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能力提升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能力提升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9 20:1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能力提升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璀璨(cuǐ) 皖南(wǎn) 郝营长(hǎo)
B.围歼(jiān) 憧憬(chōng) 黑魆魆(xū)
C.双膝(xī) 暴露(lòu) 千钧(jūn)
D.漆黑(qī) 燃烧(rán) 电钮(niǔ)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________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②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________狙击。
③演讲比赛开始了,台下响起了________的掌声。
A.激烈 猛烈 热烈 B.激烈 热烈 猛烈
C.猛烈 激烈 热烈 D.猛烈 热烈 激烈
3.下列与“排山倒海”这个成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人山人海 B.一手遮天 C.如获至宝 D.如雷贯耳
4.在句中的横线上填写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点燃无穷希望 ②照亮漆黑道路 ③安慰孤寂心灵 ④指引船舶航行
灯是前进的方向,________;灯是光明的使者,________;灯是黑暗的克星,________;灯是温暖的代表,________。
A.③④②①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5.在《 狼牙山五壮士 》课文中,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声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 )
A.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
B.五壮士继续战斗的口号。
C.抗日英雄们在弹尽粮绝、走投无路情况下的无可奈何。
D.日本帝国主义的可恨。
二、书写
6.看拼音写词语。
三、填空题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围歼( ) 憧憬( ) 膝盖( ) 黑魑魑( )
倚靠( ) 璀璨( ) 姓郝( ) 按钮( )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回忆 ( )的英雄
( )的夜空 ( )的柳丛
( )的火光 ( )的建筑
9.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精会( ) 震( )动( ) ( )( )一发
自言( )( ) 一( )而( ) 华灯( )( )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七律 ·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 ,这首诗写于 时期。
(2)《七律 ·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 作了 和 。其中“ ”表现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表现了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全诗赞颂了红军战士的 精神 。
(3)七律诗每首 行,每行 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 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四、语言表达
11.5月22日是全国节约粮食日,六年级(1)班举行了“爱粮节粮,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请你作为代表,即兴谈谈你的看法。
五、句子训练
12.郝副营长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改为转述句)
13.照样子,写人物说话,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来表达。
“我一定会完成任务的。”小战士一脸坚定。
14.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缩句)
15.这火光微弱。 这火光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16.趁着风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改为反问句)
六、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①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万岁!”
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7.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
18.文中描写五位壮士动作的词语有: 、 、 、 、 等,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五位壮士 的精神。
19.文中画 “____”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班长马宝玉 的品质。
20.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声音”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我的战友邱少云(节选)
①那一天,天还没亮,我们悄悄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隐蔽的山沟里。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 )可以看见铁丝网和城墙,( )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敌人居高临下,很容易发现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猛一看,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②到了中午,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近爆炸。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呼呼蔓延,燃烧的茅草毕毕剥剥响。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③这时候,邱少云( )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 )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的敌人发现,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损失,这一次的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④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住?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 迷糊】了我的眼睛。
⑤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 战役】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⑥黄昏,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我们歼灭了。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21.根据短文内容圈出【 】中使用恰当的词语。
【模糊 迷糊】 【战斗 战役】
22.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 )可以看见铁丝网和城墙,( )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
这时候,邱少云( )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 )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
23.用小标题概括相应段落的内容。
第一层(第①自然段):伪装潜伏
第二层(第②自然段):
第三层(第③④自然段):
第四层(第⑤自然段):壮烈牺牲
第五层(第⑥自然段):歼灭敌人
24.第④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非常担心邱少云因忍受不了火烧的疼痛而发出声响,从而暴露整个部队。
B.作者看着邱少云被大火灼烧着,非常心疼。
C.作者的内心非常痛苦,希望邱少云能够动一下将火扑灭。
D.作者矛盾的心理,从侧面写出了邱少云此时此刻遭受着巨大的痛苦。
25.读第⑤自然段划线句,结合加点内容写一写你体会到的邱少云的精神品质。
七、书面表达
26.你到过新冠疫苗接种现场吗?新冠疫苗接种现场的哪一幕最让你难忘?是医护人员的尽职尽责,是老师的热情鼓励,还是……请以“新冠疫苗接种现场那一幕”为题,选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写下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注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第2单元能力提升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A C D A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C.暴露(lòu)——(lù)。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激烈:剧烈,强烈。
热烈:兴奋激动。
猛烈:气势雄壮,力量大。
(1)根据句意可知,紧张、残酷的围歼战马上就要开始了,故而选择“激烈”。
(2)根据句意可知,敌人的炮火是力量大的,故而选择“猛烈”。
(3)根据句意可知,演讲比赛开始,台下观众热情、兴奋和对演讲者的积极支持和期待。故填“热烈”。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倒过来。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一手遮天:形容权力极大,能一手掩盖事实真相。
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好的宝贝。形容对于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
如雷贯耳:形容名声极大,使人听到后震动很大,如同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
我们根据词语的解释可得:“如获至宝”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其他的词语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第一个空:“灯是前进的方向”与“指引船舶航行”最为匹配,因为航行需要明确的方向指引。故选④。
第二个空:“灯是光明的使者”显然与“点燃无穷希望”紧密相连,因为灯可以照亮,光明可以给人带来希望。故选①。
第三个空:“灯是黑暗的克星”意味着灯能够消除黑暗,这与“照亮漆黑道路”在寓意上有相似之处,这里强调灯对黑暗的驱散作用。故选②。
第四个空:“灯是温暖的代表”则与“安慰孤寂心灵”最为契合,因为温暖和安慰都是心灵上的慰藉。故选③。
故选D。
5.A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 狼牙山五壮士 》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在狼牙山奋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最后英勇跳崖的悲壮故事。
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呼喊直接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坚决抵抗的态度。反映出人民抵抗的决心,毫不动摇,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压力,都坚决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万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及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句话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意志。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抗战的决心。
故选A。
6.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律”“索”“寇”“沸”“腾”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7. jiān chōng xī xū yī càn hǎo niǔ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围歼(jiān):包围起来加以歼灭。
憧(chōng)憬:对某种事物的期待与向往。
膝(xī)盖:是人体部位的一个规范名称,表示人体下肢的一个关节部分,位于大腿和小腿之间。
黑魆魆(xū):形容黑暗无光、幽深模糊。
倚(yī)靠:形容依靠别人或事物以获得支持或保护。
璀璨(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非常绚丽。
姓郝(hǎo):名字姓郝。
按钮(niǔ):启闭或选定机器功能目标的开关。
8. 美好 英勇 晴朗 茂密 微弱 宏伟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回忆:指想过去的事回忆对比;回想;反省;运用或拥有记忆力。用来修饰“回忆”的词语有:忧伤、甜蜜、难忘。
英雄:本领高强、勇武过人的人。用来修饰“英雄”的词语有:忠诚勇敢、帅气、见义勇为。
夜空:夜晚的天空。用来修饰“夜空”的词语有:寂静、漆黑、深邃。
柳丛:意思是犹花柳场。用来修饰“柳丛”的词语有:初春、高大、茂密。
火光:火发出的光。用来修饰“火光”的词语有:高温、炙热、夺目。
建筑:修建(房屋、道路、桥梁等)。用来修饰“建筑”的词语有:雄伟、高大、壮观。
9. 聚 神 天 地 千 钧 自 语 拥 入 初 上
【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词语。
聚精会神:指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被外界干扰。
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极大或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嘀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一下子挤着进入某个地方,通常用于描述人群聚集、行动迅速的场景。
华灯初上:美丽明亮的灯光刚刚点亮,多形容夜晚刚刚来临的景象。
10. 毛泽东 红军长征 长征 高度概括 热情歌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8/八 7/七 4/四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七律 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这首诗写于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期,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这首诗是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与艺术再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直接点明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的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表现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红军战士们经过岷山,即将迎来长征胜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取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全诗通过展现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赞颂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面对艰难困苦,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
(3)七律诗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这是七言律诗的基本体式规范。
1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作为代表,在"爱粮节粮,从我做起"主题班会上发言。粮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伯伯的辛勤汗水。从播种、施肥、除草到收割,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然而,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养活2亿人,这个数字令人震惊!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珍惜盘中餐:吃多少盛多少,不挑食、不剩饭;
二、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朋友宣传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三、创新利用剩食:比如用剩饭做炒饭,用水果皮做酵素等;
四、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到田间体验农活,感受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
节约粮食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我们对地球资源的负责。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每一餐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爱粮节粮"的承诺!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此题考查口语交际。
此题要求是即兴发言,要紧紧围绕班会主题“爱粮节粮,从我做起”的内容来写,重点要突出粮食的珍贵性、浪费现象和具体行动建议,建议的内容要切实可行,不能浮夸地喊口号。注意语句要通顺,态度要诚恳。例如: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节约粮食的想法。
首先,粮食来之不易。从播种到收获,农民伯伯要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每一粒米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劳动,我们应该珍惜。
其次,浪费粮食的现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食堂里倒掉的饭菜,家里吃不完就扔的食物…这些行为都值得我们反思。
最后,节约粮食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一、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饭;二、外出就餐时适量点餐,吃不完打包;三、不挑食,珍惜每一种食物;四、向家人朋友宣传节约粮食的理念。
同学们,节约粮食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我们对地球资源的负责。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实际行动践行"爱粮节粮"的承诺!谢谢大家!
12.郝副营长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他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
【详解】本题考查改为转述句。
改转述句的方法:遵循“两改一不改,表指令要加‘让’”的原则。1.改标点把句中“说”“问”“喊”等字后的冒号改为逗号,句中的前后双引号删掉。2. 改人称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当句中出现第二人称(你、你们)时,若“你”或你们在句中能明确看出具体指代什么人,那么后面就需要用具体的人名来转述;若没有具体指代,则用提示语中的第二个人来指代,有时候就是用“我”。)
本题中,去掉冒号,改用逗号,去掉双引号,把“咱们”改为“他们”。
改为:郝副营长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他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
13.奶奶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晚上想吃什么?奶奶给你做。”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首先分析例句,“我一定会完成任务的。”小战士一脸坚定。这里小战士虽然没有用“说”这个字,但通过“一脸坚定”的神态描写,表达出了他说出这句话的状态。
那么我们在仿写的时候,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先写出人物说的话,然后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表明这句话是这个人物说的,并且不能出现“说”这个字。
示例:妈妈慈爱地看着我,轻轻拍着我的肩膀:“今天过得怎么样?”
14.山路上躺着尸体。
【详解】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缩句是把“枝繁叶茂”的长句缩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具体到本题,我们只要把“山路上”“躺着”和“尸体”前的修饰词删掉即可,即去掉“在崎岖的”“横七竖八地”“许多敌人的”。
缩成最短变成:山路上躺着尸体。
15.虽然这火光微弱,但是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合并和关联词。
“这火光微弱”和“这火光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在意思上存在转折关系:火光本身微弱,但对特定目的(部队寻找突破口)却足够亮。因此,使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虽然……但是……”来连接它们最合适。
答案是:虽然这火光微弱,但是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16.趁着风势,一团烈火难道不是把他整个儿包住了吗?
【详解】本题考查陈述句改反问句。
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词。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本句在肯定词“把”前面加上否定词“不是”;在否定词“不是”前面添加反问词“难道”;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吗”,句号改为问号。故改为:趁着风势,一团烈火难道不是把他整个儿包住了吗?
17.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 18. 屹立 眺望 回头望望 砸碎 纵身跳下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19. 比喻 英勇果断、舍生取义 20.“这声音” 指的是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两句口号。因为这声音体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所以说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导语】这篇短文生动再现了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就义的壮烈场景。通过动作描写(屹立、眺望、砸碎、跳下等)和语言描写(口号),塑造了五位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文中运用比喻修辞(“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突显了班长马宝玉身先士卒的英勇品质。结尾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抒情议论,升华了主题,讴歌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全文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动人,是一篇优秀的革命传统教育素材。
17.本题考查拟写文章的标题。
从第①自然段“‘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可知,本段主要写了狼牙山五壮士在完成掩护任务后,面对敌人追击,毅然选择英勇就义的壮烈场景,并通过他们的言行和口号,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英勇抗争的伟大精神。可拟标题为《狼牙山五壮士壮烈牺牲》。
18.本题考查提取关键词。
结合第①自然段“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中“屹立、眺望、回头望望、砸碎、走、跳”可知,通过动作体现壮士们为革命牺牲的决心与勇气。
1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与分析人物形象。
第①自然段“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可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跳崖比作冲锋,突出班长马宝玉一贯的勇敢。
20.本题考查分析关键词的作用与含义。
结合短文内容的理解可知,“这声音”指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因为这是五壮士在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任务后,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喊出的壮烈豪迈的口号,体现了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这种精神力量强大,所以说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1.模糊 战斗 22. 不但 而且 只要 就 23. 烈火焚身 (棉衣着火、烈火包住) 默默忍受(一动不动、咬牙坚持) 24.C 25.这里用上一连串动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写出了邱少云被烈火焚烧时咬着牙默默坚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邱少云为了集体利益、为了战斗胜利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导语】这篇《我的战友邱少云》节选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为集体利益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文章以潜伏任务为背景,通过环境描写(如“枯黄的茅草丛”)、动作描写(“纹丝不动”)和心理描写(“心像刀绞一般”)层层推进,最后以比喻手法(“像千斤巨石”)升华人物形象。全文通过“我”的视角,既真实再现了战争场景,又深刻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钢铁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1.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1)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迷糊:形容(神志或视觉)模糊不清。
结合短文第④自然段“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使我的视线变得不清楚”,“模糊”符合语境。
故选“模糊”。
(2)战斗: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是达到战争目的的主要手段。敌对双方进行武装冲突。
战役: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结合短文第⑤自然段“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战斗”符合语境。
故选“战斗”。
22.本题考查关联词。
(1)分析句子“可以看见铁丝网和城墙”与“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可知,两个分句是递进关系:不仅能看到铁丝网和城墙),还能看到地堡和火力点。应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还……”相连接。
(2)分析句子“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与“ 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可知,前半句“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是后半句“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的充分条件(做了前者,就能实现后者),是条件关系。应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相连接。
23.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与拟小标题。
由短文第②自然段“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可知,主要描述了敌人使用燃烧弹导致潜伏地附近的荒草着火,并蔓延到邱少云身上。核心事件是“火着起来了”,所以概括为“荒草着火”或“大火蔓延”。
由短文第③自然段“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的敌人发现,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损失,这一次的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第④自然段“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住?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可知,主要描写了作者目睹邱少云被烈火焚烧时的心理活动,充满担心、痛苦、矛盾和煎熬。所以概括为“内心煎熬”或“担心痛苦”。
24.本题考查描写手法与短文内容理解。
分析第④自然段可知,作者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暴露目标。但又不忍眼巴巴地看着邱少云被活活烧死”,内心非常心疼。作者一方面不忍心看战友牺牲,但另一方面更担心他动或叫会暴露目标。文中写的是“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是我忍不住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他盼望的是火自己奇迹般熄灭,而不是希望邱少云动一下(因为动一下就可能暴露)。他内心知道邱少云不能动。作者描写自己“心绷得紧紧的”、“像刀绞一般”的痛苦矛盾心理,正是为了衬托邱少云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却纹丝不动的坚强意志。
综上所述,ABD选择正确。
故选C。
25.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和人物形象理解。
从“像千斤巨石一般”和“一动也不动”中,我体会到邱少云具有无比坚强的意志力、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为了集体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他把整个部队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忍受着烈火的焚烧,以惊人的毅力纹丝不动,直至牺牲。
26.例文:
新冠疫苗接种现场那一幕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画面如璀璨的星辰般闪耀,令人难以忘怀。而新冠疫苗接种现场的那一幕,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的心灵。
走进疫苗接种现场,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映入眼帘。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安静地等待着接种疫苗。志愿者们穿梭其中,耐心地解答着各种问题,引导着人们前往不同的区域。医护人员们则身着白色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忙碌而专注地为每一位前来接种的人服务着。整个现场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
这是一幅宏大的“面”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中,有一幕格外令人动容。一位年迈的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向接种台。老人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和不安。这时,一位年轻的医护人员迎了上来,她微笑着,用温柔的声音安慰着老人:“大爷,别紧张,接种疫苗一点都不疼。”她轻轻地扶着老人坐下,细心地为老人挽起袖子,然后熟练地进行着消毒、注射等一系列操作。整个过程中,她的动作轻柔而准确,眼神中充满了关爱和耐心。老人的紧张情绪渐渐消散,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这一幕,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它让我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尽职尽责和无私奉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为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他们的付出,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
同时,这一幕也让我看到了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和积极配合。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大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接种疫苗,为构建全民免疫屏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新冠疫苗接种现场的那一幕,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它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让我感受到了团结与力量。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本题为命题作文,作文题目为:新冠疫苗接种现场的一幕;写作重点是印象最深的部分,可以是医护人员的尽职尽责、老师的热情鼓励等;注意写作要求: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二、立意。通过描述新冠疫苗接种现场的难忘一幕,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展现对公共卫生安全、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关注和期待。
三、写作思路。
开头:引出新冠疫苗接种现场这一主题,可以通过描述现场的整体氛围或自己的感受来引入。
中间:先描写疫苗接种现场的“面”,如人群的忙碌、秩序的井然、环境的布置等,展现整个现场的情况。然后聚焦到印象最深的“点”,详细描述那一幕的具体情景。在描述过程中,可以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使画面更加生动。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表达自己对这一幕的感悟和思考,或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