来的桂花为最佳?
7.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8.本文以“桂花雨”为咏叹对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专项训练。
一篱蔷薇
①春天的头一茬阳光,洒遍了村庄。我家屋后,一篱蔷薇长得格外茂盛。
②有一天我来到屋后,发现蔷薇篱笆上竟然抽出了很多还没打花苞的嫩条,好像竹丛中的竹笋子一般。我欣喜地折了,把皮一剥就往嘴里放,有点酸,有点甜,还有点涩,但青嫩得很,入口嚼几下就化了,这实在是大自然给嘴馋孩子的一丝慰藉。
③初夏时节,当蜜蜂嗡嗡地从窗格飞进时,我睁开了眼睛,一股浓郁而甜腻的香味直扑鼻子。我知道,蔷薇花开了!我翻身起床,趿拉着鞋往屋后跑。呀!一篱笆的蔷薇花都约上了,都约在昨天晚上一齐开放,谁也不赶早,谁也不甘晚。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长长的绿篱上,仿佛哪位仙女遗落的一件云裳。饱满润泽的花瓣中,一簇簇的黄蕊在风中招摇,引得蜂嗡蝶舞。我再也忍不住了,摘了一朵又一朵,直到满手满襟都是。我把一朵朵蔷薇轻轻地放在一个竹筛里,就像把熟睡的孩童放入摇篮一样。再从菜园边割来一些竹枝,就可以跟伙伴们用蔷薇和竹枝做花环了。我们把花环戴在头上扮公主,做新娘,彩排我们心中的一个个童话。
④等我们玩够了,蔷薇花也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过不了多久,透过一根根蔷薇枝,你会看到青青的金樱子已经挂上了。当白露为霜,秋风渐起,浑身是刺的金樱子,就由青转黄转红了,味道也会从涩入甜。为了这点甜味,我们不怕衣服被扯烂、手臂被划伤,一只只小手在蔷薇的茎刺旁试探、找寻,摘下后就用鞋底磨掉金樱子身上的刺,用嘴咬开它的肚皮,用手指挖出它一肚子毛刺刺的籽,终于剩下薄薄黄黄的果皮,我们洗也不洗,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享受一点点酸甜。
⑤雪花飘飞,屋前屋后的树木干枯空荡,只有那一篱蔷薇依然青翠稠密,各种虫儿、雀儿躲进蔷薇枝叶之间,在它们的蔷薇山庄亦歌亦食,等待春姑娘的到来。
9.巧用修辞,阅读文中画“_____”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完成练习。
①读句子,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综合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拟人和夸张 B.拟人和比喻 C.比喻和夸张
②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蔷薇(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A.一齐开放、花团锦簇 B.错时开放、花团锦簇 C.同时开放、枝繁叶茂
10.阅读第2、3自然段,填写思维导图,把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本文按照__________顺序对蔷薇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蔷薇的________之情。
下面是望望在活动中为同学们展示的内容,请你阅读并完成练习。
①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②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③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④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⑤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⑥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⑦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⑧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1.在介绍花生的好处时,拿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 )
A.突出了桃子、石榴、苹果也很了不起,比花生还要好。
B.突出了花生内在的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名利。
C.突出了桃子、石榴、苹果等长得很茂盛的特点。
D.在比较中流露出作者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感情。
12.合短文内容,完成填空。
花生的好处很多,在孩子们眼中体现在 、 和 这些方面,在父亲的眼中,花生最可贵的是 (①炫耀自己②默默无闻)的品质。父亲与“我们”谈论花生的品质,实则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
13.列语句与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A.生命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短长。
B.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C.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D.尽力做好一件事,实乃人生之首务。
14.你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花生那样的人?为什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周敦颐在他的名篇《爱莲说》中,用极其简单却精练的词句,描写出了荷花高贵刚强的性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每每读之,心中对荷花不由产生敬佩与尊重。荷花不像其他花那样愿意过多地表现自己,她身形端庄,有着高尚纯洁、正直通达的品质,难怪很多人都托荷言志、借荷抒情,我亦如此。
(有删改)
【材料二】同样的荷花,或许因为生长在名满天下的旅游胜地——西湖,而更具些别样的风韵。盛夏季节,我数次悠闲地徜徉于湖边岸堤上,于柳叶丛中全方位窥探着眼前的满塘碧影,红肥绿瘦间,仿佛暗藏着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近观荷塘,黛绿色的荷叶铺天盖地,瘦挺坚硬的荷杆亭亭玉立,拳头大小的莲蓬不经意地探头探脑,从密匝的叶隙间昂起青翠的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四周;绯红的荷花高矮不一,皆是盛装上场,自信地大秀靓姿。几只幸福的野鸭子在荷下阴凉的清波里畅游着,橘黄色的尖喙在水面上不时地乱啄一气;轻巧的小鱼快若飞燕,在水面上自由地巡行穿梭;岸边水草丰茂,与柳干上方垂下的秀发丝绦互相摩擦、交流着……
(有删改)
【材料三】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开幕。迎接四海宾客的三个吉祥物分别取名“琮琮”“莲莲”“宸宸”。其中,“莲莲”代表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西湖。“莲莲”以机器人为造型,全身覆盖清新自然的绿色,头饰为荷叶形,以三潭印月为顶,以互联网为径。
15.阅读材料一,把“莲的突出特点”与“人的高尚品格”用线连接起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正直通达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身形端庄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高尚纯洁
16.阅读材料二,感受作者对“西湖的荷”的喜爱之情。
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 、 和荷花的生命力。
17.“绿色、荷叶、三潭印月、互联网”寓意深厚。请你结合本次阅读的相关材料,选取其中两个写出寓意。
寓意一:
寓意二:
鸟中诸葛
①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
②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③在英国,乌鸦吞食耗子很有趣。乌鸦站在猪背上“值班站岗”,因为它确信,在猪圈干草堆中爬来爬去的耗子,绝不会留意哼哼叫个不停的肥猪,于是乌鸦从猪背上猛然往下跳,便可以把耗子叼到嘴里。
④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⑤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鱼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叼着钓鱼线,把线绳子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⑥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⑦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⑧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⑨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100多个词呢!
⑩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趁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来吃“残羹剩饭”。
但有一些人认为,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
18.用文中的话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
19.选文第⑦、第⑨段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
20.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消除“乌鸦可恶”的偏见,为乌鸦“正名”的科普文章。
B.选文是按照“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方式说明事理的。
C.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告诉人们欧洲的乌鸦是聪明的。
D.生动形象是选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21.用选文中的语句解释乌鸦“报丧之谜”。
22.乌鸦是一种飞禽,却很有人情味,请找出相应的语段,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1)语段(写出段落序号):
(2)启示: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枝头独立 空中低飞 2.A 3.因为黄昏的空中,白鹭低飞的画面把人们所向往的安定、纯洁、恬静的境界形象地展现出来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享受,因此说这“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4. 一幅画 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导语】这篇《白鹭》节选以细腻地笔触勾勒出白鹭的两种生命姿态:晴日树顶的孤傲与黄昏低飞的灵动。作者通过“望哨”的设问将鸟人格化,又以“恩惠”赋予自然景象情感价值,最终以“散文诗”的比喻完成对白鹭的审美升华。文字间流淌着对乡居生活的诗意观照,将寻常鸟禽转化为承载美学理想的意象,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小见大”的观物方式。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从第①段“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可知,可概括出:白鹭立顶图;从第②段“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可知,可概括出:白鹭低飞图。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从第①段“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可知,这里体现的是白鹭的悠然、独特,并非“孤傲不群”,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从第②段“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可知,黄昏时白鹭低飞的景象,为乡居生活增添了清澄、富有生命力的美好画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是“一种恩惠”。这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乡居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④段“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可知,这里作者将白鹭比作诗,突出其具有诗意的美。在思考自己心中白鹭的形象时,要结合文中白鹭的姿态、给人的感受等。比如,从白鹭的外形和姿态来看,它身形优美、动作优雅,像画一样富有美感。
示例:在我心中,白鹭实在是一幅画,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墨画。
5. 新鲜 成熟 6.桂花成熟时,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香味最足。 7.主要写了“摇桂花”这件事。对作者来说,摇桂花是件大事,作者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 8.本文寄托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恋与深深的乡愁。
【导语】《桂花雨》以清新质朴的笔触,通过“摇桂花”这一童年趣事,展现了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作者运用通感手法,将嗅觉(香飘十里)、视觉(桂花如雨)、触觉(满头满身)巧妙融合,营造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文字间流淌着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哲理。文中母亲的形象和孩子的童真形成温暖对照,体现了传统家庭生活的美好。结尾"好香的雨"的感叹,既是童趣的自然流露,也暗含对简单幸福的礼赞。
5.本题考查找反义词。
“腐烂”指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从第①段的“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可知“新鲜”表示刚生产、宰杀或烹调的食物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与“腐烂”意思相反。
“稚嫩”指形容年幼或不成熟,从第①段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可知“成熟”表示桂育到完备的阶段,与“稚嫩”意思相反。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①段的“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可知摇下来的桂花花朵是完整且新鲜的,要是等桂花自然开过,落到泥土里,特别是被风雨吹落的话,香味就会减弱很多,因此摇下来的桂花是最佳的。
示例:因为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而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香味就差多了。
7.本题考查概括短文内容及分析情感。
第二自然段先是写“我”一直盼着摇桂花,常追问母亲;接着写因要刮台风,母亲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最后写“我”和大家一起摇桂花,桂花纷纷落下,满头满身都是。整体就是围绕“摇桂花”这件事,从盼到实际参与的过程。
从文中“这下,我可乐了”“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些语句,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摇桂花过程中充满了喜悦,心情是快乐的。
示例: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母亲提前摇桂花的情景,作者的心情是非常快乐、兴奋的。
8.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主旨感情。
文章围绕桂花展开,从对桂花的喜爱,到摇桂花的快乐场景,都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回忆。桂花是故乡的象征,摇桂花等童年经历是故乡生活和童年时光的重要部分。所以,以“桂花雨”为咏叹对象,实则是借桂花雨这一与故乡、童年紧密相关的事物,表达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童年美好岁月的深切怀念。
示例:本文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家乡、亲人和美好时光的深厚感情。
9. B A 10.有点酸、甜、涩 纯白、浅粉 挨挨挤挤,满枝满篱,饱满润泽的花瓣围着一簇簇黄蕊
时间 喜爱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野蔷薇从春到冬的生长过程。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蔷薇的嫩条、花开、结果到冬季的变化,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童年的美好回忆。文章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尤其是对蔷薇花开时的描写,仿佛让人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魅力。整体上,文章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唤起了读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句子的赏析。
①结合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呀!一篱笆的蔷薇花都约上了,都约在昨天晚上一齐开放,谁也不赶早,谁也不甘晚。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长长的绿篱上,仿佛哪位仙女遗落的一件云裳”中“一篱笆的蔷薇花都约上了”可知,作者把“蔷薇花”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哪位仙女遗落的一件云裳”可知,句中把“蔷薇花”比作了“仙女的云裳”,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②结合句中的“都约在昨天晚上一齐开放”可知,这句话写出了蔷薇是一齐开放的;“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可知,这句话写出蔷薇花团锦簇。
故选A。
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我欣喜地折了,把皮一剥就往嘴里放,有点酸,有点甜,还有点涩,但青嫩得很”可知,嫩条的味道是:有点酸、甜、涩;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长长的绿篱上,仿佛哪位仙女遗落的一件云裳”可知,颜色是:纯白、浅粉;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饱满润泽的花瓣中,一簇簇的黄蕊在风中招摇,引得蜂嗡蝶舞”可知,花的形态是:挨挨挤挤,饱满润泽的花瓣中围着一簇簇黄蕊。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春天的头一茬阳光”,第③自然段中“初夏时节”,第④自然段中“秋风渐起,浑身是刺的金樱子,就由青转黄转红了,味道也会从涩入甜”,第⑤自然段中“雪花飘飞,屋前屋后的树木干枯空荡,只有那一篱蔷薇依然青翠稠密”可知,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对蔷薇进行了描写,从春天蔷薇抽嫩条,到初夏蔷薇开花,再到秋天花谢后金樱子生长以及冬天蔷薇依然青翠,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蔷薇的喜爱之情。
11.B 12. 味美 可榨油 价钱便宜 ② 做人不能只图虚名,而是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13.A 14.我想做花生那样的人。因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令我钦佩,我想像它一样,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家庭成员对花生的讨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花生的朴实无华与内在价值。父亲以花生喻人,强调做人要像花生一样不图虚名、踏实有用。文章语言朴实,对话自然,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孩子们与父亲的不同视角,既展现了花生的实用价值,又升华出“做人要做有用之人”的主题,体现了中国传统“重实轻华”的价值取向。
1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A.文章第④自然段中,父亲明确说花生“有一样最可贵”,对比的核心是突出花生的特点 —— 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上”,只是在“外观展示”上与花生不同,并非“比花生好”。父亲从未肯定三者“更了不起”,反而重点强调花生的可贵,因此该选项错误。
B.文章第④自然段中,父亲将花生“果实埋在地里”与桃子等“果实高挂枝头” 对比:前者成熟后 “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有没有果实”,不刻意显露;后者“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靠外观吸引注意。通过这种对比,父亲清晰突出了花生不炫耀、默默结果的特点,即“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内在可贵,与后文父亲说“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呼应,因此该选项正确。
C.第④自然段仅提到桃子等“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上”,描述的是“果实的位置和颜色”,而非“植株长得茂盛”(如枝叶繁多、长势旺盛)。父亲对比的重点是“果实是否显露”,而非“植株生长状态”,因此该选项错误。
D.文章中父亲的对比是“客观区分特点”,而非“否定桃子等”—— 他既没说桃子等不好,也没流露出“不喜欢”的感情,只是通过对比凸显花生的内在价值。后文全家也未对桃子等有负面评价,因此该选项错误。
故选B。
1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文中①—③自然段明确写了孩子们对花生好处的看法:从第①自然段“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可提取第一个好处“味道很美”;从第②自然段“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可提取第二个好处 “可以榨油”;从第③自然段“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可提取第三个好处“价钱便宜”。
依据第④自然段父亲的话:“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花生的果实不外露、不张扬,和“高高挂在枝上”的桃子等形成对比,体现出它不炫耀、低调的特点,对应“默默无闻”,而非“炫耀自己”。
故选②。
文章第⑦自然段“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以及第⑧自然段父亲回应“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说明“我”的这句话正是父亲谈论花生品质的最终目的 —— 借花生“不好看但有用”的特点,引导孩子明白 “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却对他人无好处的人”。
1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句子为文章第⑦自然段的“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句子的核心意思 作者认为“做人的关键是‘有用’(对别人有好处),而不是只追求‘体面’(表面的外在形象)”,核心是强调“内在价值(对他人/社会的用处、贡献)比外在表象更重要”。
A.句子中“贡献”对应画横线句的“有用(对别人有好处)”,“不在于短长”(不纠结生命时长)本质是 “不执着于外在/非核心的条件”,与“不要做只讲体面(外在表象)”的逻辑一致,均强调 “内在的‘有用/贡献’才是核心价值”,与原句意思最相近。
B.这句话侧重“自我鼓励、肯定自我”,与原句强调的“对他人有好处、不追求体面”的做人道理无关,排除。
C.这句话侧重“感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万物有兴衰规律”,是对时间和生命状态的感慨,与“做人要有用、不重体面”的核心无关,排除。
D.这句话侧重“专注做好一件事的重要性”,强调的是“做事的态度”,而原句强调的是“做人的价值标准”,话题不同,排除。
故选A。
14.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
想做花生那样的人:可结合第④自然段花生“果实埋地里、不炫耀”,第⑥自然段“不好看但有用”,从“做人要像花生般默默无闻、踏实做对他人有好处的事”方面写。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可结合苹果“果实显眼”,但补充“像苹果般既展现自身价值,也像花生般对他人有用”,从“不排斥外在表现,更要兼具实用价值”方面写。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想做花生那样的人):
我想做花生那样的人。因为花生虽然外表不漂亮,但它味道美、能榨油、便宜好吃,非常有用。更重要的是,它默默无闻地生长在地下,不炫耀自己。这就像做人,不需要外表多么光鲜亮丽,重要的是要有真本事,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别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示例二(想做苹果那样的人):
我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因为苹果不仅外表鲜红嫩绿很漂亮,挂在枝头让人喜爱,而且它的果肉香甜可口,同样很有营养,对人有好处。这就像做人,既能有美好的外在形象,让人感到愉悦,同时又能像苹果一样有丰富的内在,做一个内外兼修、既体面又有用的人。
15. 16. 拟人 荷叶 荷杆 莲蓬 17. “荷叶”寓意纯洁、高贵、正直。 “莲莲”全身覆盖清新自然的绿色,寓意着万物和谐的生态文明。
【导语】三则材料以“荷”与西湖为脉,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材料一借《爱莲说》颂荷之高洁品格,显托物言志之妙;材料二绘西湖荷塘鲜活景致,融诗意与生机;材料三以“莲莲”为桥,将荷、三潭印月等文化元素与科技结合。整体以荷串联文化、自然与时代,语言或典雅或生动,让读者既品荷之韵,又感杭州之美。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材料一中“出淤泥而不染”强调荷花从污泥中生长却不被沾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在清水中洗涤后也不妖媚,对应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纯净”的高尚纯洁品格。
“中通外直”写莲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蔓不枝”指不生枝蔓、不旁逸斜出,“香远益清”说香气传得远且更清幽。这些特点体现莲茎的正直、不杂乱,类比人“性格正直、做事通达,不搞歪门邪道”的品格,所以对应“正直通达”。
“亭亭净植”描绘莲笔直洁净地立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强调只能恭敬欣赏、不能轻慢把玩。从外形上突出莲的端庄、有威严感,对应人“仪态、举止端庄,令人敬重”的身形端庄特质。
16.本题考查赏析词句、修辞手法。
阅读材料二中的画线句子可知,句子中“莲蓬不经意地探头探脑”“昂起青翠的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四周”,将莲蓬当作“好奇的孩子”来写——“探头探脑”“打量” 是人类才有的动作,“好奇”是人类的情感;“绯红的荷花高矮不一,皆是盛装上场,自信地大秀靓姿”,则把荷花比作 “盛装表演的人”,“盛装上场”“大秀靓姿”“自信”都是人类的行为与心态。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让原本静态的莲蓬、荷花变得鲜活灵动,仿佛有了思想和情绪,直接体现出西湖荷塘充满生机的画面。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细致刻画了荷叶、荷秆、莲蓬、荷花的外形与情态,更传递出对西湖之荷的喜爱——无论是荷叶的繁茂、荷杆的坚韧,还是莲蓬的灵动、荷花的自信,都在文字中被赋予了“生命力”,这正是作者对西湖荷塘充满喜爱的直接体现。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
阅读题干可知,需要从“绿色、荷叶、三潭印月、互联网”中选两个,结合材料与图片,解析寓意。阐述寓意的时候,需要关联材料里对西湖、荷花的描写,以及图片呈现的元素内涵,挖掘象征意义与文化、科技关联。
①选择观察“西湖莲叶”图,提取“翠绿荷叶、自然清新”的视觉信息,明确是西湖生态符号。可以链接材料二中“黛绿色的荷叶铺天盖地”描绘西湖荷塘自然美,材料三“莲莲”以绿色、荷叶为造型元素。从“自然生态传承”“和谐理念传递”角度,把绿色的生态象征、荷叶的西湖标识作用结合,说明寓意是守护生态美、传递自然和谐。
②看“三潭印月”“万物互联”图,区分文化符号(三潭印月)与科技符号(互联网),明确二者代表的领域。可以链接材料三“莲莲”以三潭印月为顶(文化传承)、互联网为径(科技拥抱),材料二体现西湖文化底蕴。从“文化+科技融合”“联通世界”角度,结合亚运会“迎四海宾客”背景,说明寓意是传承历史文化、借科技联通全球,展现杭州活力。
例:寓意一:绿色、荷叶 图片里西湖莲叶翠绿繁茂,材料二写西湖荷叶铺天盖地的生机。“绿色”象征自然清新,“荷叶”是西湖标志,寓意传承西湖自然生态美,传递对自然的热爱与守护。
寓意二:三潭印月、互联网 图片中三潭印月是西湖文化象征,万物互联代表科技。材料三“莲莲”以其为设计,寓意杭州传承三潭印月的历史文化,借互联网科技联通世界,展现古今融合的活力 。
18.乌鸦是鸟中诸葛。 19. 作比较 列数字 20.C 21.①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②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③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 22. ⑦⑧ 鸟类尚且知道孝敬父母(知恩图报)、对他人的帮助心怀感激,人类更应如此。
【导语】这篇科普文章以“鸟中诸葛”为题,通过生动事例为乌鸦正名。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批驳“乌鸦不祥”的偏见(①),后列举10余项实证(②—— ),展现乌鸦的智慧(利用工具、合作捕食)与情感(反哺、送葬),最后科学解释“报丧”现象( )。说明方法多样:画线句⑦用对比突出乌鸦的孝道,⑨用列数字说明语言天赋。语言兼具科学性(“嗅觉灵敏”)与文学性(“手舞足蹈”),成功扭转读者认知,体现科普文“以趣释理”的特点。
18.本题考查概括短文内容。
由短文第①自然段“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可知,文章开头第①段直接点明主题,“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这句话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即乌鸦的聪明特性。
1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分析第⑦自然段句子“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可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与其他鸟类比较,突出乌鸦的孝心。
分析第⑨自然段句子“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100多个词呢!”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100多个词”具体说明乌鸦模仿能力的强度。
20.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A.由短文第①自然段“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与第 自然段“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可知,文章开头消除乌鸦偏见,结尾解释报丧原因,全文为乌鸦“正名”,是科普文章。
故本题叙述正确。
B.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批驳“乌鸦不祥”的偏见(①),后列举10余项实证(②—— ),展现乌鸦的智慧(利用工具、合作捕食)与情感(反哺、送葬),最后科学解释“报丧”现象( ),符合总分总结构。
故本题叙述正确。
C.由短文第⑩自然段“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第 自然段“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趁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来吃‘残羹剩饭’”可知,作者目的不是只讲“欧洲的乌鸦”,而是全球范围(如第⑩段新喀多尼亚岛、第 段草原),目的是为乌鸦正名,展示其普遍聪明特性。
故本题叙述错误。
D.文中使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如描写乌鸦行为的语句,还将乌鸦称为 “鸟中诸葛”,富有趣味性。
故本题叙述正确。
故选C。
2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词。
第 自然段“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可知,乌鸦被视为“报丧之鸟”的原因:嗅觉灵敏,能提前感知垂死者释放的气味。
2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由短文第⑦自然段句子“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第⑧自然段“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可知,语段⑦描述小乌鸦长大后孝敬父母(如喂食、送葬),语段⑧描述乌鸦对“父亲”鞠躬致意,体现人情味,从乌鸦的行为中,我学到了要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动物也有感情,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