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枣核》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枣核》课件(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0 17:4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枣核
萧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萧乾(1910—1999),现代作家、翻 译家、记者。 蒙 族人,生于 北京。 1929年 进燕京国专修班学习,一 年考入辅仁 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认识作者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特写《美国点滴》。1980年5月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枣核》便是其中的一篇,写于1980年4月。1999年2月11日,箫 乾病逝于北京。 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蹊跷 山坳
镶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国籍 篱笆
卵石 匀称
枣核 掐指一算qīqiāo ào qiàndōuyānmǎnǎojílí bayún chènhé或húqiāluǎn蹊跷 山坳 胡同 掀起 潜艇 镶嵌 衣兜 种籽 枣核 嫣红 玛瑙 国籍 听读课文 积累词语殷切 故弄玄虚 不约而同 风烛残年捎枣核种枣核得枣核枣 核
 枣核
_枣核
_枣核
_主题
设置悬念如获至宝
加深悬念解开悬念
为解乡愁点明主题
爱国情深索  见话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
依恋和思念之情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枣核” 第一部分: (1) 索 枣核
第二部分:(2-4) 见 枣核
第三部分:(5-10) 话 枣核
第四部分: (11) 枣核索


议整体感知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设置悬念如获至宝 加深悬念点明主题 爱国情深解开悬念 为解乡愁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思乡的心理活动?1、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 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
里那棵枣树。哪些句子描写思乡的行动?1、栽杨柳树,种睡莲。 2、亲手建造“北海”。 3、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4、试种家乡的枣树。( 暂未做)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合作交流 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 因为他思念家乡。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 (读7-10小节)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跳读 咬文嚼字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若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若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咬文嚼字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若“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航空信 由飞机运送的信。这里预示对“枣核”的企盼。再三一次又一次。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她已经在站上等了这不是对枣核的企盼吗?风烛残年叶落归根 狐死首丘鸟老恋林 人老思乡就表现了旧时同窗急不可耐地想拿到那几颗生枣核的心态。 殷切表明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带来了吗见到作者的第一句话,表明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赶快 掏我不是急于让同窗见到让捎的枣核吗?托 像珍珠玛瑙运用比喻,同窗是多么珍惜,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跃然纸上。调皮劲 故弄玄虚好友当年的性格一点儿也没有变。 写沿途风光的目的异国环境优美,还有什么不满足?再次造成悬念,为下文作暗示。车库门自动掀起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更深沉地反衬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小见大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品味揣摩“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友人的情感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或句子、词语,品味精妙所在。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联系该词语所在的句、段甚至文章主旨。
“我”动身访美之前,朋友“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可见枣核在她心目中的分量。读到最后,朋友才揭开了索要枣核的原因。再来看这个“托”字。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由此不难看出,朋友“托”枣核的动作,其实正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词语,句意有什么变化?)
解答这道题,同样要联系人物的性格,联系文章的主题。“几十里外”,表明旧时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表明旧时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表明旧时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解难质疑1、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①、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②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人一旦离开故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而对故土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
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心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畅所欲言你离家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 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
——贺知章《回乡偶书》组卷网
作业布置1、完成语文“补充习题”P15-18
2、完成语文“优化设计”练习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中国化的景物中国化的景物
中国化的景物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