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6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单元写作学案(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2016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单元写作学案(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0 16:5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写作学案
训练目标 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一篇情理交融的动人文章,为了向妻子表白自己的心态与爱憎,烈士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这里烈士将至情深埋于至理中,让人读后,更加钦佩于其理,更加感动于其爱。
古人云:“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冰心说:“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文以情生”,这是许多人所熟知的。写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感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
1.文本借鉴
如何在作文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1)阅读下面选段,思考问题。
我的手在妈妈的脚上一遍遍抚过,妈妈的脚由起初的躲闪不定变得非常安静自然——脚渐渐泡热泡红了。我很得意地问妈妈:“舒服吗?”“非常舒服。”妈妈开心地笑了。擦干了脚,妈妈赶紧穿上了袜子,似乎想将这温度与气息尽可能多保留一会儿。穿好鞋,妈妈还像个孩子一样,满屋子转悠起来,伸伸腿,抖抖脚,开心地在爸爸面前夸奖我。(《我给妈妈洗脚》)
思考 你认为怎样写文章才能抒发真情实感?这段“给妈妈洗脚”的描写真实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写自己熟悉的真实的人和事,唯其熟悉,才能真正用心去感悟,才能有真切的体会,也才能抒发出真情实感。这段文字写的是平常生活中的事,由于作者能“用心感受生活”,因而在细腻的描述中很自然地抒发了真情实感,的确能打动读者。
对于“真实”的理解,很多学生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真实”一定是生活的原样,不能按照文章的需要进行删增组合。对“真实”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只要是符合生活情理的人或事情,都是真实的。作文写作允许围绕着写作主题,来杂取几种人,合成一个典型的人;允许杂取几件事情,合成一件典型的事。
(2)阅读下面两段选文,比较思考问题。
①病文选段
爸爸非常爱我们。他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百般呵护,他深深地爱着我们,在他心中,只有我们最重要。可以说,爸爸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爸爸呀,我最亲爱的爸爸,你深爱着我们,我们也永远深爱着你。
②升格范例
爸爸,今天看到窗前临风摇曳的竹,我便想起了你对我的爱。不能忘记,多少回,您用宽实的肩膀把我高高地托起,在遍地的花草间奔跑;不能忘记,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收破烂,归来时您是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水,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不能忘记,在我深夜生病时,您不顾一天的劳累,不顾外边风狂雨骤,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奔向卫生院;不能忘记,我康复出院时,您喜极而涕的憔悴的面容。爸爸啊,每次看到您,我都抑制不住伤感的泪水,不顾心痛的泪珠串串地落在您的双肩,向您诉说着日思夜想的牵挂。
讨论交流 段①文字是否做到了感情真挚?为什么?段②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段①是一段写父爱的文字,语言通顺,中心明确,但是,父亲怎样爱“我们”?父亲对“我们”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可以说,这段文字内容空洞,空喊口号,父亲的爱没有具体表现出来,因此,没有抒写出真情实感,并不能真正打动读者。那么,如何表达出真情实感呢?那就要“化虚为实”,即把无形的父爱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小事,在叙事中做到情、物交融,情、事交融,情、人交融。这样,让人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感受到要表达的情。当然,表达的情也可以化为物或人,做到情、物交融,情、人交融。
段②文字要比段①文字更感人,感情更真挚,因为它没有空喊口号,而是采用了化虚为实的写法,通过三件事表现爸爸对“我”的爱。这样,抽象的情就化为了具体可感的事,做到了融情于事,真挚感人。
(3)阅读下面两段选文,比较思考问题。
①病文选段
真正感受母亲深沉的爱,是在医院醒来的那个深夜。那天夜里,我睁开眼睛,看着周围的环境,心里满是慌张。我知道,这里是医院。可是,我怎么会在医院呢?转过头,看见母亲侧趴在床边,她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心头一阵酸楚,我转过头,眼泪流下来了。
②升格范例
真正感受母亲深沉的爱,是在医院醒来的那个深夜。那天夜里,我睁开涩涩的眼睛,看着陌生而令人心悸的惨白的环境,心里满是慌张。我知道,这里是医院。可是,我怎么会在医院呢?转过头,母亲侧趴在床边,脸上写满疲惫与沧桑,眉间隐约流露出内心的焦灼与担忧。凌乱的头发,苍灰中夹着根根白丝,随着母亲的呼吸微微抖动。那双长满老茧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细白的手。心头一阵酸楚,我悄悄地转过头,眼泪不听使唤地哗哗而下,像一场春天的甘霖,想滋润母亲沧桑的脸庞。
讨论交流 段①是赞颂母爱的文字,你觉得有哪些不足?段②运用了哪种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段①表现母爱的文字虽然没有空喊口号,有了具体内容,但是纯粹叙述,缺少具体细微的描写,所以母亲的形象不鲜活、不生动,整个文段仍然缺少打动读者的真挚感情。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中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令我们过目不忘。因此,在叙述中加入典型的细节描写,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动人艺术效果。
段②既有对事件的叙述又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其中有肖像细节、环境细节、神态细节、动作细节等。真切地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焦急和担忧,突出了母亲的深沉的爱。但是,细节描写必须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中心思想表达的需要。烦琐、冗长、游离文章主题的细节描写,不仅会模糊主题思想,读者看了也会感到枯燥乏味。
(4)阅读下面两段选文,比较思考问题。
①病文选段
高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那一刻,我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②升格范例
高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
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我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讨论交流 段①在抒情上存在哪些问题?段②在抒情方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段①这两段文字,既有具体的事件叙述,又有动人的细节描写,但从作文题目“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来看,总让人觉得感情有点单薄,中心没有点透,原因就在于文中缺少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段②在叙述描写后适当地抒情议论,是一种极好的点染,既可以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又可以使主题得到升华,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当然,也可以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穿插抒情议论。
(5)用第一人称写自己时,有些同学在作文中惯用“我们”,当然,只要用得好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这样写很容易说大话、套话、空话,令人感到不“实”。而文中如用第一人称“我”则不同了,不仅使人感到真切,又便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目前,在“文体不限”的前提下,不少同学爱用书信体作文,这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2.写法总结
文章感情真挚五大妙招:
(1)选取熟悉真实的人和事。
(2)活用化虚为实巧显真情。
(3)运用细节描写打动人心。
(4)借鉴抒议结合融入情理。
(5)多用第一人称真切感人。
1.病例展示
[原文呈现]
总有一种期待
①总有一种期待,期待是什么呢?有人说,期待就是希望、渴求;有人说,期待是某件事达到自己想要的程度;有人说,期待是指事物的价值在将来会得到明显的增长。
②有一位乡村的留守儿童希望他的父母早日回家,希望他可以得到以前的父爱、母爱。每天,他都会在小山坡望着那条爸爸妈妈离开的小路。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为了养家糊口,所以把幼小的孩子丢在亲戚家。那个小孩会回想起父母离开他时说的话:“孩子,明年等爸爸妈妈挣了钱,过年一定回来!”时间慢慢过去了。孩子的父母始终没有出现过。小孩的心里也很沮丧,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爸爸妈妈送去上学,他只是很羡慕。他期待爸爸妈妈快点回家,见上一面也好啊。后来,小孩并没有再觉得遗憾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从未缺少过什么,即便自己的父母离开了他,他毫无怨言。“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我就很满足了,我不应该学着继续依赖。”当7岁的小孩说出了这番话的时候,谁会相信?
③有时候,期待中,愈是期待反而最后会打消期待的念头。要正确对待期待,就可以使原本对某种事情达到自己心里所想的欲望换一个角度去想象,这样,期待就会像童话世界中那么美好。
④我期待,小孩的爸爸妈妈早点回到他的身边。毕竟,幼小的孩子需要你们对他的爱。换一个角度,如果你不爱他,为什么还要把他生下来?你们应该有义务给小孩慈祥的母爱,重于泰山的父爱。
⑤“亲情有时候很无奈,不能选择你的父亲或是母亲,但父母永远是最爱自己的儿女的。”我希望你们多为孩子想想,不要为了一时的财富,而放弃自己的孩子。况且,你们是有义务、无条件抚养的。
⑥有人说:天底下,有哪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或许,你们真的有苦衷,但是你们至少也要常打电话给孩子啊。让孩子可以感到一丝温暖。你们离开孩子快三年了,这三年来,你们难道不想知道孩子在亲戚家过得到底好不好?还是你们此刻没有一点任何的良知?我真的很希望你们可以和孩子见上一面。你知道吗?小孩每次睡觉的时候都会说:“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我只是想见上你们一面,哪怕是十分钟,或是五分钟。我多么想看看你们啊,我保证,看完了,你们就赶紧去外面打工,绝对不会耽搁你们很长时间的……我想你们了。”
⑦那次,我再回乡下的时候,小孩告诉我说:“姐姐,我上小学一年级了。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日记,我已经写好了哦。”小孩笑着把本子从布袋里拿了出来。
⑧紧接着,我翻开了本子的第一页。
“2011年4月29日: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
爸爸妈妈,今天是你们lí
kāi我整整三年的日子。叔叔说,你们明天就从ɡuǎnɡ
zhōu回来了,我好ɡāo兴。爸爸妈妈你们以后在jiā的时候,我一定会很ɡuāi的。不要再lí
kāi我好不好?”
⑨当我看到,小孩在本子上用稚嫩的笔迹写出来的话时,我不禁眼眶红了。尽管小孩的字写得不是很好,有些字标注着拼音,但是对于一个才7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很优秀了?
⑩“小弟弟,你爸爸妈妈明天一定会回家的!”
[问题诊断]
(1)你觉得第①段引题部分存在着哪些不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写留守儿童期待父母早日回家。但叙述的文字啰唆,如何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读者觉得第③段中的议论多余,可删除,你如何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⑥段运用了抒情手法,你觉得这些抒情文字能体现出真挚的情感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升格路径
这篇考场作文,用留守儿童期待外出打工的父母早日回家的故事呼唤亲情之爱。立意是好的,但叙述中穿插的抒情议论存在着不当的遗憾。具体表现为:
(1)引题部分先解释“期待”是可以的,但接着要说出自己的认识,并与后面的内容联系起来,奠定全文的基调。
(2)语言不精练,表达不当之处较多影响了抒情的效果。第②段后面几句说散了,可删去。
(3)第③段议论多余,文中的议论没有对叙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使内容变得杂乱。
(4)第⑤⑥段中的抒情流于空洞说教,缺乏表达力度,可以围绕着“期待”组合提炼。
升格技巧
主要从下面两点进行改进:
(1)删除跟文章没有太大关系的段落,删除啰唆的文字,对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整合。
(2)对抒情议论的文字进行修改,使抒情议论文字真实自然,做到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语言更贴切、精彩。
[升格佳作]
总有一种期待
总有一种期待,期待是什么呢?有人说,期待就是希望、渴求;有人说,期待是某件事达到自己想要的程度;有人说,期待是指事物的价值在将来会得到明显的增长。
我想,期待在不同人的内心也是千奇百怪的,无法用固定的词语替代。每个人都有期待的时候,期待的时间也会有长短的不同,有的甚至遥遥无期。
我认识一位乡村的留守儿童,他每天都在小山坡望着那条爸爸妈妈离开的小路。为了养家糊口,父母外出打工,把幼小的孩子丢在亲戚家。那个小孩时常想起父母离开他时说的话:“孩子,明年等爸爸妈妈挣了钱,过年一定会回来!”时间慢慢过去了,一年、两年、三年……孩子的父母始终没有出现过,孩子很沮丧。每次看到别人的父母送孩子上学,他总是很羡慕。他期待着爸爸妈妈快点回家,哪怕见上一面也好啊!
我期待,孩子的爸爸妈妈能早点回到他的身边。毕竟,幼小的孩子需要家庭的温暖。既然给予了孩子生命,就应让孩子享受到母爱和父爱。我希望你们多为孩子想想,不要为了一时的财富而放弃自己做父母的义务。
有人说:天底下,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或许,你们真的有苦衷,但是你们至少也要常打电话给孩子啊,让孩子可以感到一丝温暖。你们离开孩子快三年了,这三年来,你们难道不想知道孩子在亲戚家过得到底好不好?你们知道吗?小孩每次睡觉的时候都会念叨着说:“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我只是想见上你们一面,哪怕是十分钟,或是五分钟。我多么想看看你们啊!我保证,绝对不会耽搁你们很长时间的……爸爸、妈妈,我太想你们了。”
孩子在期待着,期待着父母亲的真爱!
那次,我再回乡下的时候,小孩告诉我说:“姐姐,我上小学一年级了。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日记,我已经写好了哦。”小孩笑着把本子从布袋里拿了出来。
我翻开了本子的第一页。
“2011年4月29日: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
爸爸妈妈,今天是你们lí
kāi我整整三年的日子。叔叔说,你们明天就从ɡuǎnɡ
zhōu回来了,我好ɡāo兴。爸爸妈妈你们以后在jiā的时候,我一定会很ɡuāi的。不要再lí
kāi我好不好?”
当我看到小孩在本子上用稚嫩的笔迹写出的这些话时,我不禁鼻子一酸,眼眶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小弟弟,你爸爸妈妈明天一定会回家的。”我紧紧地搂着孩子,安慰着他。
我们期待着,期待着你们团聚的日子!
一、片段训练
下面这段文字,赞颂的母爱有些虚,请你运用化虚为实的方法,在原文基础上添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母爱表现得更加形象,感情表达得更加真挚。
妈妈,您的爱博大精深,纯洁无私,永远照亮我们,伴随我们一生。您是这样地爱我们,您柔弱的肩膀担起我们兄妹的成长,您无私的慈爱啊,如涓涓细流。怎能忘记,在季节的轮回中您执着地坚守家园,默默为我们撑起爱的浓荫。妈妈啊,我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好、最温暖、最芳香、最坚强的同义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妈妈,您的爱博大精深,纯洁无私,永远照亮我们,伴随我们一生。仍然记得,寂静夜,油灯下,您飞针走线,细细地缝补着孩子们因顽皮弄破的衣裤。灯影下,依稀可见,苦难磨砺了本该白润、娇柔的双手,风雨雪霜使双手变得干枯、龟裂,岁月的沧桑刻满额头,青丝转变成白发。您柔弱的肩膀担起我们兄妹的成长,无私的慈爱啊,如涓涓细流。仍然记得,那年隆冬,体弱的我午夜高烧不退,几近昏迷。您二话不说,备上爬犁,扯上被褥,紧紧包裹着我,和哥哥一起连夜用爬犁把我拉出深山、送入医院,一直守候七天七夜。妈妈啊,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您用博大的母爱为我们保驾护航。在季节的轮回中您执着地坚守家园,默默为我们撑起爱的浓荫。妈妈啊,我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好、最温暖、最芳香、最坚强的同义词。
二、整篇训练
命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是脆弱的动物,在心底最深处有条河流,轻轻一碰就会决堤,那奔涌而出的就是眼泪。或喜或悲,或乐或哀……
每一滴眼泪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滴眼泪都是一首诗,每一滴眼泪都有一段情思,让人沉迷,让人陶醉,让人喜极而泣,或者痛苦悲啼……
请以“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符合材料的意思,并在话题范围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话题“泪”即意味着以“泪”为取材、立意的中心和线索。材料共有两小段:第一段是从“泪”产生的根源而言,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都可能导致哭泣流泪的现象;第二段则是从“泪”的内涵而言,暗示了我们谋篇布局的趋向。可以记叙一个故事来展示感人的场面或者情节;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对“泪”的经验与体悟;还可以通过叙议结合等综合手法,来表达自己在“泪”这种特定情感表达现象的前提下的某种情思。
“泪”是一个概念名词,过于宽泛,写作时要采用化大为小的立意思路,加一些限制性词语,例如“谁的泪”、“怎样的泪”、“泪的作用”。从提供的材料内容看,写法上要体现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抒发感情要真挚自然,切忌矫情做作。
佳作展台
外公与芒果
泪是热的,外公的是,我的也是。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外公慈祥的面容,尤其是他临死前的那一行清泪。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外公家了,因为外公什么都依我。有时我想吃零食,妈妈不让,外公却买了一大堆给我,还说小孩子在长身体,要多吃点,妈妈也没辙了。外公就算饿着肚子也会为我做玩具,他是最疼我的人。
可是一切似乎在一个妹妹出现后都变了。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公家,有一个小女孩正在吃水果,外公说那是妹妹,是从舅舅家接回来的。看着她手中诱人的水果,我忍不住也拿了一个。剥开皮,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我张开嘴正要咬,外公惊慌地拍掉我手中的水果,我先是吓了一跳,然后木木地呆在那里,眼前的外公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外公说:“你不能吃芒果,你吃了会烂嘴的!”“为什么我吃了会烂嘴,妹妹吃了就不烂嘴?”我反问道。外公解释:“你和她不一样。”我像以往一样向外公撒娇,可外公却不像往常那样“屈服”于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说:“你吃了会烂嘴的!”看着吃了一个又一个芒果的妹妹,我似乎明白了,当大人想要打消孩子的某种愿望时,多半都是用吓唬的方式。妹妹比我娇嫩,她不会烂嘴,就我会烂嘴!就留给你的心肝宝贝孙女吃吧,我只是你的外孙女而已!我转身跑开了,伤心的泪水夺眶而出。
从那以后,我便很少去外公家了。虽然我们相距只有半小时的车程,但我感觉离得很远,即使去了,也只是礼貌地叫一声外公。可气的是,每次都会看到有芒果放在桌上,而我是不被允许吃的。对偏心眼的外公,我也没有了以往的亲热,当想到妹妹可以吃芒果,我却不能吃的时候,甚至有些恨他。我开始习惯了,习惯了不吃芒果和淡然面对偏心的外公,我的心里有了一个结。
12岁那年,外公病危,我们赶到时,外公看着我说:“小宁,你怎么老不来看我?我给你买了好吃的。对了,那个芒果……”
“我不喜欢吃芒果。”没等外公把话说完,我便冷冷地打断了他的话。本来对弥留之际的外公心生悲悯,可一听到芒果,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外公不再言语,只是用眼睛看着我。他想对我说吃芒果会烂嘴,还是……但只有眼泪从他眼角流出,在粗糙的脸上留下一道痕迹,然后,外公走了。
三年过去了,马上要高考了,我和同学们住在宾馆,我终于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钱,我鬼使神差地买了很多芒果。回到房间里打开袋子,看到芒果,突然有种恶心的感觉。可我还是剥开了一个,咬了一口。“外公,这芒果我还是吃到了。”我在心里冷笑着。可不一会儿,我嘴里一阵剧痛,同学连忙通知老师送我去了医院,医生说我口腔发炎,他问我刚才吃了什么,我说芒果,医生说,应该是芒果过敏。
我一下怔住了。一些零碎的画面浮现:那是我六七岁的时候,我去外公家,外公给我吃芒果,很香甜。不一会儿,我嘴里很痛,外公不知道我怎么了,看我哭,他也直想掉眼泪,直到爸爸妈妈回来,才送我到医院。外公大概是牢牢地记住了当时医生的话,我是一个吃芒果过敏的孩子。可是,傻傻的我,不但没有懂得外公那句“你吃芒果会烂嘴”的关爱,反而认为外公偏心眼。想到这些,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回到宾馆,老师和同学们安慰我说:“你放心,过敏不会影响考试的,我们相信你能考好。”他们都不知道,我哪里是因为嘴疼而哭啊。
我希望我的泪水能冲垮那道误会的墙,能消除阴阳两隔的无奈,让我亲自到外公面前,向爱我的外公说声“对不起”。
泪依然是热的,很苦,很涩。正如外公临死时的心情一般无奈,一个终于被打开的结,伴随的是记忆中外公流泪离开人世的神情,那是我永远无法弥补的忏悔。
赏析 这是一个亲情故事,作者以泪为线索,以芒果为载体,将外公对自己的爱,通过“芒果”展现了出来。更为巧妙的是,作者工于情节构思,通过巧设悬念,先抑后扬,妹妹从旁陪衬等多种技巧,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感情真挚,以情动人。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