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能力提升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能力提升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19:5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能力提升卷-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书写
1.看拼音,写词语。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陪伴(béi) 垂蔓(màn) 深幽 B.眼睑(liǎn) 熟悉(xī) 骄嫩
C.享受(xiǎng) 雏鸟(chuó) 疏格 D.眸子(móu) 趴下(pā) 茂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顽皮的珍珠鸟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让人哭笑不得。
B.我看着可爱的珍珠鸟,微微一笑,任世界再多的忧愁都随风远去。
C.课堂上,他总是不动声色地坐在座位上,也不回答问题。
D.这个小家伙神气十足地站在我面前。
4.“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方法,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比描写方法的一项是( )
A.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B.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C.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D.“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5.本文《珍珠鸟》写作特色说法错误的是( )
A.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B.境界隽永,哲理深刻。
C.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D.借助珍珠鸟,抒发思乡之情。
6.“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对比 D.排比
三、填空题
7.用“悠”组词,填在下面的句子中。
(1)翠鸟站在晃动的桅杆上,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 )
(2)在草原深处,洁白的羊群在( )地吃着青草,像是洒落在草原上的珍珠。
8.给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A.(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B.(气候)不冷不热。
(1)妈妈用温和的话语宽慰着乐乐。( )
(2)昆明气候温和,享有“春城”的美誉。( )
A.发展到完善的程度。 B.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3)没过几个月,花生就成熟了。( )
(4)随着国家“养老+医疗”模式的日益成熟,现在老人看病越来越方便了。( )
9.根据本单元所学,完成情境式默写。
(1)我看见一只白鹭站在那里,它可真漂亮:那 的蓑毛,那全身的 ,那 的长喙,那 的脚,增之一分则嫌 ,减之一分则嫌 ,素之一忽则嫌 ,黛之一忽则嫌 。
(2)《蝉》中作者用“ , ”两句说明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四、语言表达
10.下面是班里的其他同学展示的动植物,它们让你想起了哪一类人?请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五、句子训练
1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 缩句)
12.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仿写句子,用上连续的动作)
13.你们那么爱吃花生。把空地开辟出来种花生吧。(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为一句话。)
14.“桂花开时十里香飘。”(仿写采用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
六、现代文阅读
下面是益飞在朗诵会上朗诵的片段,请你读一读,完成练习。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资料】作者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琦君1949年离开故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一直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15.阅读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我知道这里的“下雨”是指 ,之所以说“好香的雨”是因为 。
16.结合背景资料,下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嗅觉灵敏,能分辨出这两种桂花味道的不同。
B.两地的水土不同,滋养出来的桂花味道就有明显的差异。
C.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气,思念的是故乡和亲人。
D.院子里的桂花是自家栽的,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是给大众观赏的。
17.作者借 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 以及对童年生活 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用这样一组句子来表达:花是故乡的 ,月是故乡的 , 是故乡的 ,人是故乡的 。
18.结合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你的美好回忆又是什么?
快乐阅读。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嚎,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19.选文第3自然段描写了白鹭清晨时的 (动态 静态)之美,第4自然段描写了白鹭黄昏时的 (动态 静态)之美。
20.语文要素 选文是如何将感情与对白鹭的描写相结合的?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加点的“钓”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鹭捕鱼时的悠闲自得写得极为传神。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鹭钓鱼的场景比作一幅画,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C.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看起来像是不安稳,是因为它没有伙伴,心情焦虑。
D.通过对在不同场景下白鹭所展示的形态与美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21.根据选文的内容选一选,填一填。
(1)新考法 下列哪张图片描绘的是选文第3自然段的内容?( )(填序号)
(2)选文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白鹭不一定是在望哨,这增加了白鹭栖息时的神秘感,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白鹭可能在 ,可能在 ,可能在 ……
七、书面表达
22.习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东西,也许是你最爱的玩具小熊,也许是你亲手做的风筝,也许是妈妈给你买的“温暖牌”保温杯……请选择一个你钟爱的东西,将它的样子、特点和你们之间的故事写出来。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第1单元能力提升卷-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5 6
答案 D C B D C
1.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嫌”“嵌”“框”“矮”“箩”“筐”“浸”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A.“陪(béi)” 错,应读 péi ;
B.“睑(liǎn)” 错,应读 jiǎn ;“骄嫩” 应为 “娇嫩” ;
C.“雏(chuó)” 错,应读 chú ;
D. 字音、字形全对。
故选 D 。
3.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C.“不动声色”指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此处用来形容他在课堂上“总是坐在座位上,不回答问题”的习惯性状态,语境不恰当。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方法辨析。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方法,通过将“这里的桂花”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进行比较,突出了家乡桂花在作者心中的特殊地位和情感价值。这种对比不仅强调了家乡桂花的香,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
A.这句话中,作者把“白蝴蝶、黄蝴蝶”和“大红蝴蝶”进行了对比。白蝴蝶和黄蝴蝶被描述为“小,不太好看”,而大红蝴蝶则被描述为“好看”且“满身带着金粉”。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大红蝴蝶的美丽和独特。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方法。
B.它只是陈述了一个普遍的事实: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故乡都有月亮,人们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这里没有提到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而是强调了一种共同的情感。这句话没有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
C.作者把“旁的花”和“她”进行了对比。“旁的花”是在“春暖才开花”,而“她”却在“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的时候开得更精神、更秀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她”(梅花)的坚韧和高洁。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方法。
D.作者把“我”和“国民党当官”进行了对比。“国民党当官”被描述为“个个都有钱”,而“我”则被描述为“一个铜板也没有”。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革命者的清贫和高尚品质。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方法。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及写作特色辨析。
D.《珍珠鸟》主要通过珍珠鸟与人的互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并没有明显的思乡之情。文章的重点在于通过珍珠鸟的行为和人的情感变化,传达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哲理,而不是抒发思乡之情。
故选D。
6.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题中的句子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的特点,和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的特点进行比较,突出“它”的果实不张扬、低调内敛的特性,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两者的差异,进而加深对所描述事物的印象。
故选C。
7. 悠然 悠闲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1)“悠然”侧重心态从容,贴合翠鸟 “外在晃、内心稳” 的对比,显其自在;
(2)“悠闲” 侧重行为闲适,匹配羊群吃草的轻松节奏,衬草原宁静。
8. A B B A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辨析。
“温和”辨析:
(1)“话语温和”:“温和”搭配“言语”,选A。(性情/态度/言语),体现“亲切、不严厉”;
(2)“气候温和”:“温和”搭配“气候”,选B。(气候不冷不热),体现“天气宜人”。
“成熟”辨析:
(3)“花生成熟”:“成熟”搭配“花生(植物)”,选B(果实长成),体现“植物生长阶段”;
(4)“模式成熟”:“成熟”搭配“养老模式(抽象事物)”,选A(发展到完善),体现“模式的完善度”。
9. 雪白 流线型结构 铁色 青色 长 短 白 黑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及诗词名句的默写。
(1)书写时注意“流”“铁”“短”“黑”的正确写法。
(2)《蝉》全诗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根据意思可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说明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书写时注意“高”“藉”的正确写法。
10.莲花:让我想起了纯净坚贞、清正廉洁的人,古代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表示一个人尽管在不好的环境中,也能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莲花是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的象征。
【详解】本题考查看图说话。
题目要求从黄牛、蚂蚁、竹子、莲花中选择一种动植物,并以此联想并描写一位具有相似品质的人,注意结合题目所给词语的特点和图片进行写话,言之有理即可。
黄牛常在田间劳作,是农民们耕作的帮手,所以可联想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人。
蚂蚁常常成群结队搬运粮食,可以让人联想到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的人。
竹子的外形是一节一节的,在严寒酷暑、狂风暴雨中都能屹立不倒,可让人联想到坚韧不拔的人。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可让人联想到纯净坚贞、清正廉洁的人。
示例:黄牛:看到这个词,我立刻想起了那些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他们就像黄牛一样,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无论是在田野里辛勤耕作的农民,还是在工厂里挥洒汗水的工人,抑或是在写字台前加班到深夜的职员——他们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只是低头做好自己的事。
蚂蚁:看到这个词,我立刻想到了那些在集体中默默奉献、精诚合作的普通人。他们就像蚂蚁一样,单个来看或许渺小平凡,毫不起眼,但一旦凝聚成一个集体,便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你很难说出其中某一只蚂蚁的名字,但正是这成千上万无名者的分工与协作,能够构建起结构精妙的巢穴,能够搬运远超自身重量的食物,能够完成不可思议的工程。
竹子:看到这个词,我想到的是那些坚韧不拔、虚心有节、在逆境中蓄力成长的人。他们的人生轨迹与竹子的生长特性惊人地相似。竹子在最初几年,地下根茎疯狂蔓延,地面之上却不见其长,这是在默默积蓄能量。一旦时机成熟,便破土而出,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莲花:看到这个词,我想到的是那些内心高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高尚之人。他们所处的环境或许并不完美,甚至充满了诱惑、浮躁与污浊——就像一个浑浊的泥塘。周遭也许有随波逐流者,有同流合污者,但他们始终恪守内心的准则与底线,如同莲花般,根系扎于淤泥,花朵却洁净绽放,清丽动人。
11.蓑毛、结构、喙、脚,增之一分则嫌长。
【详解】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需保留句子主干(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核心成分),删除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如定语、状语),同时不改变原句基本意思和关键表意。
原句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是并列主语,修饰词“雪白的”“全身的流线型”“铁色的”“青色的”“那”可删,保留核心名词“蓑毛、结构、喙、脚”。“增之一分则嫌长”是对主语特征的判断,为句子核心表意部分,需完整保留,不可删减。
示例:蓑毛、结构、喙、脚,增之一分则嫌长。
12.奶奶拿起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薄的圆片,再用勺子舀起馅料放在中间,最后熟练地捏出花边,一个饺子就包好了。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中包含“做成”“吩咐”两个连续动作,围绕母亲的行为展开,体现连贯的场景。
本题要仿照例句先确定一个主体,再构思主体的两个及以上连续动作,结合具体场景,使句子有画面感。
示例: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又转身打开投影仪,准备开始今天的讲课。
13.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把空地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两句话存在因果关系中的“推论因果”:前一句“你们那么爱吃花生”是已知的原因(通过 “爱吃”这一需求,得出后续行动),后一句“把空地开辟出来种花生”是根据前因推出的结果(针对“爱吃”的需求,提出“种花生”的解决方案)。可搭配的关联词:“既然……就……”。
示例: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把空地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14.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桂花开时十里香飘”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桂花虽香,但“十里”是超出实际的夸大描述,目的是突出桂花香气浓郁、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增强表达效果。据此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示例:
他的声音大得能震碎玻璃。
15. 桂花纷纷落下来 桂花的香气浓郁 16.C 17. 桂花 思念 无比怀念 香 明 水 甜 亲 18.桂花使“我”回忆起八月台风季节,母亲总担心台风会吹落桂花;桂花盛开时,香飘四溢;“我”抱着桂花树摇桂花;用桂花泡茶、做糕饼等事情。
我的美好回忆是老家墙角那一朵朵芬芳馥郁的蔷薇花。
【导语】这篇文章文以质朴温婉地笔触,借“桂花”这一意象构筑了深邃的情感空间。文章通过“摇花乐”“桂花雨”“桂花食”等生动场景,将童年的欢愉与故乡的风物紧密相连。而后笔锋一转,以母亲“比不上家乡桂花”一语,将纯粹的物象升华为乡愁的载体,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全文以小见大,于平淡叙述中蕴藏对故土与亲人深沉而克制的眷恋,体现了漂泊者永恒的精神原乡情结。桂花之香,实为记忆与情感之香,余韵悠长。
15.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根据第①自然段“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可知,作者将纷纷落下的桂花比作雨点,所以这里的“下雨”是指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景象。
根据第①自然段“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可知,桂花本身具有浓郁的香气,落下时香气弥漫,故称之为“好香的雨”是因为落下的桂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故答案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下的桂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16.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A.根据第③自然段内容可知,文中并未描写母亲特别灵敏的嗅觉,而是通过对比表达情感。根据背景资料内容可知,母亲的话重在表达思乡之情,而非生理上的嗅觉差异。故该选项过于表面化,未能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错误。
B.根据第③自然段内容可知,杭州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说明杭州桂花其实很香。根据背景资料内容可知,母亲的话不是客观比较桂花香味,而是主观情感的表达。故该选项从客观环境角度理解,偏离了文章的情感主旨。错误。
C.根据第③自然段母亲的话内容可知,母亲将桂花与家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背景资料“作者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内容可知,家乡的桂花承载着故乡生活的记忆。根据背景资料“琦君1949年离开故乡,一直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内容可知,母亲借桂花表达的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故该选项准确抓住了语句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正确。
D.根据第③自然段内容可知,文中并未强调桂花的归属属性或观赏性质。根据母亲的话内容可知,比较的重点不是“自家栽”与“大众观赏”,而是“家乡”与“他乡”的情感差异。故该选项理解过于字面化,未能把握文章的情感深度。错误。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全文三个自然段均以“桂花”为核心展开回忆内容可知,作者是借桂花来抒发情感。
根据第③自然段母亲的话及背景资料“一直没有回到故乡”内容可知,情感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根据第①段“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等描述内容可知,情感包含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仿写部分需体现思乡主题:
根据第③自然段母亲的话内容可知,故乡的桂花在记忆中是最香的。故答案为:香。
根据传统文化中"月是故乡明"的意象内容可知,月亮是思乡的经典象征。故答案为:明。
根据思乡主题的常见表达内容可知,水土人情是乡愁的重要元素。故答案为:水;甜(水是故乡的甜)。
根据第③自然段母亲对故乡的眷恋内容可知,故乡的人最亲切。故答案为:亲。
完整答案:作者借(桂花)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怀念)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用这样一组句子来表达:花是故乡的(香),月是故乡的(明),(水)是故乡的(甜),人是故乡的(亲)。
18.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根据第①自然段“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可知,回忆一是摇桂花时的快乐情景。根据第②自然段“桂花摇落以后……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可知,回忆二是桂花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根据第②自然段“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可知,回忆三是香气弥漫全村的美好氛围。根据第③自然段“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知,回忆四是桂花成为连接家人情感的纽带。
第二问为开放性作答,需结合个人真实经历。
示例:桂花给“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比如摇桂花时的快乐,桂花落下时像雨一样的景象,以及桂花晒干后泡茶、做糕饼的香甜。全年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气息。即使后来到了杭州,母亲仍然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这让“我”更加怀念故乡和亲人。我的美好回忆是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在院子里种花,每天浇水、施肥,看着花儿慢慢长大、开花,那时候的快乐简单而纯粹。每当花开的时候,整个院子都充满了花香,那种感觉特别幸福。
19. 静态 动态 20.C 21. ② 欣赏风景 观察水中的鱼儿 等待觅食的同伴
【导语】《白鹭》选段细致描绘白鹭的外形美(色素、身段 ),以及清水田钓鱼、清晨独立小树绝顶、黄昏低飞的画面,借对白鹭优雅姿态的刻画,抒发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传递出对自然生灵、乡居生活的诗意感知 。
19.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动态、静态 )的识别。
第2段“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白鹭 “站着” 是静态 ,画面像 “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选①静态;
第4段“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低飞”是动态,体现飞行的动作,选②动态。
抓“站着(静止)→静态;低飞(运动)→ 动态”,区分描写角度,理解不同姿态的呈现方式。
20.本题考查对抒情与描写融合手法的理解。
A.正确:“钓”字拟人,把白鹭捕鱼写得悠闲,体现作者对白鹭的欣赏;
B.正确:“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比喻手法赞美白鹭钓鱼场景美,藏着喜爱;
C.错误: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不是“没伙伴、焦虑”,而是一种悠然的嗜好(独特姿态),作者借这种“看似不安稳,实则悠然”,表达对白鹭独特美的欣赏,所以 C 说法错误;
D.正确:不同场景(清水田、小树绝顶、黄昏)的描写,传递作者对白鹭的情感。
21.本题考查画面匹配与创意补写。
(1)第2段写 “白鹭站着钓鱼,田如镜匣”,图片② 呈现 “白鹭立在水田”,匹配文本,选②;
(2)“望哨”是留白,补写“欣赏风景、观察水中的鱼儿、等待觅食的同伴”,贴合白鹭“优雅、与自然互动”的形象,从 “休憩、观察环境、社交等待”角度拓展,让白鹭行为多样,呼应“诗意的留白”。
22.例文:
我的宝贝——小闹钟
在我的床头,摆放着一个小闹钟,它是我最钟爱的东西。
这个小闹钟的外形十分可爱。它的外壳是天蓝色的,像一片宁静的天空。闹钟的正面是一个大大的表盘,表盘上有12个数字均匀地分布着,3、6、9、12这几个数字是白色的,其他数字则是黑色的。表盘的中心是时针、分针和秒针,秒针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小跑步运动员,快速地围绕着表盘奔跑着;分针则像一位优雅的绅士,不紧不慢地走着;时针像个慢性子的小老头,迈着沉稳的步伐。表盘的周围有一圈银色的边框,像是给这个小闹钟镶上了一道银边。
小闹钟的顶端有两个小小的铃铛,铃铛后面还藏着一个小小的按钮。只要轻轻按下这个按钮,铃铛就会发出清脆的“丁零零”声,就像小鸟在清晨欢快地歌唱。
这个小闹钟与我有着许多难忘的故事。记得有一次,我早上起床晚了,眼看就要迟到了。我心急如焚地冲向学校,在路上我一直埋怨自己昨晚睡得太晚。从那以后,我就对小闹钟格外重视。每天晚上,我都会仔细地调好时间,设置好闹钟的铃声。小闹钟就像一个忠诚的小卫士,每天早上按时叫醒我。有了它的陪伴,我再也没有迟到过。小闹钟不仅让我养成了按时起床的好习惯,还让我懂得了时间的珍贵。它是我生活中的好伙伴,我真的很喜欢它。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写自己钟爱的东西。首先要认真审题,需选择一个自己真正钟爱的物品。写作时,要写出该物品的样子、特点,还要讲述与它之间的故事。在结构安排上,可先详细描绘物品的外观、特性,再重点叙述和它相关的故事,在叙事过程中,注重细节描写,比如物品的细微之处,以及和它相处时的动作、心理等,让文章更生动,突出对这个物品的钟爱之情。
开头:可以直接点明自己钟爱的物品,营造出喜爱的氛围。
中间:写样子和特点时可以细致描绘物品的外观,比如颜色、形状、材质等,还有它独特的地方;还可以讲述和物品之间发生的事,把过程写清楚,加入自己的感受。
结尾:总结对物品的感情,做到首尾呼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