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望天门山
天门山
洞庭湖
西 湖
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读懂诗题
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别写了哪几处景色?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看
喝
洞庭湖
写景
天门山、西湖、洞庭湖
李 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读了诗题,我知道了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一起解诗题
望天门山
统领全诗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李白
朗读指导
这首诗气势磅礴,要读出雄浑开阔的意境,其中“中断”
“至此”要重读;后两句要读出开阔的意境。
诗意: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是楚江把它冲开的,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开:冲开。
至此回:指江水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诗意:两岸对峙的青山渐渐出现,一叶孤舟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出现。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断”和“开”两词形象地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这个字,把江水翻滚回旋、变化无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托出了山的奇险。
学完了这首诗的前两句后,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借助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在想象中体会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澎湃。
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水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以至于连天门山都像被它劈开一样。
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耸出来。
出
两岸青山相对出,
这里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个“来”字使画面顿显活跃,在浩瀚茫茫的长江之上,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向天门山驶来。“来”字既给画面增添了动感,也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品析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想一想: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
感受“孤”的意境
孤帆一片日边来。
看到“孤”,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条怎样的船?
我仿佛看到在雄伟的天门山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一艘小船。
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
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归纳小结
诗的前两句:前两句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的后两句:点出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地点,诗人并非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孤帆是动的,因此诗人的视角也一直在变。
天门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望
天
门
山
长江
灵秀浩荡
课文梳理
山险水涌
山水相映
青山 相对出
孤帆 日边来
山出帆来
以动写静
孤帆
乘风破浪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主题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