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庆市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
1.根据语填,看拼音写词语,要写得正确规范。
回眸2023年,我们mù dǔ 了一个个难忘的shùn jiān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令人táo zuì ;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首航,令人热血fèi téng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重要成果,令人心潮péng pàì ……
2.选择带点字正确读音。
(1)毡帽 [A.zān B.zhān] (2)吞没 [A.mò B.méi] (3)瀑布 [A.pú B.pù]
(4)政府 [A.zhèng B.zhèn] (5)斗篷 [A.póng B.péng] (6)迷蒙 [A.méng B.mēng]
3.请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选择恰当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亮相 行当 跑龙套 唱白脸 花架子 对台戏 粉墨登场
(1)会议就快结束了,李校长终于 了。
(2)许多明星都是从 开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3)在我们家,只要我做错了事,爸爸总是 ,还是妈妈温柔些。
(4)许多武打戏其实就是 ,没有实际意义。
4.去大剧院的路上,南南小队看到了很多路牌。以下路牌拼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滨路 BEIBIN LU
B.新华路 XINHUA LU
C. 金融街 JINRONGJIE
D.上新街 SHANGXIN JIE
5.小明想搜集一些能表达“爱国情怀”的名言警句。下面语句中表达出这个意思的一项是( )
A.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C.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6.下面语段中对老汉人物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
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一只豹子。
A.老汉态度粗暴。
B.老汉声音大,很凶。
C.老汉坚决果断,群众优先。
7.关于演讲和演讲稿,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演讲要有说服力,演讲稿的观点必须鲜明。
B.手舞足蹈等肢体语言最能增强演讲感染力。
C.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列举事实来说明观点。
D.引用生动的故事丰富内容,更具有感染力。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要尽快早日报答母亲对我的母爱。
B.她打开相册,看着一张张老照片,想起许多从前的事情。
C.即使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那么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
D.老人、青年、妇女、小孩都喜欢看《万里归途》这部电影。
9.积累与运用。
(1)关于学古诗的方法《江南春》中的“ , 。”可通过想象画面,感受江南春景;《浪淘沙(其一)》中的“ , 。”可借助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的意思。
(2)关于爱国,我们感慨陆游“ ”的拳拳爱国之心;赞赏毛泽东“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革命乐观精神。正如鲁迅先生鼓励国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道是:“祖宗疆土, ,不可以尺寸与人。”
10.整本书阅读交流。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课外书《童年》,我能根据书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1)在外祖父家,最疼爱阿廖沙的人是
A.外祖父
B.两个舅舅
C.“小茨冈”
D.外祖母
(2)两个舅舅互相斗争的原因是
A.都想得到父亲的财产
B.为了照顾阿廖沙
C.格里高利的挑唆
D.为了阿廖沙的舅妈
(3)使阿廖沙的外祖父变得吝啬、专横、残暴的原因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幸的童年
B.生活所迫
C.父亲的影响
D.天生的性格缺陷
(4)《童年》小说中的他是个被遗弃的孩子,生性乐观、善良、朴实,他是
A.阿廖沙
B.格里高利
C.“小茨冈”
D.雅科夫
11.整本书阅读
(1)《童年》这本小说的作者和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
A.契诃夫、阿廓沙
B.高尔基、阿廓沙
C.高尔基、小茨冈
D.列夫托尔斯泰、安利科
(2)学校举行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让你当一名红色故事宣讲员,你想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英雄小档案 姓名:雨来 性格特点: (至少写两点) 英雄事迹:① ②
12.
半截蜡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队伍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根据高尔基的作品改编)
(1)请简洁地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以下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气氛。
B.突出了伯诺德夫人担心的心理。
C.蜡烛即将熄灭,屋子里黑得可怕。
(3)品读下列句子,完成下列各题。
①为了藏好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想到的绝妙办法是 。
②“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从伯诺德夫人的语言中,你体会到她怎样的想法?)
③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杰克是不是真的要生火?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后是小女儿杰奎琳解决了危机,她的话妙在哪里?
(5)如果和小组同学合作表演这个故事,你想表演谁?为什么?
13.课外阅读
声音的温度
①那年,一场变故悄悄潜入我家。先是母亲生病住院,体质本就羸弱的父亲,因焦虑过度,也随即病倒,父母双双住进了医院。
②太阳从西边落山,恐惧却从我的心头升起,那年我才13岁。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qū qū)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号,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
③我们住在一所山村学校,叫喊声未必能让远处的人家听见。忽然,我想起了哨子——母亲上体育课时用的哨子。鼓起胸腔,拼命地让全部的气流吹出尽可能最大的声响。渐渐地,我听见了家门前由远及近嘈杂的脚步声,大声说话的声音。窗外交织着手电筒的光亮。我听见了乡亲们喊我的名字。开了门,一群人扛着锄头站在我家门前,他们都是周围我熟悉的乡亲。善良的黑脸,热切的目光,一群人由衷的关爱,驱散了我内心的恐惧。
④“孩子,你睡吧!这一夜我们不走了。”一位大爷说。他们在墙根靠下了锄头,坐着,蹲着,吸着旱烟,大声地说话……我渐渐地睡着了。直到天亮,他们才扛起锄头离开。
⑤临近黄昏,乡亲们又来了,他们用锄头在石板上投击出铿锵(kēng kiāng)的声响,好像在告诉我:孩子,别怕,有我们在!谁也伤不了你!
⑥从此,每天夜里,围绕这屋子的前后,会约定似的响起来来回回的脚步声,锄头的叮当声。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他们边走路边大声说话。我知道,这么黑的夜,他们不是要赶路或者侍弄庄稼,而是要用说话声给我驱赶恐惧,要用声音告诉我:我们都在窗外!
⑦自此以后,我开始相信,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驱散:
铿锵:
(2)第②段中用“_____”画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中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温度”?
(4)阅读时要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要找描写“我”的恐惧,我会读第 、 自然段。我们还学过 、 等阅读方法。(任举2种)
(5)文章通过对乡亲们 、 、 的描写,反映了乡亲们 的品质。
14.习作表达。
成长,可以是能力的提升,也可以是精神的丰富;成长,有时充满欢声笑语,有时与挫折和泪水相伴……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成长故事,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重庆市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根据语填,看拼音写词语,要写得正确规范。
回眸2023年,我们mù dǔ 目睹 了一个个难忘的shùn jiān 瞬间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令人táo zuì 陶醉 ;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首航,令人热血fèi téng 沸腾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重要成果,令人心潮péng pàì 澎湃 ……
【考点】看拼音写汉字.
【答案】目睹 瞬间 陶醉 沸腾 澎湃
【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目睹 瞬间 陶醉 沸腾 澎湃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正确读音。
(1)毡帽 B [A.zān B.zhān] (2)吞没 A [A.mò B.méi] (3)瀑布 B [A.pú B.pù]
(4)政府 A [A.zhèng B.zhèn] (5)斗篷 B [A.póng B.péng] (6)迷蒙 A [A.méng B.mēng]
【考点】汉字读音.
【答案】(1)B;(2)A;(3)B;
(4)A;(5)B;(6)A。
【分析】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2)没:读“méi”时意思有无;没有。对领有、具有的否定;对存在的否定;表示数量不足,相当于“不到”。读“mò”时意思有(人或物)沉没;漫过或高过(人或物);隐没;隐藏。故“吞没”的“没”应读“mò”。
(6)蒙:读“méng”时意思有菟丝,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细如丝,种子可入药;遮盖;遭受;敬辞。承受;隐瞒。读“mēng”时意思有.欺骗;胡乱猜测;昏迷。读“měng”时意思有[蒙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故“迷蒙”的“蒙”应读“méng”。
故答案为:
(1)B;(2)A;(3)B;
(4)A;(5)B;(6)A。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
3.请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选择恰当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亮相 行当 跑龙套 唱白脸 花架子 对台戏 粉墨登场
(1)会议就快结束了,李校长终于 亮相 了。
(2)许多明星都是从 跑龙套 开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3)在我们家,只要我做错了事,爸爸总是 唱白脸 ,还是妈妈温柔些。
(4)许多武打戏其实就是 花架子 ,没有实际意义。
【考点】选字词填空.
【答案】(1)亮相;
(2)跑龙套;
(3)唱白脸;
(4)花架子。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辨析每组词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解答】亮相:比喻人或别的事物公开露面。
行当:行业,指百工技艺所做的职业。
跑龙套:演戏中扮演随从或者兵卒的人,喻意是现实生活中在人手下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杂事。
唱白脸:扮演戏剧中的反派人物,或者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花架子:指花哨而不实用的武术动作。
对台戏:称对戏。是一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
粉墨登场: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故依次填:亮相、跑龙套、唱白脸、花架子。
故答案为:
(1)亮相;
(2)跑龙套;
(3)唱白脸;
(4)花架子。
【点评】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4.去大剧院的路上,南南小队看到了很多路牌。以下路牌拼音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滨路 BEIBIN LU
B.新华路 XINHUA LU
C. 金融街 JINRONGJIE
D.上新街 SHANGXIN JIE
【考点】地名人名拼写.
【答案】C
【分析】考查了地名人名拼写。地名的拼音拼写规则都是大写,有的拼音中间分开,有的连在一起。
【解答】A、B、D正确。
C.有误,“金融街”应为“JINRONG JIE”。
故选:C。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我们要学会拼写姓名、路名、地名等专用名称。
5.小明想搜集一些能表达“爱国情怀”的名言警句。下面语句中表达出这个意思的一项是( )
A.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C.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考点】名言警句.
【答案】B
【分析】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
【解答】A.句意: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B.句意: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C.句意:没有感情的人不见得可称为英雄豪杰,爱怜子女的人怎么可能不是大丈夫呢?
D.句意: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故选:B。
【点评】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6.下面语段中对老汉人物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
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一只豹子。
A.老汉态度粗暴。
B.老汉声音大,很凶。
C.老汉坚决果断,群众优先。
【考点】形象分析.
【答案】C
【分析】考查了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具体的事件表现出人物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桥》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在山洪暴发时,为了村民们的安全,果断指挥他们有序过桥。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他把自己的儿子排在了队伍的最后,结果儿子被洪水卷走了,而村民们安全脱险。这个句子就是老汉对儿子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表现了老汉坚决果断,群众优先。
故选:C。
【点评】对于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应该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7.关于演讲和演讲稿,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演讲要有说服力,演讲稿的观点必须鲜明。
B.手舞足蹈等肢体语言最能增强演讲感染力。
C.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列举事实来说明观点。
D.引用生动的故事丰富内容,更具有感染力。
【考点】发言稿、演讲稿.
【答案】B
【分析】考查了演讲稿及口语交际。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要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作用。
【解答】A、C、D恰当。
B.不恰当,结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演讲》的学习与交流可知,具有说服力的演讲稿应该具有的特点是:观点要鲜明;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名句等;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不能大量使用手舞足蹈等肢体语言。
故选:B。
【点评】演讲稿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要尽快早日报答母亲对我的母爱。
B.她打开相册,看着一张张老照片,想起许多从前的事情。
C.即使懂得了时间的可贵,那么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
D.老人、青年、妇女、小孩都喜欢看《万里归途》这部电影。
【考点】修改病句.
【答案】B
【分析】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解答】A.有误,重复啰嗦。“尽快”与“早日”重复,删去其中的一个。
B.正确。
C.有误,关联词使用不当。“懂得了时间的可贵”与“那么从今天开始,不浪费一分一秒”之间是因果关系,改成“既然……就……”。
D.有误,分类不当。“老人”中包括妇女,可去掉“妇女”。
故选:B。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子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语意重复啰嗦、词序不对、前后矛盾、语意含混或错误、不合逻辑、乱用关联词语。
9.积累与运用。
(1)关于学古诗的方法《江南春》中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可通过想象画面,感受江南春景;《浪淘沙(其一)》中的“ 如今直上银河去 , 同到牵牛织女家 。”可借助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的意思。
(2)关于爱国,我们感慨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拳拳爱国之心;赞赏毛泽东“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革命乐观精神。正如鲁迅先生鼓励国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埋头苦干 的人,有 拼命硬干 的人,有 为民请命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道是:“祖宗疆土, 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考点】古诗文默写;现代诗文默写;名言警句.
【答案】(1)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2)位卑未敢忘忧国 金沙水拍云崖暖 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当以死守。
【分析】考查古诗文默写、名言警句、现代诗文默写。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
【解答】(1)考查古诗文默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出自唐代杜牧的《江南春》,全诗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全诗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考查名言警句、现代诗文默写。“位卑未敢忘忧国”是陆游的名句,意思: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全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出自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句话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前进的优秀人物,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从鲁迅先生所说的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是李纲的名句,意思: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
故答案为:
(1)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2)位卑未敢忘忧国 金沙水拍云崖暖 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当以死守。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0.整本书阅读交流。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课外书《童年》,我能根据书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1)在外祖父家,最疼爱阿廖沙的人是 D
A.外祖父
B.两个舅舅
C.“小茨冈”
D.外祖母
(2)两个舅舅互相斗争的原因是 A
A.都想得到父亲的财产
B.为了照顾阿廖沙
C.格里高利的挑唆
D.为了阿廖沙的舅妈
(3)使阿廖沙的外祖父变得吝啬、专横、残暴的原因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不幸的童年
B.生活所迫
C.父亲的影响
D.天生的性格缺陷
(4)《童年》小说中的他是个被遗弃的孩子,生性乐观、善良、朴实,他是 C
A.阿廖沙
B.格里高利
C.“小茨冈”
D.雅科夫
【考点】经典名著.
【答案】(1)D;
(2)A;
(3)B;
(4)C。
【分析】本题考查经典名著。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
【解答】《童年》主要讲了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希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
故答案为:
(1)D;
(2)A;
(3)B;
(4)C。
【点评】一些经典的名著,不仅仅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且还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在生活中,人们要锻炼自己的文笔,还需要多学习优秀著作的写法。
11.整本书阅读
(1)《童年》这本小说的作者和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 B
A.契诃夫、阿廓沙
B.高尔基、阿廓沙
C.高尔基、小茨冈
D.列夫托尔斯泰、安利科
(2)学校举行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让你当一名红色故事宣讲员,你想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英雄小档案 姓名:雨来 性格特点: 机智勇敢、游泳本领高 (至少写两点) 英雄事迹:① 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② 勇斗鬼子
【考点】经典名著;推荐介绍.
【答案】(1)B;
(2)机智勇敢、游泳本领高
①掩护交通员李大叔;②勇斗鬼子。
【分析】本题考查经典名著、推荐介绍。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世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
【解答】(1)《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 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作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故选B。
(2)《小英雄雨来》主要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十二岁的雨来是一个游泳本领很强的孩子,一次交通员李大权为了躲避鬼子藏到了雨来家,雨来为了掩护李大权被鬼子抓住了,他坚决不说出李大叔藏在哪里,鬼子把雨来拉到河沿上,想杀害雨来,没想到雨来在鬼子开枪前就跳入河中,凭着他高超的游泳本领从鬼子的枪口 下巧妙地脱险了。雨来的性格特点是机智勇敢、游泳本领高。雨来的英雄事迹有:①掩护交通员李大权;②勇斗鬼子。
故答案为:
(1)B;
(2)机智勇敢、游泳本领高
①掩护交通员李大叔;②勇斗鬼子。
【点评】名著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在经典的名著里去探索、去挖掘那些潜在的文学风格。
12.
半截蜡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队伍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根据高尔基的作品改编)
(1)请简洁地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以下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气氛。
B.突出了伯诺德夫人担心的心理。
C.蜡烛即将熄灭,屋子里黑得可怕。
(3)品读下列句子,完成下列各题。
①为了藏好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想到的绝妙办法是 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
②“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从伯诺德夫人的语言中,你体会到她怎样的想法?)
一定不能让蜡烛继续燃烧了,否则情报会暴露的。
③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杰克是不是真的要生火?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不是。他是想以天气冷想去柴房搬柴生火为由,拿走蜡烛;但是最终没有成功,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他还是生起了火。
(4)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后是小女儿杰奎琳解决了危机,她的话妙在哪里?
杰奎琳的话巧妙伪装出可爱和天真,用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故意引起德国人的同情,让他们允许她拿盏灯上楼睡觉,从而避免了一场危机。
(5)如果和小组同学合作表演这个故事,你想表演谁?为什么?
我想扮演杰奎琳。因为她聪明、机智,遇事临危不乱,很有个人魅力。
【考点】小说;句子理解与赏析;内容理解与概括;环境描写;开放探究.
【答案】(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
(2)C;
(3)①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②一定不能让蜡烛继续燃烧了,否则情报会暴露的。
③不是。他是想以天气冷想去柴房搬柴生火为由,拿走蜡烛;但是最终没有成功,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他还是生起了火。
(4)杰奎琳的话巧妙伪装出可爱和天真,用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故意引起德国人的同情,让他们允许她拿盏灯上楼睡觉,从而避免了一场危机。
(5)我想扮演杰奎琳。因为她聪明、机智,遇事临危不乱,很有个人魅力。
【分析】这篇短文通过记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入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答】(1)考查了概括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概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可知,这篇短文通过记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入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据此概括。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从“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可知,这是环境描写。描写了当时危急的环境,突出了伯诺德夫人担心的心理。故A、B正确。C有误。故选C。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①从“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可知,伯诺德夫人想到的绝妙办法是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②从“‘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可知,她想一定不能让蜡烛继续燃烧了,否则情报会暴露的。③从“‘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可知,杰克不是真的要生火,他是想以天气冷想去柴房搬柴生火为由,拿走蜡烛;但是最终没有成功,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他还是生起了火。
(4)考查理解短文内容,并回答问题。从“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可知,杰奎琳的话巧妙伪装出可爱和天真,用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故意引起德国人的同情,让他们允许她拿盏灯上楼睡觉,从而避免了一场危机。
(5)考查了开放探究。结合选文内容写出想表演谁及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
(2)C;
(3)①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②一定不能让蜡烛继续燃烧了,否则情报会暴露的。
③不是。他是想以天气冷想去柴房搬柴生火为由,拿走蜡烛;但是最终没有成功,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他还是生起了火。
(4)杰奎琳的话巧妙伪装出可爱和天真,用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故意引起德国人的同情,让他们允许她拿盏灯上楼睡觉,从而避免了一场危机。
(5)我想扮演杰奎琳。因为她聪明、机智,遇事临危不乱,很有个人魅力。
【点评】学习理解短文内容,了解短文的主旨,认真阅读短文,抓住短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13.课外阅读
声音的温度
①那年,一场变故悄悄潜入我家。先是母亲生病住院,体质本就羸弱的父亲,因焦虑过度,也随即病倒,父母双双住进了医院。
②太阳从西边落山,恐惧却从我的心头升起,那年我才13岁。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qū qū)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号,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
③我们住在一所山村学校,叫喊声未必能让远处的人家听见。忽然,我想起了哨子——母亲上体育课时用的哨子。鼓起胸腔,拼命地让全部的气流吹出尽可能最大的声响。渐渐地,我听见了家门前由远及近嘈杂的脚步声,大声说话的声音。窗外交织着手电筒的光亮。我听见了乡亲们喊我的名字。开了门,一群人扛着锄头站在我家门前,他们都是周围我熟悉的乡亲。善良的黑脸,热切的目光,一群人由衷的关爱,驱散了我内心的恐惧。
④“孩子,你睡吧!这一夜我们不走了。”一位大爷说。他们在墙根靠下了锄头,坐着,蹲着,吸着旱烟,大声地说话……我渐渐地睡着了。直到天亮,他们才扛起锄头离开。
⑤临近黄昏,乡亲们又来了,他们用锄头在石板上投击出铿锵(kēng kiāng)的声响,好像在告诉我:孩子,别怕,有我们在!谁也伤不了你!
⑥从此,每天夜里,围绕这屋子的前后,会约定似的响起来来回回的脚步声,锄头的叮当声。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他们边走路边大声说话。我知道,这么黑的夜,他们不是要赶路或者侍弄庄稼,而是要用说话声给我驱赶恐惧,要用声音告诉我:我们都在窗外!
⑦自此以后,我开始相信,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驱散: 赶走,消除。
铿锵: 形容声音和谐响亮。
(2)第②段中用“_____”画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qūqū)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号,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渲染气氛,烘托出“我”恐惧的心情。
(3)本文中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温度”?
每天夜里都有乡亲在房外陪伴我们,保护我们。“来来回回的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说明乡亲们来人多,时间久。由此可以看出乡亲们对我们的保护是群体行为。揭示了乡亲们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心存感激升华为一种对声音的认识态度。“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4)阅读时要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要找描写“我”的恐惧,我会读第 ① 、 ② 自然段。我们还学过 批注 、 精读 等阅读方法。(任举2种)
(5)文章通过对乡亲们 语言 、 动作 、 神态 的描写,反映了乡亲们 淳朴、善良、助人为乐 的品质。
【考点】记叙文;字词理解与赏析;内容理解与概括;形象分析;句段作用;环境描写;阅读策略和方法.
【答案】(1)赶走,消除。形容声音和谐响亮。
(2)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qū qū)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号,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渲染气氛,烘托出“我”恐惧的心情。
(3)每天夜里都有乡亲在房外陪伴我们,保护我们。“来来回回的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说明乡亲们来人多,时间久。由此可以看出乡亲们对我们的保护是群体行为。揭示了乡亲们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心存感激升华为一种对声音的认识态度。“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4)①②批注 精读;
(5)语言 动作 神态 淳朴、善良、助人为乐。
【分析】这是一篇充满爱的文章,主要写了乡亲们用锄头撞击石板发出的声音帮“我”和妹妹战胜恐惧,这声音表现出乡亲们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这声音也使“我”知道声音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解答】(1)考查了字词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驱散”的意思是:赶走,消除。“铿锵”的意思是:形容声音和谐响亮。
(2)考查了环境描写。结合“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qū qū)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号,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可知答案,它在文中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出“我”恐惧的心情。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可知,对于文中“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因为每天夜里都有乡亲在房外陪伴我们,保护我们。“来来回回的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说明乡亲们来人多,时间久。由此可以看出乡亲们对我们的保护是群体行为。揭示了乡亲们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心存感激升华为一种对声音的认识态度。“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4)考查了阅读方法。阅读时要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结合第①②自然段“那年,一场变故悄悄潜入我家。先是母亲生病住院,体质本就羸弱的父亲,因焦虑过度,也随即病倒,父母双双住进了医院”“太阳从西边落山,恐惧却从我的心头升起,那年我才13岁。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qū qū)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号,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要找描写“我”的恐惧,我会读第①、②自然段。我们还学过精读法、跳读法、猜读法、批注法等。
(5)考查了形象分析。结合“‘孩子,你睡吧!这一夜我们不走了。’一位大爷说。他们在墙根靠下了锄头,坐着,蹲着,吸着旱烟,大声地说话……”这是对乡亲的语言、动作的描写,结合“善良的黑脸,热切的目光,一群人由衷的关爱,驱散了我内心的恐惧。”这是对乡亲们神态的描写。从以上反映了乡亲们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
故答案为:
(1)赶走,消除。形容声音和谐响亮。
(2)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qū qū)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号,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渲染气氛,烘托出“我”恐惧的心情。
(3)每天夜里都有乡亲在房外陪伴我们,保护我们。“来来回回的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说明乡亲们来人多,时间久。由此可以看出乡亲们对我们的保护是群体行为。揭示了乡亲们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心存感激升华为一种对声音的认识态度。“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4)①②批注 精读;
(5)语言 动作 神态 淳朴、善良、助人为乐。
【点评】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4.习作表达。
成长,可以是能力的提升,也可以是精神的丰富;成长,有时充满欢声笑语,有时与挫折和泪水相伴……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成长故事,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考点】记叙文(记事).
【答案】
我的成长故事
这是一个特殊的假期,由于疫情,我们在家里上网课。老师经常教育我们:上网课之余,要在家里帮妈妈爸爸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这不,今天妈妈教会了我怎样洗衣服。
妈妈干活时,我总喜欢忙前忙后。妈妈在洗衣服,我也愿意帮帮忙,妈妈一看笑着说:“帅哥,妈妈教你洗衣服吧!”我毫不犹豫地说:“太好了!”于是,妈妈给我打来温水,我把我的线衣轻轻泡入水中,坐在小凳上,妈妈帮我挽起袖口,我像模像样地学了起来。按照妈妈告诉的顺序,我先洗领口,在衣服上轻轻打上透明皂,两个小手用力地来回搓动,一会儿工夫,领子洗干净了。我再认真地洗两个袖口,可能是我用力不当吧,搓了一会儿,两个手掌都红了,而且还痒痒。妈妈看见了,心疼地说:“要不今天别洗了!”我坚决地说:“不!我一定能行!你不是常说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吗?”妈妈一听还真高兴:“帅哥真是长大了,以后可以帮妈妈干活了。”我继续洗前身,然后再洗后身,每一处我洗的都很仔细。我觉得洗的挺干净,得到了妈妈的认可,我的心里比吃了蜜都甜。妈妈又帮我把脏水倒掉,换上新水,我认真地把肥皂沫洗掉了。然后把衣服甩干晾上,我就大功告成了。
我现在穿着自己亲手洗的衣服,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的意义。我可以骄傲地说:“我学会洗衣服了!”
【分析】本题考查自命题作文。要求以“我的成长故事”为话题写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想想生活中,哪件事让你印象深刻,选择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去写。这是一篇叙事作文,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解答】范文:
我的成长故事
这是一个特殊的假期,由于疫情,我们在家里上网课。老师经常教育我们:上网课之余,要在家里帮妈妈爸爸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这不,今天妈妈教会了我怎样洗衣服。
妈妈干活时,我总喜欢忙前忙后。妈妈在洗衣服,我也愿意帮帮忙,妈妈一看笑着说:“帅哥,妈妈教你洗衣服吧!”我毫不犹豫地说:“太好了!”于是,妈妈给我打来温水,我把我的线衣轻轻泡入水中,坐在小凳上,妈妈帮我挽起袖口,我像模像样地学了起来。按照妈妈告诉的顺序,我先洗领口,在衣服上轻轻打上透明皂,两个小手用力地来回搓动,一会儿工夫,领子洗干净了。我再认真地洗两个袖口,可能是我用力不当吧,搓了一会儿,两个手掌都红了,而且还痒痒。妈妈看见了,心疼地说:“要不今天别洗了!”我坚决地说:“不!我一定能行!你不是常说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吗?”妈妈一听还真高兴:“帅哥真是长大了,以后可以帮妈妈干活了。”我继续洗前身,然后再洗后身,每一处我洗的都很仔细。我觉得洗的挺干净,得到了妈妈的认可,我的心里比吃了蜜都甜。妈妈又帮我把脏水倒掉,换上新水,我认真地把肥皂沫洗掉了。然后把衣服甩干晾上,我就大功告成了。
我现在穿着自己亲手洗的衣服,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的意义。我可以骄傲地说:“我学会洗衣服了!”
【点评】这篇叙事的文章,小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洗衣服的过程,而且在洗衣服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把衣服洗完,小作者这种做事不半途而废,坚持到底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