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能力提升卷-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荚(jiā) 僵硬(jiāng) 青苔(tái) 框架(kuāng)
B.蝙蝠(piān) 障碍(zhàng) 荧屏(pín) 即使(jí)
C.躲避(bì) 喧闹(xuān) 预测(yù) 屋檐(yán)
D.潜水(qiǎn) 品质(zhì) 哲学(zhé) 船舶(bó)
2.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的阳光洒进窗子,光线是那样________,像母亲的手________地抚摸着我的脸颊,我感到浑身________了许多。
A.温暖 柔和 温柔 暖和 B.暖和 柔和 温暖 温柔
C.暖和 温暖 温柔 柔和 D.温暖 温柔 柔和 暖和
3.根据“囚”字的特点,可以猜出它的意思是( )
A.窗子 B.渔网 C.人被关在牢房里 D.地下室
4.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题。下列针对《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的提问,哪一个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的?( )
A.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B.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弄清了什么问题?
C.文中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D.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动物的启发?
二、书写
5.看拼音,写词语。
三、填空题
6.看拼音,写词语。
lián xì gōng chéng rèn hé zhé xué
( ) ( ) ( ) ( )
7.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写近义词 密集——( ) 鲜艳——(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身体 的风雨
8.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重点描写了第 粒豌豆用它的勃勃生机,给一个虚弱的小女孩带来了 。
(2)《夜间飞行的秘密》讲述了人类受到 的启发,给飞机 ,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启发我们 ,激发我们 的兴趣。
(3)《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介绍了 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 和 ,激发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点燃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四、句子训练
9.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10.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
11.我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改为反问句)
12.科学家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改为“被”字句)
13.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仿写句子)
五、现代文阅读
新趋势 对比阅读。
【甲】①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②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______________上,一次把蝙蝠的嘴______________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乙】苍蝇并没有鼻子,它是靠什么来充当嗅觉器官的呢?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细胞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的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可以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
14.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到甲文中的横线上。
A.封 B.塞 C.挂 D.撞
15.新题型 甲文中的三次实验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照样子,完成下面的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蝙蝠的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而是靠 和 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第三次
16.语文要素 读乙文,给下面的问题分类(填序号),再试着提出一个问题。
①苍蝇的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哪里?②小型气体分析仪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③“它是靠什么来充当嗅觉器官的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针对内容提问的是 ,针对写法提问的是 ,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是 。我提出的问题:
快乐阅读。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7.上面的问题清单中,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是( ),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是( ),可以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是( )。(填序号)
18.对于问题①,同学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在你赞同的看法后面打“√”。
(1)科学家给世界带来了美丽景象,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
19.新题型 同学们找到了更多“科技使幻想变为现实”的例子,照样子选一选。
20.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联系生活经验说说你的体会。
21.语文要素 我也能针对以上选文提出一个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问题:
解答:
六、书面表达
22.习作。
生活中,有的人性格憨厚,像一只可爱的大熊;有的人调皮活泼,像一只小猴子;还有的人性格温和,像一只绵羊……亲爱的同学,你最好的朋友和哪种动物比较像呢?什么地方像?写一写吧!要求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第2单元能力提升卷-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C A C C
1.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A.豆荚(jiā)——jiá,框(kuāng)架——kuàng;
B.蝙(piān)蝠——biān,荧屏(pín)——píng;
D.潜(qiǎn)水——qián;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及选词填空。
温暖:(形)暖和。
柔和:指温顺;温和。
温柔:指一个人的性情温和柔软,出处《管子·弟子职》。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或行为。
暖和:(气候、环境等)不冷也不太热。
结合语境,“的阳光洒进窗子”句子描写阳光暖和,应选“温暖”。
结合语境,“光线是那样”句子描写光线温和,应选“柔和”。
结合语境,“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的脸颊”句子描写母亲的手温和柔软的抚摸,应选“温柔”。
结合语境,“我感到浑身了许多”句子描写环境带来身体的暖和,应选“暖和”。
故分别填上“温暖”、“柔和”、“温柔”、“暖和”。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字义。
“囚”是会意字。由“口”和“人”组成。“口”字像是一个囚牢,把人关在里面。本义是关押、拘禁的意思。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提问的角度。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可以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也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还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A.是从课文的内容理解上提出的。
B.是从课文的内容理解上提出的。
C.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的。
D.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的。
5.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豌”“舒”“僵”“壮”“虚”“愉”“溢”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6. 联系 工程 任何 哲学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lián xì”对应“联系”,指事物之间的关联、接上关系;
“gōng chéng”对应“工程”,常指土木建筑或生产制造等项目;
“rèn hé”对应“任何”,表示不论什么、无论哪一个;
“zhé xué”对应“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说。
7. 密布 艳丽 轻盈 猛烈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
(1)①:密集”着重指数量多、集中在一定范围,像“人群密集”;“密布”强调广泛分布、布满,如“乌云密布”,二者意思相近,在描述事物集中状态时可替换,所以“密集”的近义词是“密布”
②“鲜艳”突出色彩鲜明、亮眼,如“鲜艳的花朵”;“艳丽”强调色彩美丽、华丽,有更浓郁的美感,像“艳丽的服饰”,都用于形容色彩好看,语义相近,故“鲜艳”近义词是“艳丽”
(2)③轻盈”常用来形容物体轻巧、灵动,修饰“身体”时,可展现出身体轻巧、动作轻快的状态,比如小鸟“轻盈的身体”,契合对身体形态、特质的描绘需求。
④“猛烈”体现力量大、气势强,风雨来袭时,往往有强大的冲击力,用“猛烈”修饰“风雨”,能准确表现出风雨的强劲、剧烈程度,如“猛烈的风雨拍打着窗户”。
8. 五/5 生命的希望与力量 蝙蝠探路的原理 装上雷达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探索科学 20世纪科学技术 巨大变化 灿烂前景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1)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课文重点描写第五粒豆的神奇经历,它落进顶楼窗子下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慢慢发芽、开花,带给病床上的小女孩生机和活力。
(2)《夜间飞行的秘密》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课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更多的“仿生学”科学发明,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3)《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人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具体的例子,展现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9.这是难为蝴蝶。
【详解】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一是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二是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三是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本题中应将“不是”改为“是”,疑问助词“吗”去掉,将问号改为句号。
改为:这是难为蝴蝶。
10.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不能容它们藏身。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反问句改陈述句。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本句把“怎能”改为“不能”,去掉疑问词“呢”,问号改为句号。
即: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不能容它们藏身。
11.难道我不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吗?
【详解】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 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 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 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本句在“不是”前加入“难道”,句末加“吗”,句号改问号。
示例:我难道不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吗?
12.蝙蝠的耳朵被科学家塞上。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换。
首先,找出“事物1”、“事物2”与“怎么样”;其次,把、被两字互换;再次,“事物1”和“事物2”交换位置;最后,“怎么样”不变,照搬下来。本句把“科学家”和“蝙蝠的耳朵”交换位置,把、被两字互换,“塞上”不变,即:蝙蝠的耳朵被科学家塞上。
13.她一边唱歌,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彩带。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结合例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可知,使用了“一边……一边……”的句式,描述了同一主体同时进行的两个动作。仿写时,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主语,然后写出该主语同时进行的两个动作,保证句子逻辑合理、表达自然。
示例:妈妈一边炒菜,一边跟我聊天。
14.B A D C 15. 眼睛 嘴 耳朵 塞上蝙蝠的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封住蝙蝠的嘴 16. ① ③ ② 仿生学家受苍蝇的启发,发明了什么?
【导语】这篇科普短文通过对比实验和仿生学案例,生动展现了科学探索的智慧。甲文以蝙蝠实验为线索,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揭示生物感知奥秘;乙文则从苍蝇触角切入,将生物机理与科技发明巧妙关联。两段文字均体现了“观察——实验——结论”的科学思维,语言平实却富有逻辑张力。特别是对生物特殊能力的探究,既满足读者好奇心,又暗含“师法自然”的科学理念,展现了科普作品“寓知于趣”的独特魅力。
14.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A.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
B.塞: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堵住;填入。
C.挂: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
D.撞: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
根据上下文,科学家通过堵塞蝙蝠的感官来实验。耳朵需要“塞上”表示堵住,如“塞住耳朵”,填“塞”,故选B;嘴需要“封住”表示封闭,如“封住嘴”,填“封”,故选A; 蝙蝠失去感官后,会像“没头苍蝇似的”胡乱飞行,因此用“乱撞”描述动作,填“撞”,故选D;铃铛挂在绳子上,被蝙蝠撞上,因此响个不停,填“挂”,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甲】内容“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可知第二次实验方式: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实验结果是: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实验方式:把蝙蝠的嘴封住,实验结果是: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通过材料甲的第一次实验可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通过材料甲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可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
16.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①苍蝇的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哪里?这个问题能在文中找到答案,进而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以①是针对内容提问的。
②小型气体分析仪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这个问题询问的是小型气体分析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显然需要联系到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回答。所以②是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
③“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器官的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是对写法的提问,因为它询问的是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与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有关系。所以③是针对写法提问的。
通读全文后,选一个角度进行提问即可,如:苍蝇的嗅觉感受器是如何工作的?
17. ② ① ③ 18.(2)√ 19.F B E C D 20.妈妈说以前取钱都要到银行排队,现在有了手机银行,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真是太方便了! 21. 作者为什么要写20世纪以前的情形? 为了和20世纪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导语】这段文字选自《呼风唤雨的世纪》聚焦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及科技变迁,以“慢吞吞、静悄悄”等词勾勒往昔,借神话与现实对比凸显科技突破,引“忽如一夜春风来”巧喻20世纪成就,文字质朴,以简驭繁,启发对科技改变生活的思考。
17.本题考查了课内文章理解。
②“‘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出自哪些神话?该问题聚焦神话出处,不影响对课文“人类依赖自然到科技改变生活”核心内容理解;①探讨引用诗句体现的内容,能辅助理解课文借诗句展现科技成就之多、变化之快的写法;③对科技发展利弊思辨,超越课文基本内容,引发深度思考。
18.本题考查了课内文章理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形容雪景,此处借喻20世纪科技成就如梨花绽放般突然且繁多,突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快、变化大,超出祖先想象,(2)的理解契合文意;(1)聚焦“美丽景象”“开满枝头”,偏离诗句借喻科技突破的本意。
19.本题考查了综合实践。
“顺风耳”侧重传递声音,电话实现远距离语音沟通,对应F;
“呼风唤雨”关联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雨可干预气候,对应B;
“腾云驾雾”是空中飞行,飞机能载人飞行,对应E;
“八仙过海”有跨越海洋意,跨海大桥实现跨海通行,对应C;
“龙宫寻宝”涉及水下探索,潜艇可在水下活动,对应D。
20.本题考查了辩论讨论。
需紧扣“科技好处”,从日常衣、食、住、行等场景选科技产物(如智能家电、高铁等),阐述其如何让生活更便捷、高效、丰富,体现对“科技改变生活”的理解与生活感知力。
示例:出行的时候,网约车软件能快速叫到车,我们不用在路边长时间等了。
21.本题考查了课内文章理解。
提出的问题聚焦课文内容(如词句赏析、内容关联、写法意图),通过解答挖掘文本细节、写法妙处,助力理解“人类从依赖自然到科技突破”的行文逻辑与表达技巧。
示例:
问题:作者提到祖先的幻想在现代成现实,这样写对理解科技发展有什么帮助?
解答:通过对比祖先只能在神话里寄托幻想,和现代幻想变成现实,突出科技发展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帮助我们直观感受到科技进步的神奇与巨大。
22.例文:
一只小“猴子”
我想和大家介绍一位性格像小猴子的朋友。她今年九岁了,是我们班的班长,叫张雨萌。她长得特别可爱,脸蛋圆圆的,白里透红,两道浓黑的眉毛下,长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透着机灵。最逗人的是她那张小嘴巴,像个小樱桃,说起话来,可真甜呢!
有一次,我和张雨萌一起出去玩,她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活像个小猴子。我们一起玩沙包,她一会儿把沙包扔到东,一会儿把沙包扔到西,跑得满头大汗,可高兴了!
还有一次,她到我家玩,看见桌子上有一个玩具小猴子,就和我抢了起来。我抢不过她,就一把把小猴子夺了过来。她就耍赖皮,把两只脚踩在小猴子上,双手抓住小猴子的耳朵,把小猴子的头摇来摇去,嘴里还说:“我看你往哪儿跑!”看着她那副可爱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看,这就是我的好朋友张雨萌,一个像小猴子一样机灵可爱的女孩。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人的性格多种多样,有的人性格温和,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有的人性格暴躁,发起火来像一头愤怒的豹子……人的性格其实同动物也有好多相似之处呢!想一想,和你关系最好的一位朋友的性格像什么动物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写一写。写作时可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点,然后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注意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提纲:
开头:开门见山,点出好朋友像什么动物。
中间: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注意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要注意句子通顺,用上学到的好词佳句,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
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