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进行了改革。其中成效
较为突出的国家是
A.保加利亚
B.匈牙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南斯拉夫
2.下列表述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匈牙利改革相符的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局部改革和调整政治经济体制
C.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
D.通过实行多党制分散国家权力
3.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会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哪一组织的成立表明雨果的说法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
A.东盟
B.欧盟
C.世贸组织
D.国联
4.“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冷战消失了”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
5.20多年前,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引发这位老年妇女感慨的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B.东欧剧变
C.华约建立
D.苏联解体
6.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面对经济危机,虽然有的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措施不当,最终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这实质上反映了:
A、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
7.1991年12月25日晚,一面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这一事件标志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十月革命胜利
D.德国统一
8.苏联某领导人为了改变农业落后面貌,主张垦荒种玉米,但未取得根本成功。他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9.历史人物往往会对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促统一,求发展”主题展览中,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不适合出现
A.左宗棠
B.邓小平
C.林肯
D.戈尔巴乔夫
10.下图框架展示的国家是(
)
A.沙俄
B.苏俄
C.苏联
D.俄罗斯
11.“1991年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南斯拉夫分裂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12.下面年代尺中,标注的某年与发生的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A.1914年——凡尔登战役发生
B.1919年——《九国公约》签署
C.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1991年——苏联解体
13.22年前,矗立在欧洲东方的一个“巨人”倒下了。22年后再来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
①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
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④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4.请你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原名
新名
更改时间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年10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
A.美国竞选
B.中东动荡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15.戈尔巴乔夫在“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的讲座上表示:单纯地把苏联解体归罪于他,是“不负责任”。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D.美苏对峙
16.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7.“1991年岁末,莫斯科风雪弥漫,克里姆林宫屋顶上已不见印有锤子和镰刀的鲜艳红旗。”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宪章运动失败
B.巴黎公社失败
C.苏联解体
D.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18.“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作者是在抨击苏联的(
)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工业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II卷(非选择题)
19.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⑴“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和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⑵“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和争霸最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步骤二】画面回放,再现历史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2005年6月7日,为了纪念这位沙皇在世界近代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在揭幕仪式上,卢日科夫市长说:“今年俄罗斯人民有幸经历了本国历史上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终于在莫斯科落成了。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⑶通过材料分析美国和俄国分别通过什么历史事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⑷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她一手是高举火炬,一手紧握一本书。这本书是哪部文献?【步骤三】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⑸让历史告诉未来,请你就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发表你的见解。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比中国与俄国(苏联)的关系更显得变幻多端、色彩斑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打响后,俄国人再也不愿意站在门外看热闹了,沙皇政府认定这是趁火打劫的大好时机,向英法两国表示对于“有关欧洲共同利益”的要求,愿意与英法携手合作。……1860年初,沙皇政府决定仍以“和平”和“中立”的身份,周旋于中国和英、法之间,为俄国谋取最大的利益。
——《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
(l)材料中“战争”和“最大的利益”分别指什么?
材料二
李大钊:“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据材料二,指出李大钊和毛泽东共同颂扬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开创性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
在结束对德作战整整3个月后,苏联履行自己的诺言,……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援助,也为反法西斯盟国最终击败日本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诺言”是在哪次会议上承诺的?为了履行“诺言”苏联又采取了怎样的实际行动?
材料四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世界的政治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解体的影响。
21.历史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常有危机伴随。
【绝处逢生】
19世纪中期的日本、美国和俄国都出现了社会危机,各国采取不同的方式顺利度过了危机,走上富强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面临怎样的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为什么说材料二中的战争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农奴解放者”指的是谁?他最终使俄国历史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转变?
【险象环生】
材料四
对峙中的两大集团
丑陋的“轴心”(柏林—罗马—东京)
(4)上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世界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形势?两次危机之后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浴火重生】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通货膨胀严重,群众极为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力挽狂澜,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的上空降下!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5)依据材料五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造成的直接后果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六
(6)材料六“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22.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后来的发展方向却完全不同,这不禁启迪我们,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怎么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三: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都对推翻其社会制度的革命不感兴趣,但却对足以保持和重新焕发这些制度活力的改革感兴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1)材料一中字母A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与新中国成立的作用有何相似之处?材料一中字母B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与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有何相同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是受何影响?重点发展重工业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国在哪一时期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哪一次会议之后?为了不犯“颠覆性错误”,你认为我们国家应该怎么做?
23.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之一,俄罗斯是如何兴起的,让我们一探究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战争(1861年的克里木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像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俄国的严重弱点……现在都暴露出来了”,你认为这时候俄国“严重弱点”是什么?据此沙皇采取哪一措施解决这一弱点的?
(2)材料二中列宁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是如何调整的?
(3)分析材料三的两张图片,指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国发展史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B
2.B
3.
B
4.D
5.D
6.B
7.A
8.C
9.D
10.C
11.A
12.D
13.B
14.D
15.C
16.C
17.C
18.D
19.
(1)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1991年苏联解体
(3)独立战争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4)《独立宣言》
(5)三种观点:一是和平友好。原因或理由: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等。二是时有摩擦时有缓和;三是摩擦不断,关系恶化。后两种理由略。
20.
(1)
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利益:
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2)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3)雅尔塔会议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4)苏联解体表明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21.(1)美国的入侵
明治维新。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4)世界大战(战争或一战、二战)一触即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
格局(美苏冷战或雅尔塔体系)。
(5)后果:苏联解体;影响: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或雅尔塔体系终结)。
(6)特点: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或多极化发展趋势)。
意义“各种力量相互竞争相互制约,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拘泥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2.
(1)①俄国十月革命;②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③三大改造的完成;④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①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②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③一五计划(或第一个五年计划).
(3)①没有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②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③苏联解体.
(4)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23.
(1)落后的农奴制;农奴制改革(或废除农奴制,1861年改革)
(2)实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4)坚持改革开放,改革要符合国情,健全民主与法制,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等等
答案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