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宜昌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8:14:25

文档简介

宜昌市2026届高三九月起点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答案】B
【解析】B项:根据材料第二段相关表述可以推断出来。A项: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
埃及象形文字没有沿用至今,但不等于“没有遗迹存世”。C项:原文是“在古代,汉字曾
充当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但不意味着是“唯一的文字形式”。D项:“主要原
因”于文无据,原文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文化、科技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从
而推动形成了国际汉语学习的热潮”,可见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合作只是起到了“推动”作用。
2.【答案】C
【解析】根据原文7一9段的内容可知,A、B两项体现的是汉字的“典雅之美”,D项体现
的是汉字的“韵律之美”,只有C项体现的是汉字的“构形之美”。
3.【答案】①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也就会越多②要对汉字作出正确的说解阐释(如答“对汉
字深入研究”之类亦可)③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如答“利用数字技术”之类亦可)
【解析】①处:由上文“世界上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多”可知,这里要填一个“…越…”
的句式,根据下文“这将有利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及本段话的中心意思,可以
明确此处应该表达“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中华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的是学习汉
语的人范围之广。②处:根据主语“汉字研究者”和下文“让汉字的文化内涵得到准确清楚
地表达”可以推知这里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准确解释汉字。③根据下文的具体做法可以推知
此处要填写的是现代化的传播技术。
4.【答案】①中心明确而突出(或“提问很有针对性”)。记者始终围绕“汉字(的魅力/之
美)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一核心来提问,中心突出,不蔓不枝。②顺序合理,层层深入
记者先就汉字本身的生命力发问,再问及汉字所体现的中华文明之美,然后问汉字对促进人
类文明交流发展的作用,最后问汉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有的做法,富有层次感。(每
点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和整体风格的理解。选文是访谈节目的记录,问题是“提
问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记者的四次提问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根据选文出处中
“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也可以看出),同时四个问题有着内在的递进关系。
5.【答案】①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故汉字也可以延续发展。(或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②汉字本身具有强大的构造功能,可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③
汉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使用面广,难以被取代。④汉字具有典雅之美、构型之美、
韵律之美,尤其是韵律之美,使汉字成为唯一的可以形成书法艺术的文字形式。⑤汉字在历
史上曾经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⑥如果汉字拉丁化,不
利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信息的筛选、提炼和整合。设问情境是文本之外的一个真实情境,
但答案都可以从文中找到。汉字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汉字本身的优势和魅力。而汉
字本身的优势和魅力在选文中有多处提及,把这些内容有条理地整合出来即可形成答案。
6.【答案】B
【解析】老人用漏水的勺子舀鱼,是为了放过小鱼,不要赶尽杀绝,体现“留余”思想。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细节及相关情节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引用的细节体现的是康
-1-宜昌市2026届高三九月起点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新社记者: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和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体系,其长盛不衰的
生命力源于哪里?
黄德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世界上公认的代表古老文明的文字体系,如两河流
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等,最终都无法延续,只有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沿用
至今。汉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汉字紧密相连的中华文明延
续不竭。文明的连绵不绝决定了文字的不断延续,文字的不断延续文维护了文明的绵延
赓续。中华文明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澜和曲折,但其传承从未中断,这为汉字的延续
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充足的条件。
另外,汉字的构造及其表现出的强大功能,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汉字符号源
于对物象的描绘,经历了由早期以形表意的象形、会意向形声构形的发展。形声结构造宇
便捷,既传承了早期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又开辟了记音表词的广阔空间,从而较好地解
决了早期文字符号系统与所记录语言发展难以相适应的问题,永葆其生命之树长青。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推进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汉字汉语一直
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人们交流交际的共同工具。以汉字
书写的典籍,使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得以跨越不同时代、地域和方言而广泛传播。汉字对传
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雏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新社记者: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之“根”,它能体现出何种中华文明之美?
黄德宽:一是典雅之美。汉字作为古典文字的代表,历经多种书体的演变,穿越三千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多年走到现在,其内涵及其记录的思想文化,都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审美思想和观念形
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古老悠远的典雅之美。
二是构形之美。汉字通过画成其物,描写客观物象来造形,其体态变化多姿,生动形
象;其构形追求对称均衡,符合美学原则。汉字构形是古人智慧和巧思的生动记录。可以
说,每个古老汉字的构形,都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构造既美在形式,也美在巧思。
三是韵律之美。早期的汉字主要是用软笔书写的,也有刀刻的甲骨文和铸造的金文。
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控笔操刀的缘故,力道轻重变化、用笔(刀)起落运转和节奏快
慢,综合展现出一种韵律之美。对汉字书写形态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自觉,推进了汉字
美的升华,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系统相比,只有汉字
既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工具,又兼有艺术创造和审美的功能。汉字不仅是一种书
写符号,还成为一种审美对象。
中新社记者:在古代,汉字曾充当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
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汉字对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发
挥着怎样的作用?
黄德宽:我认为,汉字的作用首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最重要的
内容之一,是由汉字记录和书写而形成的数量众多的典籍。般商的甲骨文、两周的青铜器
铭文、战国秦汉的竹简帛书,历代的石刻经典、手抄经卷、刻本印刷书籍,积累和保存了中
华文化辉煌的历史,中华文明才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古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汉字则是传稀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
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都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通过学习汉字,这些国家加深了对中华
文明的了解,甚至把汉字作为自己的书写系统。汉字撰写的中华经典如《诗经》《老子》
《论语》等早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近代以后,随着华人向世界迁徙,华人走到哪里,汉
字就带到哪里,中华文化就带到哪里。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文化、科技的合作交
流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推动形成了国际汉语学习的热潮。
中新社记者:当下,各国民众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汉字之美”如何“美美与共”?
黄德宽: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支持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学习汉语汉字,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世界上学习汉语汉字的
人越多,①,这将有利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汉字怎样更好地传播出去?首先,汉字研究者②,让汉字的文化内涵得到准
确清楚地表达;其次,需要有高质量的汉字读物和教材;最后,要重视汉语教师的培养,在
语言文字教学方面注意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成果,给予学习汉字的外国朋友更好的指导
和帮助。
此外,还可以③
,大力开发适应数字时代的汉语汉字教材和作品,能让外国
读者和学习者通过数字世界更便捷地获取关于汉字的知识,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黄德宽: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