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张PPT)
大单元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4课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新教材·一轮复习
课标解读
1.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呈现】
通过地质史上的生物大灭绝,正确认识生命现象与地球环境的关系,并合理分析生物演化与地球演化的关系,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
结合地球的演化历史,从大尺度区域科学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结合地球内外部圈层的图文材料,分析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特点。
能够通过地质剖面图、化石和地层景观图、地质年代表、某一地质年代的生物复原图等,推测地质年代和古地理环境,还原地球的演化历程。
【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
考题 命题方向
2025 广东卷 以晋陕峡谷山西临县段黄河浮雕的形成和沉积剖面特征为情境,考查地层形成年代及沉积环境分析
河南卷 以塔吉克盆地东北部地层剖面为载体,考查地层对古地理环境的指示意义、地层形成的环境特征及形成时间推断
北京卷 以某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岩层成因、形成时间、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浙江1月
卷 以某地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年代
河北卷 以陕北黄土高原为区域背景,考查气候变化和高原抬升对黄土地层形成的影响
2024 安徽卷 以陕西榆林横山区某沉积地层为载体,依据地层沉积物粒径特点推测古地理环境演变。
北京卷 以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三叶虫形成的古地质环境。
广东卷 以四川仁寿县牛角寨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和地层年代特征。
广西卷 以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地层的形成年代和环境特征。
2023 浙江卷 以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为载体,考察地层特征和形成环境。
福建卷 以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古地理环境的变迁为背景,依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地质历史演变。
1
地层和化石
(1)地层
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思考】 观察地层具有哪些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沿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2)化石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1)古生物是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
(2)古生物是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主要依据。
(3)古生物是识别古代生物世界的窗口。
(4)古生物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直接的证据。
(5)古生物是重建古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可靠依据。
(6)古生物在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成因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7)古生物的发展历史为人类保护地球提供了借鉴。
1.地球历史的记录
(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地层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地层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确定其所在地层的年代和推断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沉积岩地层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地层与化石的关系 1.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2.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
1.地球历史的记录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红色岩层
氧化
环境
黑色页岩含黄铁矿
还原
环境
珊瑚化石
清澈温暖
浅海环境
破碎贝壳
滨海
环境
化石 地理环境
三叶虫化石
恐龙化石
珊瑚化石
海螺化石
煤炭
琥珀
寒武纪时期,海洋环境
中生代时期,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大气含氧量高
温暖的浅海环境
温暖的海洋环境
温暖湿润的陆生环境
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大量松柏类植被
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岩层。
4.地层和化石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5.古生物成为化石的形成条件
(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
(2)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
(3)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的充填、置换、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
6.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形成岩层的时代地壳下沉。
(2)若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上升。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地壳曾经下沉,形成了该年代的岩层,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2024年辽宁卷)塿土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盆地,是自然土壤在数千年耕作过程中经粪土堆垫改良形成的人为土。在剖面上覆盖层与原土壤层叠置,形似“楼层”(如图)。其中,黏化层质地黏重、呈褐色或红褐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黏化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是( )
A. 冷干
B. 冷湿
C. 暖干
D. 暖湿
(2024年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
A.持续升温
B.持续降温
C.波动升温
D.波动降温
(2024年安徽卷)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如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
A. 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
B. 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
C. 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
D. 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
(2024年山东卷)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尔湖(如图)是澳大利亚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较浅。某研学小组对埃尔湖流域开展了研究。
活动三 水生软体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水环境变化敏感。软体动物死亡后,其碳酸钙壳体保留在沉积物中成为化石,对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同学们采集了各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
①利用地层中软体生物化石,确定地层年代或顺序。
②识别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种类,并依据其生活习性和特征,推测其生存时期湖水盐度状况,进而分析其湖水盐度的变化。(每条2 分)
(3)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生物化石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
(2023年福建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图10),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图11)。
(1)根据沉积地层特征,分别说明古大湖区域干旱化和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湖面的依据。
从下往上,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表明湖水变浅,再到风成砂层表明湖水变干。甲处石岩层顶部海拔比乙处高,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处海拔比乙处高。(或甲处石灰岩层比乙处薄,表明甲处湖相沉积先于乙处结束。)
(2023年福建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图10),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图11)。
(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未遭受过海水入侵,如果不考虑构造因素,若为科考队员,你在野外可以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并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8分)
(2023年福建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图10),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图11)。
(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未遭受过海水入侵,如果不考虑构造因素,若为科考队员,你在野外可以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并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8分)
①化石:在P处北侧附近沉积地层寻找化石,未发现海相古生物化石。②古海岸线:在P处南侧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古海岸线海拔低于同期P处海拔。③沉积特征:在P处北侧附近寻找沉积剖面,未发现海相沉积特征。
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1)地质年代表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表
①纵坐标上的时间单位是多少?自下往上各个数代表什么含义?
地质年代表中的时间表述单位为宙、代、纪。自下往上的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是百万年。
(1)地质年代表
②宙、代、纪在时间跨度上有何差异?
宙的时间跨度最大,其次是代,纪的时间跨度最小。
③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依据生命演化的阶段,如某种生物的出现、繁盛或灭绝。
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由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蓝绿藻又称(蓝藻、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大约出现于距今35~33亿年前的太古宙,蓝藻没有叶绿体且只有叶绿素a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并放出氧气。在蓝藻的光合作用之下,地球大气逐渐从无氧环境变成了有氧环境,为高等生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地球的演化历程
古生代
演化特点:①海陆演化: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各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②动物:
③植物:
④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早期鱼类→中期两栖类→晚期爬行类)
陆上出现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古生代末期,物种大灭绝
中生代
演化特点:①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②动物: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③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
④地质矿产:是主要的成煤期
末期,物种大灭绝,绝大多数物种消失,恐龙的消失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新生代
演化特点:①海陆演化: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大陆漂移形成现在的海陆格局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②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③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荣
④气候: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1)前寒武纪
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地球大气由无氧环境变为有氧环境,生物由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是地质矿产的成矿时期。
距今5.41亿年~2.52亿年,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在海洋出现无脊椎
动物,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晚古生代出现脊椎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2)古生代
(3)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此时期,板块运动剧烈,大陆漂移。爬行动物盛行,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是主要的成煤期。
(4)新生代距今6 600万年至今,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海陆分布格局形成,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地质历 史时期 地表 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
形成
植物 动物 前 寒 武 纪
古 生 代
—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海洋与陆地形成,大气成分变化
出现有机质
出现蓝细菌
蓝细菌大爆发
无
重要成矿期
(铁、金、镍、
铬等矿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
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
脊椎动物发展,出现两栖动物并逐渐进化为爬行动物
重要成
煤期
中生代
新生代 —
地质历 史时期 地表 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的
形成
植物 动物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裸子植物
极度兴盛
爬行动物盛行,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主要成
煤期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被子植物
高度繁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第四纪出现人类
(1)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结构图表示:
(2)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①时间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②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③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3)生物演化规律:从过程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3)生物演化规律:从分布空间看,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动物开始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生物开始向陆地扩展
4.4亿年前
泥盆纪
(3)生物演化规律:生物演化过程中
经常出现此消彼长
消亡
爆发
出现于三叠纪,兴盛于侏罗纪,白垩纪末期(距今6500万年灭亡)
(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科研团队对某区域地层进行调查后,将地层界线绘制在地形图上(下图)。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由老到新为早石炭纪至晚新近纪,其中,中三叠纪至早新近纪之间的地层缺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内呈水平分布的地层对应的地质年代是( )
A.早石炭纪、晚石炭纪
B.中二叠纪、晚二叠纪
C.早三叠纪、中三叠纪
D.早新近纪、晚新近纪
(2025·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出露岩层经历了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时期的变迁。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石灰岩形成时期( )
A.爬行动物盛行 B.被子植物兴盛
C.蕨类植物繁盛 D.三叶虫开始出现
6.图中未知岩层可能是( )
A.泥盆纪砂砾岩 B.石炭纪粉砂岩
C.二叠纪砂页岩 D.侏罗纪花岗岩
(2024年北京卷)图 5 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读图,回答第 9、10 题。
10.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
A.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 B.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 D.④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
(2024年广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
A. 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B. 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C. 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D. 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2024年浙江6月卷)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的岩层分布示意图。在该地地下河沉积物中,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象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6. 大熊猫、剑齿象等骨骼化石来自( )
A. 古生代砂页岩
B. 古生代石灰岩
C. 中生代砂砾岩
D. 新生代沉积物
(2023年湖南卷)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丙地。丙地有太古宙侵入岩(火成岩),太古宙属前寒武纪,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临近河流。
(2点共4分)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处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并说明理由。(4分)
(2022年福建卷)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右图)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
(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
先上升后下降。
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
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
3
地球的圈层结构
传播方向
振动方向
振动方向
纵波(P)
横波(S)
传播方向
纵波
速度:传播速度快
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横波
速度:传播速度慢
介质: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1.地震波
不连续面:波速突然变化的面
33km
2900km
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完全消失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名称 界面划分 深度 横纵波速度变化 示意图
莫霍面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地表下平均33km处 (大陆部分) 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迅速增加
古登堡面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地表下 2900km处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横波、纵波速度突然变大
莫霍面 17km
地壳
横波突然消失
纵波速度突然减小
古登堡面 2900km
地幔
外核
内核
地核
地震波主要分S-横波(速度较慢,通过固体)和P-纵波(速度较快,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①A界面: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B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两个不连续界面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3)三大圈层及特点
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平均深度17km。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平均深度2900km。上地幔是固态,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可能为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平均深度5155km。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地壳:
【读图探究】(1)说出地壳的厚度有什么规律?
地壳是 以下、 以上的 外壳。
地球表面
莫霍面
固体
地壳内部结构图
5-10km
39-41km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较薄。
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km,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km,全球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2)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上层:
下层:
(3)地壳可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只存在于 上。
存在于 和 底部。
大陆
大陆
大洋
硅铝层,不连续,
硅镁层,连续,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组成。
岩石圈
地壳+上地幔顶部
硅铝层:不连续
硅镁层:连续
地壳
固态外壳 厚度: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陆壳平均39~41km,洋壳平均5~10km,全球平均17km
元素组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莫霍面: 平均深度17km
软流层:厚度:80~400km
古登堡面
外核:液态或熔融态
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
固态,温度高,压力、密度很大
地幔: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固态
地核:铁镍核心
2900km
6371km
深度=地壳厚度
=
上地幔
下地幔
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1.大气圈
组成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意义
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
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气;
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2.水圈
组成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意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生物圈
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地球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意义: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圈层 组成 作用
大气圈 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影响地表温度变化,提供氧气,形成多变的天气现象
水圈 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引起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生物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3
地球的圈层结构
2.地层和化石的作用
(3)岩层与化石的作用
①利用化石确定地层的时代与顺序。
②根据地层性质和化石特征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浅海环境
破碎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地层是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层理构造
老
新
地层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
浅海环境
石灰岩
静水环境
页岩
火山活动
玄武岩
地层是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
未收到强烈构造运动干扰。
地层
A
B
A1
A2
A3
B1
B2
B3
地层
老
新
生物
简单
复杂
②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①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地层与化石
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
特殊条件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变成化石
生物在死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
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
知识拓展 古生物成为化石的形成条件
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
时间表述单位:
地层表述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宇
界
系
统
阶
带
地质年代
划分依据:
生命演化的阶段性。如某种生物的出现、繁衍或灭绝。
地质年代表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显 生 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二、地球的演化历史
2、地质年代的更替及特点
二、地球的演化历史
3、地球演化的关键要点——重要成矿期
古元古代是地史上第一次十分重要的成矿期。以矿种多、规模大、矿床类型复杂著称。比如中国这一阶段就有大量因古大陆裂解离散-造山而产生的矿产,构成了铁、铜、铅锌、金、硼、菱镁矿、滑石等矿床成矿带。
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中生代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产
晚古生代蕨类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
矿产形成
我国主要成矿期
1.前寒武纪成矿期
3.中生代成矿期
2.古生代后期成矿期
铁矿
煤炭
煤炭
3、地球演化的关键要点——生物进化
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脊椎动物(鸟类、哺乳类)
从过程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从分布空间看: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生物演化过程中经常出现此消彼长
植
物
动物
生物演化史
克罗拉多大峡谷的地层变——“将古论今”
(3)推测该区域从寒武纪至今海陆变迁的过程及依据。
①寒武纪到石炭纪,地层内含有三叶虫、海藻、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为海洋环境;
②二叠纪早期,地层中含有陆生动植物遗迹、爬行类遗迹等陆地生物化石,为陆地环境;
③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含有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为海洋环境,现今,为陆地环境。
2.地质年代的判断方法
(1)地层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岩石成层分布,下面的岩层比上覆的岩层老,如下列岩层形成年代,A最早,D最晚,按时间顺序依次为A—B—C—D。
但在强烈挤压作用下也可能出现地层倒置,如右图:
此时新老岩层的上下位置关系在不同位置不一样。
(2)古生物学方法
由于生物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种类是由少到多的,而且这种演化和发展是不可逆的。因此可以反向应用,利用岩层中的生物的种类和类型判断相对年代,若上图中A岩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B岩层中含有恐龙化石,根据化石中的生物种类可推知,A岩层较老,B岩层较新。
(3)构造地质学方法
某些呈块状的岩浆岩或变质岩不成层,也不含化石,但是,这些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产生切穿关系,被切穿的岩石老、切入的岩石新。例如,右图中侵入岩较新,A、B、C、D岩层较老。
盘古古陆
劳亚古陆
冈瓦纳古陆
七大洲四大洋轮廓
现代海陆格局
经过6500万年的分裂、漂移
“泛大陆”
三叠纪
(约2-3亿年前)
约2亿年前
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
张裂
挤压
碰撞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裂谷、海洋
陆、陆:褶皱山系
陆、洋:海沟、岛弧链、 海岸山脉
构造运动
地球的圈层结构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从震中到震源垂直距离。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只有上下颠簸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当地震发生在海洋时,又是什么情况?
思考
纵波与横波的差异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岩石圈≠地壳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位于岩石圈内部。
内核
外核
横波
纵波
0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6371
33
2900
地面
地心
古登堡面
莫霍面
地 核
地 幔
地壳
5150
900
上地幔
下地幔
①地壳薄而硬
②陆壳较厚、洋壳较薄
③平均厚度约17千米
①地幔较厚。
②上部存在软流层,产生岩浆
①地核最厚
②温度高、压力大、密度大
软流层
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固态
地幔:熔融状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内核
外核
地面
地心
古登堡面
莫霍面
地 核
地 幔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软流层
地壳
岩石圈
岩石圈>地壳
岩石圈
地壳:地表至莫霍界面,平均厚度为17km。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之上),平均厚度为100km。
大气圈:环绕在地球外部的大气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为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内部圈层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大气圈
各圈层间的联系
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整体性
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震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同轴
速度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地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